(八)别显处严“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这个听众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这是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个就是三世间,在本经里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里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里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别显处严”,这个处所里面有四段经文∶第一个是讲大地,第二个是讲树,第三个是说宫殿,第四个是讲师子座。这四段经文都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是从“事”,那在经文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事法,从事法里面,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个讲“地”。地是什么?地是表心地、法身。“树”代表什么?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他学习的成就、境界逐渐的向上提升,这就好像树木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立了;这个“立”是道德学问基础打好了,建立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学业、道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了,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意思就是智慧开了。那我们四十岁还会不会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建树,都是树表的,又高一层了,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得大自在,不违背规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纵,纵欲那个造业要堕落的。你看看他这个建树,这个树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里面,这个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觉悟的范围越大,越来越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讲的这些树木表这个意思。“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我们的心要住在那里;不是讲身,身不要紧,你这个心要安住在那里?佛给我们说:“心要安住在大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讲的“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如果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是涅盘境界。你这个心住在“有”,样样都执着,错了;你要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是表这个意思。“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时间是比较多。除了睡觉之外,坐的时间最多,所以这个座就很重要了。如来升座讲经,他是坐着讲,他不是站着讲。“座”表什么?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这个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我们要明了。佛就是用一切万法来说法,明白了何必要开口呢?见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圆满;看到是树木,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断的向上提升;见到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这个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那个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这都给你说法了。所以要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那里?《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不在这个书本里头,《华严经》不在这个讲堂里面,《华严经》在我们生活里面;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的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从表法上说的。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的如何把我们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错误的,与事实不相应,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那么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里面的金刚之地。这个相确实是随心转。我们讲经这个场所现在经过修缮,焕然一新;讲台这些布置,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能生欢喜心。从前为什么没有?现在为什么有?以前的心不清净,现在心清净;以前随染缘,现在随净缘。念头改了,我们这个物质环境自然它就在变,心地不断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那我们这个依正的环境当然就跟着转了,这个是要认真学习心地法身的这一些条件。“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第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智是虚妄的。智慧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里面特别显示出来就是依报的庄严,正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种庄严;也有一种因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切庄严。这个里面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因正,果亦正。一)地严向下经文这四桩事情都有十句。“地严”的这段经文∶【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十句,十句里面就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这是“总显地体”,告诉我们这个地坚固。不像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大地不坚固,土石沙砾,古人常讲的“沧海桑田”;何况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地壳的变化,大地的震动,说明这个地不坚固。诸佛如来他们感得的这个依报的大地就特别坚固。你要问什么原因?原因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地怎么会坚固呢?那有这个道理?佛菩萨的世界纯一、清净、平等、觉。他们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感得的这个大地,当然是金刚不坏体,这一定的道理。我们能够相信,这个不是假的。佛讲经说法,其他经论里面多半说到“敷座而坐”。在佛陀那个时代,敷座用什么敷座?都是用草。我们现在敷座用这个坐垫,这个是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物质受用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多半都说佛坐的是“金刚为座”,这大乘经上所说。可是讲整个地面都是金刚,这个经典就很少。佛在往生经里面,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极乐世界的地体是琉璃,黄金为地是铺的路面,地面上铺的是黄金;地的地质是琉璃,琉璃之地。琉璃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绿色的玉,我们中国人叫翡翠,翡翠就是琉璃。世间人把它看作珍宝,希有的珍宝,在玉里头很名贵的。西方大地这个地是琉璃地,透明的,绿色的、透明的。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报土,整个大地金刚所成,整个华藏世界都是这个样子。“华藏大莲花地,金刚所成故。”这一句话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所说。所以第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第二段是“地相具德”,这个大地的相状,它所具足的德用。第一句给我们讲“上妙宝轮”。“轮”表圆满。大地既然是金刚所成,当然所有的器用都是众宝成就,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轮”在器用里面是最圆满的,它表圆满,代表一一行门里面具足一切行门,这才是真的圆满。“及众宝华”。“华”也是表法。花开,你看一般人看到花都喜欢;中国人喜欢花,外国人也喜欢花;文明人喜欢花,野蛮人也喜欢花;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喜欢花,他方世界人看到花也喜欢。所以花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共同欢喜的,都不讨厌,所以我们用香花供佛,就对了。用香花可以供养一切众生,表我们一点敬意。“华”代表六度的因行,我们看到花就要觉悟。花能令人喜悦,我们的心行也要像花开一样,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经里头佛常说:“佛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华”的意思。所以我们见到花,前面跟诸位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看到花,提醒我们一定要修六度万行,唯有六度万行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及众宝华”,什么是“宝”?布施是宝,持戒是宝,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宝,这是性德的流露。“清净摩尼”。“摩尼”是宝珠,叫摩尼珠,显得特别的清净,透明的,用这个来庄严自己的心地。“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世间人所喜爱的,是世间人很喜欢收藏的,现在话叫珠宝,大家都喜欢。出门都把珠宝佩带在身上,庄严我们的色身,庄严这个身相。你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你就知道庄严我们的心地。我们一一行能够包含一切行门,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就是“清净摩尼”。在外表上、事上,庄严我们的色身;理上,庄严我们的心地。下面是“以为严饰。诸色相海。”这个“海”是比喻,是形容深广。“无边显现”,这是说隐显自在,显示出自在无碍。你家里的珠宝很多,你出门今天觉得想戴那一些,戴在身上是显,藏在家里是隐。可是现在人喜欢珠宝又不敢露出来,把珠宝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保险箱里头,银行的保险箱。惟恐这珍贵的财物被人偷窃了,戴在手上又怕人抢劫;人家为了夺你的这些财宝,可能伤害你的生命。想想还是生命重要,又不敢戴在身上,放到银行保险箱里面去收藏,我看了感触很深。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有一位同修很诚意要送我一个手表,大概是什么名牌的,现在也不晓得到那里去了,不知道了。带我去选、去选购,到银行开他的保险箱;他珠宝不少,他有两个保险箱。两个箱子打开给我看,在我面前炫耀,他有这么多的珠宝,给我看。我看了之后点了点头,告诉他,我说∶“你就这么一点点?”他没有想到我说出这句话,我嫌它太少了,怎么就只有这么一点点。他感觉到很诧异!然后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个珠宝不是你的,你看不敢戴在手上,怕人家抢劫;不敢放在家里,怕人家偷盗。放在银行保险箱,每个星期打开看看,摸一摸就是你自己的。”我说:“如果这种方式是自己的,我的珠宝比你多得太多太多了。”他说在那里呢?“所有珠宝店都是我的。”为什么呢?我叫他“拿来!”我摸一摸,“收好!”你看吧!都是我自己的。那有这么笨的人!所以你那个两箱,我没有看在眼里。你看人多么颠倒,迷惑颠倒。为什么不拿这些财富去布施众生,跟一切众生结法缘?那个多自在,那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这是假的,不是你自己的。一口气不来了,不晓得是谁的,一样都带不走。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到这种程度。这是说“庄严。诸色相海,无边显现。”的意思。底下这一段是“地上具严”,这个地上具足的这些庄严。经文有五句,“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摩尼”是宝珠,珠有光。“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光”跟“音”都是讲的作用。摩尼放光,因为它是宝物,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宝树一样,微风吹动的时候它就有微妙的音声出来,所以说“恒出妙音”。“罗网”、“缨络”,这是装饰,它也表法。所以佛家讲经说法常常被形容为“高树法幢”。“幢”是圆形的,跟幡是一样的,幡是扁形的、长形的。这个在新加坡比较少见,现在在中国的道场,在日本的一些道场可以见得到。现在***有一些道场最近悬幡幢也多了,形成一个风气了。这个是表“降魔伏外”,表这个意思,降伏魔王外道。那些是魔王呢?烦恼是魔王。那些是外道?错误的知见是外道,邪知邪见。由此可知,魔王、外道不在外头,魔王、外道都在我们自己内心里头。降伏自心里面的魔王,折伏自性里面的外道,这就是佛家常讲,破烦恼障是降魔,破所知障是伏外道。如果你把魔王、外道认为是外面境界,你永远不能成就。你修行,修了多少年、多少世、多少劫,你为什么不能成就?你就是把这个意思搞错了,以为魔王、外道在外面,想尽方法来对付它。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在增长,分毫没有消除,你怎么能成就?依旧还是个凡夫,依旧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对付我们的二障。“智光常照,慈音悦耳。”我们今天的音,最妙之音,“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音微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就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讲往生经,劝人往生;就是净土三经一论,古德称为往生经,没有一尊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以我们近代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大德,你看他接触广大的信徒,他没有劝他们参禅,他劝人念佛。特别是在最后的开示录里头,叫《方便开示录》;我看过这本书,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岁说的,他的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在香港、***都有流通,我相信此地也很容易看到。里面十分之八都是劝人念佛,劝导人参究的很少很少;十之八九劝人念佛,十分之一劝参禅。从这个比例上来看,老和尚劝人念佛符合“恒出妙音”这个经义,符合这个经义。“妙香华缨”,“缨”是缨络,罗网、缨络。“周匝垂布”,这个“垂布”有保护的象征。用什么来护持我们自己的正法呢?用什么护持我们自己来修持呢?一定要用戒、定,这就是表戒、定。如何护念一切众生呢?一定要学习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样子。下面说“摩尼宝王变现自在”。这个“变现自在”是讲神通如意。神通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个我们要搞清楚;神通是智慧,是德能。这个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上,用得非常灵活,用得非常巧妙,没有任何障碍,能令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能令一切众生生起欢喜心,欢喜学习佛法,欢喜研究佛法。这个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我们佛家常讲“随机说法”,随机说法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到这里是一个小段。这一段经文虽然不长,它这个五句就是说了五桩事情。首先跟我们说明摩尼为体。佛经里面常常称说“摩尼宝珠”,它的德用是无边,彷佛像西方神话里面所讲的神灯;如果你得到摩尼宝珠,这个心里想什么,它就能变现什么,能得自在受用。那么是不是有这种宝珠,我们姑且不论,要知道佛在经里头所说的义趣。这个宝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如本性用摩尼宝珠来比喻、来形容,是很恰当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心想事成,当然是真正的摩尼宝珠。第二句讲光,第三句讲音,光跟音都是它的作用。“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光是非常微妙的物体,它的相状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它没有体性;你也不能说它无,它有现相;这就说明相有体无。那些是光?万事万法都是光。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实在讲粗心大意,不知道眼前所现的万事万象,都是光化的作用,是光化物,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是。所以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甚至于有一些练气功的人,他们看到人,每一个人有光,有光环包住这个形象;光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一样。人有光,动物也有光,看到这些小狗、小猫都有光,乃至于更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有光。植物也有光,矿物也有光,我们这里桌椅板凳都有光,砖头瓦砾也有光。光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色相,这些色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这才是事实真相。因此觉悟的人,这些人、事、物的色相,他可以受用,决定没有执着。为什么说不执着它呢?因为他知道“当相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现前,当相即空。佛在《般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很清楚。他说一切法缘生,因缘生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也没有自体,就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因此,不仅仅是理事无碍,实在讲事事无碍。为什么事事无碍?当相即空,所以它没有障碍。这个现象《华严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非常丰富。音是音声,光与音,诸佛如来用它来作佛事,作佛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觉悟众生。众生在迷惑,如何帮助这些众生觉悟,这个光与音就是两种很好的工具。第四句跟第五句里面讲罗网、缨络。“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它的作用是“周匝垂布”,它这个作用。菩萨在因地。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因地修行,修个什么?说实在的话,除障而已。古德所谓“但除妄想,切莫觅真”,你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为什么呢?妄除掉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头上安头”,又错了了,要知道离了妄就是真。所以网,网的作用是防止鸟雀。这个网是罗网,罗网在新加坡我好像没有见过。中国大陆皇宫里面有,中国大陆这些大的寺院,我很少去,没有注意到。但是在日本大的寺庙里面都有罗网,用铜丝编成,保护它这个梁跟柱。因为这些梁跟柱多是高度的艺术品,雕梁画楝,这上面高度艺术,怕鸟到上面去蓄窝,把艺术品破坏,所以就用罗网把它包起来,保护它,网作用是在此地;也相当的美观,做得很精致。佛经里面常常讲大梵天的罗网,当然比人间的更美、更要殊胜。我们只取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防止鸟雀来蓄窝,破坏艺术品。这个意思就是防非止过。这个高度的艺术品是什么?是心性。那些东西来破坏我们呢?魔王外道,防止魔外的就是罗网了。罗网、缨络不但是一种装饰品,而且防非止过,降魔伏外。魔跟外,昨天晚上跟诸位提示出来,希望大家要留意,魔是烦恼。你看世尊在《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不长,很多人都能够背诵,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有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魔,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第四是天魔。这个四样东西障碍了心性,使我们本有的性德不能够现前。我们要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先要把魔障消除掉。五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是物质,物质是“色”法,叫色阴,物质。除了这个物质的色法之外,还有“受”,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虑。“行”,行就是念头不住的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永远在那个地方循环,不能够停止下来。“识”就是指的阿赖耶识,佛法里面称为神识,世俗人叫它做灵魂。实在讲这个灵魂不太恰当,这个魂要灵,它一定会选择很好的地方去投胎,它去享福,它怎么会落得这么些苦难?可见那个魂不灵,迷魂是对的,那个没有错误,迷魂,绝对不灵。我们佛门里面叫它做神识,这个是很合乎道理的。神,神奇莫测;识,识是它有了别的作用,它有含藏的作用,集起种子现行,它有这么许多作用在里面,所以称之为识。这个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里面也是它,将来修行证果作佛还是它。它要真正明心见性了,它就转了,就不再叫神识,在相宗里面叫大圆镜智,识转成智。一般经论里面称之为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法界,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我看有一百个以上的名称,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让我们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对了,不要执着名相,怎么说都行,都可以。佛自己本身就不执着,给我们作出最佳的模范。佛不分别、不执着,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法无一不是恒顺众生。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名词,就给你说什么样的名词,只要意思达到就行了,这些地方我们都需要学习。光,佛菩萨的光,觉悟人的光,是智慧光,这个光的颜色好,金色光明,晃曜炽盛。不但自己住真实慧,而且这个智慧之光能够加持一切众生。众生心行与“大方广”相应,或者我们说《无量寿经》那个经题好懂,“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就是“大方广”;与这个相应,智慧光就能加持到,它就起作用。音,这是慈悲之音,这个慈音,关怀之音,爱护之音,教诲之音,协助之音。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无不是以利益众生为能事,不为自己,没有自己,说真的,众生就是自己,万物就是自己,所以全心全力为众生、为万物去服务。这个里面包含的行门无量无边,佛家在讲学总用归纳的方法,使大众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譬如愿,平常我们讲“四弘誓愿”,在本经里面我们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也要效法诸佛如来,要发愿利生。发愿之后一定有行,如果我们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以行去填愿,愿中有行,行中有愿,行愿交织,就像罗网、缨络一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戒香远播。戒是这个人的德行,有道德、有学问;香是这个人所作所为利益社会,利益广大的群众,那叫香。香用现在的话讲是知名度,这个社会大众都知道你、都尊敬你、都仰慕你,这叫香,不是真的那个香味。恒以如来“四摄法”处事、待人、接物,这全要落实在生活上,这就好比缨络周匝垂布的意思,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恒是永恒,从来没有间断。“布施”,看看众生、看看社会缺少什么,就要施什么。要懂得布施,要会观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你要能够观察世间,观察社会。现在这个世间,这个社会,大家缺少什么?最明显的,缺少佛法。可是我们说缺少佛法,大家不以为然。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这个东西缺乏,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名词变一变,缺乏觉悟之法,这个他听起来会点头。众生都是迷惑颠倒,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呢?缺少觉悟之法。迷在什么地方?内里面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己。古德常说:“人贵自知。”一个人最好最贵的是什么?自知之明。谁自知呢?诸佛如来自知。自知而后就能知人,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圣人的标准就是对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这样的人中国人叫他做圣人。今天社会上缺少圣贤之学,圣贤之学就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缺少这个东西。于是乎一切众生迷惑、造业,感受种种苦报,这些不善的现象就现前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晓得我们应该要布施什么,这是讲的大前提、大纲领。在日常生活细行当中来讲,现在的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要布施孝顺,怎么布施呢?自己要做出一个孝顺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启发大家觉悟,所以我们做就是布施。现在社会上年轻人不晓得尊师重道,我们尊敬老师,也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是布施,布施尊师重道。现在社会大众,起心动念都落在贪、嗔、痴、慢里面,我们要布施不贪、不嗔、不痴,做出样子出来就是布施。就如同诸佛如来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你看他们所做,他们这一生的生活,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诸佛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一不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说完了。他示现在世间干什么?我们《华严经》到最后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问他,他表演的是什么?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是接受,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是受。持是永远保持,永远做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没有间断的,没有休息的,念念都在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起心动念是起心动念的好样子,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造作是一切造作的好样子,这是受持。现在世间人不念圣贤书,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的,舌所尝到的,都是妖魔鬼怪,那我们要布施什么?我们要布施圣贤的教学,世出世间圣贤的典籍,我们常常读诵。读诵,自己得利益,也叫别人看看,你看我们其他的书籍都不看,报章杂志什么东西都不看,看圣贤书,学做圣贤人,这就是大布施。布施不是讲天天拿东西送人家,拿着财物去供养人家,不是这个意思。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觉悟,回头,改过自新,我们布施的功德就达到了。所以我们要读诵圣贤的经典,奖励别人读诵圣贤书。特别是对于儿童、小学生,我们可以奖励他读经,甚至于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都好。我这一次在台北,台北有一位居士非常发心,他把工作辞掉,教小学生读经,他收了一百个小学生。这些学生是最顽皮的学生,在家里面父母教不了,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教,里面很多智障有问题,他专门收养这些父母、老师没有法子教的这些儿童,他收来教。非常有耐心,帮助智障有问题的小朋友开智慧,训练他清净心,不容易。教他读《四书》,读唐诗,读这些古籍,这两年来很有成就,我看到很欢喜。教小朋友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是修心养性,心要定不下来,那个一笔就写不好。我看到有六岁半的小朋友写的几个字,就裱起来挂着,写得很好;还有九岁的小朋友,小学三年级;六岁半的是小学一年级。这一批人里面将来决定有成就的,有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特别提醒他一句话,小朋友在你这个地方训练,训练个总算长吧!十年、八年,恐怕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时间,大概我想两、三年顶多。他离开你了,到别的学校去了,看看人家所作所为跟他自己现在念的不一样;回到家里面,小朋友去学圣、学贤,父母亲不是,一看不对头,那怎么办呢?这书上骗我们的,大人做的都不是书上的。社会是个大染缸,在你这里短时间很清净,出了你这里入染缸又被污染,你不是前功尽弃吗?他听我这个话也愣了。我说有办法,用什么?你要不断的教小朋友,常常给他说,不要学社会人的样子,不要学父母的样子;我要做好样子给父母看,给社会看,叫他学我,我不学他,你就成功了。这个理念天天灌输,大人做的,知道他跟我书上古圣先贤讲的不一样,大人做的错了,我做的对了,大人要跟我学,我不能跟他学;我念过圣贤书,他们没有念过。这才能收得到效果,才能做到持,受持。持之有恒,每天读诵,养成读诵圣贤书的习惯。圣贤书里头味道长、味道浓,这世间之乐,实在讲,什么样的乐没有读经这个乐浓厚。那你来尝尝看,你说你读几卷经苦死了,这那里有乐呢?没乐。不如去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取那个乐。那是什么原因呢?你虽然在这里读经,读了一部经,经里头什么味道没有尝到,你是囫囵吞枣,你没尝到法味。如果你要是细嚼慢咽,尝到经典的法味,这个乐世间什么样的乐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所以你要晓得老僧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盘腿打坐,心里头没有妄念就是定,读诵经典也是入定。他在享受,他不是在受苦,他在享受,无上的妙乐他在那儿受用,凡夫那里知道?那里懂得?好像看到这修行人枯坐,这个世间许多好玩的地方,他都不知道享受,傻瓜一个。到底谁傻?恐怕说人家傻瓜的人,自己傻!所以这个里头真的有乐趣。我们要懂得布施怎么样修法,决不是讲到布施,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则,做出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真实;世间人喜欢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我们对于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施舍。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并不是讲这个话,大家都喜欢听的,不是的。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你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为他好嘛!那些都是爱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父母爱护儿女,对儿女犯过错,责备很深。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受严厉的处罚。那些呵斥、责备、惩罚都是爱语,都是爱护他的。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社会,不利众生的,决定不做。末后“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示现人身,他才能度得了我们。他要示现一个天神的身分,我们不敢接近他,一定要现一个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身分,我们才欢喜接受他。佛要度畜生,一定要到畜生里面去投胎,现畜生身,现它的同类身,才能度畜生。经典里面都有,佛要是度那个猪,他要在猪里面投胎,也变成一只猪,天天在猪圈里面给那些小猪们讲经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要度饿鬼,一定要变现一个鬼的身分,给饿鬼道讲经说法。在那一道,现那一道的身,你才能度得了众生,同事摄,应当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这些东西,我们读了、听了、学会了,马上就起作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现在分工很细,各行各业,你遇到那一类的人,那一界的人,那一个行业的人,你给他说什么样的法。这个法一定是帮助他,在他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能有成就,他就喜欢。如果与他经营的行业相违背,他是一个经商的商人,是一个企业家,你去劝他来当和尚,那怎么行呢?决定办不到的。他怎么能接受?他是个商人,你就要说法帮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企业家;佛经里面讲的商主,商业界的领袖人物,他高兴,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说什么法,一定要应机。佛说法,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叫四摄。四摄在这一句经文里面就是缨络,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这个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下面这一句,“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这一句里面它含的意思,神通如意,变现自在。众生根基的差别无量无边,你有智慧,你有能力,这个神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力、技巧,你的方法非常巧妙。无论什么样身分的人,无论那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都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里面,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帮助他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在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宝,法宝是无量无边的。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于地。”这散花。散花在世法里面,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种地毯一样,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这金刚宝地是指我们自性、心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我们庄严自己的心地,那就是佛经里面所讲六度万行,这个是心地真实的庄严。后面这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树,底下还有一段经文,给我们说宝树的庄严。树是代表建立,建树。我们中国古人常常说,人这个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就是让后人有一个好的纪念。那要怎样做到呢?三桩事情∶立功,为国家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这是世俗人的观念。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呢?很难说。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那里能真正做到不朽呢?可是佛法里面德行建立,真实的不朽。为什么呢?自性是没有生灭的,凡是称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意思,往后经上还有很多地方都会说到。这一次,我们在此地启讲这一部大经,因缘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缘,那就是我们“净宗培训班”第四届决定采取《华严经》,所以这一届的时间比较上长。原本《华严经》是打算在课堂里面上课的。所以我们这个属于教学,着重在真实的受用,解行相应,着重在契入《华严》境界,所以跟往常讲经不一样。往常讲经,我们的目的定在信、解,让你对佛法能生起信心,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的,这一次我们着重在行,学了之后怎么样去做,怎样去做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既然有这么长的时间要开讲这部经,我们同学十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所以就把讲堂搬到此地来了。我们教学对象前面这一排,后面诸位同修旁听。不要小看旁听,有的时候旁听都证果了,学习的人还在迷糊颠倒,旁听里头还有真的证果的,功德利益不可限量。这一次我们讲的方法、方式跟过去都不一样,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告诉我∶“法师,你这次讲经风格跟从前完全变了。”是变了,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说明。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影现”两个字好!前面所说的果德,果德到最后那真的是有所建树,所以以“宝树行列”作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有成就了、有成绩了。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佛的经教再好,摆在我们面前;古大德的注解讲得再透彻、再明白,我们依旧是没有法子入门,没有法子理解。所以说、听都要得佛力的加持,三宝的感应。这个里面能感、所感我们一定要清楚,能感就是真诚的发心,经上常讲“发菩提心”,我们真正肯发心学佛、学菩萨。我们现在一般是不是在这儿学佛呢?不是。接触佛法一点气氛,接触到一点边缘,到这边来听听经。或者你在家里每一天也做早晚课,也在读诵经典,是不是学佛呢?不是的。怎样才叫学佛呢?学作佛,这才叫学佛。佛存的是什么心,佛怎样待人;佛是存什么心,我也存什么心;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也学佛这样处事、待人、接物;佛如何生活,佛如何工作,样样都要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如其不然,都不叫学佛,叫什么呢?叫佛学。你们现在在搞佛学,在研究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两把事情,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了。为什么呢?跟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前面我跟诸位说过了,我们虽然是凡夫,业障习气一品也没消除,我们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对着成佛之道,对着成佛的门径,一点都没有偏差,那个感应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强,正如我们这个世间物理里面所讲磁力、磁场。你看看那个方向对准的时候,那个力量多强;角度偏差一点也有力量,但是力量就减弱;如果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一点感应都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真正发“四弘誓愿”的心,这个方向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偏差了,这才能得佛力加持。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就统统包括了,说个一切。“影现”好!“影”,告诉你是影相,影相不是无,有;但是不是真有,没有自体,体性是空的,缘起性空。相是缘起的,所以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它有,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可以受用,不可得,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受用没错,执着就错了。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有受用,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衣、食、住、行许许多多这些器皿,都是我们日用生活当中必须要的用具,可以受用。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也一样受用,那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在那里呢?我们在受用当中起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在受用当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那个心里面生起来的是无量智慧,我们生起来的是无量无边的忧虑、牵挂、烦恼。所以一样的受用,两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凡圣的差别。我们今天要学佛,要学佛的受用。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在人都讲权力,我们也讲,恒顺世间吧!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大酒店,你看这观光酒店,在新加坡有六星级的,服务非常周到。我们到那里住一晚上,到那边去吃个东西,接受这些很周全的招待,我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老板,他天天伤脑筋,怎么管理、怎么赚钱、怎么赔本,那个麻烦可大了!我们使用的人很自在,不管这些事情。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有钱的这些人家,你看在世界上这个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都买了别墅,都是他的。他工作忙得不得了,又不能去住,怎么样呢?请人去住,每个月还给人家钱,给他;那个人就是有享受的权,没有所有权,你看看那个人才叫真正有福报。那个老板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请了个佣人孝顺他。盖那么好的房子,那么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着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实实在在的。我在年轻学佛的时候就看到,***有个很富有的,***人都知道:陈查某;在阳明山有一楝别墅,我在那个别墅里头住过一天。我听说陈查某一生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请了两、三个工人在那里住,请他们去享受。前世欠他,没法子,前世欠他的。有这么多钱,不知道去利益社会,不知道去布施给社会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不肯去帮助他,把那个钱在那里浪费,造了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风景好的地区很好,何必到那里去买房子?又住不了几天,大酒店有的是,那个花钱很有限。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在那里置产业,搞这个?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离不开了。死的时候还挂念着,这个地方有财产、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这种人,他的心行与佛的感应完全相违背,不起作用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何求佛力加持,一定要与佛的愿行相应;佛是什么样的心,佛是怎么样的行持。一切“影现”范围非常的广大,或在地中现,或在地面现,或在树中现,或在种种庄严具上现(这个种种庄严具就说之不尽了),或者在有情众生身相上现,或者在有情众生德行上现,或者在这些植物、矿物形象上现,不定,太多太多了。心在极清净的时候,妄念不生的时候,六尘表法的义趣你统统都能够领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呢?正报里面一一毛孔,依报里头一一微尘,都在转妙***。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后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的真相。二)树、严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围,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里面只有一句“其菩提树,高显殊特。”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总显高胜”。这个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么叫宝树呢?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其妙无穷;迷人看不出来,觉悟的人看得出来。为什么呢?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那怎么会看得厌呢?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是诸佛如来共同来说,说上一个阿僧只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里面举一个例子:菩提树,举一个例子。那你要问,为什么举菩提树,不举别的树呢?这个问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他这里举一棵松树来,为什么选松树,不选其他的树呢?你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所以这个举例是任意举,随意来举。举菩提树,这个是理所当然。佛在菩提树下说法,就近取比喻,就举佛住在这棵树下,就以这棵树为例子。其实我们以后叫它做“菩提树”,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树,“毕钵罗树”。佛在这棵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所以以后就把这棵树称之为“菩提树”,是这么个意思。菩提是觉,佛在这个地方觉悟,以它作为一个纪念。觉,觉之体是智慧,没有智慧,你怎么会觉悟?换句话说,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于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的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成正觉,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跟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成是什么意思?发现了,明了了,说之为“成”。我们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没有现前,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不能叫“成”。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发现呢?有障碍把它障住了。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里面将这些障碍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把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不起作用。佛把这两种障碍除掉了,将这两种障碍转变过来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要想功夫得力,你要不做个转变,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都是造作一些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在五戒、十善里面告诉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性德。十善里面: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是性德,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所谓是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那里是佛提倡,那里是佛教我们?我们有,忘掉了,现在所干的,恰恰相反。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尽干这些,心里面贪、嗔、痴、慢。这就是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这些东西来约束我们的,你要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佛从来不干这些事情,不会约束别人。佛给你说明白,全是你自己的性德,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如果你要觉悟了,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了,回头是岸。这是能感。菩提树的高,“高”是你的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这个“盛”是讲你的行殊胜,你的行为殊胜,你的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这个树显示出性德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里面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超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这个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这个不昧就是我们常讲“觉而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那一种人事环境里面、物质环境里面,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总显的意思,这是显。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象上,前面讲的光色,流露在形象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余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这个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里面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这个宝树来表法,特别选定用菩提树来细说。确实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不喜欢树木、花草,世尊将树木、花草里面说出这么多的妙法来,让我们以后一看到树木、花草,都在说法,没有一样不在说法。才知道《华严经》里面所说,尘说刹说:一切万物都在说,无间说:从来没有间断的在说。说什么呢?说“大方广佛华严”。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佛说法的高明、善巧,确确实实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表现。佛要不是把尘尘刹刹这种说法的义趣给我们显示出来,我们听佛讲经,听完了就完了,出了讲堂就没有了,都忘掉了。你懂得这些义趣,表法的义趣,今天我们念到菩提树的庄严,我们将来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树,就想到这段经文,就想到佛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你这一想,全部的“大华严”不都现前了吗?这个方法才妙,等于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华严经》永无中断。教你看到地,金刚妙宝所成;看到这些树木、花草,这里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圆满的佛法,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里头含摄圆满之法,虚空法界。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无间之说,都在任何一法里面显现无余,这个说法真是巧妙到极处。我们今天讲艺术的境界,世间那一种人在艺术境界里面能够跟佛相比,没法子。下面“体摄众德”。这一段里面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它的主干,从这个本里面再生枝,枝里面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的。金刚表什么?在此地我们晓得,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果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这《华严经》后头还要听吗?不要听了,你全都明白了,这是实话,不是假话。我过去在台中,在李老师法会里面学《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诸位晓得《华严经》八十卷,我听了一卷。这一卷听了之后,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十七年没讲完,只讲了一半,我讲的比李老师讲得还要详细。所以你这一段听会了,全都会了;你要不会,全都不会。“身”,身是讲的本体,这是用树来作比喻。树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么?三昧。他说是“金刚为身”,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金刚”是比喻,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取这个意思,你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表法。在金属里面,唯有黄金颜色不变,它的化学结构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喜欢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金的颜色不变,银就不一样了,银、铜、铁、锡会起氧化作用,会变色。“金”不会变,所以大家特别喜欢黄金,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是表不生不灭,表这个意思。“刚”是非常坚固,金刚是不但不变,而且表示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这三个都不变,三个都坚固,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离不开这一个基础,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所以说“金刚为身”。“干”,干是从身,我们中国人叫它本,根本,这本此地叫身,就是我们说的本。从这个本里面生出来的干,干里面再生枝,枝里头再生条,条里面再长叶、花果,那么这是我们略说。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身体就是透明的。确确实实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真的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特殊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有天眼,他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的身体里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样。里面虽然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们凡夫这个身里面漆黑,污秽肮脏。为什么呢?这个里面被一些贪、嗔、痴、慢,被妄想、分别、执着染污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晓得,烦恼业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个大概,一看到这个人的容貌,看到这个人谈吐、行动,知道这个人有学问、有德行;看到这个人形象很粗鲁,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个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讲有智慧,那个慧是从定里面发的,跟世间有学问、有道德不一样,定中发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我过去在美国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有几个美国人,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里面有不少有特异功能,是美国人,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他们修禅定,也是跟佛教里面这些老一辈参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确确实实得定,但是那个定功并不怎么很高,这个我们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点小小的定功已经超越一般人,他们得的这个定,在佛门里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还在欲界。所以在欲界里面,多多少少都可以有一点定功。如果没有定功,决定不能够生夜摩天,全凭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个定功,如果说是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这个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达九十分;化乐天,八十分,一层一层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强了,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他这个定功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他看到。我到那边是讲《无量寿经》,正好《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来了,我是先送了一些过去。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我们里面就有一位同修拿这个照片给这些外国人,他们有神通的人,给他们看,看看这个人怎么样。这几个人一看之后,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听了很奇怪,他没有见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体是透明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贪、嗔、痴、慢。而且告诉大家,这个人现在不在世,又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讲的都有道理,没有人事先给他介绍过。所以如果现场见到人的时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彻、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智慧往外透,内外明彻。所以说“干是琉璃”。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的表示,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于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都属于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个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越是大树,枝条越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后得,对根本说的。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是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为什么说有那么多呢?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着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了,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这个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一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着,何况世间法呢?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所谓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一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这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的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水很清,很平,我们在池子里面,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了,普遍整个池中。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么呢?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个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这个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着真心本性,正对着“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那么这些文人,他在这个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么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着“大方广”,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这个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于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于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你要得到深度,与你的心有密切关系。这定心,在世间人不讲禅定,专心;专心接近定,他心专于一门,往往触目动心,他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一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阳光照着树的影,枝条花果之影,在地面上,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它才能触动,才有感应。所以本经《净行品》里面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佛在《净行品》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综合全品的义趣,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个是《净行品》里面整个的义趣、大意。“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了之后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个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这个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了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于大菩提。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学佛,学什么?求什么?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那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的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后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一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盘的大果。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晖,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作修养的功夫了。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么个养法呢?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啊!为什么小呢?能感的这个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了。“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头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么都不求。为什么呢?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了;“我”这个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着;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一天在认真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的含晖,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那个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后,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呢?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了都被别人吃掉了,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了,得了大的财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一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吧!一丈,他身体就那么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么?那么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的近人糟蹋掉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你说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个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头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么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那么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了,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么?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我们明白之后,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本经经文里头有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这个菩提树,种子是什么呢?信,信心。你看《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么会成就呢?好像这个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的真。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那你没有信心怎么行?没有慈悲怎么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于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这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个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这棵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这个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后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那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后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么?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个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这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那么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个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那里来呢?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那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禅?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叫禅。这个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里头不起贪、嗔、痴、慢,这是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不是对于外面境界相是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第二句里面,“于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就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所以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那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的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一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来,这个成绩就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了。怎么说变成菩萨呢?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了,信心生起来了,慈悲心现前了,智慧也现前了,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把妄想、分别、执着通通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么做怎么做,那就不相应了。所以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么个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么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了;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这个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后,人家把他纪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后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智慧成就智慧之身,然后自然这个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末后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着重在实质,不着重在形式。他为什么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着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了,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像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那些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是藉着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你看随机教育,机会教育,那个地方不是道场?那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这个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于后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后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碍,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处理呢?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个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在***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于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后来,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于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了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我带了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一本书,他就问我∶“你看的什么东西?”我就把这个事情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摇头。我说:“这个说得很对。”章嘉大师笑了笑,举了个比喻∶“基督教像两、三岁的小孩,佛教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先生。这个小朋友小拳头打几拳,老先生还真生气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比喻,章嘉大师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你说五、六十岁的人会跟两、三岁小孩打架吗?那有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什么,两、三岁跟两、三岁才会打架,五、六十岁跟五、六十岁会吵嘴、会打架,一样的。我听了这个我才知道,章嘉大师确实是比人家高一等,没有话说。所以他是说这个不必,一笑了之,世间人会有聪明人,何必跟他计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过头来看到煮云法师年轻就沉不住气了,那比章嘉大师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所以魔王外道来扰乱,不理他就没事了。他来扰乱,我们更应该要反省,反省来扰乱必然是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自己过去生中没有跟这些人结个恶缘,他为什么不扰乱别人要扰乱我呢?所以就应当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是示现给我们看,年轻的时候,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从来不伤害这些小动物,咬就随它咬,供养它,它大概也是饿了,没地方吃饭,供养它一顿。印光大师作如是想,供养这些小动物跟供养佛没有两样,生佛平等。我们在传记里头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七十岁以后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小动物,他老人家住在这个房间去了,这些小动物都搬家,迁单,都搬走了,都不会去干扰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动这些小动物,他怎么不感动人呢?所以说,诚则灵,至诚感通。我们上求诸佛菩萨感应,下同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的流露。“无有尽极”,无尽无极。讲广多无尽,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无极。无有间断才称之为“恒”。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学习到,以后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那我们这一堂课的效应多么广大,真正是经上所讲无尽无极,我们一生受用无穷。三)宫、殿、严“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第一段“总明分量”。【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这一句。宫殿是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接待大众这个地方称之为“殿”,殿跟堂一样,像我们现在讲客厅。自己的卧房,这叫“宫”。就是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就叫殿,这古时候的称呼。现在多半称为堂,讲堂、会堂,这是殿的意思;自己的住宅,这就称之为宫。宫殿它这个形像有覆盖,使我们避免日晒雨淋,我们造这个房舍遮蔽烈日、遮蔽风雨,使我们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安稳,这个就是慈悲的意思。居住的这个房子表慈悲。殿堂,如来这个殿堂是讲经说法用,聚集大众在一起就是讲堂,这个殿就是讲堂。在从前帝王时代,这个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所,大殿就是会议厅。从前皇帝每天早晨早朝,早朝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汇报,各个单位今天有些什么事情要处理,都要报告给皇帝听;那些单位需要别的单位来互相协助的,在这个里面处治。所以是汇报办事的一个场所。我们群众集会的地方也叫殿堂,但是习惯上我们都称为堂,而不称为殿,只有帝王的时候才称为殿,殿跟堂一个意思。佛在此地用殿堂来表圆寂。圆是圆满,你看在这里办事情就办得很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不生烦恼,不生忧虑,事情都办好了。殿堂代表圆寂,这是表法的意思。“楼”跟“阁”实在讲是一样的意思。阁,两层以上的就叫阁,所以楼跟阁意思相同。楼是决定两层以上的;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上未必有两层。在外面它造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那也叫阁,所以它表的是慈悲跟智慧要合起来用。这两层,一个是表慈悲,一个是表智慧,这两个要相辅相成。用智来帮助慈悲,慈悲来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底下一层要衬托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下面这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跟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了法界,随他的心量来扩张。我们凡夫心量小,所以慈悲智慧就很小,起心动念想着自己一身,自己一个家,所以怎么想,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都有贤明的领导,依旧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那里呢?那个国是一个界限,我只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利益,没有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于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冲突,那怎么能解决问题?如果每一个领导人眼光都看到全世界,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问题好办、好解决。诸佛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世出世法无论什么问题到他这个地方,没有不圆满解决的道理。所以把这个殿堂比作圆寂,很有道理,真的是圆满解决,广大无边!“博”,博是不狭,不窄狭。这是说的内空寂,外无边际。内里面清净寂灭,博。广博两个字可以连起来讲,连起来广跟博意思相同;分开来讲,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形象上说,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里面种种的装饰都是属于严,庄严这个字句里面。我们现在是讲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在此地就是一个“严”字。“丽”是讲华美。庄严是十法界统统具足;丽者华美,法跟义统统具足。末后这一句“充遍十方”。为什么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就是“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如果用现在哲学里面名词也能够彷佛,当然不能像佛家这个意思这么样的深,这么样的广。哲学里面也说宇宙万有的本体,等于本体论,很像他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方是现相,他们也讲本体,也讲现相,种种现相。今天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前这个程度,依旧不能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不能够离开三度空间。所能够接触到的、所能够探测到的,今天向外太空探测,甚至于说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许多次外太空人到这边来访问。就像我们到其他的星球里面去探险一样,人家有这种科学技术也到这边来探险,来探测。这些外太空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是那个层次的人呢?给诸位说决定不是天人。为什么呢?天人有神通,不需要飞行的工具,他们还要乘飞行工具到这边,我们看了飞碟,飞碟就是飞行工具。不是天神,天神不需要,不要说是很高的天,四王天都不要。那说他们什么人呢?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比我们这边人聪明,比我们这边科学发达。佛跟我们讲,人道里福报最大的是轮王,转轮圣王。为什么称他作轮王呢?他有个工具,这是他的宝,飞行的工具是轮。这个轮大概是现在所讲飞碟,飞碟圆的,像个轮一样。这个东西到这儿来了,我们想这是铁轮王、还是铜轮王派来的,派到这儿来调查的。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所以有很多人把他们当作天神,那错了,那不是。天神境界比他高,智慧也比他高,神通、能力都比他高,不需要用这些工具。所以今天外太空人到我们这儿,我们晓得他是属于人道,他不是天神,他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换句话说,他还是有贪嗔痴慢,还是有是非人我,我们遇到也得用真诚心来感动,希望能和睦相处,不要发生星际的战争,那很可怕的。与性德相应当然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样样称性,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万一这个地球有一天被我们严重的污染破坏,人类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这句话是科学家说的。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以为然。为什么不以为然?科学家说,如果现在地球这个污染要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了。不适合什么?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人要到那个时候受不了,可是那个时候的人能受得了,这个道理不难懂。你看我们都市的人一切都讲求卫生,饮食起居都要讲求卫生,我们在这个里头适应惯了,要到一个乡下地方去,完全没有卫生设备,我们到那里受不了。人家活在那个地方的人活得很快乐,他们什么污水都可以喝,不生病;我们一喝马上就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五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的人一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