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二三○期

成一长老∵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金刚藏菩萨再度招呼在会大众,说:菩萨住此焰慧地。每地菩萨的功德皆有入、住、出这三阶段,这里的“住”说的不但是入住,而且是出住。∵

“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众生有思惑与见惑二种烦恼,有贪、嗔、痴、慢、疑的思惑,有身见、边见、戒取见、戒禁取见、一切外道邪见等见烦恼。四地菩萨修行的阶位是在见道位,身见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人我见;“蕴、界、处”是法我见。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组成身、心二法;界是六根、六识、六尘等十八界;处是六根、六尘十二处。在五蕴中,精神也就是心的方面有(受、想、行、识)四蕴,而物质方面只有(色)一蕴。众生对物质的境界比较了解,精神方面的作用则不大清楚。人我执、法我执的一切烦恼皆由此五蕴产生出来的。∵

“所起执着出没”:是从修行方法方面来说,我们的烦恼障皆离去,便得证果。众生由于有我见及身见,因此在修行当中未证到诸法的真理以前会产生人我、及法我二执及生成六十二见,这许多东西是凡夫众生及小乘学者所难以避免的现象,这些都是菩萨道的障碍,也都是四地菩萨应离去的种种烦恼障碍。安住在焰慧地的菩萨,应该远离修到此地时容易产生的烦恼,所以叫离障。∵

“思惟”:菩萨的思惟清楚明白,若不正确思惟就会生起我慢。“观察”:菩萨思惟后,进而明白心行缘中多观所得,无论法或定皆求觅其胜相想,令他人了知。“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这三句是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所见。我所者,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于我自己所有。财物者,因有我执就会积蓄资财,受用、守护,甚至当守财奴,爱财如命。以上三句是防护自己所得的过失。“着处故”:这一句是明过,谓众生心非常坚持安处于法、定二事中。∵

“于如是等一切皆离”:这句是总结离惑。四地菩萨于如上所说身见、我见所引生的所有烦恼、妄想、我法二执,一切悉皆远离。这句的离惑就是离烦恼、无明,智就是智慧,佛法就是要以智慧去修得,那才是证道,这是四地菩萨经过如上的修行,已实践摄化众生的功夫以后,所产生的一个结果。∵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菩萨修行到第四地以后,有智慧辨别何者是惑、业、无明,所以说四地菩萨见到自己身心的行为活动若是合理的就保持,若是不合理的就要断除。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被烦恼所污染的发自身、口、意的作为,容易产生偏差,属于恶业,这是诸佛如来所诃斥的,菩萨尊敬佛,应当依教奉行,所以不会去做。因为,既然是被烦恼所染污的,就不是出于智慧,而是被烦恼心、得失心所染污的,菩萨害怕众生对佛教诽谤的恶名,因恶名违背菩萨利生的精神,所以菩萨不会去作恶。“皆悉舍离”,因此这些恶业,菩萨悉皆舍弃远离它,故称离业染。∵

“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反之,菩萨如果知道有什么做法是随顺菩萨道的、是良善的、是不违背佛所说的教法而为诸佛所称赞的,菩萨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前段是离业,这一段是进善,此进善是纯菩萨行,与凡夫及二乘人不同。这里开始讲这一地中第四科彼果分中的第二、成德果,此中又分四科,先说第一、于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这是重述前面的修因,是再述之前护小乘中的总句。金刚藏菩萨又称了一声“佛子!”这一位四地菩萨慈悲不舍弃一切众生,因此随所起的方便智慧,积集功德,修习佛道,求证智慧,及修一切助道的菩提分法。∵

“如是而得润泽心”:这句是显所得果,是总说。说菩萨如此修行而能得到润泽之心,此心向上深敬佛陀大圣,向下润及一切含灵众生。下面九句是别明,此别明中有三种胜。“柔软心”者,明乐行胜,菩萨证得此柔软慈和的心后,精神舒适喜悦,法喜充满。“调顺心”者,是调和善顺,于诸缘中无所障碍,这是三昧自在胜。以上二句是行体。∵

下面七句明离过对治胜,这是行用。“利益安乐心”,利他无过失故名利益众生,自利无过失故名安乐,菩萨做任何功德都不会以虚荣心、攀缘心去做,所以没有过失,这一句是总显离过。以下六句是别显离过,皆是能治,一、“无杂染心”是治为利于食过及为名妒心过,人就是会对财、色、名、食、睡五欲产生贪欲过失,而菩萨远离贪吃、贪名、贪利等嫉妒杂染心,内心清净,无夹杂染污。二、“求上上胜法心”者,这是对治少欲功德过,二乘人不想修大功德,而菩萨则具有勤求无上殊胜佛法的心,不求世间的名利恭敬。三、“求殊胜智慧心”者,这是对治凡夫及二乘人不求殊胜智慧的过失,若是菩萨则要求证得殊胜智慧心。四、“救一切世间心”者,此对治懈怠不肯摄化众生的过失,一般人不懂得去利益众生,摄受众生,而菩萨则证得救一切世间苦难众生心。∵

五、“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者,这是对治自见取不遵圣教过的一种执着。六、“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是治舍不随佛说修行的过失为首,若佛弟子都随佛所说教法修行,恭敬尊重无违教命,建立此心即是华严学者,亦是弥勒法门的行者。以下说明成德果中第二、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

金刚藏菩萨说第四地菩萨知恩,这是一句总说。“知恩”是从说法尊重中生起的心。因为对说法者起尊重心,一般说法者,曾经过人生过程中的学习修为,才有在知、行方面的成就。真理没有时间性,尊师重道,知恩报德,这种民族传统要流传下去。第四地的修行法门历程有四大科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二、清净分,三、对治修行增长分,四、彼果分。这是每一地菩萨修行都有的一定层次。∵

焰慧地菩萨接受金刚藏菩萨的开导以后,从“对治修行增长因分”着手,以修因方面来说,修行应了解宇宙真相,所以称对治修行。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法来说是苦、空、无常、无我。第四焰慧地修行的方向是先让我们知诸法真相,世间成就的真相,然后指示修行的方法,那就是“清净分”,即迷昧的心转成无染的清净心。而把无始以来的不合理、自私、言语、行为、思想变成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甚至于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这要如何做到呢?这要净修三十七道品等用功修行的方法,即“对治分”。第四“彼果分”,分二科。一、离障果,二、成德果。而离障果中又分二:(一)是断去烦恼得到的果,(二)是断去业障所得到的果。“成德果”是经过修行而到结果,又分四小科。现在是第二小科“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者,就是说对说法利人天、利众生的世尊生起报恩心所得到的果。∵

这句“此菩萨知恩”是总说,即菩萨从佛闻法修行,知道佛对自己有大恩德,因此须依法修行,行报恩心才算知恩。下面诸句是别说,可摄为七种:一、“知报恩”是从前面的护持狭心、小心所产生的。当发心学佛,想要“上求下化”时,也就是说想上求佛道,下救苦难众生时,以此用功修行菩萨道来报佛恩、报善知识恩。第四地菩萨就是从佛或善知识闻法,而对说法者产生尊敬,今起传法修行的心,听闻佛法后,想把佛的大法传扬出去,去教化众生也依法修行,来报诸佛的恩德。二、“心极和善”,学佛后闻佛开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怎样建立和谐,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精神,依佛法修行。菩萨修行证得四地以后,心地就非常和善、客气、礼貌、慈悲。而此慈悲心是每位佛教徒所应具备的菩萨心,所谓慈是要给人幸福安乐。悲要解除人的灾难痛苦,这是学佛的基本精神,所以心情非常和善。三、“同住安乐”是说与人相处绝对不会起争执,或∵者起纷争,相处的非常安祥和乐(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