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印度人瞿昙悉达是释翅瘦国净饭王长子,公元前约567年2月8日晨诞生于蓝毗尼园,从小丧母,对于生老病死及底层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萌发了出家求道救苦救难的思想动机。二十九岁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习极端苦行。六年后放弃苦行专修禅定,于三十五岁时亲证“三明六通”,创立了佛教,其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游化,传法演教四十六年,普度众生无数。公元前约486年2月8日晨,八十一岁时逝于末罗国拘尸那竭城娑罗园。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佛在世时为期四十六年的“根本佛教”(前约532~前486),部派分裂前为期约一百年的“原始佛教”,部派分裂后至部派∵分立完成时,为期约四百年的“部派佛教”,公元一世纪兴起的“大乘佛教”等五个阶段。

大众部是“大乘佛教”的前身,源于佛灭一百年后的第二次结集。当时上座比丘耶舍长老见跋耆国僧众收受现金,违背了佛祖关于:“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等教诫,组织七百上座比丘在毗舍离开会重温律制,议决“金银净”等十事非法。当事的跋耆僧众不服,召集万人大会坚持十事可行。因破戒维新者人多势众,故称大众部,保佛派即称上座部。最后双方各行其是,佛教由此进入部派分裂时期。

佛灭二百年后,住支提山的大众部比丘大天提出了贬低阿罗汉的五项教义。妄言漏尽阿罗汉还有漏精、无知、疑惑、易受诱惑,以及不经他人授记便不知自己是阿罗汉,不常念“苦哉”圣道就会中断等烦恼。由于“大天五事”犯了结构性的错误,与佛说相去甚远,因而被上座长老判为“五事非法”,且在大众部里引起诤论。按照佛教义理,初果人即已“度诸疑惑,不由他度”,阿罗汉更是“自知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破无明”是构成阿罗汉的五个要件之一。阿罗汉又是佛的十号之一,是佛所称叹的梵行者,在究竟解脱上与佛无异。“五事妄言”首开了不敬重佛及佛所称叹的梵行者的先河。

佛灭两个月后,由大迦叶及阿难主持结集的佛教首部圣典《阿含经》是公认的根本佛法。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五百年间,是佛所预言的正法占主流的时期,也可谓是《阿含经》的时代。

佛灭将近五百年,经过长期酝酿,至约公元一世纪时,大众部演变为以菩萨为“大乘”的新教派,自称是能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贬低原来以佛为大乘的佛教为“小乘佛教”,并得到贵霜帝国最盛时期的统治者迦腻色迦的大力支持,发展很快,并自立“杂藏”广造经论,逐渐发展为大乘三藏,其正式出现大约晚于首经阿含约五百年。从那时起,佛教进入了后阿含时代。

《大唐西域记》记称:“迦腻色迦王既死之后,讫利多种复自称王,斥逐僧徒毁坏佛法。”佛教在北印度进入像法后随之受到挤压,并在我国东汉明帝时期传来中国,阿毗昙与“大乘经典”由梵译汉。那时去佛已远,许多佛教常识、史料在传说中已经出现失实、讹误。谨以佛祖生平为例,佛自称年过八十∵,实享世寿应为八十一周岁,后世讹为八十或七十九周岁。北传佛教在此基础上依卒年推生年,故而推算前约五六五年(486+79=565)为佛生年。今据八十一周岁重新计算,佛诞之年应为公元前567年(486+81=567);佛诞于2月8日,后世讹为4月8日;佛悟道于2月8日,后世讹为12月8日;佛灭于2月8日,停灵七日,十五日火化,后世误将火化日当作涅槃日;佛教四大节日均为2月8日,都是沸星合月之日。阿含所记明确一致,其他经论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阿含经》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佛教大德因受交通信息等条件所限,无法及时了解印度佛教已经发展到了像法阶段,以为“大乘”经典及其所说大小乘法门即是佛世所说。因此,隋僧天台宗的智者比丘、唐僧贤首宗的法藏比丘相继将《阿含经》判作“藏教”、“小教”,致使此后千数百年间,中国佛教一系忽视了《阿含经》,导致了佛教徒对于根本佛教基本常识的缺失。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浩瀚的大乘经论便是这种长期演化的结果。古今诸贤亦多以大乘经论为素材给佛立传,致使人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都是大乘传说中的佛。

此书谨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四《阿含经》(1995年第一版)为素材编写,以最接近佛世时的原始资料,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创教,毕生弘传灭苦之道,教人解脱生死、成圣成贤、为良为善的传奇故事。用《阿含经》讲述更靠谱的佛教历史传奇故事,为有意了解佛与佛教起源及其原理常识,以及佛教来龙去脉的读者,提供最接近原点的参考资料是本书的特色。书中注释以“《杂1》”代表《杂阿含经卷第一》,以此类推。

根据隋朝《历代三宝记》,南北朝之南朝齐武帝时,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译出汉文《善见律毗婆沙》,并传述“众圣点记”之事。按佛律,比丘团体每年雨季须安居九十天,结夏圆满日举行诵戒自恣。佛在世时由佛亲自主持,佛灭后由上首弟子主持。从佛灭当年起,安居解制诵戒后,由已证圣果者在律本上点一点表一年,以后年年如此,故曰众圣点记。至齐武帝永明七年为公元四八九年,共计九七五点(975-489=486);根据史料,公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结合南传所记,阿育王即位于佛灭后218年(268+218=486)。以上两点证据不约而同地指向486年,尤其表明其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另据佛的预记,正法行世五百年,与一世纪时佛教被贬为小乘的时间点亦相契合。据此采信北传佛教关于将佛的卒年确定为公元前约486年的说法,并厘定佛历简表如下:

公元前567年2月8日至前566年2月8日∵∵1岁

公元前566年2月8日至前565年2月8日∵∵2岁

公元前565年2月8日至前564年2月8日∵∵3岁

公元前564年2月8日至前563年2月8日∵∵4岁

公元前563年2月8日至前562年2月8日∵∵5岁

公元前562年2月8日至前561年2月8日∵∵6岁

公元前561年2月8日至前560年2月8日∵∵7岁

公元前560年2月8日至前559年2月8日∵∵8岁

公元前559年2月8日至前558年2月8日∵∵9岁

公元前558年2月8日至前557年2月8日∵∵10岁

公元前557年2月8日至前556年2月8日∵∵11岁

公元前556年2月8日至前555年2月8日∵∵12岁

公元前555年2月8日至前554年2月8日∵∵13岁

公元前554年2月8日至前553年2月8日∵∵14岁

公元前553年2月8日至前552年2月8日∵∵15岁

公元前552年2月8日至前551年2月8日∵∵16岁

公元前551年2月8日至前550年2月8日∵∵17岁

公元前550年2月8日至前549年2月8日∵∵18岁

公元前549年2月8日至前548年2月8日∵∵19岁

公元前548年2月8日至前547年2月8日∵∵20岁

公元前547年2月8日至前546年2月8日∵∵21岁

公元前546年2月8日至前545年2月8日∵∵22岁

公元前545年2月8日至前544年2月8日∵∵23岁

公元前544年2月8日至前543年2月8日∵∵24岁

公元前543年2月8日至前542年2月8日∵∵25岁

公元前542年2月8日至前541年2月8日∵∵26岁

公元前541年2月8日至前540年2月8日∵∵27岁

公元前540年2月8日至前539年2月8日∵∵28岁

公元前539年2月8日至前538年2月8日∵∵29岁

公元前538年2月8日至前537年2月8日∵∵30岁

公元前537年2月8日至前536年2月8日∵∵31岁

公元前536年2月8日至前535年2月8日∵∵32岁

公元前535年2月8日至前534年2月8日∵∵33岁

公元前534年2月8日至前533年2月8日∵∵34岁

公元前533年2月8日至前532年2月8日∵∵35岁

公元前532年2月8日至前531年2月8日∵∵36岁(佛教元年)

公元前531年2月8日至前530年2月8日∵∵37岁(佛教2年)

公元前530年2月8日至前529年2月8日∵∵38岁(佛教3年)

公元前529年2月8日至前528年2月8日∵∵39岁(佛教4年)

公元前528年2月8日至前527年2月8日∵∵40岁(佛教5年)

公元前527年2月8日至前526年2月8日∵∵41岁(佛教6年)

公元前526年2月8日至前525年2月8日∵∵42岁(佛教7年)

公元前525年2月8日至前524年2月8日∵∵43岁(佛教8年)

公元前524年2月8日至前523年2月8日∵∵44岁(佛教9年)

公元前523年2月8日至前522年2月8日∵45岁(佛教10年)

公元前522年2月8日至前521年2月8日∵46岁(佛教11年)

公元前521年2月8日至前520年2月8日∵47岁(佛教12年)

公元前520年2月8日至前519年2月8日∵48岁(佛教13年)

公元前519年2月8日至前518年2月8日∵49岁(佛教14年)

公元前518年2月8日至前517年2月8日∵50岁(佛教15年)

公元前517年2月8日至前516年2月8日∵51岁(佛教16年)

公元前516年2月8日至前515年2月8日∵52岁(佛教17年)

公元前515年2月8日至前514年2月8日∵53岁(佛教18年)

公元前514年2月8日至前513年2月8日∵54岁(佛教19年)

公元前513年2月8日至前512年2月8日∵55岁(佛教20年)

公元前512年2月8日至前511年2月8日∵56岁(佛教21年)

公元前511年2月8日至前510年2月8日∵57岁(佛教22年)

公元前510年2月8日至前509年2月8日∵58岁(佛教23年)

公元前509年2月8日至前508年2月8日∵59岁(佛教24年)

公元前508年2月8日至前507年2月8日∵60岁(佛教25年)

公元前507年2月8日至前506年2月8日∵61岁(佛教26年)

公元前506年2月8日至前505年2月8日∵62岁(佛教27年)

公元前505年2月8日至前504年2月8日∵63岁(佛教28年)

公元前504年2月8日至前503年2月8日∵64岁(佛教29年)

公元前503年2月8日至前502年2月8日∵65岁(佛教30年)

公元前502年2月8日至前501年2月8日∵66岁(佛教31年)

公元前501年2月8日至前500年2月8日∵67岁(佛教32年)

公元前500年2月8日至前499年2月8日∵68岁(佛教33年)

公元前499年2月8日至前498年2月8日∵69岁(佛教34年)

公元前498年2月8日至前497年2月8日∵70岁(佛教35年)

公元前497年2月8日至前496年2月8日∵71岁(佛教36年)

公元前496年2月8日至前495年2月8日∵72岁(佛教37年)

公元前495年2月8日至前494年2月8日∵73岁(佛教38年)

公元前494年2月8日至前493年2月8日∵74岁(佛教39年)

公元前493年2月8日至前492年2月8日∵75岁(佛教40年)

公元前492年2月8日至前491年2月8日∵76岁(佛教41年)

公元前491年2月8日至前490年2月8日∵77岁(佛教42年)

公元前490年2月8日至前489年2月8日∵78岁(佛教43年)

公元前489年2月8日至前488年2月8日∵79岁(佛教44年)

公元前488年2月8日至前487年2月8日∵80岁(佛教45年)

公元前487年2月8日至前486年2月8日∵81岁(佛教46年)

1

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火神祝融氏打败了水神共工氏,水神怒发冲冠,一头撞倒了名为不周山的擎天柱,撞塌了天河水以灭火神。先是火克水,火烤干了水源,后是水克火,造成了洪水泛滥成灾。于是女娲补天止住洪水,再用泥土造人。

这与佛教关于史前曾经的火水之灾,乃至人是众生所食地味变来的传说仿佛也有相通之处。

根据《阿含经》的记载,在人类文明诞生的前夜,一场特大火灾曾经席卷了地球。经过无数百千年洞烧不止,全球化作一片焦土。之后又过了无数百千年,天空终于被乌云所笼罩,大如车轮的雨滴开始下个不停。随着水势的逐渐增长,地球变成了膨胀至极的大水球。眼看水花就要溅到光音天上时,又是无数百千年过去,宇宙忽然刮起了大风,最终雨停了,水势开始回落,直到露出了地面。

那时候,世界上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昼夜时间之分。有些福尽命终的光音天人来到地球上。祂们会发光,没有男女尊卑,不分名姓,因为众人共同出生在世上,所以统称为众生。

众生本来以欢喜为食物,只因看到甘泉在地面上凝结而成的“地味”质如醍醐,色如生酥,味如甜蜜,便用指尖蘸些尝尝,觉得好吃,于是众人争相品尝,越吃身体越沉越硬,越加黯淡无光。众生身光消失以后,便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昼夜和季节的更替。

那些贪吃地味的众生不如少食者光色好看,于是便美丑相轻,竞诤攀比,随之地味便消失了。其后又有“地皮”状如薄饼,色味香洁。“地皮”消失以后又有“地肤”色如天花,软若天衣,味甜如蜜。这些天然美食越变越粗劣,也使贪吃的众生越变越丑,随着美丑带来的竞诤的加剧,也都相继消失了。其后又有野生的无壳粳米出现,众生取食之后便有了男女之别,人类的始祖也便由此而来。

后来,随着人口的繁殖,便有了广造房屋和城镇聚落的雏形。婚姻家庭出现以后,众生有了私心便开始囤积隔夜粮。优质的无壳粳米随之变成了有壳有糠的普通稻谷。

众生于是开始反思以往的行为,决定将宅舍田园私有化,以防各家各户多贪滥占,随后便有盗窃之类的纠纷发生。为了审理案件判断是非,众生推选一位长者为民做主,于是便有了“民主”之名。民主世系相传,便有了刹帝利∵之名。

民主的第三十一代子孙名叫善思,从善思以来,又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不绝,一名伽㝹遮,二名多罗业,三名阿叶摩,四者持地,五者技术,六者瞻婆,七者拘罗娑婆,八者般阇罗,九者弥私罗,十者懿摩。伽㝹遮王与多罗业王各有五辈转轮圣王,阿叶摩王与持地王各有七辈转轮圣王,迦陵伽王有九转轮圣王,瞻婆王有十四转轮圣王,拘罗婆王有三十一转轮圣王,般阇罗王有三十二转轮圣王,弥私罗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懿摩王有一百零一世转轮圣王。最后有王名大善生。

释迦族是刹帝利种姓,属于武士阶层。懿摩王是释迦族的祖先∵。从懿摩王有子名乌罗婆,乌罗婆有子名渠罗婆,渠罗婆有子名尼求罗,尼求罗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曰净饭王。净饭王是古印度释羁瘦∵国的君主。懿摩王一系传到净饭王时,势力已是风水之尾。

释迦王国位于须弥山王——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今天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一带,人口主要分布在迦毗罗卫城、提婆陀诃、车头、舍弥村、库马突沙、石主、弥娄离、散楁拉、天臂城∵以及黄枕邑等十座城市中。迦毗罗卫城是由北印度甘蔗王的王子所建,为纪念来自吠陀教的迦毗罗仙人,故名迦毗罗卫。

自从“民主”经过“选举”产生以后,就变成了封建世袭。净饭王是“十都之主”,他的王位也是从远古的“民主”时代起,由世袭相传所得。并非像后世臆测那般是“选举”产生的盟主。

在古代中国,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受封的领地主在其封地上建立“诸侯国”∵,国君被称为“诸侯王”或“藩王”等等。所谓“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相当于我国东周前期,亦即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也有类似的分封制,名为“梵分”∵。婆罗门教信仰梵天为造物主,受封者将人王加封之地视为梵天所赐,是最高的赐予。因此,那时的城也叫国,城主也称王。

净饭大王∵有三兄弟,二弟谷净释∵,王子摩诃男、阿那律∵等;三弟叔净释,王子跋提释迦王,释少王等;四弟甘露净释,王子提婆达多∵、阿难等。

公元前约567年2月,释迦国首都迦毗罗卫城∵的王宫里洋溢着喜兴的气氛。年近半百却没有生得一儿半女的净饭王此时心情格外爽朗,因为大夫人摩诃摩耶与二夫人大爱道∵已经相继到了预产期,不日即将生产了!

那时候,当地的妇女一到经产期,就会被视为不祥不净之人,娘家不收,婆家不留,只能赶出家门,任其独住在户外的棚屋或洞穴里,即使家人送饭彼此也不能接触,有的女子甚至丧生在野外独居期间,这种陋习在今天的尼泊尔部分地区仍有沿袭!

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临近预产期的佛母也搬出了王宫,住进了城外的蓝毗尼园∵。

蓝毗尼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地处尼泊尔南部特赖平原,属于亚热带气候区,二月份的日最高气温大约25摄氏度左右,气候清爽宜人。当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烟草、油菜等,是如今尼泊尔的粮食主产地。

在临产的前夜,摩耶夫人的右上腹部忽然生起痈疮来,但是就要做母亲的幸福感,使她丝毫没有留意到痛苦,反而觉得安乐无畏,并未意识到一个巨大的不幸也正向她逼来!

二月八日是沸星合月之日。这天早起,夫人心情不错,在侍女们的陪伴下,信步游园来到一棵高大的无忧树下,忽然阵痛袭来使她坐卧不得,顺势抬起右臂牵住一棵低垂的树枝,就见四位一尘不染的天子并现在前,手执极为精细的天衣赞叹说:“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夫人恍惚来到了幸福的天国,耳畔响起一片欢声笑语:“生了生了,夫人生太子了!”待她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兀自站在树下,几名宫女正在忙碌着为她接生,一个健硕而洁净的男婴——新生的太子悉达已经从她的右胁下破疮而出,迎着璀璨的晨光来到了炊烟袅袅的人间!

太子从母亲的右胁“横空出世”,在我国医学典籍《女科指掌•异产》中有着类似的记载:“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左胁出三人,右胁出三人;修已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坼而生契;汝南屈壅妻王氏生男,从右胁下小腹上出,子母全安;晋时李宣妻樊氏义熙中怀孕不生,而额上有疮,儿从疮出;赵宣母妊,股髀作痒,搔之成疮,儿从疮出;阳翟有妇人妊三十月,儿从母背出,五岁便入山学道去;成化中宿州妇孕胁肿如痈,及期儿从痈出,疮随合,其子名佛记儿;隆庆五年二月唐山县民妇有孕,左胁肿起,儿胁生,子母俱无恙,此皆产理异中之异者也。”可知不经过产道分娩,而从母体的其他部位出生的孩子便是“异产儿”。

初生的太子睁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竟然挣脱侍女之手,在众人瞠目结舌的注视中,不用人扶也不畏惧,向前稳稳地迈出了七步,然后遍观四方,举起右手指向苍天∵,以清亮的童音发出如下的誓言:“我今最后生。当得无上道。天上及于人。我为无上尊∵!”

据说在中印度近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重峦迭嶂,山外有山,依次至第七、第八两山分别为铁围山、大铁围山。铁围山外有香积山,山边有摩陀池水,水边有山,名为仙人山∵,此山外围有般荼婆山、耆阇崛山∵。无论其他山名如何世代更替,唯独仙人山永不更名。因为在佛不出世的漫长劫数里,山中常有五百位辟支佛以及神通菩萨∵、得道真人或阿罗汉与学仙道者居住。未来当佛法没尽之时,人间没有佛教了,但是佛法还在深山老林里不会断绝。早在佛母怀孕的两年前,从净居天上下来一批天使,向仙人山发出通告:“二年之后,如来将出现在人间,请诸位辟支佛早入无余涅槃!”

好比一伙商客中,终无二位导师,一国也不会有二王一样,一佛境界,定无二佛尊号。遇有创教佛出世,辟支佛必须先行灭度。“世无二佛之号”,这是诸佛出世的惯例。所以,辟支佛们收到上界的通知后,就在空中出火自焚,纷纷进入无余涅槃。“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中华成语用这八个字精炼地概括了这一过程。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后世传言十方如来乃至辟支佛聚会一堂闻佛菩萨说法,虽然说得热闹动听,却是并无佛法的含量,不过是乱编讹传罢了。

随着太子哀鸾音般响亮的誓言震彻天地,上空隐约传来鼓乐之声,五色缤纷的莲花瓣与芳香四溢的花粉香沫,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天空发出万道奇光普照万物,房屋、树木与众生瞬间处于半透明的状态,大地随之发出明显的震颤!

此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头顶上忽然来了一片祥云,晴天里下起阵雨来,转瞬间云收雨住,在青青的草地上留下来一泓清浅的池塘,在微风轻拂下,草地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伶俐的侍女们试了试水,见池水温润不凉,便取来为母子二人洗浴身体,再用舆床∵将佛母送回室内,服侍她卧床休息。不一会,进宫报喜的人也请来了御医,为夫人疗治伤口。

2

摩耶夫人抚摸着自己的小宝宝,产后的虚弱和伤痛全部丢到了脑后。她仔细端详着新生的儿子,只见他天生奇特与众不同,脸颊如狮子王般不怒自威,眉毛浓黑甚为端严,眼大有神如牛王眼,眼睑上下竟能同时眨动,两眉之间生有一根洁白的毫毛,柔软纤细而有光泽,拉伸时可长达八尺,放开时则会自动右旋,如螺型的真珠盘在眉心之上。

看头顶,有个鼓包隆起如髻,表皮上为发螺覆盖,每根青丝亦如眉间白毫∵,右旋如螺壳状的彩珠,奇特美观团圆可爱。

看身量,他比普通的新生儿更大,方整的胸膛形似榕树不扁不薄,强壮挺拔,舒展匀称,圆满而富有生机活力。看私处,具有“阴马藏相”,外生殖器能像马阴一样缩进体内,据称此是贞洁之相。看口中,一口细密的小白牙更是夺人眼目!若依常理来说,新生儿萌出乳牙最早也得四个月,大部分婴儿生下六个月以后才长牙,通常是一对一对长出。下门牙出得最早,之后是上门牙、侧门牙、前磨牙和犬齿,最后是后磨牙。一般到三岁时,乳牙全部出齐,共有二十颗,上下颌各十颗。然而这孩子口里竟有四十齿!

看脚心,平满而富有弹性,故能蹈地安稳。十指(趾)间自带蹼能屈能伸,平立时垂手可以过膝,伸出舌头竟可覆住面孔并能左右舐耳。脚掌纹有千辐轮相也是旷古一绝。数十年后,佛在摩竭陀国∵优迦支江边树下坐禅时,有位梵志见路上有一双奇特的足迹,便循迹追到了佛前,见佛禅坐相貌不俗,就问:“你是天帝吗……是龙吗……是我爷爷梵天吗?”佛都予以否认。梵志说:“那你该是谁呢?”佛为梵志说法,梵志当场证得初果。后来,佛的足迹在一些地方便成了信徒崇拜的图腾。

此外,他还“胸有万字”∵等等。总之,太子悉达长相奇特,是天生的小帅哥奇男子!

传说太子出世第五日,净饭王请来婆罗门中的有道术士给太子看相命名。经过术士们的集体审验,确定太子具备婆罗门教经书所记载的,只有特别伟大的人物才有的三十二种体貌特征,断言此子:“在家从政可做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必能成佛创教!”于是命名为瞿昙悉达∵。

在古代,佛家的族姓是以星立姓的,瞿昙是星宿名,是释迦佛五姓之一,后来分族改姓释迦。佛世时常有人直呼佛为“瞿昙”,犹如国人称“老瞿”一样随便。悉达是名,含有“吉祥”、“一切成”、“验事或验义”等义。

后世往往忽视三十二相,造出了大量伪劣佛像,如无髻光头佛,萦发大髻婆罗门佛,发髻加鲜红半月形肉芽的双髻佛,小眼睛佛,女相佛,自画像佛等等,多系私描滥造,与悉达的模样相去甚远。菩萨取代佛成为“大乘”以后,连未来世才成佛的菩萨如弥勒比丘等也被赋予了三十二相,这都是不如法的。

摩耶夫人听说悉达具有三十二相,将来必会“出佛入王”,自然满怀欣喜,可能是户外高龄异产受了风寒,产后第七日便撇下了襁褓中的悉达,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可怜的小悉达还没有看清母亲的模样,就成了没妈的孩子,这让他可怎么活下来呢?

大爱道夫人比姐姐晚一天生下难陀,含泪接过了太子,她要将姐姐的亲骨肉乳养长大。可是,母奶供不上两个娃。为了不让悉达挨饿,她把自己的难陀交给了奶娘喂养。悉达是从小吃着姨母的奶,听着姨母的童话儿歌长大的。

净饭王一生育有二子,他将传位的希望寄托在长子悉达身上,从小就很重视对太子的文化教育,以及骑乘大象驾驭车马和弓弩技术的训练。

早在公元前二千年至前一千年,印度就有了梵文文献《吠陀》,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和文学作品总集,是婆罗门教∵的最根本经典,也是学堂的必修课。学堂教育使少年悉达涉猎了各种宗教知识,包括当时流行的,后来被佛教称为外道的九十六种道学,亦如他后来所说:“所有过去婆罗门所遵守的修行方法,我都已经知道了!”除阐陀经典外,包括“别死生书,梦书,天文书,一切音书”等种种经书无不诵习,“手笔,造作文章或曰书疏算画,分别诸字或曰字类分合”自然也是必修科目。太子悉达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及其年长便委以重任,让他署理“三农”事务,以三十名骑兵卫队侍从太子日常的出游巡视。

公元前约548年,太子悉达年约十九岁时娶了瞿夷为妻,婚后第二年有了独生子罗睺罗∵。净饭王竭力为太子提供舒适的环境,修建了荷池环绕的“花园洋房”,名为“三时殿”,冬暖夏凉,春秋两季不冷不热,并有分工细腻的专人照顾太子的生活起居。

青年悉达在外面过着风光体面的王子生活,“三时殿”里的太子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通过一则本生故事可以略窥堂奥。据说在遥远的过去世,释迦佛曾经在古印度转世为音响王,他为了使王子须菩提意在五欲不乐出家,“设三时宫殿,寒时设温殿,热时设凉殿,不寒不热时设适时宫殿。”每一宫都广设婇女,各有侍从四人“作‘转关坐具∵’”供太子坐卧,想在前面游戏时,婇女们就立在面前,想在后面游戏时,或与婇女们同乐时,那特制的座具都会随身回转。觉悟到父王为自己设下了爱欲罗网,须菩提遍观宫娥婇女也和自己一样,从头至足种种不净无一可贪,幻伪非真不久存世皆归于空,于是断此罗网出家学道,修成了辟支佛!

骄奢淫逸的生活环境同样未能改变悉达的天性,一想起母亲因生产而早逝,他的内心便充满伤痛与惆怅,特别是娶妻生子以后,目睹女人十月怀胎与分娩之苦,罗睺罗“幼小婴孩身弱柔软,仰向自卧大小便中不能语父母,父母抱移离不净处,澡浴其身令得净洁”,想到儿时的自己也是这副模样,更是触发了他对生死的厌恶!

他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学说情有独钟,也向游方僧侣请教,希望从中找到远离再生因缘的解脱之道。闲暇时,他仰望屋顶或星空扪心自问:“我这一生就将这样度过吗,王位是我所喜欢的吗,称王称霸能解除生老病死的苦恼吗,什么事最适合我去做呢?”他时常为此独坐闲房冥思苦想。

古印度社会有着最为典型的等级制度。婆罗门(僧侣和学者)、刹帝力(武士和贵族)、吠舍(手工业者和商人)和首陀罗(农民、仆役)等四大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也不能交往。在种姓之外还有一个社会地位最低的贱民阶层,名为旃陀罗。所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旃陀罗下贱!”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暴统治,悉达耳闻目睹:“王人捉犯罪人种种拷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脔脔割,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着槛∵中衣裹火烧,或以沙壅草缠火爇∵,或着铁驴腹中,或着铁猪口中,或置铁虎口中烧,或安铜釜中,或着铁釜中煮,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以钩钩,或卧铁床以沸油浇,或坐铁臼以铁杵捣,或以龙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木竿)上,或枭其首!”

有的封建领主为了验证有无灵魂,用密封的大锅烹煮活人,然后剥皮抽筋剔骨验髓,比宗教学说中的地狱酷刑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缺少圣贤教育,一些人只为私欲所驱使,杀盗淫妄、酗酒、赌博等等,过着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愚痴生活,“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辗转共诤,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姊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

当时的印度有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跋祇国、末罗国、支提国、跋沙国、居楼国、般阇罗国、颇湿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乾陀罗国、剑浮沙国等列国割据。与十六大国相比,释迦王国在领土面积和国力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

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如似一座四面起火的大房子,苦难的众生沉湎其中却找不到出路,这种令人压抑的景象,就像萦绕心头拂之不去的雾霾,促使悉达从以往对天下苍生的关切与同情,逐渐有了某种觉醒的冲动。江山美人守其不必在我,而要寻找一条普度众生的道路,则必须从我开始!

上溯到过去第七佛的毗婆尸佛做菩萨时,曾经四次出游∵,在半路上先后遇见了老人与病人、死人与沙门。于是,“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步步中间转远缚着,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要让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奴役,获得真正的尊严,从而萌起出家求道之念,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必然有着长期的思想过程。毗婆尸菩萨的本缘故事,折射了悉达对于寻求灭苦之道的最后决择。

一次,太子出城“昼监田作,看田作人”,他让卫队在附近的林荫下歇马,自己在田间地头上找了一棵高大的阎浮树,坐在树下看农民们肩扛人拉,像牛马一样在田里耕耘,不禁触景生情地想到:

“这个世间太苦了,不论男女老少健弱病残,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碌,遇不到圣贤之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对生老病死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会生病都会衰老,想不病不老也不行。可是暂时无病不老的人见到病人老人,却又憎恶嫌弃,不是看不上就是不喜欢,从不想想自己也有生病衰老的时候。如果是我呢,见到病人老人也会那样吗?不会的,我也有生病和衰老的时候!”∵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说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可悉达的眼光却总是喜欢一眼看穿那个无常的结局。不满十岁的儿子,与己同龄的弟弟,以及所有亲族,奴婢钱谷,大象牛马等等身外之物,在他看来都是至死无完的牵挂,人们沉浸其中,为物欲而患得患失,不见灾患与出路,还都自觉高人一等,想求得安隐无病、无老无死、无愁无忧、无生无灭,终归是办不到的!

假使人人寿活百岁,正好有十个十年:“初十幼小无所识知;第二十少多有知,犹不贯了;第三十欲意炽盛,贪着于色;第四十多诸技术,所行无端;第五十解义明了,所习不忘;第六十悭着财物,意不决了;第七十懈怠喜眠,体性迟缓;第八十无有少壮之心,亦无荣饰;第九十多诸病痛,皮缓面皱;第十十诸根衰秏,骨节相连,多忘意错。设人寿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计其寿命盖不足言!”如果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此身此生岂不也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我今宁可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耶!”这是一次关于“三观”的抉择。通过对自我的审问与慎思明辨,悉达对于人生的意义、态度和价值取向有了清醒的认识,明确了自己的道路方向和目标。思维甫定,理得心安,不知不觉间,悉达放心地进入了禅定的境界……

净饭王见太子过午未归,便乘坐用羽毛做车盖的羽葆∵之车亲自下乡,一路打听村民,找到了坐在阎浮树下入定的太子。

净饭王未能看到太子初生时的传奇,却目睹了这样一幕奇景,只见所有的树影都随着太阳移动,唯有这棵树硬是遮住太子不动,使他的坐处清凉无比。不由得惊叹起来:“太奇特了,太神奇了!”听到父王称奇不已,悉达闻声出定,见红日已经西斜,方知一坐许久,便起身随父王回到宫中。

后来的某个时候,悉达终于把决定出家的想法禀告了父母,他说:“染污心顾念,钱财宝妻子,是缚长且固,虽缓难可脱。慧者不顾念,世间五欲乐,是则断诸缚,安隐永超出。”愿意“于生活中下极至边谓行乞食,世间大讳谓为秃头手擎钵行!”

他说为了彻底解脱生死之苦,为世人找到真理的火种,他决定选择出家一条路,并甘愿为此承受世俗的压力。因为没有比剃成秃头沿街乞讨以活命更低贱、更被世人所忌讳的事了!

父母亲亲闻听此言,“共相爱恋,悲泣啼哭!”出家意味着撇家舍业抛妻弃子,做起来很难,说起来很难听。父母与年轻的太子妃瞿夷自然不愿太子出家。父王希望他继承王位,妻子不想失去靠山,这是人之常情和必有的过程。

若干年后,佛回忆那段经历时说:“我那时候很年轻,心地清净得像个孩子,满头黑发,正当壮年,二十九岁的大好年华。那时候,我有极多的歌舞、游乐、嬉戏,化妆打扮,东游西逛都是常事。就在这样的时候,在父母哭泣,亲眷们都不情愿的情况下,我剃掉了须和发,穿上了染色衣,以最大的自信心,舍弃了家庭与牵挂,开始了学道之旅。”

净饭王感觉太子天赋异禀,许是天意,便说:“太子生时就与人两样,你们也是知道的。既然他心意已决,就由他去吧,留人留不住心呐。阻碍他他不快乐,我们也难过。人生短暂,不要让他留下遗憾。就让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父母亲人最终成了妥协的一方,在行动上转变为实际的支持。

从小到大,都有专人昼夜六时侍卫太子。此刻,太子就要出家远行,净饭王想派王宫“大车队”载着粮食等物资为太子送行,却被悉达拒绝了。在古老的印度,出家人行脚托钵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一个志在解脱的人,骑着马或坐着车,带着丰厚的给养去出家,那会是很滑稽的景象。

最后,父王从亲族中挑选了五名有出家意愿的年轻人,作为侍者和侣伴随太子同行。在后来山高路险的六年苦行中,五比丘为太子“执劳承事,多所饶益。”验证了父亲为儿子设想的周到性与英明处。五比丘的出现虽然是父王疼爱太子的产物,却无意中为佛法僧团∵三位一体的最早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公元前约538年2月8日晨,沸星合月之日。幼小的罗睺罗还在被窝里睡懒觉,妻子含泪为丈夫送别。瞿昙悉达在这一天主动终结了锦衣玉食的太子生活,在父王招募来的五位王族“青年志愿者”的伴随下,怀揣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伟大梦想,东出迦毗罗卫,朝着摩竭陀国的方向,在追寻解脱之道上,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脱胎换骨的第一步,他们能够梦想成真如愿以偿吗?

3

在印度的传统文化中,森林、岩穴是圣者修行之地。在数不清的净修林、苦行洞里,住着数不清的苦行僧。他们闲居树下自我沉思,为参学访道者授业解惑。他们要求学生戒绝各种享乐,如《摩诃婆罗多》史诗所说,让他们像抛弃毒蛇那样抛弃社会,像抛弃地狱那样抛弃安逸,像抛弃尸体那样抛弃女人。抛弃一切,甚至衣服,极端苦行,希望以苦断苦,达到对苦的彻底解脱。

公元前约538年,沙门悉达告别了迦毗罗卫城,与母系亲族的憍陈如∵,阿湿波誓,父系亲族的跋提释迦王,拘隶,十力迦叶等一行六人,向偏东南方向徒步而行。

据说印度是个“炊烟之国”。20世纪末,印度农村约有97%的家庭仍在以木柴、粪便、农业废物和木炭等固体生物质燃料做饭,“炊烟过多”使印度成为世界上肺结核病的高发区,每年约有五十万妇女儿童死于室内空气污染,迫使印度***一进入21世纪,便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整治炊烟行动。

不过,当年的悉达等人脱离王宫,徜徉在沃野千里的恒河平原上,走过错落的村庄,袅袅的炊烟随风飘来草粪的芳香,那气味竟然是那样的亲切与新鲜。几个人就像出笼的小鸟儿,在宜人的气候里飞到人间,仿佛前程就像脚下的一马平川一样无遮无拦!

他们途经跋耆国到了毗舍离寻师未果,便南渡恒河进入摩竭陀国,到了王舍城东北的灵鹫山∵一带,像各种装束、四处游走的修行人一样,出没于不同教派的道场继续寻师访道。

与佛同时代的大雄尼揵子∵是耆那教的创始人,据说三十岁时因父母断食而死忽有所悟,遂出家学波奢婆遗教以求解脱之道。经十二年独身苦修,于第十三年“大悟”,自称:“我是一切智、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卧,觉悟无余,智常现在前!”此后三十年受国王庇护,布道区域与佛教大体相当,被信徒尊称为耆那(意为胜者)、大雄、完全者(梵)或佛陀(觉悟者)。当时有众多的尼揵子住在毗富罗山“仙人窟”里,他们按照老师所教导的:“宿命之业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业不作,断截桥梁,于未来世无复诸漏,诸业永尽,业永尽故众苦永尽,苦永尽故究竟苦边”,以赎罪的心理强迫自己不坐不卧,长时期或行或立或蹲,忍受着极重之苦。悉达拜访了他们∵。

尼揵子说:“我们之所以裸体苦行自取羞辱,就是想灭除先师的恶业,业尽了苦也就尽了,苦尽了业也就尽了,苦业消尽的时候,就能达到涅槃了。”

悉达对此不以为然,他觉得虽然放纵五欲享乐无法求得解脱之乐,但是极端苦行也不能达到涅槃境界。自从放弃王子尊荣的那一刻起,他对于未来的苦行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与生俱来的正见是悉达有别于常人之处,他要通过“戒定慧”去趟出一条新路。

所谓戒定慧,又称三学,即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三学中只偏重持戒,只有持戒,戒学增长,定与慧不增长的话,最高只能证得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次一等的是二向,即向须陀洹、向斯陀含,相当于预科;如果偏重于持戒修定,戒和定都增进了,名为增上定学,慧不增进,只能证三果阿那含;如果三学并重,戒定慧皆增上,名为增上慧学,便可即身获得生死解脱,自知是最后身,再不会受生转世了,便可叫做阿罗汉。

王舍城以北数公里有个聚落叫那烂陀∵,在它附近的净修林里,悉达找到了六年苦行中的第一位名师阿罗罗伽罗摩∵。

“阿罗罗先生,我想在您的法门修梵行,可以吗?”悉达问。“贤者,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你想在此修行那就来吧!”阿罗罗答。

悉达说:“你的法门怎么修呢,怎样做到如实自知我已经觉悟了,如何自己作出验证呢?”阿罗罗说:“我已经超越了有念有想的一切识处∵,达到了无念无想的无所有处∵!”

这是说他在四禅八定中,已经超越前四种根本禅,修到后“四空定”里的第三定“无所有处定”了。修成此定虽可做到微妙想不灭,但是更粗想即“非有想非无想”∵还会生起。∵

悉达想,阿罗罗有这样的自信、精进与智慧,我也有。阿罗罗先生做得到,我也做得到!为了像阿罗罗那样证得无所有处定,悉达独住于远离人群之处,在空闲安静处心无放逸,精勤修行。悉达在家时已经成就四禅,因此不久便证得了无所有处定。这意味着他达到了此法门的顶峰!

成就此定以后,悉达回到阿罗罗伽罗摩处,请老师印证,他说:“我做到了这样的修证,就是先生所说的无所有处的成就吗?”

阿罗罗说:“你我所证得的境界是一样的,请你留下来和我共同带领徒弟们修行吧,你可与我享受同等最高的恭敬、供养与快乐!”

悉达谢绝了阿罗罗老师“留校任教”的邀请,他觉得此法门不能通往智慧、觉悟与涅槃,他要追求的是无病、无老、无死、无忧、无秽的无上安隐涅槃!

悉达辞别阿罗罗,参访了山中的第二位老师,他是郁陀罗罗摩的儿子∵。悉达在此处修成非非想处定,达到了世间禅法“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

“郁陀罗先生,我想在你的法门中学习,可以吗?”悉达问。“贤者,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你想学就来吧!”与阿罗罗一样,郁陀罗罗摩子也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了他们!

悉达问:“您父亲修的是什么法门呢,他亲身验证了吗,修成了吗?”罗摩子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的禅定,达到非有想非无想处的定境,我父亲是通过修行亲身验证的,就是这样的道法!”∵

行者不念一切想,只念无想界即可生起和保持非有想非无想定。悉达远离人群,独住于空闲安静之处,心无放逸,精勤修行,不久也证得了此定。这意味着,他达到了郁陀罗罗摩法门的顶峰。超过无所有处定,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是够到了世间禅定的屋顶!

世间禅法通常分为四禅八定,四禅是离欲的色界禅,对应的是超越欲界的梵天以上境界,所以修禅也叫修梵行。具体说即男离女色,女离男色,舍恶修善,持戒清净,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志在解脱的行为。随佛出家修八正道及四无量心,以彻底解脱生死为目标,称为无上梵行。八正道中的正定即禅定,包括“有觉有观,念待喜乐”的有觉有观禅,“无觉无观,定念喜安”的无觉无观禅,“觉身快乐,护念欢乐”的念护禅,“无苦无乐,护念清净”的苦乐灭禅,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分别对应色界二十二天的下十六层即四梵天,四光天,四净天,四福天。

四空定则是无色界禅,包括空处禅、识处禅、不用处禅、有想无想处禅,又超越了色界。有想无想也是想,所以第九定是灭想定∵,在此定基础上获得漏尽智,究竟解脱,才是最高无上的定境,一切有为法至此才可以休息了。

但是,入定与解脱并没有必然联系,入灭尽定只是趣向解脱的手段之一。只要得法,在任一禅定阶段,乃至不须具备禅定功夫,如慧解脱阿罗汉,均可获得解脱。

多闻佛法的圣弟子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由初禅乃至成就第四禅,依四禅或许可以达到漏尽解脱;如果在四禅中不成阿罗汉的话,或许因此断尽五下分结,得阿那含,化生天上而了脱生死,不必再来人间受生死,同样,依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依四无色定,也可证阿罗汉或阿那含!∵

习禅者由低到高,成就第四禅以后,思惟空无边之相入空无边处定,思惟识无边之相入识无边处定。空处与识处皆有想,不用处或无所有处是无想,舍前有想名为非有想,舍前无想名为非无想,到了这个境界,便是非想非非想处定,或曰有想无想定,如果不断贪嗔痴,就依然还在三界中。二师虽是外道高师,可禅定功夫却是共法,是公共课目。俱解脱阿罗汉包括佛,都对四禅九定轻车熟路,出入自如,因此四空定并非只是外道功夫。

悉达修成此定以后,回到郁陀罗罗摩子处,请老师印证,他说:“这就是您父亲所说的,超越无所有处,得到非有想非无想处的成就吗?”郁陀罗罗摩子答:“你与我父所证得的境界是一样的,请你留下来和我共同带领徒弟们修行吧,享受与老师同等的最高的恭敬、供养与快乐!”∵

虽然尽得二师禅法的真传与极致,但是未破无明,未见真理,未证究竟解脱,还是不明白究竟如何才算解脱,因此悉达也谢绝了罗摩子老师“留校任教”的邀请。他觉得此法门不能通往智慧、觉悟与涅槃,他要继续探寻无病、无老、无死、无忧、无秽的无上安隐涅槃!

“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没溺便能度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复使他人取灭度者,可有此理!”∵

路,仿佛已经走到了尽头,从此以后没有什么人再能教他了,他要向上获得突破,只能靠自己去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离开了师门,向着西南方不远处的象颈山,向着净修林的深处去寻觅正觉之道,开始了将近六年的苦行岁月!

4

象颈山∵是古摩竭陀国境内的一座并不很大的山,山上生长着娑罗树、榕树、椰树和灌木丛等多种热带植物。站在山头眺望,东北的山下是伽耶城,东边是宛如玉带的尼连禅河,往南偏西是菩提道场的方向。在这座山里不仅住着黑叶猴与猕猴之类的动物,还有各种从事无谓苦行的人。他们有的全身赤裸,有的久立不坐,有的昼夜举手,有的自拔须发,有的睡卧荆棘,有的睡卧牛粪,有的吃牛屎鹿粪,有的穿取死尸之衣,有的昼夜频频沐浴,受无量苦,学烦热行,令人望而生畏,人称大畏山,不论有无世俗的欲望,进山的人都会浑身起粟,毛骨悚然!

离开王舍城灵鹫山以后,悉达等人转向西南,进入象颈山区案吒村等地苦行林中正式修炼苦行。盛热时节地气蒸腾,犹如狂奔的野马,他们衣装朽烂,无衣蔽体便露体坐禅;极寒时节冷风刺骨,便到坟场墓地剥取死人之衣遮挡风寒,剩余时间或在树下或在洞穴,昼夜打坐不离深林。附近村民取柴时树枝划到悉达脸上,或者扎着耳朵,碰着鼻子,或有过往行人唾在身上、尿在身上,或有泥土扬在身上。做王子时从未受过委屈的悉达,此时把不如意的境遇当作修炼忍辱,锤炼意志,调柔心性的功课,始终善护此心,从不怨恨别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个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忍受着饥饿与疾病的苦痛,寒暑与蚊虻蝇蚤的肆虐,风吹日晒与恶语捶杖的考磨,忍受着身体皮肉与筋骨血髓的日益枯竭,甚至性命欲绝等等一切恶劣的境遇,心中只求证得无上觉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那时候,悉达时常吟诵一首自编的苦行偈:“淡泊夜安,大畏山中。露其形体,是我誓愿!”抒发了为求超凡入圣而淡泊苦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所有众生皆由食物而保存性命,有食物便可生存,无食物便会丧命。苦行林中的修行人,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食物。对食物的依赖和欲望是修道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悉达一度放弃乞食,拒绝接受食物供养,除了吃糠咽菜,甚至还吃素食动物的粪便,比如牛犊子屎。如果没有牛犊子,便取大牛屎,以此延续生命。∵

他想,与其吃牛屎,还不如断食。于是他终日不食。在我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至前221年)就有不同流派的服气辟谷方术,辟谷之人不吃五谷杂粮,但食果菜药饵,以运行内气来维持生命。绝食是辟谷的最极端的方式。

据说天人在用餐时,会有天然宝器盛甘露浆,自然出现在面前,福报多的,浆色为白,福报中等的,浆色为青,福报下等的,浆色为暗红色。或许是真诚的道心感动了天人,祂们前来劝导悉达:“你不要断食了,否则,我们将用自然甘露给你补充精气能量,使你活下去!”∵

悉达想,既然已经断食,又有什么理由再让天人送甘露给我,难道此身要以断食人间烟火为名,骗取天人送饭吗?现在可吃村民丢弃的米糠、野芝麻及其枝叶和野荨麻。于是,他就每天只吃一点米糠或一棵野麻,或者以一枚小枣那么大的果实为一餐。

为了求证最高的觉悟之道,悉达几乎尝尽了外道法中所有严酷的传统苦行,或卧在荆棘上、钉板上,或如悬鸟身体离地,两脚在上而头颅向地,或交叉双脚蹲坐,或在烈日下暴晒,或在烈火上炙烤身体,或裸体,或着破烂旧衣,或着蓑衣,或着鸟兽毛衣,或以人发覆体,或养长自己的头发,或取他人遗弃的头发遮蔽身体,等等。

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年轻体壮的悉达形体衰弱,骸骨相连;脑瓜顶上生疮,皮肉自己脱落,就像败坏的葫芦;两只天生美丽的大眼睛,此时就如深水之中的两颗星星,在暗夜里闪着荧光;身体犹如陈旧破败的马车,没有肉的屁股就像骆驼的脚印;用手按摩腹部时便会摸到脊骨,若按脊背时又会触到肚皮;看相貌就像是一百二十岁的老人,皮肉干枯,骨节离散,体力不支,身体瘦弱不堪,想要大小便的时候,刚一起身就会栽倒在地,没人搀扶自己便爬不起来。这都是因为长期断食的缘故,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

此时,悉达回忆起在父王田间的阎浮树下,无淫无欲,除去瞋恶以及睡眠、疑惑等不善法,游于禅定境界的美好体验,心想四禅或许便是解脱之道,我今当求此道。

身体垮了,可是悉达的意识还很清醒,依旧可以觉知外界的自然情趣,他想,现在可以进入脉住息停的第四禅中(今可入无息禅中)。于是,他端身正意,意观鼻头,默数呼息,渐渐觉得内气发动起来,有气流从耳孔中冲出,风声如似雷鸣!

“我现在闭口塞耳,不使内在气息逸出!”这样想着,便闭紧口鼻,用两手塞住双耳,使内气不再从耳鼻口外泄逸出,结果内气又从手脚中涌出,内在的轰鸣声如似雷吼,此时仍不失正念,意识不离观身与息,心不颠倒散乱。

“我应该再入无息禅中,堵住所有的漏洞!”为了不使真气继续泄漏,悉达用意念关闭了全身所有孔窍。闭息使得内气通流受阻,加上皮包骨的体况,又强化了这种痛苦的感受,不通则痛,只觉得头额如似有人以钻钻头,剧痛难忍!

这时,悉达并不退缩,又想:“我今更可坐禅,息气不得出入!∵”于是他便闭塞出入息,真气抟聚于下丹田(诸息尽集腹中)形成气丘。正常人功到深处,脐下约四五指宽处会有乒乓球大小的圆穴发生气动,腔子里随之暖暖的,有特殊的舒适和快意。继续牵念着意此处,久之必然热象大发,后背如有暖气包,于寒风中他人瑟瑟发抖,我虽衣单而能泰然自若。可是悉达不同于正常人,由于长期饥饿,体肤干枯皮包骨头阻碍了气行。当真气运转(息转)时,痛苦的感觉好比被屠户以刀宰杀之牛,又如被两个力士合手抓着的一个瘦弱矮小的人在火上炙烤,整个人疼痛难忍,极为缺少依赖,其中的苦处不可具陈!

四禅的境界本该是非常美好的,那种美感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悉达无疑已经功到此处,由此求证解脱,路子也没有错,若非长期禁食搞坏了身体,至少也会在四禅中得到现前的安乐,而不至于有那样的痛苦!

经过长期的自我折磨和折腾,悉达对于成贤成圣的戒定慧与解脱之道始终不得要领。健美的身体与美白的肤色已经搞得不成人样。有人见他坐禅,就说:“这个沙门太黑了,好像都绿了!”∵

在濒临死亡之际,悉达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想,身体离不开食物,心离不开身体,不吃饭迟早会饿死,要想继续修持戒定慧,证得贤圣解脱之道,最要紧的是保住性命,必须吃些人吃的东西,有了足够的气力才能保证修行的需要。想明白以后,悉达开始接受两位牧羊女的乳糜粥等食物供养。

相伴六年的五比丘拒绝接受乳糜粥,见太子一反常态吃了姑娘们给的东西,就嘀咕起来,说:“这小子八成是走火入魔∵了,我们到别处去修行吧!”几个人对了对眼色,一同起身丢下悉达走了。

进食以后,悉达有了一些精气神,却不见了五比丘的身影,一日、二日、三日未归,他想这是不辞而别了,朝夕相处后的突然离别,让他觉得有些失落。他忽然意识到日久生情也是缠缚。从今以后,他要习惯于做一个“阿练若”∵行者了!

他知道,一个人闲居穴处在无人之地,假使身口意及生活方式不清净的话便是白受罪,白费工夫,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三业清净,无傲慢自大,无自赞毁他之心,不求利养,不失正念,心意在定,始终不乱,常有智慧,才会倍增欢喜!

恐怖,是独居空闲者必须克服的难题。有时树木的偶然折断、鸟兽的飞驰奔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凶险,包括毒虫猛兽,风雨雷电和漫漫长夜都能让人心惊肉跳,夙夜难安。而心志的强大,则是克服恐惧后所获得的最丰厚的战果与回报。

当恐惧来临时,要能知道这是恐惧,也是用功的办法。而要消除畏惧,只能勇敢去面对。当他坐久而起身经行∵时,如果忽有恐怖发生,他不会坐下或是躺卧;站立时如有恐惧发生,他不会转入经行或是坐下;坐禅时有恐惧来临,他不会起身经行;侧卧时有恐惧来临,他不会起坐或去经行。换言之,恐怖在怎样的状态下发生,就在怎样的状态下克服!

常言说不经磨难不得道。当苦行林中的那些黑乎乎的日子接近尾声的时候,悉达的转机终于来了!

5

公元前532年2月,悉达出家至今,学习外道法门已经有六年了。艰苦卓绝的非人般的磨砺,长期的苦行僧生活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悉达奠定了四禅八定的基础,也证得了部分神通和初级果位,更重要的是摸到了修行的门径,对于认清“五阴之体=无常=变易=苦=无我”的实质不无裨益。

五比丘离去后的一天,悉达剃了须发,接受了村姑朝粥中食的供养,然后在午日的辉映下走出了象颈山,这意味着苦行岁月的结束和重拾禅定的开始。

出山往南进入恒河平原约十四五里地,沿碧波荡漾蜿蜒流淌的尼连禅河∵西岸南行,来到一个名叫斯那∵的郁鞞罗梵志村附近。似乎要和从前的自我做个了断,悉达将洗净的食钵放在温暖的阳光下暴晒,然后脱衣下河,尽情地洗净一身的尘染,和那身破烂不堪的粪扫衣。浴后上岸擦干身体,晾晒衣服,然后坐在岸边的树下沉思。

此地山林茂盛,河水清澈,气候宜人,清新的空气是阳光与河的味道,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乡间的寂静仿佛听得到血液在血管中的流淌,真是闲居静修的好去处,悉达决定就在这里精修禅定。

这时,东边不远处传来割草声。悉达起身把晾干的衣服穿上,收起食钵,如往日行禅那样走过去问道:“老乡,你叫什么名字?”梵志说:“我姓沸∵星,名叫吉祥!”“好啊,真是世间少有的好名字,沸星是吉星,名字是吉祥,和我的名字一样,我叫瞿昙悉达,也是吉祥的意思。我过来是想请你施舍一些茅草!”

吉祥问:“你要草做什么?”悉达向西边一指说:“看见那棵大钵多树∵了吗,我要在那边铺个座,好坐禅修行啊!”吉祥弯腰抱起一堆晒干的软草,到了树下麻利地铺好了座位,送上了吉祥的祝福之后,便转身接着割草去了。

悉达盘坐在吉祥草座上,“鸟鸣山更幽”的乡间的寂静和训练有素的心境,使他很快静下心来。在接下来的七天里,他要对六年来的修行实践做个总结性的回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摸索出一条正觉之路。通过思维因缘法,发明四圣谛,成佛后又经过细化完善,最终形成了根本佛教的三十七个修行科目(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操作方法),四意断(修行方针),四神足(特异功能、定功),五根(功底),五力(功力),七觉意(步骤)八正道(路径)。

通过这些训练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是根据个人根性的利钝,分层次地修成正果——四沙门果,由初果的永别三恶道,直至第四果的最终解脱生死轮回。这是沙门悉达六年苦行的结晶,也是他赖以自度度人的全部家当。要深入学习根本佛教,弄懂这些科目便可事半功倍。趁着悉达禅思入定的功夫,先来作以粗浅的介绍:

四念处∵是从身、受、心、法四方面止住念头,建立持续稳固的觉知态,断除一切烦恼的基础训练方法。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观身。从头至足,从足至头,内观自身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屎、尿、生熟二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及所有孔道漏出不净,没有可贪之处,像屠夫解剖牛马一样观察这是头,这是脚,这是心,这是肢节,分析地水火风种性∵;外观他身,观死尸或死一宿多宿,身体胖胀,恶臭不净,被禽兽虫类所食,或吃掉一半,散落在地。或尸肉已尽,只剩筋缠染血枯骨,如同一捆木柴。手骨、脚骨、小腿骨、腰骨、坐骨、臂骨、肩骨、胁骨、脊骨、颈骨、髑髅散落各处,尸骨青瘀或与灰土同色、或白色、白玉色;内外互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观察自身与他人的尸体无异,我身也会变成尸体。如此观身,除去恶念与忧愁,了知此身无常无所有,早晚分散是必然的法则,在所难免。

第二观受。内观感受,受乐时自知我受乐,受苦时自知我受苦,不知是苦是乐或无苦无乐时,也要自知而不能失去觉照;观察感受生而覆灭,灭而复生的原因,思惟感受原本无所倚靠,不起世间想,亦不惊恐,如此观察自受他受、内外互观,除去胡思乱想,身受苦乐而心不受,便可消除各种忧愁。

第三观心。内观自心,有淫欲心,无淫欲心,以及有无瞋恚心,愚痴心,爱念心,散乱心,普遍心,无量心,三昧心,未解脱心,已解脱心都要自知。像这样,有心无心,心心相观,止息一切杂念而达到念住。念住时才会知道什么叫收心,什么叫安隐,什么叫一心不乱,念兹在兹!

第四观法。心与意识是体和用的关系。心是意识的本体,意识是心的作用。心法是主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的反映。内观想法即观察心意识的有和无,及其生灭的原因或来龙去脉,直至亲证无生,达到涅槃,都如上法加以慧观。六根就像猿猴,要看住它必须靠四念处。修行四念处的目的就是要把向外追逐五欲境界而流散的心猿意马收回来!善摄其心者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因此,只有控制住心猿意马(别称放逸),才能证得不动心的四禅(四增心法,别称不放逸)乃至安隐涅槃。

修行四念处要全神贯注。要像一个贪生怕死的正常人端着满满一碗油,走在载歌载舞甚嚣尘上的人群里,身后紧跟着手提鬼头大刀的刽子手,洒一滴油就砍头,只能专心照顾油钵徐步而行那样循序渐进,不骄不躁,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效果就会不期而自至!

入手的良方是观息入定:“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四意断∵即已起恶念不善的想法令其速断,未起恶不善法∵令其不起,未起善法令其生起,已起善法增进修习。后世往往教人脱离自身实际而侈谈万法,多半不着边际,令人不得要领。根本佛教所说之“法”,特指由六根接触六尘时生起六识∵,而生起受苦受乐、不苦不乐等感受,佛教称之为“一切诸法”∵。

五根、五力即信根与信力,精进根与精进力,念根与念力,定根与定力,慧根与慧力。展开说就是以信仰为根基,产生信仰的力量,乃至智慧的力量也是如此。

对于佛、法、僧、戒,或者说对于佛教教主、教义、教团、教规,具有纯洁稳固的信心名为“四不坏净”。简单地说便是坚定的信仰与严格的纪律,以圣戒维护信仰的纯粹性,但为解脱,不为名利。内容包括相信佛是具足十号的大觉悟者;相信佛的正法律能够让人现前脱离热恼,不必来世,学法自觉;相信佛的弟子僧们能成正果;相信戒律能够止息诸恶,能助人成道,令人欢喜。在五根、五力中,四不坏净是信根、信力;四意断是精进根、精进力及定力;四念处是念根、念力及定相;四禅是定根、定力;四圣谛是慧根、慧力。

在“七觉意、八正道”中,四念处分别属于念觉意、正见及正念;四意断分别属于精进觉意、正语∵;四禅分别属于定觉意、正定。

6

在戒定慧中,四禅处于“因定发慧”的中心环节,最为关键!佛说如果在经行处或住处、坐处、卧处证得四沙门果中的任何一果,就要毕生常念不忘该处。四禅是基本功,佛由四禅而成佛,还由第四禅而入灭,佛在世时没少为弟子们讲说四禅。佛所传递的信号既是不忘本∵,也是示意后人重视四禅。因此要想学佛有大成就,想悟道证果者万不可忽略四禅。

安般念是念身妙法,内观入息出息是敲开禅定之门的金砖。安般念也叫安那般那念,或出入息念。安那意为入息,即吸气;般那意为出息,即呼气。念安般就是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止念入定,好处很多,在息住中可以如实了知四圣谛,可以得四禅,得四无量心,已得初果乃至三果的学人,可以在息住中进修。所有的修行者包括无学(非无修)的圣者阿罗汉,也包括佛,都可以在息住中现世得到喜悦安住。安般法妙就妙在将四念处集中于系念呼吸上,淡化乃至消除“身受心法”对于“我”的干扰与束缚,渐渐开发显露真如本心,得三明破无明,证得不死之道而成阿罗汉。

按照七觉意的步骤,首先端身正意系意鼻头,念念不忘观呼吸。七觉意重在“觉照”,心不昏沉意不散乱,思想不溜号就是念觉意;守护六根防非止恶就是择法觉意;勇猛精进断恶修善就是精进觉意;气脉初发时冲开心包经,自然喜上眉梢笑意微微,睡觉也会笑醒便是喜觉意;身心倚息,息循身行,心系念息便是猗觉意,佛在案咤村时这步功夫已经底定;气脉成就时心如止水,身心调柔,顺利入定便是定觉意;入定方知身无牢固皆空无我,便是舍觉意∵。这是仅就禅定而说七觉意。

每一步的征候现前时,务必修行透彻又名“逮得满足”,譬如说“心欢喜已,身心止息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身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每到一步都要把功夫做足做透做充分,尤其是内景发生叹未曾有之巨变时切勿恐慌,要静观其变任其发展。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停留在“真妄相攻”阶段,难有六通清澈的一日。

观息念身的功用有十八种:一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二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着;三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着;四若生欲念、恚念、害念三恶念,心终不着;五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得初禅;六得二禅;七得三禅;八得第四禅;九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最多在天上人间往来七次即脱生死;十能三结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往来一次即脱生死;十一能尽五下分结,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十二若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而以慧观知漏、断漏(成慧解脱阿罗汉);十三得如意足;十四得天耳;十五得他心智;十六得宿命智;十七得生死智;十八得尽诸漏,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如实自知。

后人往往鄙薄六年苦行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正确的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摸索出来的。六年苦行是必要的探路的过程。悉达成佛创教后,并未一概推翻前贤的有益探索,相反既肯定了外道法中应该肯定的内容,也否定了应该否定的内容。前者譬如四禅八定。外道学者中修禅习定者很多,禅定不是佛教的发明与专利。佛教把禅法保留下来作为必修课。后者如占相持咒及自残自虐等外道法术,虽其并非全无效验,但非正知正见有益于解脱的佛教正法。总称外道十六乱及二十九种苦行秽污法,佛说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安般念是空五阴、证四禅的好方法,不仅能让人精满、气足、神旺,而且使人现身得乐,“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早在丛林修剧苦行的岁月里,悉达的气脉功夫已经成就,其直接效果是使入静与入定变得十分容易,常常一坐便是七日七夜乃至一日一夜,身体始终不动不摇。若非无谓的苦行糟蹋了身体,阻碍了气脉,也许早就成佛了。

四圣谛是四种真理,也是佛教的教义。包括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苦谛说明人生的各种痛苦,主要是指人生境遇、社会关系与自然环境方面的不如意所导致的种种痛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概略称为五盛阴苦。就人类自身而言,既然生得五阴之身,老病死集于一身即所谓怨憎会苦就不可避免,青春、健康与寿命终将失去即是爱别离,欲求不老不病不死办不到即是求不得。若就身外的客观世界而言,范围就更广,譬如冤家找上门,出门遇堵车,遭遇天灾人祸便是怨憎会,与自己喜欢的亲友生离死别则是爱别离,等等。

因此,佛法的任务就是教人证得无生。不生自然不会有老病死,从而活就活得自在洒脱,死便死得一了百了,这就是号称“无生法忍”的涅槃。也是少年悉达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答案。

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的,佛称五阴。五阴无漏无受为阴,有漏有受即盛阴或受阴。有漏就是有贪嗔痴∵等烦恼,有受就是还有转世投胎,随业受苦乐等报。修法是六根对六尘产生可意或不可意时,要随起随觉随觉随灭,能做到不让可意或不可意染着心境,烦恼便将无从生起。而能以染着为耻则是觉醒之兆。

苦集谛说明人生多苦的原因,就是贪爱与欲望相互作用,心意识常常染着不舍,便会招致来生的痛苦。苦谛与集谛揭示的是世间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爱欲是招感苦果的原因,佛称之为集。好比火上添柴,增其相续,相续不空则因果不空,故名世间法。要想出苦,到达苦的尽头,必须灭掉苦因,这叫作知苦断集。

苦灭(尽)谛说明苦可灭尽的道理。苦灭道(出要)谛说明灭苦的方法。灭谛和道谛∵揭示的是出世间因果,修道是因,灭苦是果。要想出苦,必须求证八正道,这叫趣灭修道。

从前有位镜面王,召集先天性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说象如弯曲的车辕,摸到牙的说象如木杵,摸到耳的说象如簸箕,摸到头的说象如宝鼎,摸到背的说象如土山,摸到腹的说象如墙壁,摸到大腿的说象如树干,摸到小腿的说象如柱子,摸到象迹的说象如石臼,摸到象尾的说象如大绳,如此争论不休,竟然打起架来。镜面王大笑说:“象身本一体,异想生是非!”

佛说外道们不知四圣谛,就像盲人摸象,各执异端。四圣谛具体到佛法的修证上,便是从认识自身这个生命体开始。一切苦都是因为有身。中国道圣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做到无身就是佛说的灭尽,佛家所要灭尽的是“后有之身”∵——不再转世受胎,又名无生,无生便无老病死等一切苦。涅者不生,槃者不死,不生不死即涅槃。涅槃者无往生,无来世,身坏命终时,法性身化作虚空永恒不变,清静无为,安隐快乐。涅槃意译圆寂,仅指阿罗汉以上的那些无往生的圣者。如果身坏命终以后还有往生的,就不可称为圆寂,否则涉嫌大妄语∵。

后世妄托佛说:“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诸世界无量无边,是诸世界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或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此与所谓“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了才堕落轮回”之类的种种谣传邪见,完全不解“无生”或“不受后有”之义。佛既说不再投胎转世,就不会再来人间受生死。如果说已经证得无生了,还要一来再来,从凡夫修起,那就否定了“诸佛言无有二”以及佛不食言的权威性,也诬谤和否定了证果的不退转性。

八正道∵是四圣谛中的道谛,佛家所谓修道即修行八正道,含正见、正志(正治,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正见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前生后世随业轮回,以及有解脱轮回的圣者,反之为邪见。正志是无有贪欲、瞋恚、伤害等恶念,反之是邪志。正语是舍离妄语、两舌(挑拨离间)、恶口(粗言)、绮语(杂秽语)的正当言语,反之是邪语。正方便是断邪成正、灭恶生善的各种有效方法,反之是邪方便。正业是舍离杀生盗窃邪淫的正当职业和行为,反之是邪业。正命是知足并以合法手段获取合法利益,邪命是贪得无厌并以非法手段谋取不义之财。正念是常修四念处,反之是邪念。正定是离淫欲瞋害以及睡眠(中夜睡卧常作起想)等不善之法,直至成就第四禅,心定不乱,反之是邪定。

佛为世间人说世间八正道,教人行善积德,死后往生善处;又为出世间人说出世间八正道,以四圣谛为指引解脱生死。道果为四沙门果,按灭除五阴及淫怒痴的程度,分为断除身见、戒取、疑等“三结”的须陀洹果,断三结加上贪恚痴淡薄的斯陀含果,断除“三结”及贪欲与瞋恚等“五下分结”的阿那含果,断尽色界爱与无色界爱、散乱与傲慢及无明等“五上分结”的阿罗汉果。前三果为学道者,名为有学;阿罗汉为成道者,名为无学。八正道为正法流,学道成就四不坏净即为入流(入法流水),即证初果,流注涅槃。

八正道是解脱之道,灭苦之道。灭苦在于灭取(舍而不取,不生系着,心无迷恋取着心即解脱,乃至自知不受后有);灭取在于灭爱(六根对六尘无喜爱则心无迷恋取着);灭爱在于灭受(心无所受不起欲贪则无喜爱);灭受在于灭触(无触染则无觉受);灭触在于灭六入(无六根则无触染);灭六入在于灭名色(无灵与肉之生命体则无六根);灭名色在于灭识(无神识入胎则无灵与肉之生命体);灭识在于灭行(不造业则无随业投胎的神识。识无所住,不再生长壮大,不生长故不作业行,不作业行而后安住,安住而后知足,知足而后解脱,解脱而后对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着而后自觉涅槃,我生已尽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佛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现世就会进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灭行在于灭无明(明白了轮回与解脱之道就不会再造轮回业)。

对于四圣谛中的苦谛,悉达在儿时就已经感同身受。疾病衰老与死亡都是苦,试问苦从何来?通过由果追因的逆向观察,他发现此身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有生,不生就不会有老病死等种种苦,所以生是死的前提,要想不死先要不生,“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生又是从母胎而有,要想不生先要不投胎,这叫“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投胎来自于贪恋,所谓“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贪恋来自于爱欲,慧观“所取法无常……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爱欲来自于快乐的感受;乐受来自于触觉;触觉来自于六根;六根来自于名色(神识投入受精卵所成的最初生命体);名色来自于神识,若无投胎的神识,或者神识不入胎则无名色;神识来自于身口意造作轮回业;轮回业来自于对四圣谛的愚痴无知。

通过由因推果的顺序观察可知,愚痴无知是造业轮回乃至受生受死的大前提。佛教称此为缘起法,又叫十二因缘,所谓“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

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

因缘法则的基本原理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谓缘无明而有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谓因果相续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是谓断因果法。

世间一切人事物(万法)皆以因缘为根本而产生。十二因缘是形成一切大苦的因果链,就像一个相续不断的封闭的环,从理论上说,任一环节断灭,此种相续即随之断灭。

但是在生活中,各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是爱!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等“三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投胎转世的总动因。

现前的身心好比毒疮,眼耳鼻舌身意就像六个漏洞。假使眼见色与耳闻声,鼻嗅香与舌尝味,身觉触与意知法时,不起爱憎,意识止息而知足,对世间无所执取或染着,识无所住则不再生长,不再造业,导致轮回受报的内因消除了,生死也就解脱了。

因此,有漏无漏都与身心密不可分,修行只能从调御身心作起。对于所取所求的人事物,观察其无常生灭的本质而离贪爱,灭尽瞋害等恶业,舍离贪睡与疑惑等不善,心不顾念与缚着,贪爱便会灭除,贪爱灭除了,对贪爱的求取也就灭除了。如此一来,因舍身受身而导致的生老病死等一大堆的苦恼也就随之消除!

因缘相续则有轮回,因缘断则生死轮回即断。十二因缘法从原理上解答了“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以及最终的出路的问题。继而又从三明六通上得到了印证,以宿命通看清了生从何处来,以天眼通看清了死向何处去,以漏尽通看清了彻底解脱的途径。要想不再舍身受身,必须修行七觉意、八正道,斩断因缘相续法!

7

四神足∵,包括修习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依离欲、依无欲、依解脱、依灭尽、向于舍念乃至断爱,贪爱断了以后,心常在定,欲望乃至意念思维随之也会止息。人不仅会延寿,还会发起如意的神通。

一是欲定如意足,能随心所欲地使身体变得异常轻便灵活,能隐身形于极细微处譬如藕孔中;二是精进∵定如意足,精进包括昼行与夜行,昼行主要是坐禅与行禅,夜行还包括中夜的卧禅。行者远离五欲瞋恶不善之念,自净身口意业,昼夜修行不懈,而且勇猛无畏,譬如许多比丘乐居坟地,天不怕地不怕,便是无畏成就的表现;三是心意定如意足,心能感知十方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自识本末,穿石透壁无所障碍;四是思惟定如意足,能知他人起心动念,乃至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感知其思维的轨迹,生时灭时皆悉知之。在四禅四定中修炼神通,才可体证“四神足”等真正属于自己的神功异能。

一个人只要修行精勤,随着静定功夫加深,内在就会有光明出现,渐渐进修就会看见天人并与之交流,了解天界的情况并与天人聚会。乐静闲居者远离欲望瞋恶不善之念必生喜乐,有觉有观进入初禅:“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比丘如是得入初禅,喜乐遍身无不充满,如是是为最初现身得乐”;

凭借初禅定境所生喜乐,无觉无观,进入第二禅:“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犹如山顶深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定生喜乐无不充满,是为第二现身得乐”;喜悦心化作周身与心的酥绵快乐,不觉有喜但觉其乐,入第三禅:“彼身无喜,以乐润渍,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此是第三现身得乐”;

第四禅最是妙不可言:“彼舍喜乐,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周遍……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扄∵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扰者,其灯焰上恬然不动……此是第四现身得乐”。

入第四禅时眼根忽然定住,现前境界有如密室烛火,无风无浪,清定不晃。这是对定境的恰如其分的真实写照。普通人即便熟睡时,或闭目静坐时,眼珠还在轱辘乱转。表明他的内心并未休息!“息”这个字是自与心所构成,善息自心才是真休息。沙门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简称勤息∵。勤是过程,息是目的。佛经常以止、息、没、冷、梵、安、隐、纯、一、满、净等形容心境,个中法味,一个字就够了。

“犹如山顶深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颚∵”,只有内气充足沟通任督二脉∵时才有这种情形发生,口发“尔”音舌尖所抵处即是上颚。如此内景皆于气脉成就、得四禅后陆续显现,经中写得极其简单却也传神。

佛若不是内行人,未练到这一步决不会讲这个,非过来人亦难知晓,看了也不知所云,甚而无知毁谤,不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决离不开这些真功夫。届时舌头自动上卷抵向软腭,内气周流润泽全身,“于现法中而得快乐”。在下丹田与肚脐之间有吸点,将小腹直向后腰命门处强力吸去,腰腹如筛子底一样唰唰进气,凉入心脾但凉而不冷,脑囟门及额头亦随呼吸进气凉不可耐。此后息住,摸不到脉搏,呼吸停止,但是不憋气,心不跳、耳不鸣、眼不花,头脑清清亮亮的,此时才可真正知道心如止水的样子。功到此处就能精关深锁,身不漏精,无论清醒或梦中都可滴点不漏。

夜里睡得很少,休息的效果却较平常好过十倍百倍。睡时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在观照中,如不曾闭眼一般,出现清醒无梦的睡眠。如有梦时或可现量预见未来之事,或见明月大如车轮,或见朗日当头惺惺寂照,常在光明沐浴之中。或于天目见两团蝌蚪状的白光互相追逐,作逆时针旋转∵。转着转着中间就出现了一个渐转渐圆的黑洞,看起来活像一只神秘的眼睛。这是一只美丽的大眼睛,当它睁开时整个头颅都成了它的瞳孔,虽然垂帘返照但却豁然开朗,妙不可言。

在第四禅身心清定的不动境界中,内观自身还会忽然化现出另一个“我”来。此时内明闪光或眼吐金光而闻怪鸣,“化我”闪现与“身我”极为相似,具足四肢六根。这种情况往往突如其来,切勿畏惧而退。功夫做不透,只能出阴神,我能见人人不见我;做透了出阳神,我能见人人也见我。阴神阳神虽是借用的本土道家术语,但是这部功夫是四根本禅的内景现象。佛家也有“妙色意生身”、“化身”及“如其像”之类的说法,可以相互借鉴。名称还在其次,重点是在功夫。

功夫至此时亟需了知,此“身内身”也是四大所化,四大合成,从心灵变化而产生。但是二我并非同心,我在我身住,我看着祂,祂不是我,不受我的主导,我身与彼身是两个,而不是一个,通过慧观看清这一步很重要;

第二步要让我心进驻彼身,这两个我就像两个宝珠,心就像一根线,将二者串联起来,观心既在此身,依此身而存在,又在化身中依化身而住,以使此身及化身统由我之一心所主宰;

第三步进入神通训练,当此心进入化身以后,化身即可随心所欲地产生种种变化,譬如将一身化作无数身,再将无数身合为一身,身体渐渐就能飞行,穿石透壁如入无碍之境,遨游虚空如同飞鸟一般,履水如地何须一苇渡江,身出烟焰,手摸日月,立至梵天无不随心所欲,天耳乃至知他心中所想皆可不期而至。

于自身修习微妙神通力的情形,《达摩多罗禅经》(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有这样的描述:“根本四禅中,修起五神通,三昧现在前,系心观自身,作轻及软想。渐举不令动,境界现在前,离地如胡麻,稍进如大麦,转次高四指,此床至彼床,渐渐能随意,飞行及变化,自在无障碍;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谛取外音声,如其实皆闻;观他心所念,一心皆悉知;自忆念此生,从胎及中阴,渐见前身事,乃至百千劫,一切诸所更,如实忆念知;观察众生类,生死及形色,随其业果报,中阴五道生,修行天眼净,一切如实见。”由于佛圣境界,凡人万难揣测,但见途中风景,已知佛法修证定然不虚可也!

据说在成佛前夜的一坐七日之中,悉达就是这样修行禅定的,或可说佛就是这样炼成的。“如来法语露则妙,覆则不妙,当露现如来法,勿使覆隐;女人覆则妙,露则不妙;婆罗门咒术覆则妙,露则不妙;邪见之业覆则妙,露则不妙!”

佛法是公开的透明的,没有不可告人之密,是常人可知可会的。婆罗门的咒术咒语(密法)是不可泄露的,是常人所听不懂的,是隐语是覆藏。佛把他所体悟的境界几乎和盘托出,可谓是把天机地机泄露殆尽。

不过,要检验自己是否具备了超越五浊恶世的德能,还要通过“魔考”。只有通过了魔王、魔众、魔女所设置的考验,不动淫欲、瞋念与愚痴,才配称作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心解脱故,是名大丈夫!”现在,这些磨人的“考官”们就要粉墨登场了!

8

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佛教故事。事情发生在公元前约532年2月7日初夜,悉达主动向魔王发起了挑战。他想:“欲界之中谁最豪贵,我要降伏祂?听说有个喜欢作弊的魔王波旬,今天我要与他交战,降伏了这位欲界之主,其他一切憍慢豪贵之天就没有不能降伏的了!”

想到这里,悉达在吉祥草座上放声大笑,这笑声如同强大的地震波,很快穿透了六欲诸天,到达了魔天世界,直把魔王和魔子魔孙们震得东倒西歪,惊慌失色!

老魔王循着震波向下方世界一看,马上判断出了震源的方位和动机。面对秃头沙门的挑战,祂恨恼心生,勒令师子大将速集四大兵种:“我要前去攻伐沙门,看他有何势力,胆敢与我交战!”

悉达想:“与凡人交战,尚且不能保持沉默,何况是欲界最豪贵者,与之适当斗争是必要的!”此时的悉达身着仁慈之铠,手执三昧之弓、智慧之箭严阵以待。

忽然,虚空之中传来吟诗说偈声:“舍真净王法,出家学甘露。设克广愿者,空此三恶趣。我今集兵众,瞻彼沙门颜。设不用我计,执脚掷海表!”甘露也叫不死药,比喻涅槃为不死之道∵。

不一会,魔王、魔将便率领十八亿兵众,张牙舞爪地杀奔而来。祂们各个生得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有的像狮子;有的恶鬼一个身子好几个头,有的数十个身子只有一头,有的两个肩膀上有三个头,胸膛正中张着血盆大口;有的只有一只手,或有两手、四手;有的两手擎头,口衔死蛇;或头上着火,或口中喷火;或两手掰口,作前来咬人吃人状;或裂开肚皮扑面而来;或手执刀剑,抓持戈矛,或执舂米的木杵;或肩挑大山,身背巨石、手持大树;或两脚在上,大头在下;或骑乘大象、狮子、虎狼、毒虫;或徒步而来,或在空中飞来荡去。此时,魔王兵将就以这样滑稽诡异的阵容,气势汹汹蜂拥而上,将吉祥树团团围住!

魔王在十几步开外落地,走到悉达左侧叫道:“沙门速起!”连说了三遍,见悉达不搭理他,魔王问道:“沙门不怕我吗?”悉达说:“我今执心,无所畏惧!”我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心,做得了主,还怕谁呢?

魔王软硬兼施地说:“沙门,瞧见我的四部兵众了吗?你势单力孤又没有武器,剃个秃脑袋,穿着三件套儿,还破得到处露肉,你还敢说你无所畏惧吗?今个儿你听我的还则罢了,如若不听我的,我就捉住你的脚,把你扔到海里去喂王八,或者将你化成灰烬!不过话说回来,看你相貌端正,年青俊美,出身于刹帝力转轮王种姓,我劝你赶快回家去享受五欲∵之乐。我会多多地帮助你,让你当上转轮圣王!”

悉达说:“没有谁能动我一根毫毛!你所说的那些都是变化无常的,也是不长久的,不是我所贪求的。我所追求的是无忧无畏的涅槃境界,为那些流浪生死,沉没在苦恼中的众生导引正路!”魔王说:“你是想和我斗吗,你的怨家是谁?”悉达说:“一切傲慢就是我的怨家。”魔王说:“你拿什么和我斗?”悉达说:“我将以正定之力与你交战。业尽则苦尽,苦尽则结使尽,结使尽则生死尽!”

结使也叫结,结缚,俗称心结,意为随烦恼束缚而被驱使。包括贪嗔痴等九结七使。心有千千结打不开,解脱道就不可能通达,心解脱、慧解脱,乃至要得五通六通首先心得通。

魔王问佛:“你是以一法灭另一法吗?”悉达说:“可以以法灭法,以正见等八正道,灭邪见等八邪道,反之亦然!”魔王说:“你怎么说也斗不过我,你马上起来,别让我把你扔到海里去!”悉达说:“你前世修的福只是舍给辟支佛一碗饭罢了,今生才作了欲界的魔王。我从前所作的功德无数,你想把我扔到海里去,那太难了!”∵

波旬说:“我修什么福,你给我证明;你说的谁给你证明?”悉达伸出右手以指按地,对波旬说:“我所造的功德,大地可以证明!”话音刚落,随着一阵轰鸣声响过,地神从地下涌出,叉手合掌∵说道:“世尊,我当证明!”魔王魔众像被火烫了一样顿时隐没了身形!

在沙门悉达的境界里,降伏魔鬼是真实的感受。可是如有凡夫在场则会如盲似聋一无所知,无非是只见一人静坐而已。如不契入同一个境界,对他而言便什么情况都未发生。在生活中,有神论者一听人说“这世上没有鬼神”,便觉得顺风不顺耳。其实这世上就是现前可见的世界,俗称阳世。鬼神都在阴间呢,属于“暗物质”,常人没有阴阳眼,看不见自然说没有。所以无神论者的主张无可厚非,也算实话实说了。

魔王领兵败退以后,悉达继续盘坐在吉祥草座上修出入息,慧观心法。他发现心本无念,念逐想生,平时想得最多的无非都是与五欲有关的往事,想现在不多,想未来更少。“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杂念大多来自回忆,譬如忆想女色即起淫念,不想即无念。所以“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只要全神贯注地护持此心,不再追逐幻想往事,就可一念不起,起念即觉,使身心不被幻想牵了牛鼻子,层次境界便可稳中求进。从上座的一刻起,他便先已发誓:“不降伏此心此身,达到解脱成佛的目标,决不灰心退座!”此刻随着身心的调柔,悉达渐渐游心于四禅……

初夜时分∵,悉达彻底证得了宿命通。他以清净无瑕、无挂无碍、无所畏惧的正定之心,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劫败劫,全都分辨得一清二楚。我曾经在哪里出生,姓甚名谁,日常饮食,所受苦乐,从那里命终又出生在这里,从这里死去又生在那里,因缘本末皆悉明了。就这样,“我初夜时而得初明,除其无明,无复暗冥,心乐闲居而自觉知!”

中夜时分,悉达彻底证得了天眼通。他以天眼观察众生之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好、或丑,随其所作善恶之业皆悉分别。所有众生,如果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圣贤,常怀邪见,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就会生在地狱之中;如果身行善,口修善,意修善,不诽谤贤圣,常修正见,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就会生在善处乃至天上,随其业因皆悉知之。就这样,“我中夜时得第二明,无复暗冥,而自觉知,乐于闲居!”

后夜时分∵,悉达彻底证得了漏尽通,如实自知我今一生是最后生、是最后一次受胎、是最后一次有此身形,清净梵行(禅定)已经修成,三毒十恶已经断尽,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转世受胎。“这就是我后夜时所得第三明,无复暗冥,至此我终于成就了无上正真之道!”

佛教的开悟就是破无明,得三明。自识宿命,自得天眼,自知解脱,是可以验证的指标。无明就是痴,阿那含断了贪嗔未断痴,只有阿罗汉才能断尽痴暗,破除无明。没有三明,所谓开悟都不算数。悟道不能只凭几句玄妙语,或者扬眉瞬目,或者脱下鞋子戴头上,耍个什么怪态,斗几句机锋来做证明的∵!依循这个思路,再去看古德与时贤们对悟道的描述,有一个与根本佛教相符者未,便知端倪。

若人自称破了“本参”却称未得正见(好怪),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开悟,还要到处找人印证,这些都不是佛教的开悟。因为佛早就说过的,解脱者自然会如实自知已经解脱,所谓“意解脱、智慧解脱”∵,心解脱后“生无疑智”能如实知即是。心中的贪欲瞋恚愚痴有没有解脱,正常人自己都清楚。

公元前约532年2月8日晨,沸星合月之日,沙门悉达最终粉碎了魔王军团的扰乱,圆证三明六通——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号具足的如来佛,亦即创教佛,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这一天,是佛三十五周岁的生日,也是他出家的纪念日,也是他出家后的第七个年头。

如今,菩提伽耶∵成了释迦牟尼成佛的纪念地。2002年,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被列为世界遗产。寺内有剃头后已经七日的佛像。那棵最大的钵多树也被后人改称菩提树,受到世人的景仰!∵

然而,身处暗中的魔王并不甘心初次的失败,祂想趁着悉达刚刚成佛,再作一次捣乱。当东方放亮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