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二二三期)

《万行》二二三期

成一法师∵

接着要来解释第四、宿住智通。∵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这一段所讲的宿住智通也就是宿命通。第一句是总标,“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说:此三地菩萨心念中能知道过去无量生中,生生世世的宿命差别。∵

从“所谓念知一生”以下开始,要来解释别显。所谓心念中能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甚至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所发生的事,菩萨通通知道。或在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的长时间中所发生的种种事,菩萨通通知道。例如:我自己曾在甚么地方出生、叫甚么名字、姓甚么、出生在哪一种种族里面、生活中吃的是甚么饮食、寿命活多少岁数、在世间住多久、生活中有那些痛苦和快乐的遭遇,菩萨自己通通能记得。菩萨心中能够忆念:我是在某个地方死的,然后又生到某一个地方去;从那个地方又死后,才生到这个地方来;那时身体的形状是长得如何,相貌庄严或不庄严,讲话的声音好不好听……。∵

以上别显,今已消文完毕。下面这一句是总结:“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像上面所说这些过去无量世的长时间中,生生世世所过的生活及所发生的种种境界差别,菩萨都能够忆念不忘。到这里已经将宿住智通讲完,接着要来讲天眼通。∵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众生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皆如实知。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这第一句是总显能见。这位三地菩萨证得天眼通后,他的天眼清净无染,能观察众生在六道中轮回的种种情形,这是超过一切凡夫肉眼所能看见的范围。∵

接着要解释的是别显。“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这句是说:菩萨的天眼通可以见到一切众生出生和死亡时的情况,是好看的脸色,或很凶恶的脸色?是生在善道,还是生到恶道?这些生死的果报,都是随着众生自己本身所造的善恶业因,而去承受种种不同的果报的。这些由于菩萨有天眼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下面又列举出众生身语意造作不同的善恶因,就会得到不同的善恶果报。所见的情形是怎样呢?如经中指出:假设那些众生曾去造杀生、偷盗、邪淫等罪业,成就身业方面的恶行;或去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口业,成就语业方面的恶行;或去造贪欲、嗔恚、愚痴等三毒烦恼,成就意业的恶行。或者用嘴巴去诽谤圣人、贤人。这里只举出诽谤圣贤为代表,其实包含诽谤佛、法、僧三宝,及诽谤菩萨、声闻、缘觉等圣人;另外还造作诽谤父母、师长、及破和合僧等种种的违逆罪行。心中具有种种邪知邪见,以及种种造成邪见业的原因和助缘,例如:由于邪知邪见,拨无因果,认为杀生来拜拜有功德,结果真的以种种方便去杀害众生来祭祀,造了许多杀业,如此作业,当身体毁坏临命终时,必定堕落恶道,生到地狱里面去受苦。∵

反之,若这些众生不曾犯下杀、盗、淫的罪过,他便能成就身善业;又能守口不造恶业,便能成就语善业;若能不起三毒烦恼,便能成就意善行。又不会去说诽谤圣贤的话,具有正知正见,由此正见业的因缘,使行者不会去造种种口恶业。因此当色身毁坏,生命终了以后,必定会生到善道中,比如生到诸天中去享天福,或生到人间为富贵人家的后裔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菩萨以他的天眼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并确确实实能知道。以上将天眼通这科说完。下面接着要来解释第三、总解自在。∵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上面这句话是说:是三地菩萨由于修习四禅八定成就了各种三昧、三摩钵底,能够自由自在地随意出定、入定。“三摩钵底”翻译成中国话叫等至,成就此定时正受现前、身心平和安祥、轻安愉悦,故名“等”,然须以定力才能到达此种等的境界,故名“等至”。菩萨虽有这种种禅定的能力,但并不会随着他所得到的定力到天上受生去享天福,受生的地方也不会拣择净土或秽土,只愿生到可以修圆满他的菩提分的处所,因他最初所发的愿力,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受生。可见菩萨的受生是随愿受生,不是随业受生的。以上将“厌果”分说完,也就是将第一大科的修行整个讲解完毕。∵

下面要来解释第二地果。在此地果中又分三:今先来解释一、调柔果。而此调柔果中又分三:一、调柔行体,二、别地行相,三、结说地相。依次第先解说第一、调柔行体,其中又分三:即一、法,二、喻,三、合。现在先解释一、法,法中又分三:今先来解释一、练行缘。∵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这句经文是说:这时候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佛子!”说:这位三地菩萨,安住在发光地以后,因为他往昔所发的本愿力的缘故,所以他能够见到许多佛:所谓见到许多的百佛,见到许多千佛,见到许多百千佛,乃至见到许许多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上来已将练行缘解释完,下面来解释第二、所练行。其中又分三:今先解释其一、修福行。∵

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

菩萨见到如此多的佛后,他都以无边广大的心,及至诚恳切的深心,去恭敬礼拜这许多诸佛,并且以非常虔诚尊重的心,一一去承事供养诸佛,也就是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日常的资生用品,全都尽心尽力来奉献布施,毫不吝惜。同时他还以日常的资生用品,去供养随佛出家的一切大众僧。上来这段为修福行。下面来解释第二、回向行。∵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以此供养修福的善根功德,回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并要广度一切众生成就佛道,回向行说完,接下来要解释第三、修智行。∵

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总以因缘而有。∵

菩萨在诸佛讲经说法的道场,以恭敬心去听佛讲经说法,听闻以后,皆能如法去受持,并随着自己的能力去修行。此菩萨修菩萨行至此境地,观一切法的法性法体,皆是不生不灭,然法体虽不生不灭,却不碍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上来将第二、能练行的三小科都解释完毕,下面要来解释第三、所练行。∵

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三地菩萨的见惑,先前已经断灭,并且一切欲界的思惑欲缚、及色界的思惑色缚,还有无色界的思惑有缚,以及无明惑通通都转微薄了,这是由于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的长时间,都不再积集的缘故。因此一切邪恶的贪烦恼、邪恶的嗔烦恼、以及邪恶的痴烦恼也都断除的干干净净,所有善根功德,转而更加光明清净。以上第一、法的内容已解释完毕,接着要来解释第二、喻。∵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炼冶,秤两不减,转更明净。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佛子!说:菩萨修行,犹如炼金师傅,以善巧的方法在冶炼真金一样,虽经多次冶炼,甚至改变成不同的形状,但它所秤的分两重量,并不会减少,它的成色反而更加光明清净。譬喻讲完。下面要来解说第三、合。此中又分二:今先来讲解初、正合前行净。∵

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菩萨修行也是如此,当他安住在此发光地时,由于不积集的缘故,邪恶的贪、邪恶的嗔,以及邪恶的痴,皆得断除干净,所有善根功德,转而更加光明清净。正合前行净讲完。下面要来解释第二、别显忍净。∵

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嗔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皆转清净。

此菩萨有忍辱心,能忍受他人所加的种种侮辱,难忍能忍;又有柔和心,能以柔和去克服众生的刚强,令人心悦诚服。此二句是总说,下面诸句是别释。∵

此别释中,初有二心是分别善护他心,一、谐顺心:谓其他众生对菩萨作了恶事,怀疑菩萨会生嗔恨,然菩萨不但不生气,反而以德报怨,原谅他,与他和谐顺利相处。二、悦美心:是指菩萨能以慈爱的语言去教化众生,劝导众生,让他们乐意接受。∵

其次有三心:其一、不嗔心:谓当别人无理取闹,以各种恶事加在菩萨身上,或当自己的身体受到恶人侵害时,菩萨皆能忍受,不生嗔恨心,能原谅别人,不与他人计较。其二、不动心:谓当别人用语言来毁谤侮辱菩萨时,他也能逆来顺受,心绝不受动摇。其三、不浊心:菩萨的内心清净无染,无有烦恼,任何逆境都无法触恼他,染污他,所以心地纯净无浊,故名不浊心(待续)。∵

敬启者︰∵本期因稿挤,“《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及“佛教科学观”暂停一次,敬请见谅!编辑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