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身处暗中的魔王并不甘心初次的失败,祂想趁着悉达刚刚成佛,再作一次捣乱。当东方放亮之前,魔化作少年模样,站在佛前吟诗弄偈:“独入一空处,禅思静思惟。已舍国财宝,于此复何求。若求聚落利,何不习近人。既不习近人,终竟何所得?”

佛知道是恶魔又来娆∵乱,就回答说:“已得大财利,志足安寂灭。摧伏诸魔军,不着于色欲。独一而禅思,服食禅妙乐。是故不与人,周旋相习近!”

魔说:“瞿昙若自知,安隐涅槃道。独善无为乐,何为强化人!”魔王意在劝佛涅槃,说现在正是时候,应该尽快灭度,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就好了,何必非要去教化别人呢?

佛说:“非魔所制处,来问度彼岸,我则以正答,令彼得涅槃,时得不放逸,不随魔自在!”我自己知道何时灭度最适宜,如来现在不能马上入涅槃,必须等我的弟子们该来的都来了,接受佛教以后能够自我调控,修道有成能为人师,法眼清净能正见法义,能摧伏邪论,建立正论,学习神通成就六通,到那时我才能自取灭度。

魔说:“有石似凝膏,飞乌欲来食,竟不得其味,损觜还归空。我今亦如彼,徒劳归天宫!”魔王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心情很郁闷,就低下头,弯着身子,用手指头在地上乱画。

魔王的大女儿名叫爱欲,二女儿名叫爱念,三女儿名叫爱乐。佛曾将生死河比作爱河:“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爱另译欲爱、有爱、无有爱,分别是导致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也就是来生到欲界、色界、无色界投胎或托生的基本原因,因此又称“三有爱”,这是三魔女的寓意!

见父王低头猫腰“画地为号”,三魔女赶紧出来助阵,祂们各放绚烂光焰,如同云中的闪电乱窜,祂们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童女的色相、一百种新娘子初嫁时的色相、一百种未产妇的色相、一百种已产妇的色相、一百种半老徐娘的色相、一百种老年的色相,弄得如万花筒一般,对佛说:“我们都是你的女人,供你使唤!”佛默然观察这些幻象,心无爱憎取舍,更不起心动念去看她们一眼!

“若是未离淫欲的凡夫,见到姐妹们美妙的身段,必会心神迷乱,火往上攻,导致胸腔破裂,热血熏面喷涌而出,可是这个沙门瞿昙对老娘们看都不看,倒很像是离欲解脱似的!”如来如如不动,令三魔女无计可施,只好败下阵来。魔王把女儿们嘲弄了一番,然后隐没了身形,躲在暗处继续准备捣乱。

魔,音译波旬,汉译为杀者,恶者。旧译磨,梁武帝改为魔,魔在天道中属于非善处天,位居欲界与色界之间,是整个欲界之主。本是古印度神话的固有名词,为佛教所沿用。后世误谓魔是第六欲界天——他化自在天的天帝。实则六欲天都是善处天,天阶却低于魔,魔是欲界第七层天。

魔王最怕佛把众生救出祂的势力范围,不受祂的控制,故而总是想方设法破坏佛法,阻挠众生随佛修行。佛说:“我现在普遍观察一切有势力者,没有能够超过魔力的,然而漏尽比丘的力量能够战胜魔力!”虽然魔王法力无边,但祂在得道圣者面前却无能为力,四色界禅,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色界禅,超越三界之灭界,就是魔王及其眷属无能为力或鞭长莫及之处。

9

悉达初生那天,天上下雨,地上成池,为他沐浴。如今刚成佛道,又连着下了七天雨。四外的大地上雨水横流,而枝繁叶茂的大菩提树下却是干爽起尘。佛在菩提树下一坐七日,入空三昧享受解脱之乐,因为无人打扰,心无世间之想,无愿无求,内心空定无相,所以眼根定住不动,连续七日七夜不眨眼睛观视道树。

历经三十五年时光,悉达实现了蓝毗尼的誓言,成为三界至尊,人天导师,为长夜迷茫不知归宿的众生,找到了一条彻底出苦之道!不需要再做什么苦思冥想了,该想的在成佛前都已经想过了。成佛的他已经是“一切智者”,具备了“捷疾智”等深广的智慧,神思敏锐的程度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于万一,不想则已,若动念一想则能瞬间了知,从前想不通的,此刻通通有了最圆满的答案。

在这七天的不可思议的定境里,佛以闪电般的智慧观察众生根性,发现能够信佛的是少数,不信佛的是多数。在信佛者中能够即身解脱的是极少数。看到肯信佛者少之又少,他想与其白费口沫,不如沉默为好。

住在色界初禅天上的大梵天王遥知如来所想,犹如力士屈伸手臂那样,应念之间就从梵天上隐没身形,来到佛前,头面礼足∵后站在一面,请求如来普为众生说法,祂说:“如来出世理应演说无上法宝,否则世间人民就会败坏下去,三界也会失去真理之眼。好多众生苦于生老病死的逼迫,善根、信根、慧根等等根机已经成熟,假如听不到佛法就死去的话,那就太不幸了。因此世尊应该将佛法留给子孙万代,现在说法正是时机,恳请世尊因材施教为众生说法吧!”

佛知道梵天的心情,又怜悯一切众生,就说:“我将大开正法之门,使不信者生起坚定的信心,领悟甚深的佛法!我已经拥有无上的法宝,凡是入我法门者均可打开清净法眼,修成正果!”

世间人民,上根利智者,有大智慧的人只占极少数,中等根性者也不多。只有下等根性的普通人最多。因此,佛把“教育重心”放在了大多数人的身上。根本佛教以渐修渐悟“渐渐习学趣迹”为正说,由初禅修到四禅,由预科生到四沙门果,再到辟支佛与如来佛,循序渐进,分清层次与不同阶段,便是立足于中下等根性者占大多数的社会现实。

大梵天王知道佛一定会为众生说法,便欢喜礼足,回到梵天上去了。梵天距离人间十分遥远,佛说如果有人在梵天上丢下一块大石头,十二年才会落到地球上。从那以后,大梵天王依然关注着佛教的发展,随时前来随顺赞叹佛教,劝请佛摄受、教化僧众。因祂时常化为童子,头有五角髻,身紫金色,童子面,因此又称梵童子,是娑婆世界主,统领小千世界,佛授记祂为阿那含果。

公元前约532年,佛教元年。佛答应大梵天王的劝请后默然自问:“我应该先为谁说法呢?”按照常理与经典的记述来说,佛教是人间的佛教,是平民的佛教。诸佛出现在人间,是人间的父母把他养大,是人间的烟火供养他成佛。苦行时他情愿吃果蓏∵吃牛粪,也不接受天人的供食。成佛后先度凡人而非神仙,乃是合理的次序。

他首先想到了两位老师,想到了曾经教他修成“无所有处定”的阿罗罗伽摩,想到了教他修成“非想非非想定”的郁陀罗罗摩子。成佛后理当先报师恩。这时候,虚空中传来天人的音声:“阿罗罗伽摩已经死去七天了……郁陀罗罗摩子已经死去二七了!”∵

佛也知道他们故去已经分别有七天或十四天了。传说二师都是数论派的先驱,与悉达结下师徒之缘时都已经百岁开外。佛想:“如果他们听我说法,都会很快了知解脱的次序与方向,而对五阴之身生厌、离欲、灭尽生死,获得解脱!”

佛以圣慧眼看到阿罗罗伽摩,以生前成就“无所有处定”的功德,往生去了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天寿四万二千劫;郁陀罗罗摩子以“非想非非想处定”略胜一筹,去了长寿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天寿八万四千劫。待到天寿尽了以后,阿罗罗伽摩将下生人间,成为边地的一国之王,伤害人民无数;郁陀罗罗摩子则将堕入畜生道,成为飞狐或山猫,捕食飞禽走兽无数。

传说郁陀罗罗摩子曾受摩竭陀王供养,用餐时触碰宫女动了凡心丢了神通,来时飞入王宫,去时只能徒步返回山林,因心里被美女整得乱七八糟无法入定,迁怒鱼鸟,发下恶愿,来生变为飞狸而食之。二人只因未断贪嗔痴,所以天福享尽之后,各自堕入地狱中受苦!

二师既已作古,佛想到了五比丘:“过去的六年里,五比丘为我操劳,多有帮助,我苦行时,他们受我支使。我应该先为五比丘说法。五比丘现在何处呢?”佛以天眼观察四方,看见五比丘正在迦尸国首都波罗柰城的鹿野苑中。

就这样,经过了七天的禅定,在二月十五日之后,佛从空心三昧中出定,便说此偈:“我今此王处,经历生死苦。执御智慧斧,永断根元栽。天王来至此,及诸魔怨属。复以方便降,令着解脱冠。今于此树下,坐于金刚床。已获一切智,逮所无碍慧。我坐此树下,见生死之苦。已却死元本,老病永无余。”说完便从吉祥草座上起身,要往波罗柰去找五比丘了。

佛拾起衣钵,准备上路。这时,异教徒优陀∵走了过来,他是佛成佛后所见到的第一人。优陀见佛举止非凡,就问:“看你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你师父是谁,你跟谁学道,信什么教?”佛说:“我已经自觉成佛,我是阿罗汉,是无上的天人导师!”

阿罗汉意为不生、杀贼、应供,与“最后身,生已尽,不受后有,无余涅槃”的意思是相通的,都是不再转世受生之意。虽然得道者身不免一死,心智却已经自在解脱了。佛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

“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佛教的目标说到底就是教人了脱生死,这是佛教的初衷和本色!因而这番话既是对梵志说的,也是对世人说的。日后,佛在祇园时,有个婆罗门问佛:“所谓的佛,究竟是父母给取的名字,还是婆罗门给取的名字呢?”佛说:“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佛是最先觉悟者,未曾闻法,能自觉法;佛是最高觉悟者,通达无上菩提;佛是最无比觉悟者∵;佛是最圆满觉悟者,十号具足,三明具足,梵行具足。十号中的等正觉或正遍知,即是普遍圆满的正觉。如实了知一切法,成第一觉,故名正等正觉;为他人说法,上中下皆善,义味具足。

或许优陀觉得“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吧,面对这个自卖自夸者,优陀似乎并不认同,他说:“贤者瞿昙,你自称胜过他人吗?”佛说:“所谓胜者就是断尽烦恼恶业与恶道因缘,心得解脱,修成最后身,不再有来生,所以我是胜利者!”

优陀不愿继续交谈下去,问佛:“你要去哪里?”佛告诉他:“我要去波罗柰大张旗鼓地宣讲涅槃之道,教五比丘解脱生死!”优陀说:“或许会有这样的事吧!”说完就从斜道上走开了。

波罗柰是迦尸国首都,又称波罗柰国,鹿野苑是过去毗婆尸佛等诸佛如来初转***之地,因此这片土地自古就被称为仙人住处!∵

世尊离开菩提树,以或行或飞的豪迈气概,出现在迦尸国的鹿野苑中,他将为五比丘初转***,开创一个独特的宗教,佛教从此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

10

五比丘与沙门悉达在象颈山区苦行林分手以后,出摩竭国界向西北步行约二百公里,来到迦尸国的鹿野苑中继续苦行,当佛出现在鹿野苑时,五个人对于悉达违背禁食的误会还未消除,就约好“来了也不给他让座!”然而世尊一到,五个人却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有的让座,有的接过衣钵,有的铺床,有的端水给佛洗脚。

五个人直呼佛的姓名,佛说:“我已经成佛了,你们不要再用原来的姓名或你我相称。我所追求的无病、无老、无死、无愁、无忧、无秽、无上安隐涅槃已经得到,我已经如实自知再也不会投生转世了!”∵

五比丘对新佛并不买账,鄙薄说:“你过去修得那样刻苦,别说是无上道法了,就连次一等的正知正见都未得到,更何况你现在东游西逛地,是不是还惦记着好吃好喝,甚至想搞点儿麻油往身上擦擦呢?”佛说:“五比丘,你们从前见过我像今天这样六根清净,光明照耀吗?”五比丘瞅了瞅说:“那倒是,从前还真没见过你像今天这样好看,面容气色确实光彩照人!”

佛知道五比丘对于他放弃苦行有偏见,就开门见山地说:“五比丘,应该知道,有两个极端是一切修道者所不该效法的,一是染着五欲之乐,从事下贱的事业,这是凡人所行的道;二是自修极端苦行∵,与中道不相应,也不是贤圣所追求的正法。舍弃这两个极端,走中道才能达到自在解脱,这就是八正道!”

当佛在古印度教人行于中道时,小佛十几岁的儒圣孔子(前551~前479)也在教中国人行于中道或曰中庸之道,中和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人们缺少此道已经很久了。任何极端主义的思想言行,都不是可以行之久远的正道。

五比丘闻佛所说中道,豁然开悟,跳出了极端苦行的认识误区。佛接着说:“有五种欲望讨人喜爱,惹人追求。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愚痴凡夫孤陋寡闻,不见善友,不知佛法,贪染五欲,心存骄慢,执着享受五欲六尘,而不见灾患,不见出路,他们落入魔网不得脱身;多闻佛法的佛弟子刚好与之相反。现在如来出世,断无量恶,修无量善,成就四禅,心解脱、智慧解脱——解脱了便自知已经解脱,不再受生,这就是无上安隐涅槃!”

佛从“示劝证”三个角度为五比丘讲解四圣谛,也叫三转四谛***。一转是演示什么是苦,什么是产生苦的原因,断除苦因即可灭苦(出要),以及灭苦的途径与方法;二转是劝修,应当知苦、断因、证灭、修道;三转是作证,佛以自己的成功作为证明,告诉五比丘:“人生痛苦的本质我已经认识清楚了,产生痛苦的根源我已经断除了,我已经自知不会再受来生之苦了,灭苦之道我已经修得圆满成功了。当我正确思惟这四圣谛时,便生起了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尽智明和无上正等正觉!”

佛将五比丘分为两组,二人听法时,三人外出乞食;三人听法时,二人外出乞食。乞食回来,六人同吃。佛循循善诱地教他们领悟四圣谛,认清由灵与肉构成的五阴∵之身是变化无常的,既非我也非我所有,对五阴生爱憎即有漏,不生爱憎即无漏。

这是佛悟道以来所开讲的第一堂课,人间的学生只有五个人,不仅送课上门而且是劝学。国人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是谓礼教,用在佛教上似乎并不合适。在普度众生这件大事上,佛常常是不请自说、不问自说∵,而且上的是公开课,没有私相授受,谁听谁得,“衣钵”人人有份,无须断臂来求。这样的经教比比皆是!

授课完毕,佛问憍陈如:“我说的话你听懂了吗?”憍陈如说:“我已经听懂了!”五比丘闻佛说法,全都修成了阿罗汉。旁听的八万多天人也都当场证得了初果。

地神在一旁得到这个喜讯,高兴地大声喊了一嗓:“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一切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呼声直透九霄云外,各路虚空神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传到大梵天上,梵天也将此则新闻即时作了“转播!”

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被教史称为“初转***”。后世将初转***的时间地点前推到了菩提树下,佛初成觉道尚未收徒之时,听课对象不是人而是天神菩萨,等于否定了教界公认的这一历史定论。

那时的佛陀初出茅庐,尚无名气,纯属草根,在江湖上无名无分,也没有什么感召力,成规模的僧团与结夏安居的规制尚未建立,扩大影响广收徒众是接下来的首要任务。佛叮嘱比丘们:“我已经解脱了人天绳索的束缚,你们也都解脱了,你们应当到人间去普度众生,不须结伴同行,要能独立弘法,我也去郁鞞罗村一带游化!”

诸佛出世有如昙花一现,可谓时不我待。佛对得度的五弟子发出号召,各自行动起来,到人间去把佛法的利益与众生分享。五比丘分头游化,有的西游到了僧迦舍及舍卫城与摩偷罗国,有的东游到了王舍城与鸯伽国,有的去了跋蹉国与毗舍离及末罗国一带。

自度而后度人,自利而后利他,这是比丘普度众生的基本精神。在世尊时代,僧众的功课大约分为修行与游化两部分、两阶段,闻佛说法说戒,闲居坐禅入定,精进思维开慧,包括结夏安居共修,众僧普遍乐居空闲寂静无诤处修阿练若行——经云:“无事比丘行于无事”住“无事室”,这个阶段相当于“封闭式训练”,僧人住在人迹罕至之处,远离社交攀缘,专心作自我建设,相当于救生员熟悉水性,苦练拯救技术阶段,此时也称“无事比丘”;

等到“山中集训”有了成就,或者未证果者修成正果以后,有了度人的本领,再出山再下山去人间普度众生,譬如夏坐三个月以后,比丘们要进入“人间游行”阶段,此时也称“人间比丘”。这两个阶段本来是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只是佛灭约四百多年后,“无事比丘”渐被诬为小乘、自了汉,遭到贬斥,“人间比丘”被捧为普度众生的大乘,格外受到推崇,乃至最终走向畸形发展,道场落户人间,成了游人如织的闹市。两道工序才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回到原点上来看,正是师徒间的这次分手,拉开了佛教在印度五百年正法时代的序幕!

11

在摩竭陀国郁鞞罗斯那村附近,在尼连河畔与象颈山之间,当时活动着婆罗门教三迦叶的修行团体。老大优毗迦叶∵博知天文地理,尤其擅长算数,领有五百徒众。象颈山的后山腰上有个岩洞,距离优毗迦叶的住处不远,是婆罗门祭祀火神的“圣火堂”。都说洞中住着一条毒龙,所以平常无人敢去。佛在苦行时对此事早有耳闻。

佛观察与三迦叶的法缘已经成熟,便从迦尸国鹿野苑返回此地,找到优毗迦叶,对他说:“我想在毒龙洞中寄住一夜!”迦叶说:“我不是舍不得,而是洞里有毒龙,我怕伤害你!”佛说:“不必担心,龙不会害我。”迦叶说:“你敢住的话,那就随意好了!”于是,佛便去岩洞里坐禅。

毒龙的领地意识比优毗迦叶强多了,气得直朝佛喷火。佛则深入焰光三昧,一时间火光与佛光交相辉映,把个山洞照得通亮!优毗迦叶夜观星宿,见岩洞中火光大作,便带领弟子们持水瓶、竖高梯赶来救火。由于洞里的较量还在继续,所以泼了好多水也无济于事。

这时,佛转入慈心三昧,使毒龙不再瞋怒,反而心怀恐惧地狼奔豕突,却无法逃出岩洞,最后居然躲进佛的钵中。佛以右手抚摸龙身说道:“龙出甚为难,龙与龙共集。龙勿起害心,龙出甚为难。过去恒沙数,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善心向如来,速舍此恚毒。已除瞋恚毒,便得生天上!”恶龙吐舌舔舐佛手,熟视佛面,驯顺得仿佛成了罐儿里养的泥鳅。

翌日清晨,佛手擎龙钵对优毗迦叶说:“这条龙已经被我降伏了!”优毗迦叶赞叹佛有神力,心里却想:“还是不如我得的道真实!”他对佛说:“请大沙门接受我九十日供养,所需衣被、饮食、床具、医药全部由我供给!”佛默然受请,将龙放入大海后,继续住在岩洞里,或到河边坐禅。

在夏坐期间,优毗迦叶总是亲自过去请佛就餐。佛也总是说:“你先走,我随后就到!”待优毗迦叶离去以后,佛便飞到印度南海岸,摘取阎浮树果和阿摩勒果,或是飞至北郁单越取来自然粳米,或是至西方瞿耶尼取来呵梨勒果,或是至东方弗于逮取来毗酰勒果,然后“后发先至”,领先一步坐在优毗迦叶的岩洞里。优毗迦叶回洞看见佛先到了,愕然地问佛:“你是从哪条道进来的?”佛就告诉他:“我先去万里之外摘果子,然后就到这里入座了。”迦叶佩服佛的神速,却总是认为“还是不如我得的道真实!”

优毗迦叶要办祭祀大会,五百弟子持斧砍柴,手举斧头却落不下来。优毗迦叶心想:“这一定是沙门干的。”就去问佛:“我弟子们举斧砍柴,为何举起斧头却无法落下?”佛说:“想要斧头落下来吗?”迦叶说:“那当然!”话音刚落,大家高举的斧头便一起落下来,可是能落却又不能举起。烧火也是这样,不是无法点燃,就是点燃后无法扑灭。一问佛就正常,不问佛什么也干不了。

优毗迦叶心想:“我明日就要举行祭祀大会,瓶沙王及人民都来参加,一旦见到这个沙门,我就再也得不到供养了,此沙门明日要是不来那就太好了!”

佛以“他心通”察知了他的心思,一清早就去北方郁单曰取来自然粳米,至西方瞿耶尼取来乳汁,然后到雪域高原山顶上的阿耨达泉进餐,直到傍晚才回到岩洞里住宿。明日,优毗迦叶问佛:“沙门,昨天咋没看见你来呢?”佛说:“你不是不想让我参加吗?”优毗迦叶见佛洞察了自己的心思,依旧认为:“还是不如我得的道真实!”

夜半时分,大梵天王大放光明照亮群山,前来听佛说法。优毗迦叶明日问佛:“为什么昨夜比白天还亮呢?”佛说:“昨天夜里,大梵天王来我这里听法了!”优毗迦叶心想:“这位沙门瞿昙极有神力,竟然连我爷爷都来听他说法,不过还是不如我得的道真实!”

一天午后,佛用破衣烂布做成僧衣后想要洗一洗。释提桓因知佛所想,就近化作—泓清池。四大天王运来大方石放在水边,树神则变出垂枝大树,供佛浣洗和晾衣之用。明日清晨,优毗迦叶目睹平地忽生浴池、大树、方石,仍然认为:“还是不如我得的道真实!”∵

这天夜半,大雨导致河水暴涨。优毗迦叶心眼儿不错,担心大水淹了沙门,带着五百弟子来到河边抢险救人,看见佛在水上行走脚不沾水。优毗迦叶暗自称奇:“沙门瞿昙能在水上行走!我也能在水上走两步,但是不沾水做不到!”

他固执地想:“此沙门虽然神奇,还是不如我得道真实!”佛对他说:“你既不是阿罗汉,更不知阿罗汉的境界,你连阿罗汉的名都不认识,还能得阿罗汉的境界吗?你就是一个盲目的人,如来显现那么多变化,你还说:‘不如我得道真实’,你心里说:‘我也能在水上行走’,现在正是时候,你何不来与我踏水而行?你应该舍弃邪见之心,不要在长夜之中受此苦恼了!”

优毗迦叶终于服了,跪地磕头认错:“是我抵触了如来,希望佛能接受我的忏悔!”佛说:“你知错就好,我接受你的悔过!”

优毗迦叶对弟子们说:“我要归依沙门瞿昙了,你们各自决定去留吧!”弟子都说:“我们早有心归依沙门瞿昙了,愿意随老师一道归依!”于是,优毗迦叶与五百弟子头面顶礼佛足,站在一面对佛说:“唯愿世尊接受我们作沙门,修清净梵行!”

佛说:“好啊,来吧比丘,佛法微妙,善修梵行!”按照诸佛常法,如果佛说:“善来比丘!”来者就正式成为沙门了。优毗迦叶与五百弟子所穿的衣裳当即变成了袈裟,头发自然断落,如似剃发已经七日那样长短。优毗迦叶将学习算术与咒术的用具全部丢进了水中。

住在下游的江迦叶领着三百弟子,看见修炼咒术的用具顺流漂来,不禁惊呼:“哎呀,大哥被水淹了!”就往上游去收尸,却见优毗迦叶及其弟子前后围着佛,坐在一棵树下听佛说法。他质问优毗迦叶:“这么做好吗?本来是大师,为啥要给沙门作弟子呢?”

优毗迦叶说:“此处有佛,最为绝妙——此师人天贵,我今师事之。诸佛兴出世,甚为难得遇!”岂料江迦叶听到佛名竟非常欢喜,情不自禁地请求随佛学道!

佛说:“善来比丘,善修梵行,断除生死!”江迦叶及其三百弟子也当即变成沙门,袈裟着身,头发自落,也都将咒术之具投入水中。

佛说梵志是“能知咒术者”,三迦叶一踏入佛门,就把外道的东西丢进水沟里去了,佛灭数百年以后,咒术又被人捡了回来,这是耐人寻味的。

住在下下游的伽夷迦叶看见咒术用具漂在水中,以为两个哥哥都遭了水灾,就领着二百弟子溯源而上,发现他们都作了沙门,心想两位哥哥博学多才,能让他俩归依学道者一定不简单。于是也请求随佛出家学道,同样也都如愿以偿了。

公元前约532年,佛教元年。佛收伏迦叶三兄弟及其门徒,组建了千数规模的比丘僧团,并在尼连禅河尼拘类树下,对新僧进行了集中培训,主要开了三门课:

一是显示神足∵。佛为弟子们大显神通,或化作若干身形,然后合而为一;或现身、或隐身;或穿过石壁,无所挂碍;或出地入地,犹如流水,无所障碍;或双盘坐,满虚空中,如鸟儿自由飞翔,无有挂碍;或如大火山,冒出无量烟雾;以手往捉日月;举身乃至梵天,然后返回座位。神足包括四项内容或四种定力,所以也称四神足,是阿罗汉所得六通之一。

二是因材施教∵。佛知道各人的习性与思想动态,教导比丘们:“当舍弃这些、放下这些,当亲近这些、远离这些,当忆念这些、忘却这些,当观想这些、不观想这些;当修七觉意,灭当灭除三种心结,身见、戒取、疑;观想三种沙门善法,包括以涅槃为第一离苦得乐处,以无瞋恚、无恼怒为快乐,以淫欲、瞋恚、恼怒沙门苦;当念四圣谛,不要想那些无益于解脱生死的邪理。”等等。

三是威仪训练∵。教导徒众出去时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回来时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应该穿怎样的衣服,不应该穿怎样的衣服;进入村落时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要求比丘“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等等。

千比丘闻法修行,全部修成了阿罗汉。至此“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六!”这是全由已证无生者组成的最早的佛教僧团。

12

这一天,佛领着圣僧团从象颈山朝东北方向游化,来到王舍城∵附近的善建立塔∵,即在竹杖林中住下。摩竭陀国国王瓶沙王∵闻知如来出世,亲率诸位小王及群臣羽从、婆罗门长者及四大军种与无数民众出城迎接,队伍绵延长达四十余里!

佛见瓶沙王率众来迎,就与比丘们避开道路,走到善住塔旁最大的尼拘类树下结跏趺坐∵。瓶沙王在道口处远远地下了车,步行进入塔院内门,摘下帽子,收起伞盖、扇子、刀剑,脱下皮鞋,来到佛前,整肃衣服,偏露右肩为佛作礼,右侧朝佛绕行三周,自称姓名对佛说:“世尊,我是摩竭陀王瓶沙!”佛说:“请大王就座,其他人随便安坐!”众人有的顶礼佛足,有的问讯,有的叉手向佛,有的远远望佛,全都席地而坐。

优毗迦叶比丘拜佛为师以前,在摩竭陀人中一向很有名望,被视为大尊师和阿罗汉。众人看见他也坐在佛弟子中,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他与沙门瞿昙什么关系,谁是谁的弟子。

佛知道摩竭陀人的心念,便示意优毗迦叶自己澄清,说:“迦叶,你给展示一下如意足,让大伙都高兴高兴,增加点信心!”如意足也叫神足,先入定意三昧,再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变。

平时,佛常教比丘开发神通,成就六通,达到心解脱与慧解脱。在对信众说法布道时,时而把演示神通作为“才艺展示”和教学手段,令人耳目一新,慕乐向道。但是佛也指出,神足是凡夫也能修成的,不是贤圣弟子的真正目标。只有智慧解脱才是第一位的!佛要求求学阶段的比丘以静默思道为重,如因禅定发起神通也要覆藏不露。

阿室已比丘曾以神足力上天去问天王:“此身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怎样才能永远灭尽?”问到大梵天王时,天王劝他返回祇园问佛。佛说:“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此灭四亦灭,粗细好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

神识无形无相不可限量,内观到达一定火候,自然就会有精光四射的内景发生,初明从日照碎玻璃的反光点那般毫光耀眼,乃至可超骄阳无数倍,如不勘破此“灵魂之光”,法性光便不会显露!说白了,灵魂要是不灭,就不免受胎转世,这便是因“识”而有名色∵。

阿室已比丘虽然有钻天猴般的本事,但是最后还要回来问佛,说明神足再神也不如无漏的智慧管用。证得六通以后,是否显神足,到那时便可随缘自在了!

当下,***∵优毗迦叶闻佛教令,就在坐处消失不见,随即出现在东方虚空中行住坐卧,从身体里发出青、黄、赤、白、中水精色等五色火焰,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忽南忽西忽北,飞腾在四方虚空,最后出现在佛前,为佛作礼说:“世尊,佛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佛有普遍圆满的智慧,而我没有!……过去由于我的无知,为了求得解脱而盲目事奉火神,一直到老也没有得道。现在我听闻佛教,已经彻底解脱生死了!”摩竭陀人这才明白,优毗迦叶给沙门瞿昙做弟子了!

佛巧妙地为瓶沙王说法,劝导和启发他对解脱之道的欢喜与渴望,包括布施、持戒、生天之道,贪着五欲的害处以及解脱生死之乐,所说皆谓圣贤论。佛见国王打开了心结,领会了佛法,生起了欢喜信受之心,就将诸佛世尊所常说的教理“苦、集、灭、道”说给他听!

先说五阴就是一个“大苦聚”,从肉体到灵魂都是变化无常的,佛说:“不闻佛法的凡夫宁可认为色身是我或我所有的,也不可认为灵魂∵是我或我所有的。因为四大色身或者存活十年、二十三十乃至百年,如果善于调养或许还会再长一些。可是心、意、识却日夜不停,时刻都在转变着,异生异灭,就像树林里不停移动的猕猴,攀捉枝条,放下一棵再抓一棵!”要知道,佛在定境中已经见到“身内身、身外身”,深知所谓灵魂的更具欺骗性。认清真相,不再执着五阴尤其是“识阴”是我,就不会再有投胎转世、受生受死的情形发生!

摩竭陀人心想:“假使色受想行识∵无常的话,谁是获得永生的解脱者,谁又是往来三世的受苦受乐者呢?”他们依旧把肉体及所谓灵魂的覆灭,与法性身捆绑在了一处。

佛知道众人的心念,就说:“愚痴的凡夫不闻正法,见五阴有我、是我,而执着于我。但实际上既无我,也无我所有的,都是空的。前法生则后法生,前法灭则后法灭,都是由因缘合会相互牵连,才产生了这个身体,有了身体就有了各种痛苦。如来见众生因果牵连,连续不断,生生不休,有因有缘,才说有生有死。我以天眼见众生造恶业堕恶道,修善业生善处,都是随业受报。若无此业因,便不会投生相应之处,受相应之报。因为有这个业因,才有那个果报。这里灭除了业因,那里便会灭除业报。”

佛是就五阴说无我,真理与谬误往往只差一步。后世有将无我扩大化者,干脆否定一切,将法性身也归入扫除之列,走向了冥顽不灵的极端,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佛接着对众人说:“所谓以无明为缘而有造业运作,有所作为、不断运动的‘行’,乃至以生为缘而有老病死。如果证得三明,明白了宿命与三世因果,明白了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明白了解脱生死的出路何在,也就破除了无明,也就不会再去造生死业。不生,就不会再有老病死等一切的痛苦了!”

佛问瓶沙王:“大王意下如何,色受想行识是永恒不变的,还是变化无常的呢?”瓶沙王说:“是变化无常的!”佛问:“若是变化无常的,是苦不是苦呢?”他说:“是苦,因为会变!”佛问:“若是不永恒的,苦的、会变的,这些多闻佛法的圣弟子还会认为色身是我,是我所有的,或者我是色身所有的吗?”瓶沙王说:“不会了!”

佛说:“因此,你应该用智慧去观察,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不论内外、粗细、美丑、远近,一切色受想行识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我也不是五阴所有的。这样观察的话,就会对五阴产生厌倦,生厌就会不贪,没有贪欲便会得到解脱,解脱之后便会自知已经解脱,如实地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会再转世受生了!”

闻佛说法以后,瓶沙王及其臣民一万二千多人,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八万天人,均证得了须陀洹果。瓶沙王自受三归成了第一位国王优婆塞。

13

公元前约532年的晚些时候。在摩竭陀国打开局面后的一天,佛朝向西北方默默地坐在河边,思绪早已越过千山万水,飞回到了直线距离约五百五十公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父母亲人的身边……

后世讹传悉达成佛后好多年间,好像忘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连一趟也不回去。父王再三托人去请,佛才勉强回去没住上几日,就像掏把火似的急忙急促地离开了。真实的如来不是这样的。

自从背井离乡出家求道以来已经七年了。如今大功告成,生死苦海已经渡过,正法之轮已经启动,佛想念起了年迈的父母、儿子、妻子和故乡的亲人们。

比丘优毗迦叶见佛久久地遥望西北,便走过来问佛:“世尊是在遥望迦毗罗卫吗,有什么缘由吗?”佛说:“如来出世一定要做五件事,一是转***,二是度父母,三是使不信的人建立信心,四是使未发菩萨心者发菩萨心,五是应当为将来佛授决!”第一件事已经完成,现在,如来顾念亲族本邦,回家去度化父母,是佛最该做的第二件事!∵

这时,比丘们围拢过来,见礼后坐在佛的身旁。优陀耶问佛:“看如来的意思,是想回故乡吗?”佛说:“是的,正像你所说的这样,优陀耶,你可先到我父净饭王处报个信,你见到我父王后告诉他,就说过后第七天,如来将要回去见父王。如来回乡省亲,先通报信息,这是刹帝力种姓的礼法。”优陀耶受教后便在佛前隐没了身形……

自从太子出家以后,净饭王一直在打听儿子的下落,由于悉达等人行踪不定,渐渐便没了音讯。儿子已经成佛,老人家并不知情。不过今年似乎斗转星移开了新运。悉达成佛之时,恒河北岸的拘萨罗国也出了一位新君。与佛同年的波斯匿王在血雨腥风中夺得了王位,为此还捕杀了异母兄弟上百人。也许是为了找个由头吞了紧邻的释迦小国,他刚一登基便派出使臣,向释迦国索娶王室之女,口气强硬地说:“吾欲取释种之女,设与吾者是其大幸,若不与者当以力相逼!”

释迦族五百“议员”对波斯匿王的蛮横很反感,许多人反对和亲,认为释迦族是太阳神的苗裔,日种姓之女不能下嫁于婢女养的贱种。大将摩诃男力排众议说:“波斯匿王为人暴恶不便拒绝,我倒有一个办法,家中婢女的女儿末利∵正值妙龄,我不妨把她收为义女,再以亲生女儿的名义,应下这门亲事!”大家觉得只能如此,最后,摩诃男亲自“护嫁”,把“女儿”用羽葆之车,送给波斯匿王做了第一夫人。

难陀是净饭王的次子,是太子出家后理所当然的王位继承人。按说这位三十五岁的储君应该早就妻妾成群了。可据野史传说,悉达成佛后,难陀竟然从舍卫城中新娶了释迦血统的孙陀利女,而且巧的是刚好在波斯匿王执政之后,这桩婚事的幕后推手和操盘手,是不是暴君波斯匿王很是引人浮想联翩。

不管怎样,“老儿子娶媳妇——大事完毕!”这日,净饭王与女眷们坐于宫中,正在开心地说着家常。突然,大殿上凭空地冒出一个人来,只见他一手执钵,一手持杖,把众人吓了一跳!净饭王问:“你是谁,是人、是鬼、还是神?”∵

来人说道:“我不是鬼也不是神,我是大王治下的迦毗罗卫人,从前那位降伏十八亿魔众的释迦文佛是我的大师,我是他的亲弟子!”净饭王并未听清来人的意思,他觉得事发突然,有些没头没脑,可是直觉告诉他,这应该是太子的喜讯到了,他强忍激动的心情追问道:“你说谁,谁降伏了十八亿魔众,谁叫释迦文佛?”

优陀耶就像成心要在最后一秒钟揭晓似的,不紧不慢地说:“如来初生的时候,天地无不震动,那时他所发的誓愿如今都已实现,我现在说的就是瞿昙悉达啊!就是他降伏了十八亿魔众,他的名字叫释迦文,如今已经悟道成佛了,我是释迦文佛最次的出家弟子,我的名字叫优陀耶!”∵

净饭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连声追问道:“你说什么,优陀耶,悉达太子现在还活着吗,现在已经成佛了吗,他人在哪里?”优陀耶说:“释迦文佛今日健在,已经在摩竭陀国的尼拘律树下成佛了!”

净饭王问:“他穿什么,吃什么,他身边的弟子都是什么人,我能见到他吗?”优陀耶说:“如来弟子有比丘上千人,诸天上亿人,四大天王常在左右;如来的衣裳名叫袈裟;如来金刚之体以法为食;大王不必发愁,过后七天如来就会回城省亲!”

净饭王喜不自禁,亲手供养优陀耶用餐。他对优陀耶说:“请***转告如来,回来后暂时可在城北的萨卢园中歇脚,我这就派人往城南三四里外的尼拘律∵树园修建精舍,竣工后,佛与圣众即可到新道场去安居!”

优陀耶告辞以后,净饭王下令击鼓发布公告,宣称:“太子已经成佛,七日回城,号召首都人民行动起来,净化环境,平整道路,香水洒地,拉起横幅,张灯结彩,竖起幡盖,装饰塔寺,载歌载舞,准备迎接如来回国!”又遍告各家各户约束好盲聋瘖哑六根不全之人,届时不要上街。想到太子就要成佛归来,净饭王乐得七天七夜睡不成眠,老夫人大爱道更是高兴得直流眼泪!

优陀耶返回佛前,向佛禀报情况。佛告诉大众:“如来要以神足之力飞回故乡!”古人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在眼见为实的物质世界,没有比大显神通飞空凯旋,更能展示佛家“大富大贵”的更好方式了!此举不仅是为六年前的出家给出一个郑重的交代,也可看出游子回乡的迫切心情!

按照约定的日子,佛在比丘圣众的前后围绕中,以神足力率团飞回祖国,降落在城北的萨卢园中。净饭王闻讯以后集合释迦族人,马上要去见佛。佛不想让父王亲自来见,他想:“若是我父真净王亲自来看我的话,便是我的不是。因为父母恩重,养育情深,所以我现在要去与父王相见!”于是,佛带领弟子们赶在父王之前飞到了城门上空,悬停在离地大约十六米多高的空中!

净饭王与眷属臣民仰望如来端坐虚空,不禁悲欣交集。佛为父王说法祝福:“愿令大王享寿无穷!大王应当以正法治国,教化人民。凡是用正法治国,教化人民的,命终以后都会往生善处天上!”说完,佛从虚空来到宫中落座。净饭王亲自供养各种饮食。由于当地人有“手抓饭”的饮食习惯,吃饭时用五指将饭菜捏成一撮直接送入口中,所以沙门、婆罗门随身都携带着澡手罐。饭前饭后奉上洗手的净水∵,等到撤去餐具后,再取一个小座坐下听法,则是施主的礼仪。净饭王也是这样。

佛由浅入深地演说微妙的道理,包括布施、持戒、生天之道,说贪淫纵欲染污心灵,修行八正道解脱生死才是真正的快乐。佛见父王打开了心结,领会了佛法,就将诸佛世尊所常说的教理“苦集灭道”说给父王听,净饭王净化了心灵,擦亮了法眼,当场证得初果,成为须陀洹。

佛说:“譬如一个深广二千里∵的大湖,充满了湖水,有个凡夫用毛发或手指尖蘸湖水,即使再三蘸水水滴也是少之又少,与湖中水不成比例。初果人所断尽的生死苦就像大湖水那样多,所剩下的‘七返生死’好比毛端水或指尖水那样,已经少得微不足道了!”

肩负一国重任的净饭王年迈闻法还能得道,这对于后世居尘修炼者不失为一个典范。佛为父王说法完毕,就起身回到萨卢园中作日常的午修∵去了。

14

做为封建帝王,净饭王也有强权专制的一面。他召集释迦族人开会说:“这些沙门弟子相貌丑陋,佛是刹帝力种姓,领的全是婆罗门这不合适。释迦王族还是要领王族的徒弟这样才好。各家凡是有兄弟二人的,应当出一个人随佛悟道。有不肯的将要从重责罚!”

散会以后,谷净王子摩诃男让弟弟阿那律,甘露王子提婆达多让弟弟阿难出家学佛。阿那律与阿难目睹了佛与圣众的神奇,一听说要随佛出家高兴极了!提婆达多与摩诃男自愿留在家里。日后净饭王驾崩,摩诃男继净饭王之后成为释迦之王,提婆达多政治野心受到压抑,想出家佛又不收他,为这对叔伯兄弟在佛教史上的一段纠葛埋下了伏笔。

难陀很羡慕大哥,以及随大哥同时出家的跋提释迦王等五比丘的成就,可他牵挂年轻漂亮的妻子,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决定随佛出家。罗睺罗也要求跟世尊爸爸走,他觉得会飞的爸爸带着那么多会飞的人实在太伟大了,自己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过了两天,净饭王与谷净释、叔净释、甘露净释等兄弟四人,带领那些应征出家的王族子弟到萨卢园去见佛。

净饭王乘坐着四马大车,白马白车白宝盖;谷净释青马青车青宝盖;叔净释黄马黄车黄宝盖;甘露净释赤马赤车赤宝盖。阿难白象白衣白宝盖,其他释迦族人也都骑马乘象,鱼贯而来。

远远地看着八面威风的王族威仪,佛对比丘们说:“三十三天的天人们游园观光时也是这样的!”看见阿难乘坐大白象、白衣白盖以及看见阿那律时,佛说:“释阿难将出家学佛,第一多闻,堪侍左右;阿那律将出家学道,天眼第一!”

据说阿难小于佛一二十岁,出家后不久闻富楼那***说法即证初果,并在佛五十六周岁那年,正式成为佛的终身侍者,非常称职地陪伴佛走完了最后二十五年度生之旅。除了阿难一人堪称是佛的常随众以外,作为佛的出家弟子,从开始的五比丘,发展为日后的千二百五十人,他们时分时合,经常离开世尊,深入人间辗转游化,广收徒众,究竟度了多少人,收了多少徒弟,徒弟又收了多少徒弟,已经难以估量。许多佛弟子甚至学佛不认识佛,因为从来没有见过佛,这种现象也很多。

有一次,佛游摩竭陀国王舍城时,到陶师家求宿,在陶屋里遇见一位先期入住的比丘,名叫弗迦罗娑利,二人彻夜静坐。佛问:“比丘,你师父是谁,依谁出家学道受法?”比丘说:“贤者,有位沙门瞿昙释种子自觉成佛,他是我师,我依他出家学道受法!”佛问:“见过师父吗?”他说:“没见过。”佛说:“如果见到师父你认识吗?”他说:“不认识,但我听说世尊是十号具足的佛,他是我师,我依他出家学道受法!”∵

佛想:“此善男子依我出家、学道、受法,我今可为他说法。”就为他说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聚”,眼触见色,耳触闻声,鼻触嗅香,舌触尝味,身触觉触,意触知法等“六触处”,眼见色,观色喜住、忧住、舍住。六根对六尘喜住、忧住、舍住等“十八意行”,真谛、慧、施、息住处等“四住处”;说不放逸即心定,慧观身无常我;说触生种种觉,触灭觉灭得清凉等等。那位比丘闻法证初果,这才知道是遇见了大师。

阿那律出家后,成为天眼第一的佛弟子,讲经说法度人无数,在佛涅槃后,安排善后事宜,指挥若定,有条不紊。他与阿难对于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净饭王对佛说:“昨天晚上,我有这么个想法,出身王族的佛不应该领的全是梵志,最好还是多领些王族的人。因此我号令族人,凡是一家有哥俩的,就出一人随佛出家学道,希望佛把他们都收下!”佛说:“好啊,大王所作利益很多,能使天上人间安隐快乐!这是因为,出家学佛者是世人的良师益友(善知识)和良佑福田。我也是凭借良师益友,才得以解脱生老病死的!”∵

佛刚出家时不知修行门径,多亏阿罗罗等二位老师教他达到了四空定的极致。佛说教人八正道者是善知识。正定是八正道之一,包括世俗定与出世定,前者修成可以往生善趣,后者是佛发明的,可以了脱生死。

成佛固然靠自觉,入门还要靠师傅。二师教他世俗禅定善法,堪为良师。佛常常赞叹知恩图报者:“我恒叹誉知返复者。诸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着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成道缅怀善知识∵,说的就是不忘师恩以及帮助自己得道的朋友们。

净饭王也没有忘记给他报喜的优陀耶,他对佛说:“愿佛教诲这些新比丘,就像教诲优陀耶那样。我初次见到优陀耶比丘时,心里便很欢喜,我就这样想,身为弟子尚有如此神力,更何况佛是他们的大师,能没有大神力吗?我希望优陀耶比丘常来宫中教化!”佛说:“是的,就按大王的教令。这位优陀耶比丘极有威德神力!”净饭王闻佛说法之后就率众人回去了。

野史传说净饭王此次征集了二百人。凭借王者的号召力,此说并不为过。佛教出家众至此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人,除阿难一人是在佛灭后成道的以外,其他人不久都修成了阿罗汉。

15

佛回故乡后的第二年,赶在雨季到来前,尼拘律园建设完成。佛与圣众迁入园中,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游化,雨季里便在园中精舍安居度夏。佛不仅是人间师表,也是天人导师。这天夜里,诸天神圣、各方灵鬼闻知世尊荣归故里,也来尼拘律园礼佛及僧,闻佛说法,普天同庆,盛况空前!

在佛经上,神鬼二字是通用的,有时也把天人称为鬼神,如称天帝释为“此鬼”,称“山神金毗罗鬼”等。鬼有隐秘不测、黠慧机警之义。归属于四大天王统辖的鬼神属于天道,包括罗刹鬼与神龙,金翅鸟与其他地位福报下劣的天神。

魔天与阿修罗∵俱属天道。毗摩质多阿修罗王是帝释的岳父,他的女儿舍脂是天帝释提桓因的夫人。帝释称呼老丈人为“旧天”,是资深的老辈天人,可知阿修罗是天道无疑。

魔天也是有“户口”和居住地的。后世别称六道,将阿修罗单列一道,并遗漏魔道,魔天从此成了人在户不在的“黑户”,反不如根本佛教五道说法涵盖更全。天道包括善处天与非善处天。龙神鬼魔之类均属于非善处天,而非恶道。恶道只有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其中饿鬼道在五道轮回中单列,便是与天道中的鬼神有别。稍有不察便容易混淆。

另外,人间以天道为善处,天人也以人间为善处。鬼神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佛说:“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鬼神无处不在,有人住的地方都有鬼神,无论房屋宅舍、大街小巷、十字街头、屠场、市场、店铺、坟地等等都有鬼神存在。

一般迷信的人以为只有死人才有个鬼影子,不知道活人也有个“鬼影子”。“鬼影子”即中阴身或曰神识、幽灵,生者的“鬼影子”活灵活现有生气,死者的阴气沉沉,见多了就能分辨。

一切鬼神均随其所住之处命名,依凭人身的就叫人,依凭村屯叫村神,依凭城镇叫城隍,依凭国家的便以国命名,依地叫地神,依山叫山神,依河叫河神,一切树木小到马车车轴那样粗细,都有鬼神依附居住,自然名为树神等等。至于无人居住之处,像月球及太阳上也都有天神居住,依月即名月天子,依日即名日天子。

虽然这些地外、地下及幽隐世界的神秘“生物”与人类同处环宇之内,但是因其存在形态与血肉之躯的人类不同,后脑勺不开眼的话,一般人通常无法看见,所以常被世人视为神话传说。看不到鬼神其实是常人的造化。当你思想准备不够时,看到屋子里还有潜伏的房客,日子又该怎么过呢?自从佛教问世以来,一切鬼神无不敬重好人。因此既然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那就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好了!∵

鬼神的有和无本来是个相对论。在人间者“尽人事以听天命”,首先把各人分内事做好,再去谈听天由命则无妨。凡事求诸鬼神、迷信鬼神,不去努力建功立业,为己为民创造幸福生活,把一切际遇归结为命中注定或上帝安排,并非是明智之举。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教导身负公职的樊迟以仁义为宗旨,去服务人民,教化人民,同时对鬼神要心存敬意,而不要事奉鬼神。包括不玩通灵板、请碟仙等。

有四位净居天人也来佛前分别说偈赞叹:“今日大众会,诸天神普集,皆为法故来,欲礼无上众”;“比丘见众秽,端心自防护。欲如海吞流,智者护诸根”;“断刺平爱坑,及填无明堑,独游清净场,如善象调御”;“诸归依佛者,终不堕恶趣。舍此人中形,受天清净身。”见佛印可祂们所说,四人顶礼佛足,绕佛三匝后便消失了。

净居天是位于色界巅峰上的五层天,也叫五净居天,包括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净居天到人间的距离,要从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宫开始算起。须弥,梵语须弥楼,与喜马拉雅谐音。佛说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东有恒伽河入于东海,佛出其土,故阎浮提胜过三洲。须弥山周围有八大山,雪山右侧即毗舍离城。由此山往外围依次说到灵鹫山,也足以证明阎浮提是指印度,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依托此山而有天界,非常人肉眼可见。其他四大部洲,包括各中小洲,亦应在地球上。

佛所说法皆以人间为中心,北望须弥山王,看山说山是很自然的。后世误导学子脱离佛法实际,凭空臆测“须弥山肯定不在地球上,而是银河系的中心。”不知佛说星系的中心,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乃是斗转星移旋出来的黑洞或者漩涡。佛说一日一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为一个世界。如是一千个世界中有一千个日月、一千座须弥山王。说明每个地球上都有一座最高的山峰。地球上的最高峰不在地球上,这话笨寻思也是不可信的,可是却偏偏有人信呢!

从忉利天宫往上,至无色界的屋顶,天距依次翻倍,如佛说:“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过三十三天由旬一倍有焰摩天宫,过焰摩天宫由旬一倍有兜率天宫,过兜率天宫由旬一倍有化自在天宫,过化自在天宫由旬一倍有他化自在天宫,过他化自在天宫由旬一倍有梵迦夷天宫,于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中间,有魔天宫。过梵迦夷天宫由旬一倍有光音天宫,过光音天由旬一倍有遍净天宫,过遍净天由旬一倍有果实天宫,过果实天由旬一倍有无想天宫。”

“过无想天由旬一倍有无造天宫……色究竟天宫”,在“无想无觉”的无想天∵——据称是外道最高“涅槃”处之上,就是净居天的范围了。

净居天又称五不还天。佛说:“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一旦往生至此,则不会再来欲界乃至人间受生。因此,要成佛的菩萨不会往生五净居天。

阿那含不来人间受生,但不能理解成不来欲界受生,阿那含与净居天不能划等号。净居天只有阿那含人能往生,但阿那含不是只能往生净居天。三果人于色界天和欲界天这两界得自由,证三果后,有的作梵天王,也有往生兜率天的,如给孤独长者。三界除净居天外都是凡圣同居土。

由于往生净居天早晚必得究竟解脱,不用再来人间受生死,因此,净居天堪称是本佛刹中的“极乐世界”,是纯粹的善处天,是学佛者(未来佛除外)的好去处。

四位净居天人离去以后,佛对比丘们说:“现在我佛出世,诸天盛会,十方神妙诸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过去诸佛以及未来诸佛也都像我今天一样,有如此规模空前的诸天大会。即便世人亲眼目睹与会神祇,所见也还不到来访鬼神的百分之一!”

佛说在来访的七万鬼神以外,还有地神领七千鬼,雪山神领六千鬼,舍罗神领三千鬼,这一万六千鬼神和若干种悦叉鬼,都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都满怀欢喜心来到比丘林中。另有住在马国的毗波蜜神领五百鬼,住王舍城毗富罗山边的金毗罗神领无数鬼恭敬围绕。

东方持国天王提头赖咤领乐神乾闼婆∵从东方来;南方增长天王毗留勒叉领拘槃荼∵鬼从南方来;西方广目天王毗留波叉领龙众从西方来;北方多闻天王拘毗罗领罗刹鬼从北方来。这四位护世天王都有大威德,祂们身放光明来到林中。

本小千世界中的第一梵王(娑婆世界主)与所属天民,还有十万余位中小梵天王各领眷属,以及本佛刹中的其他小千世界主等等,也都与眷属前来集会。

为了约束各路鬼神和信奉鬼神的婆罗门,佛分别为祂们宣说神咒(结咒)以降伏其幻伪虚妄之心,其中包括乾闼婆王及罗刹,阿修罗,六十种诸天,婆罗门,包括六十八位有五神通的婆罗门和一千零五十位普通婆罗门。

佛从小精通外道学说包括咒术,但他不允许佛门弟子将持咒作为佛法来修学,主张用真实解脱之道来回报施主的信仰与供养。将持善咒恶咒替人安宅、升迁、治病、辟邪之类行为,称为“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甚至将为了消除不如意的际遇而持咒斥为“畜生之咒”,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佛说有正见的人不会“舍离此内,更从外求”一句咒乃至百千句咒,以便令我解脱痛苦。舍弃佛法而念咒,是求苦、习苦、趣苦,欲求苦尽者终无是处!∵

佛以咒语约束鬼神,与后世念咒役使鬼神求取福利或解脱,性质截然不同!各种来自外道的小咒、大咒、神咒,都有召使精灵鬼怪之力,可以使人获得鬼神通或耳报神,所以很灵验,持咒者误会自己有道行,不知那是依通而非道通,名义上信佛讲法,实际已经顶仙附体,只不过浑然不觉而已。

16

正当诸天与佛集会之时,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这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竟是魔王带领魔子魔孙前来捣乱,祂们手拍车毂∵声如霹雳,大兴妖风淫雨向尼拘律园中席卷而来!

佛以偈颂嘱告大众:“今日魔众怀恶而来——汝今当敬顺,建立于佛法,当灭此魔众,如象坏苇藂;专念无放逸,具足于净戒,定意自惟念,善护其志意;若于正法中,能不放逸者,则度老死地,永尽诸苦本;诸弟子闻已,当勤加精进,超度于众欲,一毛不倾动;此众为最胜,有大智名闻,弟子皆勇猛,为众之所敬!”有八万四千天人闻佛说法后当场证得初果!

下面,应该来认识一下宇宙人生的环境了。按照佛教的说法,一日一月光明所照为一个单位世界,每一个世界有一个地球。一千个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此演算一下,便是一日一月光明所照的范围=1个世界=1个太阳系=1个欲界,波旬魔王为统治者。1千个世界=1千个太阳系=1千个欲界=1个小千世界=1个娑婆世界,大梵天王为统治者。1千个小千世界=1百万个太阳系=1百万个欲界=1个中千世界=1百万个娑婆世界,色究竟天天主为统治者。1千个中千世界=10亿个太阳系=10亿个欲界=10亿个娑婆世界=1个三千大千世界=1佛刹,非想非非想处天天主为统治者。

其中每个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中心,都有一个暗无天日,深不可测的“宇宙黑洞”,生活在那里的众生看不见自身。一个大千世界以黑洞为中心旋转环绕一周就是众生所居的范围,名为一佛刹。同一时期,一佛刹只能有一尊佛出世创立佛教,故一佛刹便是一尊佛的教化范围。

世界分为三界。一为欲界,包括十二种众生: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世人,五阿修罗,六四天王,七忉利天,八焰摩天,九兜率天,十化自在天,十一他化自在天,十二魔天。

二为色界,魔天之上有二十二种众生:一梵身天,二梵辅天,三梵众天,四大梵天。此四梵天为初禅天;五光天,六少光天,七无量光天,八光音天。此四光天为二禅天;九净天,十少净天,十一无量净天,十二遍净天。此四净天为三禅天;十三严饰天,十四小严饰天,十五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胜果实天。此四福天为四禅天,四禅天不含无想天与净居天;十七无想天;十八无造天,十九无热天,二十善见天,二十一大善见天,二十二阿迦尼咤天(色究竟天)。

三为无色界,色界之上有四种众生:一空智天,二识智天,三无所有智天,四有想无想智天。

三界众生共计三十八类,各随自己所造善业恶业在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五道中轮回受报。三界以外为涅槃界∵,是阿罗汉以上的圣者所居的安隐境界,是无上的法性身的境界,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无边境界。

在极其漫长的宇宙生涯中,时而有火水风等三大灾毁灭世界。劫火透烧初禅天乃至二禅下三天,而不烧光音天。劫火发生以前,地狱里的众生将会刑满释放,来生人间。随后畜生与饿鬼,阿修罗与四天王,忉利天与焰天,兜率天与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与梵天上的众生也会依次命终,并来人间转生为人,修学无觉无观的第二禅,死后一一生到光音天上去做天人。

从地狱到人间乃至梵天全都空无众生了,世界才会败坏成灾。因此,人们完全不必为世界的末日而感到恐慌。后世妄托佛言,所谓“兜率陀天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无间地狱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等等言论,与根本佛教南辕北辙,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火灾降临的时候,天体运行的秩序会发生混乱,天空会有“后羿射日”的神话所说的多日并出的灾象,先是出来两个太阳,把地上的小江小河烤干。然后三日并出,大江大河干枯;四日并出,地下干枯;五日并出,海底土响干不湿手指;六日并出,诸山起火冒烟;七日并出,诸山化为烈焰,梵天也开始着火,但是不会烧到光音天。最后大地及须弥山也被烧成灰烬,全球变成一个大火球,风雨全无植被枯竭。火灾之后天地恢复,无数百千岁下雨,风吹水沫成天宫,从上往下相继恢复。

从地狱至光音天,水灾降临前,众生先生遍净天,地狱直至光音天,依次无人成水灾,从上至下,从光音天乃至大地逐次摧毁。届时天雨热灰煎熬天地,全球变成一个沸腾的大水球。水灾摧毁初禅乃至三禅三天,不会冲击遍净天。水灾之后,天地恢复。

从地狱至遍净天,风灾降临前,众生先生果实天,地狱直至遍净天,依次无人成风灾,天宫、诸山、大地、地下水、水下风,尽被宇宙大风席卷一空,相互撞击拍成粉末,从上至下,从遍净天宫乃至大地逐次摧毁。风灾摧毁初禅乃至四禅三天,不会冲击果实天。风灾之后,天地恢复。

佛说世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不是人类可靠的乐园,应该早求超越世间的解脱之道。

17

佛在家乡弘法的日子,除了结夏安居的三个月以外,依然保持着托钵乞食的习惯,每天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偶尔也到王宫与父王说法并用餐,饭后收起衣钵,洗了手足,将坐具搭在肩上到寺院中,或在林间树下铺好座位,开始昼三时中的午修。偶尔也有人过来问些问题,佛都耐心解答。未来的释迦之王摩诃男便是常客,每次佛回故乡,他都时常向佛讨教。

有一次,他问佛:“什么叫优婆塞?”佛说:“在家的男子发心不贪五欲,能修梵行,乃至命尽终不作恶,对师发誓说‘我从今天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成为优婆塞,为我作证!’这样就是优婆塞了。”优婆塞意为男居士。

摩诃男又问:“何为优婆塞的信、戒、闻、舍、慧?”佛说:“优婆塞的具足信是对佛有正信,信根坚定不移,任何人不能破坏;具足戒是持五戒,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此五事,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具足闻是多闻佛法并能如法修持;具足舍舍弃的是吝啬心与家亦非家的缠缚,家非家就是家缘起于空,不要把家变成自我束缚的枷锁,因此要勤施常施,施舍时修的是平等心喜悦心;具足慧是如实了解四圣谛。”

“在家修行是否也能修成正果?”摩诃男最关心。佛说:“只要断除身见、戒取、疑这三种思想束缚与驱使,就是须陀洹;断除三结,再加上贪恚痴淡薄,就是斯陀含;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等五下分结已断已知,就是阿那含。”

戒取也称戒盗,意为以邪戒妄想盗得善果,就像种瓜希望得豆,以如是因不能得如是果。例如修成初禅是往生梵天的正确途径,但是婆罗门却以事水供火为斋戒求生梵天,便犯了以戒为盗。佛住王舍城时,净天比丘在跋耆国鞞提诃族聚居地游化,至弥絺∵罗城乞食时来到自家门前,其母在中堂以食物祭祀火焰求生梵天,不觉儿子立在门外。毗沙门天王见状便从空中下来现身对她说:“此婆罗门尼,梵天极辽远,为求彼生故,于此祠祀火,此非梵天道,何为徒祀此?”告诉她:“净天住门外,德同于梵天,形在人间住,及时速施与,令未来安乐!”于是,老人家从儿子那里听到了佛法。其他还有奉持哑戒,夜叉戒,月戒,日戒,水戒,污秽的苦行∵,希望以各类不靠谱的斋戒使自己生为天人等等。

佛说:“有很多居家学佛的优婆塞,他们娶妻生子,畜养奴婢,同时学习正法,遵守戒律,断除了三结,虽然心意识还未解脱贪恚痴的束缚,但这三毒烦恼比普通人来说已经很淡薄了,修到这一步就证得了斯陀含果,命终后往生天上,天寿尽了再来人间一次,就可以彻底解脱了;有很多居家学佛的优婆夷生儿育女,习惯于五欲六尘的生活方式,她们涂脂抹粉,花枝招展地打扮自己,同时学习正法,遵守戒律,断除三结,证得须陀洹果,从此告别三恶趣,决定直达正觉,天上人间往生七个来回,便会获得彻底解脱!”

在家人不离五欲,只要如法修行,男居士可证二果,舍报后往生天上,钝根者由低向高依次上升,最高生在他化自在天,各层的天寿尽了,再依次下生各欲界天,最后来人间受生一次即可了生脱死;女居士可证初果,死后生四王天或忉利天,天寿尽了依次上升至他化自在天,天寿尽了,再依次生至四王天乃至人间,只在人天两道最多不超过七个来回,最后在人间证阿罗汉果,了脱生死,佛门称之为善终或无热恼命终。换言之,即便不能修持离欲梵行亦即禅定,也能证得初果和二果。

七生是指人间,未算生天。人天总计受生十四次,各七次,故初果又称七来。由无穷生死转为七来,名为“超升离生”,超速提升了脱离生死的进度。七死七生是极迟者,精进者无论男女,不论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等“预科生”,还是已经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等“正科生”的居士,都可尽此一身修成最后身,或在中阴身∵,或在天上(不含无色界)证入无余涅槃。

佛说生死是苦好比屎,一丁点尚且臭不可闻,何况其多!由于劫数极为长久,佛不教人于无量劫后成佛,或者寄希望于来世。佛教弟子即身修成正果,并给出了进度表。在四双八辈十二贤圣中,由四向到四得,包括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这些目标现世即可达到。最多七返生死,即获解脱。只要如法修行,学人皆可复制。甚至不必出家亦不要求离欲,也能成就前二果,而且舍报即可证中般涅槃,在中阴身解脱生死,证入不生不灭境界。

远期目标则有向辟支佛,将来在无佛之世成辟支佛,如阿阇世王与提婆达多;向如来佛,将来成为此世界下一尊创教佛,在释迦佛无数弟子中,只有弥勒比丘独享这份殊荣,在他成佛前的三十劫内空无有佛,可见成佛是何等的稀有金贵!

根本佛教的修行科目、方法、进度与次序不过三十七门,修成正果的目标有近期有远期、有今生有他世,一脉相承井然不乱,决无混淆。

摩诃男回头看着同来的五百优婆塞赞叹道:“太奇妙了!居士竟然也能证果!”他又问佛:“比丘如何修行,才能即身修成阿罗汉呢?”佛说:“要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其功德时不起三毒恶念,以此为缘令心正直,心正直者得法得益、得诸天随喜帮助,乃至在六念的熏陶下自然会升进涅槃,解脱生死。修行六念在解脱之路上不仅起步快,进步快,成就也快!”

六念加上念休息与念安般,念身非常与念死,最终形成十念,均以念佛为第一。念佛可证果,可生安乐世界,还能提气壮胆。佛说:“如果比丘住在空闲、树下、空舍,有时心惊毛竖感觉恐怖的话,应该忆念如来十号具足,佛法能断烦恼,僧众正向涅槃,这样念时恐怖就会消除。”

以后到了跋耆国毗舍离,在猕猴池畔重阁讲堂时,有一群商人想去怛刹尸罗国,出发前听说佛来了,就去听佛说法,请佛明日吃早餐,饭后各取小床在大众前坐听佛法。佛对商人们说:“当你们走在旷野中,感到心惊害怕时,应该念佛法僧团,这样忆念恐怖就会消除。”佛说念佛可以消除恐惧。

佛从无妄语,不说过头话,不开空头支票。后世神化念佛有十五种利益,譬如离诸厄难;能得寿康;将获善终。譬如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譬如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佛在世时从未做过这种许诺。

有一次,释氏沙陀(沙罗)问摩诃男:“佛说有几种方法证初果?”摩诃男说:“佛说有四种方法,对佛法僧戒有坚定不移的纯洁的信仰,即可证初果。”摩诃男说得没错。但是沙陀反驳他:“不要说四种,而应该是前三种!”两个人争论起来,就去尼拘律园找佛评理。

沙陀说:“不论是比丘,比丘尼,或者居士乃至其他人或神,只要他们说的与佛不同,我宁可信佛,也不信其他人!”

佛问摩诃男:“沙陀这样说,你怎么办?”摩诃男说:“沙陀要是这样说,我还能说什么,我只能说好,只能说这话真实可信!”佛对摩诃男说:“因此,当知四法成就须陀洹,对佛对法对僧的纯洁信仰不动摇,以圣贤的戒律捍卫这种信仰,就这样受持吧!”

后来,释氏沙陀重病垂危,佛清早入城乞食时去看望他。听说他病情越来越重,佛教他依“四不坏净”放下一切包袱。沙陀说:“我就是按照佛说的这样做的!”佛说:“好啊好啊,你现在可以为自己授予斯陀含果了!”沙陀留佛吃饭,佛默许了。饭后,佛又为沙陀说法,然后才起身离去。

18

姨母大爱道看到佛的衣裳破烂不堪,心里很不好受,她怀着慈母之情,亲手用金丝线为佛做了一件金晃晃的衣服,来到尼拘律园给佛送来。佛请姨母将金丝衣布施给比丘们,说:“布施比丘既是供养我了,也是供养大众了!”阿难手执拂尘站在佛的身后,看见佛再三推让,就对佛说:“世尊,姨母对佛有恩,佛的生母命终以后,是姨母乳养世尊的!”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是这样的!姨母确实对我恩情深重,我母亲命终之后,是姨母抚养了我。我对姨母也多有饶益,姨母因为我才能受三归五戒。如果有人因为他人而受三归五戒的话,不管如何供养他,直到命终都无法报答他的恩情!”由于诚心三归依不堕三恶道,因而三归的利益是极大的,领人“上道”的人可谓功德无量!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说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临凡,只因错投了胎,嘴脸象一个野猪模样,其实性灵尚存。他说以相为姓,唤名猪刚鬣。”八戒抱怨说:“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

《阿含经》里有一位天神也差一点错投了猪胎,只因闻到佛法,结局便与八戒大不相同。佛在王舍城竹园精舍时,三十三天有位天子,身体出现华冠自萎,衣裳垢圿∵,腋下流汗(身体污臭),不乐本位(不乐本座),玉女违叛(天女星散)等五种死亡征兆,所食甘露也觉得无味,自见死后将到王舍城中投生猪胎,生时吃屎,死时刀割,难过得要死!

天帝释对祂说:“自归三***终究不堕三恶趣,如来也是这样说的”,劝祂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向下方的阎浮提界自称姓名,说:“我发愿自归佛法圣众,尽毕生之力修成阿罗汉,不用再作天子!”如此重复了三遍,自见已经免去猪胎之苦,投生在了王舍城的大长者家,十岁时随舍利弗见佛请求出家。佛说:“想出家学佛,先要辞别父母,否则不得作沙门!”沙门是梵文的音译,特指出家人。他回家说通父母同意后,出家作了沙弥,在舍利弗的教导下,不久修成了阿罗汉。由此可见,没有比引领姨母受三归、出轮回更好的报恩方式了!

阿难在僧团里的职务是协助世尊总领众僧,组织指挥行政事务,同时也是监藏者,管理僧舍、备品等,相当于后来佛寺中的监院与库头,大约做到修成阿罗汉为止。最后,佛让阿难收起了这件金缕黄色衣。

姨母希望佛健康长寿,以便多度众生。佛说:“如来正寿无穷,恒护其命!”请姨母不必惦念。姨母问佛:“怎样礼佛才是最好的方式?”佛说:“精进修行不要懈怠,经常保持勇敢的心知难而进,平等看待佛的弟子,这样就是礼敬如来了!”

解夏后的某日,佛在旭日初升时入城乞食,午后来到尼拘律园中释加罗差摩精舍,见屋中铺设许多床座,像是住有许多比丘的样子,便转身来到释加罗精舍。阿难和比丘们正在作衣服,遥见佛来便都出迎,取过衣钵,铺好床座,汲水洗足。佛洗完脚坐在阿难所铺的座位上,对阿难说:“释加罗差摩的精舍里放了很多床,像是住了很多人!”阿难知道佛不赞成比丘们群居喧哗,妨碍修行,就说:“是的,世尊,比丘们集体住在释加罗差摩精舍,是因为我们今天要一起作僧衣。”

佛说:“比丘独自住在远离人群处,容易获得修行之乐和心解脱。不愿意独住远离人群处,乐于喧哗或聚众喧哗的比丘很难得到圣贤乐、无欲乐、远离乐、休息乐、正觉乐、无食乐、无生死乐,反之就不难得到这些修行之乐!

我住在远离喧闹之处,首先超越一切色、想、行,空于外在境界,由生欢悦到生定,有四部众来访时,我也保持这种远离无欲的心境,也教他们这样做。

内心住止生定时就念内空,观察自身五阴空无我;念内空时心移动趣向外界,即念外空;念外空时心若移动,则念内外空;心动念不动时则修不动心法,也就是第四禅。因成就第四禅,心得清澄安住,成就内外空,此时心若欲经行者从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经行,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心欲坐定者从离经行,至经行道头敷尼师坛结跏趺坐;心欲有所念者,莫念欲念、恚念、害念这三恶、不善之念;当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这三善念;心欲有所说者,不论非圣论;应论圣论∵;想用心观察五种欲望,亦即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那便随着那个现行困扰我心的欲望,去观察它的作用和性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必按照眼耳鼻舌身的前后次序,就地观察正在起现行者,观其无常、衰耗、无欲、断灭、舍离,如果对此五欲有欲染的话,经过观察即可灭除!

观五盛阴兴衰可灭我慢,成就不放逸,做到不放逸,魔及各种邪恶不善导致来生再受生老病死、烦恼苦报的根本因素就无法近身,还会由此产生无量善法,断尽来生即是涅槃,实际就是成阿罗汉了。

不求解脱者有三烦。有些信众毕生奉事世尊,是为了学习正经、歌咏、记说。但是有的人长期多闻佛法,诵习纯熟,通达沙门所论,也就是施论乃至缘起论,很容易成为只长学问不断烦恼的佛学家,像这种情况可分为烦师,烦弟子,烦梵行∵。

烦师即被烦恼缠缚的师傅,他们原本乐在山林、高岩等无人事烦扰处坐禅,虽然未能修成圣果,仍然是个凡人,但是能言善辩口才好。后来随着弟子们混迹于梵志、居士或其他俗人之中,便生起贡高我慢而回家还俗,被生死烦恼所烦,故称烦师;烦弟子的情形也和他师傅一样;

世尊出世,已经成为十号具足的如来佛,为何乐在山林空闲之处坐禅不懈呢?佛不是为了修证才这样的,而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自己现世的快乐安居,二是为了可怜后来人,为了使来者也能效法如来乐在无事之处、山林树下坐禅悟道。在效法如来的圣弟子中,有的人达到了第四禅而且获得了心解脱,虽然也接触四部众,但是不会退心还俗了。

所谓烦梵行,是指那些效法如来在闲静处坐禅,或成或未成四禅的比丘们,本来很精勤不放逸,只因乐于游行以及经常奔赴弟子们的众多集会,老师与弟子回到四部众中,滋生了贡高我慢习气而还俗。”在三烦中,烦梵行专指退心的佛门弟子。

为此,佛说:“弟子对佛也要大发慈悲,不要做怨家才做的事。佛发慈悲心为弟子说法,是为弟子谋利益。弟子不接受正法,违犯师教,不能得定立智,便是对大师做怨家才做的事,便是对佛不慈悲。唯有依教奉行、修成正果才是报佛恩。我不是说过吗,如同陶师烧制陶器,我说其法很严酷,若有真材实料,必能经得起考验而成器!”

安居之后,佛与圣众即将远行游化。净饭王等父老们都来尼拘律园与佛僧话别。在众人的目送下,佛领圣僧团渐行渐远,走向人间……

19

忉利天天帝释提桓因一直盼望着有佛出世,佛回乡时曾在拘萨罗国界内的石山岩洞中坐禅。帝释错过了闻法得度的机会,后因某事受到触动才急于见佛闻法。忉利天另译三十三天,是天帝释提桓因的天宫,因此也叫帝释天,矗立在喜马拉雅山的主峰顶上,四方各有八天归其直辖。忉利天人除了纵情逸乐,一般事情均不放在心上,“或忆先事,或时不忆!”

在大山的四角上,银城住着细脚天,金城住着尸利沙天,水精城住着欢悦天,琉璃城住着力盛天;大山的四方住有四大天王,金银城中间住着毘沙门天王∵,金城与水精城中间住着毘留波叉天王∵,水精城与琉璃城中间住着毘留勒天王∵,琉璃城与银城中间住着提头赖咤天王∵;山下住着阿修罗;大山的腹内住有大力天,能知众生心之所念,也能以神力降雨。在肉眼看不见的时空里,忉利天、四王天、四城所居天、阿修罗、大力天等五种天人,共同生活在神奇的雪域高原上。

这一天,释提桓因对乐神五结乐子∵说:“我听说世尊游化到了摩竭陀国,住在王舍城东柰林村北的鞞陀提山∵石室中,你和我一起去见佛!”天帝释在其余三十二天天主、天众及五结乐子的陪同下,犹如力士屈伸手臂的工夫,便来到了鞞陀提山离石室不远的地方。

佛那时正在入超过四空定的火光三昧,佛光与天光将山林照得一片火色,附近的山民都以为发生了山火!天帝释停在一处对五结说:“世尊乐居山林树下、高山岩洞,这里寂静无声,远离民居,无人打扰,很适合静坐,佛有大威德,有诸天护卫,宴坐时安隐,游行时快乐。我们事先未通报,不便打扰。你先去通报一声,然后我们再进去!”

五结乐子手携琉璃琴走进山洞,在离佛不近不远处弹琴唱歌。这首歌有四个名字,即欲相应颂,龙相应颂,沙门相应颂,阿罗诃相应颂,歌中唱道:“贤礼汝父母,月及耽浮楼,谓生汝殊妙,令我发欢心……如是我爱汝……我意为汝伏,所行汝不觉,窈窕未得汝,我意极着汝……常求欲得汝……若我所作福,供养诸无着……我共汝受报,愿我共汝终,不离汝独活,我宁共汝死,不用相离生,释为与我愿,三十三天尊,汝人无上尊,是我愿最坚,是故礼大雄,稽首人最上,断绝诸爱刺,我礼日之亲!”

在歌声中,五结乐子表达了对妓乐王耽浮楼的女儿贤月色的爱慕之情,愿将供养佛及阿罗汉的所有功德,换取与贤月色的终身相伴!佛闻声出定,称赞说:“很好,五结,你的歌声与琴声、琴声与歌声都很合拍,歌声不出琴声外,琴声不出歌声外!你还记得过去唱过这首歌吗?”

五结乐子说:“佛知道,佛在郁鞞罗尼连禅河岸边尼拘类树下刚成佛时,有个天人名叫结,是尸汉陀天大将之子∵,追求耽浮楼乐王的女儿贤月色,我当时也向她求爱,但是她没答应。我站在她身后唱了这首歌。她回头向我一笑说:‘我不曾见过佛世尊,但是我在忉利天善法讲堂上听到诸天赞叹佛,如果你能经常歌颂世尊,我可以考虑嫁给你!’我和她相会就这一次,自从那以后再没有见过她!”

天帝释见五结乐子已将佛从定中唤醒,就用意念将五结叫到跟前,让祂通报天帝释问候世尊,想见世尊!听到诸天问候,佛说:“祝愿诸天及所有众生安隐快乐,天帝释想要见我,可随意!”

天帝释顶礼佛足,自报:“我是天帝释”,问佛:“我该坐在哪里,离佛远近?”佛说:“你靠近我坐,你的天眷很多!”在佛力与诸天威德的加持下,石室忽然变得非常广大。

天帝释说:“我早就想见佛闻法。从前有个时候,我乘千象车去鞞沙门天王家,在空中经过,看见佛在拘萨罗国婆罗舍岩洞中入定,鞞沙门天王有个妾,名叫盘阇那,正在叉手顶礼佛足。我见佛还在入定,不是见佛的时候,就托她在佛出定后代我向佛问安,不知道她后来有没有转达我的问候,世尊还有印象吗?”∵

佛说:“我还记得,她转达了你的致意。我出定时,还能听到你离去时的车声!”天帝释说:“如来出世时,会使天众增加,阿修罗减少。我亲眼所见佛弟子比丘随佛修行,舍欲离欲,死后生在善处天中。迦毗罗卫城的牧女释迦瞿毗是佛弟子,也学佛修行,厌恶女身,想转男身,舍欲离欲,死后生在忉利天给我作儿子,天福非凡,就是瞿婆天子!

我还看见有佛弟子三比丘不舍离欲,死后生在其他下贱的妓乐宫中,天天来奉侍瞿婆天子。瞿婆天子教训三比丘:‘前生我是女居士,你们来我家,我好吃好喝供养你们,我由女身转为帝释之子,你们却沦为卑贱的下人,本来受我事奉,今天反来事奉我,你们的脸面何在?劝你们精进修行,不要再让人驱使!’三比丘中除一人仍为妓乐神外,其余二人超越忉利天,生于梵天乃至上升光音天中。我目睹此事,才来见佛,请佛为我决断心中疑问!”

佛说:“你随意提问,我会为你解答!”帝释问:“众生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而生冤仇,动辄刀兵相见?”佛说:“众生各有二种心结,即悭贪与嫉妒,由贪嫉而生怨结,而有瞋斗苦恼!”

帝释问:“怎样才能无贪嫉呢?”佛说:“贪嫉都从爱憎而生,如果消除了爱与憎,就没有贪嫉!”帝释问:“怎样才能无爱憎呢?”佛说:“爱憎皆由欲望所生,有欲望就有爱憎,无欲望即无爱憎!”

帝释问:“怎样才能无欲呢?”佛说:“欲从念生,若无念则无欲!”帝释问:“怎样才能无念呢?”佛说:“念从思而生,若无思则无念,无念则无欲,无欲则无爱与不爱,若无爱与不爱则无悭嫉,若无悭嫉则无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等无量恶与不善的苦恼!”

帝释问:“有什么消除嬉闹的办法吗,比丘如何克服调戏散乱呢?”佛说:“消除嬉闹或散乱的方法是修八正道!”调戏∵往往使人“失念不定,诸根散乱”,故调戏用于禅定方面时含散乱意。如经云:“或与女人共相调戏……漏淫怒痴;正使于调戏之中亦不妄语”,可知调戏是嬉闹之意。

帝释问:“从哪些方面消除嬉闹或散乱呢?”佛说:“嬉闹或散乱来自三个方面,一口,二想,三求。口所言,意所想,身所求如果是害人、害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即须割舍,反之则可专注做好!”

帝释问:“具备哪几方面才叫受具足戒,约束六根?”佛说:“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

帝释说:“如来所说简略,我理解六根接触六尘时,如果善业增长,不善业损减,这种接触即为可亲,反之就不可亲!”佛说:“你解释得很好,这就叫贤圣法律中的诸根具足!”

帝释问:“做到何种程度才叫究竟解脱、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佛说:“众生都因为爱情所苦恼,此身是最后身,不再转世投胎受生死,就是究竟解脱乃至无余灭尽!”帝释说:“我长期以来的疑虑,今天都被如来给破除了!”

佛问:“你向别人问过这些事吗?”帝释说:“我过去曾经问过沙门、婆罗门。有段时间,我曾经两次在讲堂上与诸天讨论,如来是否已经出世,最终未见如来出世。诸天各自回宫娱乐。随后就有诸大神天放纵欲乐而死,令我非常恐怖!我见有沙门、婆罗门出家在闲静处修行,就去请教,他们答不上来,听说我是天帝释,反而拜我为师!”

佛说:“你过去有过像今天一样的法喜吗?”帝释说:“从前诸天与阿修罗交战时,诸天得胜,缴获的战利品通通交给三十三天享用,那时候虽然欢喜,但是动刀动枪的,有斗争、有怨恨,不得神通、觉道与涅槃。今天远离烦恼,深为能够得六通、得正觉、得涅槃而法喜充满!”

佛问:“为什么这样说?”帝释说:“我在想,我在天上命终后,生在人间豪门,富强快乐,然后信佛出家,即便不得究竟智慧,也要往生色究竟天为阿那含,这是我的心愿,我现在必证初果!”

佛问:“为什么给自己授记必证初果?”帝释说:“没有比世尊更高的圣者了!”说话间,天帝释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法眼清净,证得初果,当场请求受三归依,成为居天修行的优婆塞。

帝释对五结乐子很满意,说:“你对我帮助很大,因为你唤佛出定,使我等见佛证果。我回天以后,就把耽浮楼伎乐王的女儿贤月色嫁给你为妻,提拔你作伎乐王,将其父的妓乐王国交给你管理!”帝释与天众再三礼佛后便忽然消失不见了。

太阳将要出来时,梵天王光华闪耀现身在佛前,向佛报告说:“帝释已经证了初果!”佛说:“如你所说,帝释及八万诸天都是须陀洹了!”

从那以后,这个山洞就因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在此闻法证果,而被称为因陀罗石室∵。佛说帝释前世为人时修持七种功德,因而成为忉利天主:“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处。诸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于悭吝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舍,施会供养;等施一切。彼天帝释于诸三十三天为王为主,以是因缘故,彼天帝释名因提利∵。”

起初,摩竭陀人信神信鬼不信佛。佛在摩竭陀国摩尼遮罗鬼住处夜宿时,有个女人带着香料、花鬘饰品和饮食等物前来祭拜鬼神,见佛坐在这里,以为见到摩尼遮真神了,就问佛:“如何于此世常得安乐住,后世又如何而得生天乐?”

佛说:“内心不放逸,意念不骄傲,言行不违法,还用祭拜摩尼遮鬼做什么呢?如果把自身的所作所为修持好,将来就能得到生天的快乐!”女人心想:“这人不是摩尼遮罗鬼,是沙门瞿昙!”于是供养佛,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佛:&l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