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

唯识“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心意识之认识与变现∵∵诸法透过心、意、识去产生「对象底认识」底认识。首先由六根所缘取客体「相分」(「认识对象」所取之致知手段),随之带起能缘取主体「见分」(「认识者」能取之致知手段),而有对「认识本身」的显现「自证分」(「对象底认识」作为致知手段之结果),当「对象底认识」的「...

周叔迦:成唯识宝生论略注(1)

唯识“周叔迦:成唯识宝生论略注(1)”。成唯识宝生论略注周叔迦护法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菩萨戒优婆塞周演济略注卷第一△于此论文,总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中,敬赞如来,凡有三偈,文复为三。初赞恩德,次赞断德,后赞智德,各有一偈也。有情恒为众苦逼,炽然猛火烧内心。善士意乐起慈悲,譬如自身皆自受。敬礼善慧诸佛种,于众烦恼...

周叔迦:成唯识宝生论略注(2)

唯识“周叔迦:成唯识宝生论略注(2)”。△后显乖失。执此计时,于我所成狱卒事用,曾无片许令爱乐耶?△三由业力计有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有说此由业力有斯异状随逐有情,还非一准。由此先曾更相恼害,复于狱处共为刑戮,彼此逼害,遭诸痛苦。△后显乖失。若有生命,自无身力能害于他,但知忍苦,更无余暇。由彼有情先共为怨,故使今时更相苦害,彼皆是此那落...

“唯识无境”初探

唯识““唯识无境”初探”。“唯识无境”初探——∵徐湘霖不论是科学、哲学或是宗教,都要对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加饶有兴味。境,唯识学上是指识所认识的对象,但它又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唯识“《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又作《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着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其所造论译成汉文的约三十部,此《...

从佛教唯识学观点看世间感情

唯识“从佛教唯识学观点看世间感情”。从佛教唯识学观点看世间感情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间,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生存,所以都无法逃避感情的问题。从广义说,感情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中国儒家讲的“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亦涵盖了世间的感情。而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一个平常人家夫妻之间的感情。凡此种种实际的生命现象,...

从唯识的角度略谈命运

唯识“从唯识的角度略谈命运”。从唯识的角度略谈命运原载《香港佛教》535期∵作者∵能干命运之说古来有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命运,一般谓人生的寿夭、贵贱、吉凶、祸福等现象。如东汉王充的《论衡.命禄》曰:「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南北朝刘峻作《辨命论》谓:「命也者,自天之命,定于冥兆,终然不变」。佛教虽不承认宿命,也不认为命运...

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

唯识“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大乘唯识学派在说一切有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世界万法分为五位百法。五位分类虽然一样,然其秩序和百法之具体内容,则有所不同。唯识学派五位分类以心法为首,这不仅仅是秩序的变换,而且反映了教义思想的变化。唯识学派五位百法是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

天台智吝大师所说的一心(或一念或一念)一非唯识中的阿赖耶识(二)

唯识“天台智吝大师所说的一心(或一念或一念)一非唯识中的阿赖耶识(二)”。天台智吝大师所说的一心(或一念或一念)一非唯识中的阿赖耶识(二)——澄清陈坚毅授《论智凯)的“一念心”部分言论明了针对陈教授三点异见,以唯识基本思想、智者大师思想及观法三项作综合性解释。一、唯识基本思想解释智者大师之三忍心,非阿赖耶识:1、从阿赖耶识的定义来说:在(成唯识论)卷三对阿赖耶识设定了十种...

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

唯识“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佛教唯识主义周叔迦(一)世间学识的错误世间一切的学识,如中国哲学、欧美哲学、自然科学等,他们根据的立场,不外这四种:(一)人类的直觉,(二)人类的概念,(三)人类的语言文字,(四)语言文字的意义。人类根据这四种,混合起来研究,而决定宇宙人生的现象。若是无直觉,就如同人类完全是聋子瞎子;科学、哲学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