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藉读书以提升心灵

能够解除烦恼,开启智慧,点燃本性的智光,可以自利利他,即是好书。例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揭示了人伦之常、圣王之道;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更开展出宇宙的真理,令人出离生死苦海,皆是传世不朽的典籍。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见译法师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生命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这样一日复一日,老病死过一生?……出家前,心里有太多的疑问找不到答案,寻寻觅觅多年,直到有一天,读到《金刚经》,如同苦海舟航遇明灯,才找到回家的路。人生苦乐顺逆交替,谁能一生没有烦恼、困惑?而一切都必须从“心”作起,提升心灵的层次,找回本具的真心,自然就能产生智慧,逢苦不忧,遇难不愁。

以好书滋养心灵

现代人每天都生活在分别、计较、爱憎、得失、苦乐之中,身被境转、心随物迁,茫茫然于红尘中,不知所终。我们每天不忘以三餐长养色身,但我们拿什么滋养心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好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本书如同一名善知识,即使没有机会认识古圣今贤,仍可以从他们的着作中汲取智慧,自我学习。

读书须慎选好书,真正的好书就是一座宝山。懂得读好书,不但能解惑,甚至可以悟道。天台祖师慧文大师读《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而豁然大悟。历史上许多圣贤伟人,都因书中的片语只字而领悟人生的真谛。

如何才是“好书”呢?能够解除烦恼,开启智慧,点燃本性的智光,可以自利利他,即是好书。例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揭示了人伦之常、圣王之道;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更开展出宇宙的真理,令人出离生死苦海,皆是传世不朽的典籍。

透过闻思修提升自我

薰修佛法阅读经藏,旨在净化心灵,需遵行闻、思、修三步骤,即口诵、耳闻、心惟、身修。闻者,时时听闻学习,将一本好书反覆研读,甚至背诵。在研读与背诵当中,眼见文字,耳听声音,一字一句皆是善根苗种,依文解义,返照自心,时机成熟,自然心领神会,开花结果。

“思”就是用心思惟书中的义理,体会领悟它的深意。“智者悟真,理将俗反”,真理往往超脱于凡物俗情外,若不用心思惟体会,难以契入。明朝的理学家王阳明,为了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反覆思惟竹子为何空心。起初始终找不到答案,但因为专心思惟的结果,最后终于体悟到其中的道理,而作了一首偈子:“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修”即修行,就是“知行合一”。即使明白千百番道理,不如起而行其一;将所悟得的义理藉以修正自己,检讨反省,端正人格,清净内心。知而不修,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例如三十而立的孔子,四十而不动心的孟子,即是正心修身、知行合一的典范。而佛陀更是万行具足,圆满庄严,了达宇宙人世所有一切真理。历代祖师大德,追随圣人的脚步,身行菩萨道,广度诸有情,即是修行最好的例证。

一门深入方有所成

读好书,尤其是出世间的佛法经论,切忌囫囵吞枣,博而杂乱。必须透过四个条件:谦恭、专注、精进、长远,达到一门深入的功夫,方能有所成就。学人们应虚怀若谷,不自满、不预设立场、不画地自限、亦不妄自菲薄,以真诚恭敬之心来读书学习,一分恭敬就消一份业障。专注认真,注意力集中,心无杂染、不散乱、不昏沉,就易产生极致的效果,与义理、法门相应。精进用功,不懈怠放逸,寒暑无替,昼夜六时都能把心靠在用功的法门上,如慢火煮水,即使再愚钝的人,不断地加温,火不熄,水总有烧开的一日。短期的精进易为,长远的精进难行。数月数年的用功或能行,而学海无涯,一生一世,甚至累生累世长远的精进,以整个生命为之,始有超凡入圣之机。

契悟真心智慧常显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教导我们,藉经典中的文字般若起观照,破除我、法两执,才能契入无为的中道实相。求取学问、知识、法门,不过是自利利人的前方便,若有所契悟或成就,皆不可执着;世间、出世间的学习,乃有为法,有为终将幻灭。万法皆空性,唯有真心才不灭。真心就是不思善、不思恶;无取舍、无分别、无憎爱的这念心──此即我们的“本来面目”。读了万卷书,能读者为谁?所读者何在?推寻了不可得,此即“真空”;说真空,又能日理万机、日写万字,此即“妙有”。能契悟这念“真空”生“妙有”之心,就找到了生命的源头活水,自能显发清净的智慧,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