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罗门回到氏族之中,把佛教给他的话到处宣讲。其子又羞又怕,就把老父搀扶回家立为家主。老婆罗门心想:“我能得好,都是沙门瞿昙的恩惠,我们婆罗门教的经书说:‘为师者如师供养,为和上者如和上供养。’沙门瞿昙就是我师,我要把上好的衣服送给瞿昙!”

佛怜惜他的一片善心,接受了布施,并为他说法。佛在舍卫城期间经常宣说孝道,如在祇园告诉少年婆罗门郁多罗:“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30

舍卫城东园的鹿子母堂∵是可与祇园精舍媲美的佛教道场,系鹿子母毗舍佉∵优婆夷捐资修建。大目揵连曾经称赞说“若鹿子母堂筑基极深坚!”可见其质量之高,佛也常在此处宿住讲法。

一天,鹿子母毗舍佉清早起来沐浴一新,身着白净衣,领着儿子、媳妇等眷属,迎着初升的太阳前来鹿子母堂礼佛。佛问:“居士妇,今天沐浴了吗?”毗舍佉说:“世尊善逝,我今天持斋!”

佛问:“今日持何种斋呢?斋有三种,一者放牛儿斋,早晨放牛到有水有草处,傍晚赶牛回村,盘算着今日在哪儿放牛,明日在哪儿放牛。如人持斋时思虑我今日的饮食,明日的饮食。昼夜贪图食欲而度过,不获大利;

二者尼揵斋,出家学尼揵者为了保护周围四千里(百由延)外的众生,劝人舍弃刀杖,或有心或无心护佑众生;教人在十五日说戒时,裸体向东站立说虚妄之言:‘我无父母,非父母所有;我无妻子,非妻子的拥有者;我无奴婢,非奴婢主!’他们天天见父母,便想:‘是我父母!’父母见儿子想:‘是我儿子!’其他人也是这样。持这种斋戒如同做贼,不经给予而取用,不获大利;

三者圣八支斋,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非梵行、断非梵行;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放逸、断酒放逸;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离妆饰、歌舞,断妆饰、歌舞;离非时食、断非时食。多闻圣弟子持斋时这样想:‘我持此斋与阿罗汉一样!’”

佛为鹿子母说忆念如来,忆念佛法,忆念圣众,忆念自戒,忆念诸天,修此五法时,心中那些污秽不善的念头就会消灭。佛说:“持戒之人所愿者得!”在家二众在三斋日里,修持八戒能增长善法,如果发愿求福报乃至求证果,都可有愿必成。如果不发誓愿的话,“虽获其福,福不足言也!”∵

三斋日的由来及持斋的理由是,每月初八日,四大天王派大臣巡视人间;每月十四日,四大天王派太子巡视人间;每月十五日,四大天王亲自巡视人间,考察了解什么人能供养父母、师长,行施作福,受持斋戒。因此,佛教居士们在这三天里,修持八种斋戒,效法阿罗汉愿求解脱!

毗舍佉叉手向佛说:“我从今天起,毕生持圣八支斋,就事量力布施修福!”居士修行布施,理应“随其事力”量力而行。毗舍佉优婆夷曾经向法乐比丘尼问道,提出多个方面有水平的问题:

一、自身与五盛阴。问:“何为自身?”法乐比丘尼答:“世尊说五盛阴是自身,含色觉想行识盛阴。”问:“何为自身见?”答:“无闻凡夫不见善知识,不知圣法,未受到佛法调教,见色是我,色是我所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见觉想行识是我,见我有识,见我中有识,见识中有我∵。”

问:“何为无身见?”答:“多闻圣弟子见善知识,知圣法,善御于圣法,不见色是我,不见我有色,不见我中有色,不见色中有我也。不见觉想行识是我,不见我有识,不见我中有识,不见识中有我。”问:“如何灭自身?”答:“色觉想行识盛阴断灭即自身灭。”问:“阴与盛阴有何差别?”答:“若色觉想行识有漏有受,阴即盛阴;色觉想行识无漏无受,阴非盛阴。”

二、八圣道与戒定慧。问:“何为八圣道?”答:“正见乃至正定。”问:“八圣道有为吗?”答:“有为。”问:“归为几类?”答:“归为三类,戒类、定类、慧类。”问:“八圣道包含三类,还是三类包含八圣道?”答:“三类包含八圣道,正语、正业、正命属于圣戒;正念、正定属于圣定;正见、正志、正方便属于圣慧。”

三、寂灭与初禅。问:“灭有对相吗?”答:“灭无对相。”问:“初禅由几个分支构成?”答:“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问:“何为定,定相,定力,定功,如何修定?”答:“善心得一是定,四念处是定相,四正断是定力,四如意足是定功,若练习这些善法,多多专修精勤不懈是修定。”

四、死亡与入定。问:“有几法维持肉身生命,死后弃尸坟地如草木一样无情?”答:“有三法维持肉身生命,即寿,暖,识。”问:“死亡与入灭尽定有何差别?”答:“死者寿命灭尽,体温丧失,各个器官败坏;入灭尽定者寿命不灭,体温还在,诸根不会败坏。”问:“入灭尽定与入有想无想定者有何差别?”答:“入灭尽定者,思想及觉知息灭;入无想定者,思想与知觉不灭。”

问:“从灭尽定出定时,与从无想定出定时有何差别?”答:“从灭尽定出定时不会意念我从灭尽定出定了;从无想定出定时,意念我是有想呢还是无想?”问:“入灭尽定时意念我入灭尽定吗?”答:“不加意念,只因平素就是这样修心,所以自然也会这样趣向此定。”问:“从灭尽定出定时,意念我从灭尽定出定吗?”答:“不加意念,只因缘于命根而有此身及六处,所以自然会从定境中恢复如常。”问:“从灭尽定出定后,心以何为乐趣,为符合正法?”答:“从灭尽定出定后,心以离欲为乐趣、为符合正法。”

五、三觉与三毒。问:“有几种觉受?”答:“有三种觉受,乐觉受、苦觉受、不苦不乐觉受,因触∵而有觉受。”问:“何为乐觉受,苦觉受,不苦不乐觉受?”答:“身心因接触可意的事物而产生快乐好受之感,这就是乐觉受;因接触不可意的事物,生起痛苦的不好受之感,就是苦觉受;因接触不苦不乐的事物,生起既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不苦不乐觉受。”

问:“乐觉受、苦觉受、不苦不乐觉受,各以何为乐,为苦,为无常,为灾患,为结使?”答:“乐觉受以生乐并保持住为乐,以变易为苦,以无常为灾患,以欲为结使;苦觉受以生苦并保持住为苦,以变易为乐,以无常为灾患,以恚为结使;不苦不乐觉受不知痛苦,便以‘不知’为乐,无常即是变易,以无明为结使。”

问:“一切乐觉以贪欲为结使吗,一切苦觉以瞋恚为结使吗,一切不苦不乐觉以无明为结使吗?”答:“并非一切乐觉均以贪欲为结使,并非一切苦觉均以瞋恚为结使,并非一切不苦不乐觉均以无明为结使。如果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这种乐觉断了贪欲,故不被贪欲所驱使;若求无上解脱之乐,所求所愿心生忧苦闷闷不乐,这种苦觉断了瞋恚,故不被瞋恚所驱使;乐灭、苦灭,喜悦与忧愁的根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这种不苦不乐觉断了无明,故不被无明所驱使。”

六、三觉及涅槃,有对与无对。问:“乐觉以何为对相?”答:“乐觉以苦觉为对相。”问:“苦觉者以何为对相?”答:“苦觉以乐觉为对相。”问:“乐觉苦觉以何为对相?”答:“乐觉苦觉以不苦不乐为对相。”问:“不苦不乐觉以何为对相?”答:“不苦不乐觉以无明为对相。”问:“无明以何为对相?”答:“无明以明为对相。”

问:“明以何为对相?”答:“明以涅槃为对相。”问:“涅槃以何为对相?”答:“你就是想问尽无穷事也问不倒我。涅槃无对相。涅槃没有束缚,解脱了束缚,一切束缚已经灭除完毕。正是因为有这个利益,我才追随世尊修梵行的!”

毗舍佉优婆夷即从座起稽首礼足,绕三圈后离去。法乐比丘尼随后向佛汇报了问答的经过,叉手问佛:“我这样回答是否诬谤了世尊,是否如法,是否符合佛法的次序,是否有争议、有过失?”

佛说:“比丘尼,你这样说法,这样回答,不诬谤我。你说的真实如法、符合佛法次序,没有争议和过失。如果毗舍佉优婆夷这样来问我,我也会这样答复她。这些道理如你所说,你应如此受持,因为这些说法意思是对的!”

毗舍佉的娘家据说是鸯伽国人。她的儿子鹿纽比丘别号黑比丘,常喜斗诤,后在鸯伽国瞻婆城揭伽池旁闻佛说法:“六根接触六尘时,不论如何赏心悦目,都不起心动念贪爱染着,这样就等于断了苦根,苦根断了苦就灭了!”∵鹿纽比丘记住佛说“六根染着六尘,即便独身也跟众人同居无异。反之,如果六根不染六尘,即使邻居再多也像独居空巢一样。”六尘再如意,心也不染着,终于修成阿罗汉而得到解脱!

佛住鹿子母堂期间,梵志一族的婆私吒和婆罗婆∵出家学佛,众梵志谴责他俩说:“梵志种姓优胜而白净,其余种姓黑而不净,梵志是梵天子从口产生,是梵梵所化,那些秃头沙门被黑暗所缚,断种无子,你们舍白从黑犯了大错!”

下午三点多钟,佛出定后从禅堂上下来,于堂影中露地经行并为比丘说法。婆私吒看见了,便叫上婆罗婆随从佛后经行。佛回顾二人说:“婆私吒,你们两个舍弃梵志族姓出家学佛,梵志们不会谴责吗?”两人就将梵志们的话学说了一遍。

佛说:“那些梵志所说的是很邪恶的,是蛮不讲理的,他们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来历,却自称产自梵天子之口!我以无上正觉三明六通验证,不赞成因出身、种姓尊贵、得座得水、所学经书而自傲。刹利与居士种姓能犯杀盗淫妄邪见,梵志也不例外,梵志能改恶向善,其余种姓也能!

如果梵志一向行善,其他人不能,梵志就可以自称是梵天子从口化生。梵志和世人一样也是从产道出生的,却妄言诬谤梵天,说是从梵天之口出生!善男子不分种姓,随我出家学道都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因此才应该说我等梵志是梵天从口所生,是梵梵所化。我所说的梵天是指如来,我现在是如来,脱离热恼,不离真如便是如来!”

佛说:“释迦族人供养敬奉于波斯匿王,而波斯匿王又供养敬奉于我、敬奉正法,也与种族、财产、容貌、威神、智慧高下无关。”波斯匿王是释迦族敬重的姑爷子,释迦人把他高看一眼并不奇怪。可是波斯匿王敬奉释迦族出身的佛那就怪了。波斯匿王不会认为自己的种族、财产、容貌、威神、智慧不如释迦佛。他敬佛是出于对正法的崇敬。

佛从地球初期人类祖先起源说种姓平等,说光音天人为地球人的先祖,初尝地味而有色身,因色身优劣而生轻慢导致地味灭失。地味消失而有地肥,地肥消失而有地肤,地肤消失而有自然粳米,而有男身女身、婚姻家庭,之后开始囤积隔夜粮,私有制形成后,出现非法侵财,众生拥立守田主,形成刹利种姓;有人厌倦田业为生,在无事处作草叶屋而学禅,每日早晨三点多钟入村屯城镇乞食,形成梵志种姓;那些学禅、学苦行、学远离、学一心、学精进学无所成者,便返还村镇作四柱屋,造立经书。众生便不再供养敬重他们,他们更学博闻,不再学禅,形成梵志种姓中的博闻梵志;其他众生各自圈地造田经营家业,形成鞞舍种姓;三种姓人自厌恶不善法无家学道行于梵行,形成沙门种姓。三种姓在恶报面前,在善报面前,在杂报面前,在修七觉法获得解脱面前是一律平等的。∵

31

一日,比丘们入城乞食,看到有访民聚集在波斯匿王王宫门外,呼求缉拿杀人凶手鸯掘魔。乞食后,比丘们返回祇园告诉佛,佛听说后默然起身,独自来到陀婆阇梨迦林,这里是案件高发地。路上遇到背草的,犁田的,放羊的,都劝佛:“不要走这条路,前边有强盗!”佛说:“我不怕!”依旧向前走!∵

鸯掘魔∵是央瞿多罗聚落人,本来是一名聪明伶俐,面目端正的好青年,他投师学道,竟遇邪师骗他说:“你能杀死一千人,用死人的手指作花环,命终之后就会生到善处天上,如果你能杀死自己的母亲和佛,就必然生到梵天上,这是大祭祀,获大果报!”

在邪师的教唆下,鸯掘魔制造了系列杀人大案,被他拦路杀害的已经多达九百九十九人!当鸯掘魔准备杀害来给他送饭的母亲时,为了阻止他犯下五逆重罪,佛即放射眉间光∵普照山林!

这眉间光光分五色旋转四射,说来甚为奇特:“此光极清明,使人悦无量!”行者功深时或见眉心处呈辐射状向四方放射光柱,缓缓作逆时针旋转,辐心是亮丽的青黄白黑赤五色光,外部是白色光。所谓“毫光四射”乃是特指如来眉间白毫放光,寓意很深。

鸯掘魔看见有光,以为是官兵到了,立即放了母亲,手持刀剑盾牌向佛扑了过来!佛用神力缓缓而行,使鸯掘魔苦追不上。这种神通在中国古代称为“缩地术”,能化远为近化近为远。鸯掘魔跑不动了就对着佛喊:“停住,不要走!”佛一边不慌不忙地走着一边答道:“我早就停住了,是你自己没有停住!”鸯掘魔说:“明明是你在跑,而我跑不动了,为什么说你停住了,我还没有停住呢?”

佛说:“央瞿利摩罗,我说停住的意思是,我对于一切众生已经停止了伤害打骂,而你还没有停止作恶!”

鸯掘魔幡然醒悟,请求随佛出家,佛教他断除烦恼结使要像剃光头发一样,烦恼灭尽就会修成正果,就再不会有忧愁苦恼了!鸯掘魔闻法后当场证得初果。当波斯匿王集合了队伍要去抓鸯掘魔时,佛已经将鸯掘魔比丘领回了祇园精舍。

波斯匿王出城剿匪先到祇园精舍,想听听佛的意见。佛问他:“大王这是要去哪里呀,弄得一身灰尘的样子?”波斯匿王说:“我国出了一个强盗名叫鸯掘魔,极为残暴,见人就杀,还用死人的手指做花环,人民吓得四散逃避,有的村子已经没人住了。这人就是恶鬼,不是人呐。我今天就要去灭了他!”

佛说:“如果大王看见鸯掘魔已经出家学道了,你会拿他怎么办呢?”波斯匿王说:“那还能怎么办,随时供养礼拜呗,不过那可是个十足的恶人,只会杀害人,他能有这个心出家学道吗,没有的事!”

佛用右手指着坐在不远处的鸯掘魔,对波斯匿王说:“这就是那个强盗鸯掘魔!”波斯匿王吓了一跳。佛说:“不要怕,你跟他说话,他能听懂你的话!”

波斯匿王就问鸯掘魔:“你姓什么?”鸯掘魔说:“我姓伽伽,母亲名叫满足。”波斯匿王安慰他:“好好的在佛门中修行,了脱生死,我会毕生供养你衣被、饮食、床卧具和医药!”鸯掘魔默然无语。如此罪大恶极之人,佛都“见义勇为”,把他降伏得如同善男好女一样,这让波斯匿王十分佩服!

鸯掘魔比丘住在空闲寂静处,穿着五种被人遗弃的破旧烂衣,所谓路弃衣、火烧衣、水浸衣、死人衣、破碎衣共纳成衣,名为粪扫衣或五纳衣,到时持钵挨家乞食,少欲知足,远离妨碍禅定解脱的人事物,有时露天而坐,不覆形体,如此周而复始自修其行,终于如实自知生死已尽,不再受胎,修成六通清澈的阿罗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就是此事。

鸯掘魔修成阿罗汉以后,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遇见一位患重度妊高症的孕妇,深为众生苦难太多而感到同情,回到祇园后就对佛说了。佛告诉他:“你现在就去那位妇人家这样说:‘我从贤圣出生以来未曾杀生,持此至诚之言,使此孕妇母子平安!’”

鸯掘魔就在当天入城,去对孕妇说:“我从贤圣出生以来不杀生,持此至诚之言,使母胎得以解脱。”孕妇母子果然脱离了险境,转危为安了!后来,鸯掘魔在城中乞食时被人认出来,仇恨的人们把他打得头破血流,满身是血,眼睛也打坏了,衣裳也扯零碎了。

鸯掘魔出城来到佛前。佛说:“你现在忍一忍,因为这个罪报你本该长劫承受的!”现世忍人打骂,永劫之罪就算受报了,这是转后报为现报,转长报为短报,转重报为轻报了。佛说比丘应该这样想:“我往世放逸所作的不善业,这一切今世皆可受报,都不要留到后世去!”凡是求即身解脱者,都应甘受现世之报。

鸯掘魔头面礼足后坐在一面,对佛说:“坚固听法句,坚固行佛法,坚固亲善友,便至灭尽处;我本为大贼∵,名曰鸯掘魔,为流之所漂,蒙尊拔济之;今观自归业,亦当观法本,今已逮三明,成就佛行业;我本名无害,然害不可计,今名真谛实,不害于一切。设复身口意,都无害心识,此名无杀害,何况起思想……智者自调身,或以鞭杖伏,或以言语屈,竟不加刀杖;我今自降伏,人前为过恶,后止不复犯……我今受痛少,饮食自知足,尽脱一切苦,本缘今已尽,更不受死迹,亦复不乐生,今正是时节,欢喜而不乱。”鸯掘魔见佛印可自己所说,便从座起身礼足后退身而去。

比丘们问佛:“鸯掘魔往世做了什么功德,今生人聪明、长相好;又做了哪些不善业,今生杀了这么多人;又作了什么功德,如今又能遇到佛,修成阿罗汉道?”

佛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此贤劫之中有位迦叶佛,迦叶佛去世之后,阎浮提有位国王名叫大果,大果王向神明求子。第一夫人便生下一个男儿,名叫大力。大力太子年向三十不近女色,别名就叫清净。为了使太子乐于五欲,管理国事,以便继承王位,父王悬赏招募淫女诱惑太子失身,然后为太子选妃,国内凡是未嫁的美女,先要献初夜给太子,然后才可出嫁。

城中有个女子名叫须蛮,按顺序应该轮到她进宫献身了。须蛮女鼓动城中人民揭竿而起,逼迫大果王除掉太子!父王便说此偈:‘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为了保全国家,父王同意众人的要求。众人将清净太子绑缚城外活活打死!

太子临死时发愿:‘假使我有来世,必报此仇,又让我遇到真人阿罗汉,速得解脱!’那时的大果王就是鸯掘魔现在的师傅;那时的淫女就是他的师母;那时杀害太子的人民就是今天的被害者;那时的清净太子就是今天的鸯掘魔比丘。太子临死所发的誓愿,如今都已经兑现了!”随着鸯掘魔的悔改,社会治安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32

佛在祇园为无数信众说法时,阿那律在人群中打瞌睡。佛问:“阿那律,你为什么出家学佛?”阿那律说:“是因为厌倦了生老病死忧愁苦恼,为了解脱苦恼才出家学佛的!”佛说:“你的道心是坚定的,那为什么我今天亲自说法,你却睡觉呢?”

阿那律站起身来发誓说:“从今以后,至死不在佛前坐禅时睡觉!”从此阿那律强迫自己彻夜不眠,但是不能克服睡意,视力开始下降。佛说:“懈怠固然是一种缠缚,但是过于精进却和嬉闹一样,你应该适中而行!”

阿那律说:“之前我已经在佛面前发过誓了,我不能违背誓言!”佛让名医耆域给阿那律治疗眼病,耆域说:“阿那律需要睡眠,然后才能治眼。”佛让阿那律睡一觉,佛说:“六根等一切诸法都要食物才能生存,没有食物是不能生存的。眼睛以睡眠为食物,耳朵以声音为食物,鼻子以香气为食物,舌头以味道为食物,身体以细滑为食物,意念以法相为食物,我现在也说涅槃以何为食物。”

阿那律问佛:“涅槃以什么为食物?”佛说:“涅槃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达到无为。”阿那律说:“那样的话,我就不能睡眠!”

阿那律缝补旧衣裳时突然失明,所幸随着功夫得利也打开了天眼。日后,佛游化在跋耆国牛师子园∵时,舍利弗、大目揵连、迦叶、离越、阿难、大迦旃延、阿那律等七贤共论禅林乐住法,佛称赞阿那律“以天眼观三千世界,犹如有眼之人掌中观珠而无疑难!”∵

阿那律失明以后,仍然以平常的作法缝衣裳,自然看不到针鼻儿,不能穿针引线,心中就想:“世间哪位阿罗汉给我穿针?”佛以天耳听到他的心声,就去对阿那律说:“你把针给我,我替你穿针引线!”

阿那律说:“刚才我想说的是,世间那些想求福报的人给我穿针!”佛说:“世间求福之人没有再超过我的了,能使人往来人天两道的最大力量是福力,我就是因为有福才成佛的,佛在修福方面,包括一施,二教诫,三忍,四法说义说∵,五将护众生,六求无上正真之道等六项内容,从无满足的时候!”∵

佛游化至婆奇瘦∵,住鼍山怖林鹿野园时,阿那律在枝提瘦湖心岛上安静的树林里坐禅思惟,想出了著名的八大人念的前七念:∵

“道是从无欲中得到的,不是从有欲中得到的;道是从知足中得到的,不是从贪得无厌中得到的;道是从远离聚会中得到的,不是从乐于聚会中得到的;道是从精勤中得到的,不是从懈怠中得到的;道是从正念中得到的,不是从邪念中得到的;道是从定心中得到的,不是从乱心中得到的;道是从智慧中得到的,不是从愚痴中得到的!”

佛感知到阿那律的意念活动,立即入无色界如其像定,以此定力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以“身外身”忽然出现在阿那律面前,随即出定,赞叹他能够在如此安静的地方静坐思惟。佛说:“你再从我受持第八种大人之念,即思维道是从不调戏、乐于不调戏、行于不调戏中得到的,不是从调戏、乐于调戏、行于调戏中得到的!”

接着,佛说了成就大人八念与四禅∵,不仅有利于现前的安乐夏坐,而且三果或四果必得其一,不成阿罗汉,也会成阿那含!

佛又为他说五阴无常无我之法,阿那律闻法后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入如其像定返回住处。阿难手执拂尘侍立佛后。佛从定觉回顾阿难说:“通知所有在此园中的比丘,全都在讲堂上集合!”

比丘们集合完毕,佛领阿难到讲堂上就座,佛为僧众讲解八大人念。

佛说:“第一,什么叫作道是从无欲中得到的,而不是从有欲中得到的?就是说比丘得无欲、得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调戏,自己知道就行了,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如何如何。

第二,什么叫作道从知足得,而非从无厌得呢?就是说比丘要做到知足常乐,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就够了!”曾经有众多比丘住在拘萨罗国人间的一片树林中,终日闲谈嬉戏,放纵六根追逐六尘,心意散乱而不得定。林中住着一位天神,见这些比丘言行不正,很不喜欢,就说:“以前住在这片林子里的佛弟子僧,能慧观世间无常,无论乞食还是接受床卧具等供养都不贪着,因而获得解脱;如今住在这里的人比不上他们!”

比丘问天神:“你是厌恶我们,想要离弃我们吗?”天神说:“不是说哪个人不好,而是指出总体上的缺点,谁能精进勤修,我依然归命敬礼!”那些比丘受天神劝发以后,专精思惟断除烦恼,终于修成阿罗汉!

“第三,什么叫作道从远离得,而非从乐于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就是说比丘要从身心两方面,都要做到远离聚会。”那伽达多比丘住在拘萨罗国人间的一片树林中,与在家人、出家人来往密切。林中有位天神见他早出晚归,忙于社交,认为这不是比丘应有的做法,便说偈提醒他:“此非比丘法,比丘旦早出,迫暮而还林,道俗相习近,苦乐必同安,恐起家放逸,而随魔自在!”那伽达多接受天神的提醒,修成阿罗汉!

“第四,什么叫作道从精勤得,而非从懈怠得呢?就是说比丘要常行精进,断除恶与不善,修行一切善法,想方设法善修本心,增长善根。”有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的一片树林中,白天用功过度,浑身瘦弱无力,夜里睡大觉。有位天神叫醒他:“可起起比丘,何故着睡眠,睡眠有何义,修禅莫睡眠!”劝他修禅不要贪睡!比丘说:“不起来又能怎样,我白天尽力了,累得不行才睡觉的!”

天神劝他:“坚守自己的志向,神灵大声地召唤你,是因为你有空闲时间可以修行,不要白白浪费时光,不要因为魔王的大军讨厌你精进修行,让你贪睡而不能自拔!”比丘于是正坐七夜,专精思惟断除烦恼,初夜观宿命,中夜天眼净,后夜除无明,终于成为三明具足的大阿罗汉!

天神说:“我知先一切,比丘十四人,皆是须陀洹,悉得禅正受,来到此林中,当得阿罗汉。见汝一懈怠,仰卧着睡眠,莫令住凡夫,故方便觉悟!”比丘感谢天神至诚劝慰,使自己得以成道!天神承诺毕生护持他!

“第五,什么叫作道从正念得,而非从邪念得呢?就是说比丘要修四念处。第六,什么叫作道从定意得,而非从乱意得呢?就是说比丘要远离淫欲、瞋恶及五盖等不善之事,直至成就四禅。

第七,什么叫作道从智慧得,而非从愚痴得呢?就是说比丘要修行智慧,即认识四圣谛,观五阴兴衰法,所谓灭尽就是灭尽五盛阴,永远不再受生受死,佛教人修梵行也是这个目的,这叫道从智慧中得来,而不是从愚痴得来。

第八,什么叫作道从不调戏、乐于不调戏、行于不调戏得,而非从调戏、乐于调戏、行于调戏得呢?就是说比丘要灭除贪玩的心、散乱的心,乐于彻底解脱生死!”

有位比丘住在拘萨罗国人间的一片树林中,只因与长者妇女嬉戏,名声很不好,于是想自杀。林中有位天神觉得这位比丘还不赖,没有值得自杀的罪过,便化作那位长者女的形象对比丘说:“咱俩的事已经弄得满城风雨,说我与你不正经,名声已经坏了,你干脆还俗和我过幸福生活吧!”

比丘说:“正因为如此,我才不想活了!”天神劝他忍耐:“并非别人说你是啥你就是啥,是好是坏自己知道,诸天也知道!”比丘听劝知错就改而开悟,最终修成阿罗汉。

阿那律悟道以后吟诗赞颂佛恩,同时预言了自己将要在跋耆国首都毗舍离的竹林寺进入涅槃。他说:“遥知我思念,无上世间师,正身心入定,乘虚忽来到,如我心所念,为说而复过!诸佛乐不戏,远离一切戏,既从彼知法,乐住正法中,逮得三昧达,佛法作已办!我不乐于死,亦不愿于生,随时任所适,立正念正智,鞞耶离竹林,我寿在彼尽,当在竹林下,无余般涅槃!”

佛说:“阿那律比丘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夏坐,我以此法教他,他成就这八种大人观念,已经修成阿罗汉了!”佛亲自指点失明的阿那律证悟解脱之道,首开了“特教”之先河。

佛住祇园精舍时,阿那律在拘萨罗人间的一片树林中。有位天神名叫阇邻尼,生前是阿那律的旧友,劝阿那律生天:“汝今可发愿,愿还生本处,三十三天上,五欲乐悉备,百种诸音乐,常以自欢嬉,每至睡眠时,音乐以觉悟,诸天玉女众,昼夜侍左右!”阿那律说:“我已经永远了脱生死,不会再转世受生了!”

阿那律住松林精舍时,很多比丘向他请教:“学人要成阿罗汉,怎样修行才能达到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知不受后有?”他说:“想成阿罗汉,多修四念处!”又问:“已成阿罗汉也修四念处吗?”他说:“阿罗汉也修四念处,以获得未获得的利益,达到未达到的高度,验证未验证的境界,以及得到和保持现世的安乐。因为我也是阿罗汉,我也修四念处∵!”

佛在祇园时,比丘也有打架闹矛盾的。不过优陀延王∵治下的跋蹉国人风俗更加刚猛,比丘好斗,经常恶声争吵,动辄手拳相加,甚至动刀动杖。佛游化至拘深城瞿师罗园,早晨去僧舍调解矛盾,用往世长寿王子记住父王遗教,放弃复仇,双方和解尽释前嫌的故事,说明不能为一世之荣,造作永世之罪,怨怨相报不休息,无怨无报能胜怨,以及能守父教人称赞的道理,教人慈心忍辱。

拘深城的比丘不听劝,佛便以神足力飞到跋耆国,住在那摩提瘦揵祁精舍,太阳初升时入那摩提乞食,中后到牛角娑罗林看望阿那律、难提、金毗罗,三位弟子同在林中修行。

三人平时的作法是,如果有乞食先回来的,便铺床汲水,搬出洗足器,安放洗足橙、擦脚巾、水瓶、澡罐;所乞食物能食尽便尽食,有剩饭就用器皿盛放覆盖,收拾饭钵,澡洗手足,将坐垫放在肩上入室坐禅;有乞食后回来的,若所乞食不够吃,便吃剩饭。

最后也像佛那样,将残食倒入净地或无虫水中,洗净餐具擦拭干净放在一边,收起床席、洗足橙、擦脚巾、洗足器、水瓶、澡罐,扫洒食堂,除净垃圾,收起衣钵,澡洗手足,将坐垫放在肩上入室坐禅;坐至下午三点多钟,先起来的见水瓶、澡罐没水了,便持水具出去取水,能自己拿动的便取水放在一旁,拿不动的便以手势招来一位比丘,两人抬水,各不相语,各不相问;他们五日集会一次,或讨论佛法,或入第二禅。

守林人看见佛来便迎上去阻拦:“沙门沙门,别进这片林子,林中有三位善男子,或许不愿意见你!”佛说:“你是守林人吧,他们若见我来必然愿意见我,不会不愿意的!”阿那律见是佛来,就说守林人:“你不要呵斥世尊,是我尊敬的师父来了!”阿那律出来迎接世尊,接过衣钵,难提为佛铺床,金毗罗为佛取水。

佛洗了手足,坐问阿那律:“你能常常安隐,无所缺乏吗,你是怎么做到的呢?”阿那律说:“我是这样想的,我与这些梵行人共修对我利益很大,我在身口意三方面常以慈爱对待他们,见与不见是一样的,我宁可舍自心随彼心,随和无争使我没有过一点不满意的!”问难提,问金毗罗,回答也是一样。

佛见三人同利养、同戒律、同正见,夸赞说:“好啊好啊,你们能这样始终和合相处,安隐无诤,同学同师,是因为有什么过人之处∵,才会如此安乐有序的生活,常常住于止观禅定的吗?”

阿那律说:“如佛所说,我们获得了超凡脱俗之道,我们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成就四禅,生活安乐有序,常住止观!”佛问:“还有吗?”阿那律说:“超过四禅的还有四无量心!”佛问:“还有吗?”阿那律说:“超过四无量心的还有四无色定。我们度过一切色界想,直至成就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佛问:“还有吗?”阿那律说:“超过四无色定还有六神通、无漏解脱。我们得到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证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前自知自觉自身作证,成就最后身!”佛问:“还有吗?”阿那律说:“除了究竟解脱,再没有更快乐的生活方式了!”

考察完毕,佛很满意,便为三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起座离去。三人送了一程便返回住处。难提、金毗罗对阿那律说:“我俩从未听***说过这些道理,也没向***说过我们有如此道行,但是你向佛尽夸我们了!”阿那律说:“我也从未听谁说过***有如是道行,但我早就以他心智知道***的心,知道***有大道行了,因此我才向佛说了这些!”

太阳将要出来时,长鬼天人前来礼佛,称赞佛及弟子所在之处利益群生:“有世尊及阿那律、难提、金毗罗在此,跋耆国人都得到大好的利益了!”佛赞许祂的话,又说:“长鬼天,地神乃至梵天也听到了你的话!长鬼天,他们三人的家族甚至从人至天,由于他们的修为,也会长久地获得很大的好处!”

33

佛在世时,比丘们听佛说法后,往往是一部分人证果,一部分人还俗。佛对于想还俗者,有的挽留有的不留,留的如二十亿耳比丘急于求成,“弓弦”绷得过紧,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想还俗。佛为他说弹琴譬喻,教他用功要像琴弦一样不急不缓,既要抓紧又不要操之过急,他牢记佛教如法修行,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

佛在拘留沙法行城时,比丘象舍利弗还俗了。阿难乞食时,见象舍利弗坐在家中搂着两个女人的肩膀亲热,象舍利弗见是阿难来了,便惭愧地独自坐到一边。阿难问佛:“象舍利弗有大神力,能与天帝释提桓因论法,应该是阿罗汉了,怎么会还俗呢?”佛告诉阿难:“象舍利弗并非阿罗汉,阿罗汉终究不会还俗重操旧业。象舍利弗过后七日还会回到这里,断尽贪嗔痴,成为阿罗汉。这是象舍利弗宿业牵引所致,如今往世的业因已经成熟,是他解脱的时候了!”应该说还俗者均未成道,得道者不会还俗。

过后七日,象舍利弗果然回到佛前,不久就在坐禅时成为阿罗汉。舍靳梵志嫉妒佛门比丘,认为:“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呪术”,于是散布谣言说:“象舍利弗以前自称是阿罗汉,中途还俗,现在又作沙门了,装模作样地挨家乞食,看见女人就动心,除了想女人不想别的,就像不中用的乏驴,驮不了什么东西!”

象舍利弗对信众说:“漏尽阿罗汉终究不会处于这十一种境地,即终不舍法衣而习染白衣行;终不习染不净行;终不杀生;终不偷盗;食终不留遗余∵;终不妄语;终不群类相佐;终不吐恶言;终不有狐疑;终不恐惧;终不受余师;不更受胞胎!”犯了十一条里的任何一条,都不是真正的阿罗汉,“十一终不”彻底驳斥了后世贬损阿罗汉的种种邪说。

僧伽摩比丘还俗次数最多,六次舍戒还俗,第七次得戒为僧修成阿罗汉。因此佛说:“僧伽摩比丘七返往降魔,今方成道,自今已后,听七返作道!”佛允许比丘六次还俗,第七次返回来出家。第七次还俗就不能再出家了。这是短期出家的法理依据。人生一世,出一次家也是历练,不必看成多么惊世骇俗,不适合再回来,还俗做个好居士,一样可以修成正果,何时想出再出,没什么大不了。后世有人说出家就不能还俗,还俗一定下地狱,这是没有佛理根据的。只有造作十恶业,才是下地狱的正因,还俗的本身不属于十恶业。

祇园的一个早晨,难陀穿着漂亮的衣服和镶金边的鞋∵,美化了两眼,拿着精美的饭钵,嬉闹着去舍卫城乞食。有些比丘看不惯,就向佛报告。佛当初没有接受姨母缝制的金丝衣,大概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他派一位比丘将难陀唤来,问道:“难陀,进城乞食为什么穿成这样?”难陀不吭声。佛问难陀:“你不是对佛有信心才出家的吗?”难陀说:“是!”

佛说:“你是王子,出家学道要按戒律去做,穿成这样进城乞食,与俗人有什么区别呢?何日才能看见难陀乐居空闲处修行八正道,以头陀行度过生死苦海呢?你现在呀,难陀,再不要这样做了!”∵

半路出家的难陀受不了禁欲的清苦,出家不久就想还俗。佛问:“难陀,为什么要还俗?”难陀实话实说,称“欲心炽然不能自禁!”性冲动不能克制,是处在性活跃期里的出家人无法回避的难题。生理有了性能量就会产生性心理形成阳举,此时即需凛然一觉,观察欲心从何而来,实则缘起性空本无来处,觉心一照心淫即消,再由会阴区经中脉(由头顶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向上小口吸气,吸气时只用意不用力,气血随吸气回归小腹,上不过脐,如此连吸三五口即可平息。妖食唐僧肉也是这种象征。唐僧代表修行人的生命体,淫怒痴总想吞噬他。女妖往往首当其冲,悟之者以淫生阳兴为大好事,表明体能健旺是好消息,能够一个月乃至百日摄心不漏(无欲而漏一二次无妨,坚持不懈必得无漏),则真气日益充盈升华,便会循经运行润养身心,心境自然洒脱喜悦,烦恼转为菩提,修养功夫便可渐入佳境。

佛说:“有两件事没有满足的时候,就是淫欲和饮酒,这两件事都不能使人清净无为。立志舍掉这两件事,最后必然会有无漏(无淫怒痴)的回报。只有好好净修梵行,才能得道与证果!”

佛知道难陀情欲很旺,决定以火灭火,便以神力拉着难陀瞬间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香熏山上。此山又名香积山。经云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离,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舞倡、妓音乐之声。

在一个岩洞里住着一只瞎猕猴。佛右手拉着难陀问他:“你看见这只瞎猕猴没有?是孙陀利释种女好看呢,还是这只瞎猕猴好看呢?”难陀说:“瞎猕猴与孙陀利释种女完全没有可比性,我思念孙陀利不能忘怀!”∵

佛带难陀来到三十三天上,离善法讲堂不远有一座宫殿,五百名美女在那里娱乐,她们对难陀说:“我们五百姐妹全是纯洁的处女。听说佛弟子难陀是佛姨母的儿子,他在随佛净修梵行,命终后会来作我们的女婿,共度享福时光!”难陀听了乐不可支。

佛问难陀:“你觉得怎么样?”难陀说:“我是世尊的弟子,又是佛姨母的儿子,这些天女全都应当给我作老婆!”佛说:“快哉,难陀!好好修梵行,我会给你证婚,让这五百个女人都给你使唤!怎么样,难陀,是孙陀利释女好看呢,还是五百天女好看呢?”

难陀说:“这就像山顶上的瞎猕猴,在孙陀利面前黯然失色一样,孙陀利在这些天女面前也是暗淡无光!”佛说:“你好好修梵行,我会保证你得到这五百天女!”

佛用右手拉着难陀的胳臂又来到了地狱。地狱意译苦的世界,是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在四洲地下深处,那里有八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含有十六小地狱,风焰炽热猛烈,日月无光,臭处不净,腥秽酷烈,阎罗王的宫殿则在印度南端的地下深处。佛说地狱只有苦,地狱之苦说不尽。

好比一人活百岁,每日刺他三百矛,地狱之苦超过此苦百千万倍不可譬喻,即便阎罗王与大臣们也不能幸免,同为地狱沦落人。受刑时,会有大铜锅自然出现在面前,昼夜三时修理祂们,想躲也躲不掉。巨型狱卒会把祂们按倒在烧红的热铁上,以铁钩把嘴擗∵开后灌入铜汁,从唇舌咽喉至腹腔无不燋烂。受罪完毕,再与婇女们共相娱乐。后世乩书称冥王曰∵:“阴府官员都是在世有修善德之人提升,所以有此舒适环境。并非地狱都是受苦,地狱如人间监狱,受苦都是犯罪之人。因此我之左右助理与凡间狱中官员一样行动自由。”这与佛教所说地狱道是不同的。

审案时,阎罗王以“老病死”为三使者教训罪人,讯问之后,将罪人大头冲下投入大地狱中。众生为人造一切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阎罗王感慨之余,发愿来生为人,一定出家学佛证涅槃。连阴曹地府最大的官儿都想跳槽,可见得地狱有多么苦!

这时,地狱里的众生正在受刑,有一口巨大的空锅摆在面前,难陀一见便觉得毛骨悚然!佛说这里叫做阿毗地狱。难陀更加害怕,问狱卒为什么大锅空着?狱卒说:“比丘要知道,释迦文佛弟子名叫难陀,他在如来道场净修梵行,死后会生在善处天上。天寿千岁虽然很快乐,但是还会死,死后就生在这里,这口大空锅就等着他来呢!”

难陀心想:“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于是向佛悔过!佛听了连声说好:“难陀啊,就像你所说的,不生不死才是最快乐的,我现在接受你的悔过,以后不要再犯了!”

佛接受难陀悔过,手拉着难陀的手,顿时回到了祇园。佛教难陀修行止观,常念生死苦与涅槃乐,开发智慧与辩才,为日后开展僧尼教育培养师资力量。

难陀受教以后到安陀园的一棵树下坐禅,思惟佛教片刻不忘,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对佛说:“世尊先前答应为弟子证天婚的事,我全部放弃了!”佛说:“你现在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我现在对你可以放手了!——我今见难陀,修行沙门法。诸恶皆以息,头陀无有失!”佛对比丘们说:“得阿罗汉者,是现在的难陀比丘,无淫怒痴者,也是难陀比丘!”

34

难陀得道以后,住在舍卫城象华园中闲静之处,心想:“如来出世就像优昙钵花,本不可见却忽然出现;一切诸行变化无常全部停息,断尽爱染清静无为,灭尽生死达到涅槃,如此稀有难逢的幸事却让我遇到了,怎能不庆慰平生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优昙钵树的种子从西亚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一般的花蕾都会冲破花托而绽放,可这优昙钵花却在花托形成的囊球里深藏不露,外观上只见其果不见花,所以梵语“优昙钵”汉译是无花果。古印度人在婆罗门教的影响下,常把如来出世看得如“昙花一现”般稀有难逢。然而,此等稀奇事却出现在了古代的印度,因此难陀会有这样的想法!后世不解其意者误将草蛉虫卵当作优昙花,可谓滑稽。

有位魔天上的小喽啰知道难陀心中所念,飞到孙陀利释种女家造谣说:“恭喜你啦,难陀已经还俗,就要回来和妳团聚了!”让她赶紧准备迎接!孙陀利女听到天空说话便信以为真,高兴地拾掇屋子拾掇自己,准备迎接难陀回家!

波斯匿王召集大臣在普会讲堂上议事,听说天人给难陀的妻子报信,说难陀比丘还俗了,就驾着白象到华象池去找难陀打听虚实。难陀说:“大王没听佛说过吗,我已经修成阿罗汉,得到解脱了?”难陀谈了对淫欲之害的认识,称沙门、婆罗门都以了脱生死为乐,没有观察淫欲如火坑,还往火坑里跳的道理!波斯匿王知道难陀已成阿罗汉,就高兴地告辞了。

波斯匿王刚走,天魔就来了,在虚空中发声引诱难陀还俗:“夫人面如月,能除诸愁忧,乐此林间为?”难陀知道他是天魔,就回敬道:“我过去色欲是很强,没有想到老病死,现在我解脱了,今后再不会了,愚蠢的人你应当放明白一点儿!”天魔见捣乱不成,便隐去了。

佛听说难陀通过了魔考,对比丘们赞叹难陀比丘六根澹泊,无有淫欲、瞋恚及愚痴,已经成为阿罗汉,永远不会再受生死轮回了!

大爱道等五百比丘尼都是在拘萨罗国成就解脱之道的,她们出家成道均晚于难陀及罗睺罗,但也得益于难陀的教授。难陀成道以后受佛嘱托,多次为以女住持“差摩比丘尼最为上首”的五百比丘尼说法。那时佛年事已高,有一次,大爱道等五百尼众前来看佛,听佛说法以后起身离去。佛责成德高望重的上座比丘,今后轮流为比丘尼授课,但是只有难陀不愿意。

佛对难陀说:“我亲自教授比丘尼,你也应该教授比丘尼,为比丘尼说法!”难陀默然受教,第二天清早入舍卫城乞食后,返回精舍收起衣钵,洗了脚,入室坐禅,出定以后,穿好僧伽梨,带了一名比丘,来到王园尼众的驻地。

比丘尼们遥见难陀走来,赶紧铺好床座,请他就座。难陀坐下以后,比丘尼们稽首敬礼,退后坐在一面。难陀说:“姊妹们,你们应当问我,现在应该是我为你们说法。你们要是听懂了,就说听懂了;要是没听懂,就说没听懂。对于我所说的教义,要是理解了,就该好好受持;要是不理解,你们就该再问,我会为你们解说!”

难陀的这种治学态度,与佛是一脉相承的。佛在迦毗罗卫尼拘律园时,也曾对尼揵弟子释惒破说过类似的话:“若我所说是者,汝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汝有所疑便可问我:‘沙门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随我所说,汝若能受者,我可与汝共论此事。”为人师表者理当授业解惑,∵不怕提问,欢迎质疑,“汝有所疑便可问我!”通过答疑,让人听懂佛法。这才是明师之道!∵

接着,难陀教比丘尼们慧观,一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谓内六入处、外六入处,皆无永恒不变之我,也就是内外十二入处无“我”可得;二观因六根对六尘而生身六识,或六识身无“我”可得。三观根尘识三者结合所生身六触,或六触身无“我”可得;四观因身六触而生的身六受——六根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类,或六受身无“我”可得;五观因身六触而生的六想身无“我”可得;六观因身六触而生的六思身无“我”可得;七观因身六触而生的六爱身无“我”可得;八观因灯油、灯芯、灯具,而有灯明,因缘灭,所生法亦灭,都是无常之物。以此油灯譬喻,说明因六内入处而生喜乐,也都变化无常;九观大树根茎枝干花叶全属无常,树灭树影亦灭。因缘灭,所生法亦灭,都是无常之物。以此树影譬喻,说明外六入处无常;十观屠牛,以牛代表人的肉身,牛肉代表内六入处,牛皮代表外六入处,屠夫代表证初果者,皮肉中间的筋骨代表贪与喜,利刀代表锐利的智慧。多闻佛法的圣弟子以智慧的利刀,切断一保证使或烦恼束缚!

难陀说:“应当这样学习,对于喜欢的事物,心不应执着,以求断除贪念;对于不满意的事物,不应怪罪,以求断除瞋心;对于让人迷惑的事物,不应痴迷,以求断除痴心。对于五受阴应当观其生灭;对于六触入处应当观其从何处生起,又从何处灭去;对于四念处应当妥善地系念在心;坚持不懈地修持七觉意;对于淫怒痴,对于导致三界受生的烦恼结使,对于障碍了解四圣谛的无明等三有漏心,不攀缘、不染着,心灵即得解脱。各位姊妹应当这样修学!”

对于难陀的这次说法,佛的评价是:“譬如十四的明月,还未究竟圆满。同样,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确地教授、说法,对于她们的解脱来说还不够彻底。然而这些比丘尼命终之时,我不见有一结不断,能使她们还转生在此世的。难陀,再为比丘尼们说法!”

当难陀第二次为比丘尼们说法以后,过了些日子,大爱道与五百比丘尼前来礼佛。待她们离去,佛对比丘们说:“譬如十五的明月已经究竟圆满。同样,善男子难陀正确地教授比丘尼们,已经使她们究竟解脱生死。假设她们命终之时,没有人能说出她们去了五道中的哪一道。也就是说她们生死已尽!”这是佛对五百比丘尼已得阿罗汉果的授记,也是对难陀教学成果的一次验收。

佛门有了女性出家众以后,***大迦叶的妻子婆陀也剃度成了比丘尼。有一次,婆陀比丘尼在祇园坐禅,以宿命通回忆宿世而发笑,自称在毘婆尸佛时,以童子身转世为天女;式诘佛时,天女转为长者妇,后生忉利为天女;毘舍罗婆佛时,天女转为居士妇,再生忉利为天女;辟支佛时,天女转为长者婢,又生忉利为天女;拘楼孙佛时,天女转为梵志女,后生忉利为天女;拘那含牟尼佛时,天女转为长者女,还生忉利为天女;迦叶佛时,天女转为长者妇,也生忉利为天女;直到本师释迦佛时,又转为女性,这一回给大迦叶作了媳妇,夫妇先后出家,修成了大阿罗汉。

佛住祇园时,比丘尼众住在舍卫国王园中。一日,比丘尼蓝睡莲∵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饭后回到精舍收起衣钵洗了脚,把坐垫搭在肩上,走进安陀林,坐在一棵树下午修。魔王化作英俊青年,对比丘尼说:“好花要开在坚固的树上才是,你坐在一棵树下,孤独无伴,不怕坏人来‘采花’吗?”

蓝睡莲心想:“是什么人想来吓唬我,是人还是非人,或是歹徒?”这样一想就明白了,一定是恶魔想来扰乱我,就说:“即使有成百上千的坏人,都像你们这些恶魔一样来吓唬我,也不能动我一根毫毛,不怕你们这些恶魔!”

魔说:“我现在就钻进你肚子里,住在内藏中或者两眉间,让你不能看见我!”蓝睡莲说:“我心有大力。善修习神通。大缚已解脱。不畏汝恶魔。我已吐三垢。恐怖之根本。住于不恐地。不畏于魔军。于一切爱喜。离一切闇冥。已证于寂灭。安住诸漏尽。觉知汝恶魔。自当消灭去。”魔王心想:“蓝睡莲比丘尼已经知道我是存心想捣乱的!”便郁闷地隐没了身形。

35

罗睺罗是佛门的第一位小沙弥。所谓沙弥意为息恶,勤策男。是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依照戒律出家,受十戒未受比丘戒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小和尚。沙弥不是出家的必经阶段。据说早期无沙弥,信徒死后,子女年幼无依,佛慈悲摄受七岁以上者,使之学一分出家法,受十戒为沙弥,待到二十岁后,授予比丘戒作比丘。对于一般有行为能力和自由意志的成年人,只要自愿发心出家,佛向他称“善来比丘”,就算得了比丘戒,直接即可成为比丘。

在世尊时代,佛只看个人实际水平,不受年龄界限束缚,常常破格晋升小沙弥为大比丘。佛说:“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佛听许沙弥为比丘,沙弥也就得了比丘戒。佛在摩竭陀国波沙山中,清晨到室外经行,须陀沙弥随佛身后经行,佛提出几个佛法名词,叫他解释含义,他都对答如流。佛很满意,称赞他:“快说此言,今即听汝为大比丘!”还有那位险些错投了猪胎的忉利天人,临终一念向佛,受三归改变命运,转生为王舍城大长者子,十岁随舍利弗出家,不久修成阿罗汉,佛亲自考察合格,当即听许他为大沙门。

因年龄小不定性,佛以循序渐进的“如来教学法”使罗睺罗成熟起来以后,再教以观息入道的安那般那法门。罗睺罗由此一门深入,成就四禅,证得三明,修成阿罗汉。与叔父难陀比丘一样,罗睺罗也是在舍卫城,在佛亲自调教下悟道的。

创教佛均非童真入道,都曾娶妻生子之后才出家成佛。佛在舍卫城祇园时,比丘们午饭后集于讲堂,听佛说过去七佛因缘,佛说七佛各有一子,“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留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进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佛子罗睺罗童真入道,爱开玩笑戏弄人。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哆园,日初升时入城乞食,饭后去温泉林中看罗睺罗。罗睺罗遥见佛来,便上前去接过衣钵,铺好座具,为佛汲水洗足。

佛教罗睺罗不可戏笑妄言,应观身口意三业,将要作的,正在作的,已经作的是否清净,不管是为自己或为他人,通过自我观察反省,只要是不净的、不善的就舍弃,只受持善的、清净的。

后来,罗睺罗随佛来到祇园精舍,正式向佛求法,表示闻法以后,独自到一个闲静之处专精思惟,心不放逸修持梵行,现世便解脱生死,不再转世受生。

佛观察罗睺罗心解脱与智慧解脱的条件还不成熟,不能承受更高的修法,就让他先给信众讲课,讲关于五受阴的学说,以成熟自己的智慧解脱。

罗睺罗为人演说五受阴后,佛又让他讲六入处,再让他讲因缘法。之后,让他将以上所说的各种法,独自在静处做专精思惟,观察其中含义。罗睺罗经过思惟观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能通向涅槃,最终必然达到生死解脱。佛看他解脱的条件已经成熟,就教他观察六根无常的真相。

这天早晨,佛带罗睺罗入城乞食,右转身回顾罗睺罗说:“你现在应当观察色身是变化无常的,受、想、行、识都是变化无常的!”罗睺罗想,佛在进城乞食的路上对自己耳提面命,必有原因,应该放弃乞食,马上返回祇园精舍。

佛说过,五阴之身就像拴狗的柱子,众生认不清五阴真相,就像“狗子系柱”一样,长夜围绕自身这个“柱子”轮回而转,不得解脱。于是他半路返回祇园,放下衣钵,来到一棵树下,坐禅观察身口意,思维五阴无常法。

佛乞食归来,在祇园里独自经行,渐渐走到罗睺罗跟前,说:“你应该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忧愁都会消除;还应该修行恶露不净想,从头至足观三十六物恶露不净,无一可贪亦无真实,幻伪非真皆归于空,不久存世,以消除所有贪欲;修行慈心,消除所有瞋恚;修行悲心,消除所有伤害的心;修行喜心,消除所有嫉妒的心;修行护心,通过修行禅定护心正念,消除所有骄慢,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喜护之心,心量遍满十方,持心当如地水火风,不管干净不干净都能承受得起,不会产生增减之心,不会说这个好那个丑。以慈悲喜护之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样修行就可消除骄慢的习气了!”佛说完这些话就转身离去,回到静室。

佛成道前得益于安般,悟道后依然常修安般,也教僧众修安般。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时,便曾经持续两个月坐禅专修安般。罗睺罗很想知道如何修行安般,得到涅槃法味,就从座位起去问佛。

佛很满意,称赞说:“好啊,你能在佛前作师子吼,问这样的道理!若有比丘乐在闲静无人之处,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没有其他杂念,意念系于鼻头,出息长知道出息长,入息长知道入息长;出息短知道出息短,入息短知道入息短;出息冷知道出息冷,入息冷知道入息冷;出息暖知道出息暖,入息暖知道入息暖。一念不漏地观察身体的入息、出息,每一呼吸全都觉知。有时有呼吸知道有呼吸,有时无呼吸知道无呼吸;倘若息从心出,就要知道从心出;倘若息从心入,也要知道从心入。就像这样,能修行安般的话,就不会有忧愁恼乱之想,就能获得大果报,得到不生不灭的涅槃法味了!”

在技术上,意念要放在呼气上,不要放在吸气上,呼与吸是反向力,若同时兼顾,弄不好便会造成胸闷腹胀。观呼吸时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也要在若有若无之间,身心放松,纯任自然,与平常喘气儿一样,只是多了一个观照而已,行之久久,气息调柔,身心也会调柔,三调包括调身调息调心,是相辅相成的。

为何要念系鼻头,因为鼻头是呼吸的出入口,念兹在兹有收心之效。心收回时会有异常的安隐纯一清定之感。后世发展到意念两眉间(达摩多罗禅经修法),意念小腹(现代南传道场修法),殊途同归各有玄妙,此不赘言。

罗睺罗如法修行,不久便以心地清净,无有尘秽,身体柔软的第四禅,自识宿命无数劫所作所受之事,并以清净无瑕的天眼,观察众生的思想言行与日后境遇之间的内在联系。

继续用心,证得漏尽通,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获得解脱。佛与诸大阿罗汉弟子都是通过四禅循序渐进开悟证果的,解脱者自知已经解脱,不需要到处找人印证。破无明,得三明,有指标,可验证,这是根本佛教的禅法开悟,与后世的参禅不尽相同。

通过修行不净观、四无量心,消除贪嗔痴慢;系意鼻头,观出入息,消除愁忧乱恼;修行安般,成就四禅,罗睺罗就这样修成了阿罗汉,随即起身向佛报告,所求已经得到,一切淫逸已经除尽!

佛把喜讯告诉比丘们说:“过去一切诸佛也有罗睺罗这样的比丘;要说佛子也是罗睺罗比丘,他是我的亲生子,也是佛法中的上等人!”

36

朱利槃特是佛最笨的弟子,佛只教他念俩字儿,他念了好几天都记不全,更不用说持戒修行了,真的就是一个傻子!假使不是遇到了佛,最终在他的墓碑上恐怕只有三个字:“笨死的!”所以,佛在舍卫城祇园精舍时,他的哥哥盘特比丘就往家里撵他,说:“你要是不能持戒的话,那就还俗回家吧!”

朱利槃特笨是笨,可是他不蠢,打心眼儿里不愿还俗,便独自站在祇园精舍门外落泪。佛在静室坐禅,用天眼清楚地看见朱利槃特站在门外哭得不行,就起身出来,像平常经行一样,走到精舍门外,问朱利槃特:“比丘,你为什么在此悲伤落泪?”朱利槃特把哥哥刚才说的话,大致意思向佛学说了一遍。

佛说:“比丘不必忧虑,我成佛不是从你哥哥那里得道的!”佛亲切地拉起朱利槃特的手,回到静室让他坐下,然后教他念诵“扫帚”二字,“你想想看这是两个什么字?”

朱利槃特连着诵了好几天,总是记不住,不是想起扫忘了帚,就是想起帚忘了扫。可是再笨的人也怕整天琢磨,古人说:“思之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琢磨琢磨朱利槃特就开窍了,他想,扫帚的意思是扫除污垢,什么是扫除,什么是污垢呢,污垢就是灰土瓦石,扫除就是要打扫干净。佛为什么用扫帚教我呢?我得好好想想这是什么道理!他把自己联系起来,心想我身上也有尘垢,烦恼束缚是污垢,智慧是扫除。我可以用智慧这把扫帚,扫掉这些烦恼束缚!

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阴由何而生,因何而灭,终于心得解脱,如实自知我生已尽,不再转世受胎,修成了阿罗汉,于是前去礼佛报喜,说:“我现在有智慧了,已经理解扫帚的意思了!”

佛问:“比丘,你是怎样理解的?”朱利槃特说:“扫除是智慧,污垢是烦恼束缚!”佛说:“好啊比丘,如你所说,扫除是智慧,污垢是烦恼束缚!”朱利槃特说:“我诵扫帚这俩字已经足够了,就像世尊所说,智慧能扫除烦恼束缚,不用靠别的!”佛印可他的说法,也说靠智能,不靠其他!

朱利槃特在舍卫城悟道以后,随佛到了迦毗罗卫城,住在尼拘律园里。有一天,释迦族的一些大人物有五百余人,正在普义讲堂里开会。世典婆罗门上门挑战,问:“谁能与我辩论?”众人说:“有二人博学多才,住在迦毘罗卫城里,一个叫朱利槃特比丘,一个叫瞿昙释迦如来。众人当中,孤陋寡闻,不会说话,不知进退的人,就像这位朱利槃特一样;全城人里愚昧无知,为人丑恶,污秽不堪的人,就像这位瞿昙如来一样,你可以与那俩人辩论。假如你赢了,我们都会供养你,还会给你千两纯金!”

婆罗门听出大家是在耍戏他,心想:“这些释迦人聪明奇巧,奸诈虚伪,无有正形。假设我胜过这俩愚人又何足为奇,或者被他俩占了便宜,我就等于输给了愚人。”想到这里就说:“我不能与他们辩论!”说完就退了出来。

出了门没走多远,就碰上了入城乞食的朱利槃特。世典问朱利槃特:“沙门叫什么名字?”朱利槃特说:“何须问名字,你是想问道理的,现在就问吧!”

婆罗门说:“你能和我辩论吗?”朱利槃特说:“我尚且能与梵天辩论,更何况与你盲眼无目之人呢?”婆罗门说:“盲人不就是无目人吗,无目不就是盲人吗,这是一个意思,岂不啰嗦?”朱利槃特不跟他啰嗦,便腾空作十八种神变。婆罗门心想:“此沙门只有神足,不懂辩论,如果他能为我解答法义的话,我就作他的弟子!”

舍利弗用天耳听到了他的心里话,立即变作盘特身形,将真盘特隐没于无形,对婆罗门说:“你若以为此沙门只有神足,不能辩论的话,你现在听好,我来答复你刚才的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婆罗门说:“我叫梵天!”化人问:“你是男人吗,是人吗?这也是一个意思,岂不啰嗦吗?然而盲与无目却不一样!”

婆罗门问:“什么叫盲?”化人说:“譬如不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好色丑色,或好或丑,众生所造善恶之业,不如实知,永无所见,故称为盲!”婆罗门说:“什么叫无眼呢?”化人说:“眼是指无上智慧之眼。没有智慧眼,所以称为无目!”

婆罗门说:“不说这些杂论了,我要问你更深的道理。真能不依法而了脱轮回,不再往生受生吗?”化人说:“不能从五盛阴中而获得涅槃!”婆罗门问:“五盛阴是从哪里产生的?”化人说:“五盛阴因爱而生,八正道是灭爱之道!”婆罗门闻法证初果,当场命终。

舍利弗还复原形以后飞回了住处。朱利槃特则到普义讲堂通知释迦人,给世典婆罗门办理后事。释迦人将世典婆罗门看作已获解脱的圣者,又在十字路口给他修了一座舍利塔,然后聚到朱利槃特住处,请受供养,朱利槃特默许了。

公元前约525年,佛教八年。拘萨罗国的毘流离太子已经八毛岁了。波斯匿王教他到迦毘罗卫学习骑射技术。一日,小流离乘着大象带着随从来到了迦毘罗卫,对“外公”摩诃男说:“我父波斯匿王让我到这儿来学习射术,好多事儿我都不懂,希望外公外婆样样都能教我!”释迦之王摩诃男便安排了五百个童子,每日给“外孙”做陪练。

那时,释迦人在城里新建了一座讲堂,是准备供佛讲法用的,还没有人住过。小流离正是“七八岁讨狗嫌”的年龄,跑来玩耍时爬上了佛座。有人扯起孩子的袄领子就往门外拖,大骂道:“你这婢女生的贱种,佛座是你坐的吗?”∵

小流离万分委屈,当天便打道回府,一路上叮嘱一个名叫好苦的随从:“从今以后,你要每日三时提醒我记住释迦人的侮辱!”好苦手拍胸脯保证道:“我记住了——记住释迦人的侮辱!”

37

摩耶夫人辞世以来一晃已经四十三年了,与一切诸佛生母一样,她在命终以后往生在了忉利天上。四月初的一天后夜,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来到祇园精舍,对佛说:“世尊说过,如来出世定做五件事,当转***,当度父母,使不信之人建立信心,未发菩萨心者令发菩萨心,为未来佛授决。如今佛母在天上盼望见佛闻法,世尊可去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

佛默然接受了帝释之请,过了几天就从祇园消失,来到三十三天。释提桓因带领天众远迎行接足礼,请佛就座。善法讲堂门前有块青白色的虚软石,长宽高各四十里,佛在石上结跏趺坐,化身之大盖住了整块巨石。

摩耶夫人带领天女们前来见佛,倾诉母子离别之情,痛惜过早离世,未能略尽恩养之责,所幸儿子已经成佛,得以在天堂相会也是大幸,已经盼望很久,今天终于把佛盼来了!世尊先给佛母及众天人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有十八亿天女和三万六千天人当场证得初果。

后世讹传佛在天上为母说某某菩萨经咒,又说天人不能证果,还说十方如来都来听佛说法,临走居然对佛及某菩萨“俱复瞻礼,合掌而退!”乃至人间大雄宝殿群佛并立,都与根本佛教常识格格不入。

佛母回宫以后,释提桓因问佛该用人间饮食,还是用天人饮食;是用天上时节,还是用人间时节?佛说:“可用人间饮食,人间时节。因为我生在人间,长在人间,在人间成佛。”

以后,佛在人间成佛也被讹为在色究竟天成佛∵。到了法显时代的印度,佛用人间饮食也变成了天食,讹为:“佛以受天食三月故,身作天香,不同世人,即便浴身,后人于此处起浴室,浴室犹在。”

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是人间一百年,所以,天人看佛整天都在吃饭,释提桓因告诉他们:“如来是按照人间时节用餐,不用天上时节。”佛以定力使天众皆随佛意来去,时机都很恰当。

人间的四众弟子,包括波斯匿王和优填王,都来打听佛的下落,二王想见佛甚至想出病来。在大臣们的提议下,优填王命人用牛头栴檀木造了一尊五尺高的佛像。波斯匿王听说以后,也请工匠用纯紫磨金作了一尊五尺高的佛像。紫磨金是纯度最高的黄金,《释名》称“紫,疵也,非正色。”所以紫磨金是磨灭疵瑕、炼尽渣滓的黄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两尊佛像。

后世以公元一世纪前,印度史上未见有佛像出现为由,谣传“正法时期”的佛教反对偶像崇拜∵。其实在1961年后,印度、尼泊尔、日本等国考古学者,在蓝毗尼西北约二十三公里,靠近印度边境的尼泊尔提罗拉科特地区展开大规模考古发掘,已经在古佛教道场发现释迦牟尼时代的人物陶像了。

四众弟子都来祇园问大目揵连,是否知道佛在哪里安居度夏?目连说:“佛在三十三天青白色虚软石上,离香树不远处结夏安居,为母亲及三十三天说法。”四众听说以后欢喜随喜而去。

过了三个月,安居结束,四众弟子敦请大目揵连去天上请佛回来。四众离去以后,目连在定境中忽然现身在善法堂前,遥见世尊正为无量天众围绕说法,心想:“世尊为天众围绕说法,与阎浮提没有两样!”

佛察知目连心中所想,就说:“大目犍连,不是天众自力。是我想为诸天说法,祂们就会聚到这里,想让祂们离去,祂们就会回去,祂们都是随着我的意念来去的!”

目连说:“有的天人曾经听佛说法,信心清净坚定,命终以后生于此天!”佛说:“正是如此,这些来听法的天人,有的前世闻佛说法,对佛法僧团信心坚定,圣戒成就,身坏命终生来这里!”

天帝释及一位比丘也在一旁表示赞同。有些天子则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或是因为信佛,或是因为信佛法,或是因为信比丘僧,或是因为受持圣戒有所成就,所以往生来此。无数天人在佛前各自记说已得须陀洹果,然后都在佛前隐没了身形。天人自记证果的例子很多,佛在祇园时,曾有八万天子凌晨来访,在佛前自记已证初果。

大目犍连见天众都散去了,就向佛转达了四众弟子盼佛归来的心情。佛说:“你回去告诉他们,过后第七天,世尊当从三十三天返回阎浮提,地点是僧迦舍城水门外∵无花果树下!”目连于是辞别世尊,返回祇园。四众弟子听到他带回的喜讯都非常高兴!

释提桓因告诉自在天子:“你去从须弥山顶至僧伽尸池开出三条路来,我看佛的意思是不想用神足回到人间去。”自在天子就化作三条通道,当中是金道,两边是水精道和银道,道旁化作金树两行。

目连走后,佛为各层神天讲法七日,说:“五盛阴苦,所谓色受想行识。这个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色身,名为色阴,或寒或热,或饥或渴,都属于色的范畴;所谓受也叫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故名为觉,受苦则瞋、受乐则贪、不知道是苦是乐,失去觉照则痴,受即觉受,名为受阴;三世共会,也就是思想过去、现在、未来,名为想阴,所谓想,想也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知乐,故名为知;身行、口行、意行,名为行阴,所谓行,行即运作,能有所成,故名为行。成什么?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眼耳鼻口身意六识,名为识阴,所谓识,识别是非与味道等,此名为识。各位天子要知道,由此五盛阴,可知有三恶道、天道、人道,这五盛阴灭尽,便知有涅槃之道。”

据说有六万天人闻法而得法眼清净,证得初果。佛为天人说法完毕,就从座起身来到须弥山顶说此偈颂:“汝等当勤学,于佛法圣众,当灭死径路,如人钩调象。若能于此法,而无懈怠者,便当尽生死,无有苦原本!”说完便步入中道。梵天走佛右侧的银道,释提桓因走左侧的水精道。无数天人在虚空中散花烧香,载歌载舞为如来助兴。

七月二十二日,拘萨罗国波斯匿王,跋耆国优填王,拘留沙国恶生王∵,婆蹉国优陀延王,摩竭陀国瓶沙王等五王各带军队,来到僧伽尸国大池水边,准备为佛保驾护航。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以及四众弟子也来迎接。

那时,须菩提比丘在王舍城灵鹫山中缝补衣裳,听说佛今天回到人间,就放下活计,从座位上抬起右脚,刚一着地时,心生一念:“这如来形象,谁是世尊,是眼耳鼻口身意吗?去见佛者又是谁,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吗?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者、无作者。如佛所说:‘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尊,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设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当计于无我。’五阴身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者,亦无形像无有教授者,诸法皆悉空寂,什么是我,我者本无主宰。我现在归命真法之身∵。”须菩提回身坐定,继续缝补衣裳。

须菩提尝说:“法能生法,法能灭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如是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真可谓须菩提说法,一切归于空。不过,这空决非凭空而得,都需由浅入深,由初禅乃至四禅逐渐得来。佛说过:“若有正说渐次第作,乃至成就讫,我法律中谓正说。所以者何?我于此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佛就是这样循序渐进才成佛的,何况他人。后人往往心浮气躁,企求一步登天,这种蜕变即如古人云:“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佛从须弥山顶来到池水边时,比丘尼蓝睡莲以神通化作转轮圣王形相,抢先到达佛前说:“今日是我先见佛,我是如来弟子!”佛说:“善业已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佛以普遍圆满的智慧,知道须菩提亦即善业才是最先见佛的人!

五王各自称名,向佛作自我介绍。四众弟子中最尊长的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来到佛前,头面礼足后站到一边。优填王手捧佛像问佛:“世尊,造佛形像有何福报?”

佛说:“大王今听之,少多演其义。作佛形像者,今当粗说之。眼根初不坏,后得天眼视,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形体常完具,意正不迷惑,势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终不堕恶趣,终辄生天上,于彼作天王;造佛形像福,余德不可计,其福不思议,名闻遍四远,造佛形像福!好啊好啊,大王多所饶益,使天上人间蒙受福佑!”佛为大众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六万多天人和世间人当场证得初果。

五王对佛说:“这里是福地和神圣之地,佛从忉利天下来就在此处说法。所以这里要建立塔庙,使其永存不朽!”佛说:“你们五位大王能在此处建立佛寺,必定会在生死长夜里获得无穷福报,终究不会朽败!”五王问佛应该如何建造佛寺?佛伸出右手从地中起出迦叶佛寺,目视五王说道:“要建造佛寺,应该仿照这个样式!”佛把目光投向比丘们:“过去恒沙诸佛以及将来诸佛翼从多少,也像今天一样没有差别!”佛利用上天为母亲说法的契机,普度人天无数,取得了圆满成功。

后来,五王就在这里修建了大佛寺。再后来,这一天被人们奉为“天降日”,只是日期讹传到了九月或十一月。因为佛世时的夏安居实行的是七月十五日解夏,延迟七天来归,应该不会超出七月。

五王∵护卫世尊回到祇园精舍,与诸位大臣共聚佛前,论“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说色,有说声,有说香,有说味,有说触,最后问佛:“究竟哪个第一?”

佛告诸王:“各随自己意愿,说最合我意的便是第一,其实都是不究竟的说法。因此我说五欲之中,唯我爱者最胜最妙,无比无上!”

后世将制作牛头旃檀像的优填王换成波斯匿王,讹称:“波斯匿王思见佛,即刻牛头旃檀作佛像置佛坐处,佛后还入精舍,像即避出迎佛,佛言‘还坐,吾般泥洹后,可为四部众生法式’,像即还坐。此像最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佛于是移居南边小精舍,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佛曾有言在先,世间没有谁可叫如来让座。所谓偶像迎佛、佛让位于偶像,不过是乱编的神话。

38

公元前520年,佛教13年。佛住拘萨罗国崩伽阇村崩伽耆林中,根据僧团所存在和暴露出来的不如法现象,决定制定戒律规范僧尼的行为。佛教的最初十二年,僧团清净无犯,未制禁戒。以后有了不如法的行为,佛才渐渐制定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律。

一天,佛在林中为比丘们说与戒律有关的教法,提出了制戒立法的问题。当地的比丘迦叶氏听佛赞叹制戒的好处,以及要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心里很不喜欢。佛离开此地,去了舍卫国祇园精舍。迦叶氏深为自己有抵触情绪觉得很后悔,等到天明以后,着衣持钵入崩伽聚落乞食,饭后返回精舍交还卧具,自己随后也来到了祇园,收起衣钵洗了脚,然后到佛前稽首礼足,对佛说:“我来向世尊悔过,是我愚痴,不识好歹,我听佛为比丘们说制戒的好处,我不爱听,有想法!”

佛问迦叶氏:“你是什么时候对我所说的话不爱听,有想法的呢?”迦叶氏说:“世尊在崩伽阇聚落崩伽耆林中,为比丘们说与戒律有关的教法的时候。我现在知道错了,唯愿世尊可怜我,接受我的悔过!”

佛说:“你能自己知罪,并且主动检讨悔过,今后也能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我接受你的悔过。如果有人自己知罪,自己发露悔过的话,他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就能约束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退转。

即便是上座比丘,一开始就不愿意学戒,不重视不赞叹制定戒律,看见别人学戒,他也不随喜赞叹的话,我不赞叹这样的比丘。如果大师赞叹他,别人就会效仿他,跟他一样,那就得不到利益了。不管是长老,还是中青年比丘,从一开始便乐意学戒的话,那便是大师所赞叹者,别人学习他,将来也会有利益!”

佛在祇园时,牟犁破群那比丘常常与比丘尼幽会。这种事最敏感,生怕别人非议。所以,如果谁跟破群那说比丘尼,或者跟比丘尼说破群那,都会招致男女双方的憎恨与吵闹!

佛知道以后,派了一位比丘将破群那唤到跟前进行询问,破群那对所犯事实“供认不讳”。佛说:“你舍弃家庭,无家拖累出来学道,应当断除从俗家带来的淫欲和瞋念,要以无欲念来克服有欲念,这样修行才会进步。比丘们,你们也应当这样学!”

教比丘学五言道,不论别人说的或合乎时宜或不合乎时宜,或真实或不真实,或软或硬,或慈或恚,或有义或无义,都应坚持五种应答的原则,对怨家心不变易,口无恶言。做到修心如大地般深广,任何破坏不能摧毁;修心如恒水般清凉,任何火炬不能加热;修心如虚空般无着,任何画笔不能污染;修心如猫皮般柔软,任何打击不发破声;修心如被肢解般忍耐,任何宰割无瞋无怨。佛说常念利锯刀喻∵,不得阿罗汉,也能得阿那含,二果必得其一。

对待登门扰乱、冒犯、辱骂者,佛总是以觉悟者独有的感化力,恬静忍默,任由其骂,不自拣骂,不冲其锋,观其可以理喻者,则以理服人,使其悻悻而来者都能满意而去。忍耐是降伏自心的策略,保持心情不被环境所左右,不生气对身心健康均有好处,这是佛为后人做出的榜样。

有个小阿修罗(南传:人名)当面骂佛。佛说:“不怒胜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悭贪,真言坏妄语,不骂亦不虐,常住贤圣心;恶人住瞋恨,不动如石山,起瞋恚能持,胜制狂车马,我说善御士,非彼摄绳者!”小阿修罗闻法悔过,作礼而去。

有个小婆罗门宾耆迦来祇园当面骂佛。佛问宾耆迦:“吉星之日,你有过亲属聚会吗?……他们没动过的饭菜,你会怎么处理?”宾耆说:“不受之食,食还属我!”

佛说:“你的呵骂也像这饭菜一样,我始终不接受,此骂应当属谁?”宾耆说:“你虽然不接受,姑且以骂相赠就是给你了!”佛说:“这不叫相赠,何谈便是给你了?”宾耆问:“何为相赠名为相与,何为不受相赠不叫相与?”

佛说:“如果是骂则报骂,瞋则报瞋,打则报打,斗则报斗,就叫相赠相与;如果是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斗不报斗,那就不叫相赠相与!”宾耆说:“我听老婆罗门中有道行的大师说过,如来挨骂不恼怒,瞿昙你有恼怒吗?”

佛说:“无瞋何有瞋,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瞋;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临敌伏难伏,不瞋胜于瞋!”小婆罗门闻法悔过,作礼而去。

佛住东园鹿子母讲堂时,下午三点多钟从禅觉,至讲堂东荫凉中露地经行。有个健骂的婆罗豆婆遮种婆罗门,跟在佛后不停地骂佛,佛默默经行完毕,停下脚步。婆罗门说:“瞿昙服了吗?”佛说:“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胜伏二俱舍,是得安隐眠!”婆罗门闻法悔过,从来路上走了。

清晨,佛从鹿子母讲堂出发入舍卫城乞食。有个健骂的婆罗豆婆遮种婆罗门一边骂佛,一边抓起一把土向佛扬去,被逆风吹回到自己身上。佛说:“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彼婆罗门对佛说:“悔过,瞿昙,如愚如痴,不善不辩,何于瞿昙面前粗恶不善语瞋骂呵责。”∵婆罗门闻法悔过而去。∵

佛在祇园时,捕鹫者出身的阿梨吒比丘心生邪见:“我知道世尊这样说过:‘行欲者无障碍!’”比丘们说:“你别这么说,别诬谤世尊,诬谤世***不好,世尊也没有这样说过。世尊用多种方法说明欲有障碍!”劝他放弃邪见。阿梨吒无理强辩说:“我说的就是真的,其他说法都是假的!”邪见者及外道们最爱说的这句话,佛灭数百年后,常被写在伪经上,声称:“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信者即有无量功德;“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必受各种恶报等,利诱加上威胁使伪经更有反母经、反质疑能力,从精神上胁迫和控制盲从迷信者。可是这一招在佛世时并不灵光。

佛问比丘们:“你们也认为我说过‘行欲者无障碍’吗?你们是如何理解我所说法的?”比丘们说:“我们知道佛说欲有障碍,乐少苦多当远离之!”

佛说:“好啊好啊,你们知道我是这样说的,而我也是这样说的!但是这位愚痴的阿梨吒却把意思和原话弄颠倒了,他自己颠倒错解了意思,却诬谤是我说的,触犯了大师,造成了罪过,也伤害了他自己,还使有智慧的梵行者们不高兴,阿梨吒,你知道你有这些罪过吗?”阿梨吒挨了批评,忧郁地低头不语。

佛告诉比丘们:“我所说法,如果全都听懂了,就应如法受持。如果未全听懂就该问我,或问那些有智慧的梵行者。或许会有愚人颠倒受持、乱解教理教义,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他们自我颠倒解读佛法,反而硬辩已经了知经义,只顾争辩法意,却忽略了解经是为了解脱,其所谓知晓这十二部经法,实际却不掌握思想精髓,只有受苦遭罪白费力气而已,这都是因为他们颠倒解读佛法之故!”

佛说学佛不能执着佛法,故说筏喻法,教人得度后舍弃法执,好比有人作筏,渡河后不舍此筏,宁可“着右肩或头戴去”,并不能因此受益。相反“彼人便以此筏还着水中或着岸边,舍之而去”才是有益之举。

佛说:“六见处,——所有色、受、想、行、识、转世者∵,这一切既不是我,也非我所有,我也非彼所有,轮转三世的神我也不是我。”

39

这时有个比丘站起来提问:“为何因自身有恐怖,为何因自身无恐怖;为何因外身有恐怖,为何因外身无恐怖?”

佛说:“那些认五阴为我的人,听佛说五阴无我,便认为‘或许出生前没有我,而今世已经有我,佛说五阴无常无我,我不就断灭了不能再生了吗!’因而忧烦啼哭捶胸顿足发狂发痴说‘我断坏了不复有!’那些受持佛说‘无我法’的人,不认此身是永恒不变的,闻‘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时,不会因此身非我而恐怖乃至发狂发痴;那些认为灵魂是我,肉体死亡后,会以身外身的形态轮回转世的人,听佛说灵魂或神我也不是我,因而忧烦啼哭捶胸顿足发狂发痴说‘我断坏了不复有!’那些受持佛说无我法的人,不认神识是永恒不变的,闻‘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时,不会因外身非我而恐怖乃至发狂发痴!”那位比丘闻佛说法以后赞叹善哉,便不再说话。

佛问比丘们:“受持如此正法、正见以后,你们会忧烦啼哭、捶胸顿足、发狂发痴吗?”比丘们答:“不会!”佛说:“你们受了如此可爱之身以后,认为它是常住不变、永不磨灭的吗?”比丘们答:“我们不认为此身会常住不灭!”

佛说:“所谓因神故有我,无神则无我∵,因此,‘我是神,我是神所有的’这种事不存在,这个命题不成立,心中所有见地(见处)的缠缚与驱使同样也是空的,见及被己见所系缚而相续不断,如捕鹫人阿梨吒的固执己见一样,我不说他是具足的!”

佛为有我见者说灭六见处之法,又为无我见者说灭无我见之法。佛说:“如果对此六见处不见是我,亦不见是我所有,便不会受生于此世间,不受生便无恐怖,不恐怖便得般涅槃,如实自知我生已尽乃至不更受有,这样就是正解脱。忉利天及自在天、梵天及其眷属,遍求不能得如来所依之识,如来是清净梵,如来是清凉冷,如来是不烦热,如来是不变异。我这样说法,一些沙门、梵志诬谤我虚妄,言不真实,称沙门瞿昙调教人却设立无我!

有众生才有断灭坏等忧苦,若世间无众生,我不说如来于现世中当说无忧苦法。若有他人打骂嗔怪数落如来,如来不会因此而有恼怒报复之心。如来会这样想,这是我宿世所造罪业而导致的——若我否认我的存在,我的宿世从何而来?

若有他人恭敬供养如来,如来也不会因此而欢喜,如来会想,这是我今生所知善法所断烦恼而导致的。诸位比丘,你们也应该如此。因为我们不见神识是我,也非神识所有!”∵

显然,佛不否认众生或曰神识的存在,只是不认祂是我罢了。真正的我不受生死,而神识或曰灵魂却忙于往来五道,受生受死受苦受难,灵魂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佛眼看得很清楚了!与其说佛是无我者,无神论者,不如说佛是中道论者。佛教主张公开、透明、中道、和谐、包容,是去极端化的宗教。

佛在祇园时,渔夫之子嗏帝比丘产生邪见,他说:“我知道世尊这样说过:‘今生这个意识往生后也不会改变!’”比丘们说:“你不要这样诬谤世尊,诬谤世***不好,世尊也没有这样说过。世尊多方说明今生这个意识是因缘而起的:‘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劝他放弃邪见。嗏帝强辩说:“我说的就是真的,其他说法都是假的!”

佛知道以后,派了一名比丘将嗏帝唤来询问,嗏帝仍然固执地说:“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佛问:“你指的是哪个识呢?”嗏帝说:“佛说这个意识能说、能觉、能作业、能教人作业、能发起一切现行活动,能一直不死地流转于前生后世,造善恶业并受到相应的报应!”

佛说:“嗏帝,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说的,你听谁说我这样说过?你这个愚痴人,我一直没有这样说过,你却一直认为我说过吗?比丘们批评你时,你应该如法回答:‘我现在应当请问诸位比丘!’”

于是,佛问比丘们:“你们也认为我说过‘今此识往生不更异’吗?你们是如何理解我所说法的?”比丘们说:“我们知道佛是这样说的:‘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

佛说:“好啊好啊,你们知道我这样说法,而我也是这样说的。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而生,即随彼缘命名,譬如从眼见色所生识就说眼识,耳鼻舌身意法所生识也是同样。犹如火随所缘生,即随彼缘而命名,缘木所生火就说木火,缘草粪堆所生火就说草粪堆火。”

佛说六识,后世人觉得不够,随意给佛法作“增量”,说还有七识、八识、九识、十识。其实六识是随顺六根才说的,除了六根,吾人并无第七乃至第十感官存在,七八九识也就无从谈起。或称八识为如来藏,如来藏是无上的不可再分,再分八九识就是谤佛不究竟。识属五阴范畴,在佛法破除之列,识阴配合六根而称六识,实质只有一识,所谓“三行之中,意行最重;意为第六王;此识最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研究佛的教理等于是修意业或曰修心。

不论一识变六识,还是六识归一识,须知识不是佛,佛不是识。佛说:“遍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无眼亦无色,无耳无声,无鼻无香,无舌无味,无身无细滑,无意无法而言有识者,终无此理也!”

“但是这位愚痴的嗏帝比丘却把意思和原话弄反了,他自己颠倒误解了意思,却诬谤是佛说的,触犯了大师,造成了罪过,也伤害了他自己,还使有智慧的梵行者们不高兴,嗏帝,你知道你有这些罪过吗?”嗏帝挨了佛训,忧郁地低头不语。

接着,佛说筏喻法,以筏子比喻八正道,教人以慧观破除执着:一是了解一切法,包括真实可信的佛所说法都是生灭法;二是亲身证知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三是对佛所说的真谛无有疑惑;四是已知无疑惑;五是正法尚应舍,何况是非法。如果认为自己的见识很清净,因而执着、爱惜、守护它,不肯放弃它的话,那就还不懂得“筏喻法”的意思,反之才是真懂了!

佛从“爱”而生四食切入,从缘于“生”而有老死切入,引导僧众逆顺观察缘起,缘起则会生出种种苦;从“生”灭则“死”灭切入,引导逆顺观察缘灭,缘灭则种种苦灭。之后,佛问比丘十三问,均得到比丘的明确回答:

一不念过去有我无我,为何有我;二不念未来有我无我,为何有我;三不疑众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何因已有,何因将有;四不曾故意杀父,杀母,害佛弟子阿罗诃,破坏圣众,恶意向佛出如来血;五不曾故意犯戒,舍戒罢道;六不曾舍佛更求另外尊师,求取福田;七不曾向外道沙门、梵志求法;八不曾以吉祥祈福为清净;九不曾以沙门、梵志的祈祷祝福、邪见参杂、苦毒烦恼为真实;十不曾因病苦垂危舍弃佛法,另求外道沙门、梵志持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十一不认为初果人会有第八次转世受生;十二不曾说过:我们是因敬重沙门,才奉称沙门瞿昙是我尊师的;十三自知、自见、自觉,不盲从而得最正觉,随所问而答。

比丘们对答如流,这让佛很满意,连连称善说:“我该教导你们的已经教导完毕,我所说善法究竟,无烦无热,是永恒不变的无生法,是正智所知所见所觉,因此我刚才说我为你们说法已毕!”

嗏帝比丘执着识不放,还要求往生。所以佛最后说到识投胎的问题,佛说有三个条件:“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在排卵期,父亲精子正常;来投生的中阴众生已至。

母胎或时九月十月便生,生后以血长养,血在佛法中是指母乳。六根成就以后,眼见色,乐着好色,憎恶坏色,耳鼻舌身意知法,乐着好法,憎恶坏法,如是堕入爱憎,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追求染着乐受,缘乐受或快感而有入胎,有入胎便有出生,缘生便有老死,忧愁啼哭,痛苦懊恼!

比丘完全被爱所系缚住,不就像鸡和多子嗏帝比丘一样了吗?不乐着好色,不憎恶坏色,爱憎灭则苦灭则解脱!”

佛教的认识论是辩证法最早的典范。佛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这样的教导闪耀着理性思辨的光辉,照亮了那些滋长偏见的思想盲区!难怪恩格斯在《世间论》中称赞道:“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孙中山先生甚至断言:“佛学是哲学之母!”

佛说:“若有信乐于我而命终者,如上所说的有余涅槃者必生善处。”有余涅槃也叫“受生般涅槃”,佛在祇园时为比丘说《善人往来经》,称有七类阿那含,包括中阴初期,中阴中期,中阴末期证涅槃者,生到天上即涅槃,在天上稍修,在天上久修,从底层天修至色界天顶入涅槃者。前三种虽未在命终时入灭,但也相当于即身解脱。而无余涅槃是无往生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