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阿阇梨圣如意轮法问答录

问:若是观想本尊,则要知道本尊圣如意轮观自在菩萨主要功德体为何?∵

答:请参阅本尊六臂功德解说可略知,另日常生活中,依本尊性德之自我要求,亦相当重要,由行而证德,由证而契入。此为一般只重仪轨修持者所忽略,故大多未能深入即此因。

问:属于何部?

答:莲花部

问:体相如何?

答:参考本尊照片,及法本本尊之描述。∵

圣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尊形简介∵出自--大正藏∵

觉鍐钞∵http://cintamani.bukon.idv.tw/explain/explain.htm∵

问:三昧耶形、种字、手印为何?

答:三昧耶形,因恐初修观之人,太过复杂而暂不提。

种字为红色赫纥,法本有提到请细阅。

手印法本有提到请细阅。

问:眷属为何?

答:圣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尊形简介∵

出自--大正藏∵觉鍐钞

http://cintamani.bukon.idv.tw/explain/explain.htm

答:如意轮本尊诸事

http://cintamani.bukon.idv.tw/explain/explain.htm

问:体相是指菩萨六臂的身相吗?

答:是

问:种子是在浅释圣如意轮之名义文中的图案吗?

答:是

其中口诀,若非经有修证之***口传,只依文起观,则容易堕入歧途,尤其是气脉、明点的修持与深奥的经典理趣,更是如此

问:再开始观想莲台、种字、咒谩而就此安住。"种字代表一切功德出生之处。"如果有人观不出种字、月轮时指自己如本尊坐在莲台上吗?∵

答:不是∵

问:咒谩、月轮是指什么?种字、咒谩、月轮其位置安住在何处?极略轨可略过吗?

答:种字、咒谩、月轮,是观在心轮,心轮两乳之中间,对于体内位置。初学至少观种字。

问:若刚开始,观想不出本尊时怎么办?

答:先将佛像放在前面,在适当的距离,看着本尊,然后观想。

问:必须睁开眼睛观吗?可以闭着眼观吗?

答:∵宜开眼睛观,或半开眼睛观,偶尔可闭着眼观之。

问:腿是打坐的姿势或是其它的姿势?

答:均可,但以打坐为佳

问:此时可观种字、咒鬘,若是觉得困难,必需由内心把一些执着再放下,禅定才能再深入,种字才能很自然地安住。自己还没有止的功夫,可以就开始修观吗?

答:凡事均要有个开始,以后将渐至成熟。∵

问:普礼真言约多少时间?

答:无时间限制,快者一、二分钟,慢者难说,依个人而定,以有觉受为主。

行者跪拜礼佛须五体投地,其意指五漏之身,归命于阿字本不生之地

问:极略轨中并没有要行者跪拜礼佛啊?要拜几拜呢?

答:一般于佛前唱诵普礼真言三次三拜,无者或不方便者,只金刚合掌诵之即可。

问:归命于阿字本不生之地是什么意思呢?

答:皈命自性之义

问:"体证到自心本俱有的光明,此时结手印进入观想"若无法体证到自心本俱有的光明,可继续往下做结手印进入观想吗?

答:尽量行之,∵若还无法体证到,则否继续下一步骤。以后修法久后,自能深入。

问:本觉心莲是什么?长得什么样子?

答:汝之清净心如莲而不染垢

问:净三业约多少时间?

答:如前普礼真言一样

问:是否和普礼真言一样要先拜佛?拜几拜呢?

答:不用

问:应结净三业印才是?

答:是

问:为何说结未敷莲花印呢?不散安额诵言是什么意思?

答:在法本mp3己详述

问:光气是什么?

答:气是生理反应,气之极化为光,而光气之产生,除身心之调整外,亦是行者住入理趣性海之初步现象。

问:八叶白莲长得是什么样子?

答:八叶白莲乃自心清净所表征,修观时于心轮位置,想由自心清净心所缘生之光气而组成,一如莲花状光体,但八叶非真只有八叶乃表吾人八识也。

问:心轮在那里?喉轮在那里?

答:心轮前己讲过,喉轮约略在舌根喉结后。

问:披甲护身入观时间多久?密观时间多久?

答:如前净三业回覆

问:若观不出中脉,就无法密观了吗?

答:观不出就意想一会儿

问:气脉指中脉吗?明点在那里?极略轨可略过吗?

答:包含中脉,亦有其他部份。初学不提太多,只依法本及语音档教授修即可。若老参可来涵

service@mail.bukon.idv.tw∵私下请教

问:大日轮长得是什么样子?

答:日轮表智,大表其炽盛状。有如十万颗太阳光芒,光芒表智现也。∵智以离执契性也,虽无法观出,先意想后功夫成熟必现之。以内心无执契入为智现为日轮现也。∵

问:五悔时要起身拜佛吗?拜几拜呢?

答:可不用拜,要起身拜亦无妨。

问:发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和召请印只需念一遍吗?

答:Mp3己有提到,不限次数,以觉受圆满为足。

问:本尊加持的时间约多久?印顶是指印头顶吗?观想于顶上捧珠是指观想双手捧珠于头顶正上或额头前?本尊正念诵的入观时间约多久?"念珠入掌中合掌捧顶上"是指头顶正上或是额头的前面?

答:此问题Mp3己有提到,似乎汝未详听或下载资料不全,手印置于胸前想置于顶上

问:普传极略轨要随缘灌顶吗?

答:普传即同灌顶

问:不必供养护法吗?

答:可

问:初修时是否是一边看极略轨的简略说明再依着做?

答:可

问:请教***,何以有人专修?有人专修兼修两具?

答:密法修持,一般皆是一法深入,得其密法心要后,再以此基础广学诸法,但***法是每日必修,乃至修每一法开始之前,加修之,或持***咒多遍,

以延续法源之加持。至于,有人则数法齐进,则为专修兼修两具,此乃其个人之抉择,那只好尊重了

问:可否请宝海***开示结印持咒之重点?

答:结印之重点在于手要放松,结印之理趣要了然于心,另外一个重点是结印勿置于太近于胸前,以免造成胸闷等不适的现象。∵

持咒之重点在于要出声,先持咒暖身后,再依住心微动念起观配合持咒开展本尊的性德。持诵时要注意身心一定要放轻松,而且念诵时要随着心气自然变化韵律,勿执固定的调子。

问:宝海***:请问诵持咒语时可否默念?师父的mp3都是很有穿透力的声音,这样念诵当然最好,但有时夜深人静怕自己的声音打扰别人休息,所以不敢全力发声,请问是否可以小声(口念耳闻,自己听到)或者默念?∵

答:可以小声微音念诵或默念,因为修行是以心为主,不过若环境允许吾建议初学者采大声念诵为宜。

问:请问∵***在观想的对境的过程中,所见的自心相可以视为本尊及其净土相吗?谢谢!

答:妄心及真心非一亦非非一,于中能了知,体性廓然,但恐执妄为真。执心认二,则一切皆非。《所见的自心相,可以视为本尊及其净土相。》此亦同上理。

问:因为弟子在练习观想时住心观想时发现自心当所见之境,即是自心所开展之相,此相会随着自心深入而变化;亦即每深入时所见之对境不同,所以自己以为每次所见的心即是本尊心。不知如此之理如法否?

答:若云本尊心为真性,即知一切相为境尘,但境尘不离自心。

问:顶礼宝海***,请问:回向后是否需要想一下,回向者、回向的物件、回向的功德,三轮体空,本无自性呢?谢谢。

答:○次∵回向∵金合

所修功德∵

回向三宝愿海∵回向三界天人

回向国内神等∵回向行疫神等

回向弘法大师∵回向贵贱灵等

回向圣朝安稳∵回向护持∵消除不祥

增长福寿∵恒受快乐∵无边所愿∵决定圆满

回向寺中安稳∵回向天下法界

回向无上大菩提

○次至心回向∵金合

忏悔随喜劝请福∵愿我不失菩提心

诸佛菩萨妙众中∵常为善友不厌舍

离于八难生无难∵宿命住智庄严身

远离愚迷具悲智∵悉能满足波罗蜜

富乐丰饶生胜族∵眷属广多恒炽盛

四无碍辩十自在∵六通诸禅悉圆满

如金刚幢及普贤∵愿赞回向亦如是

回向是三密作用,非显教口头回向,此中亦最后收摄于三轮体空,其实修法中三密作用己作加持了、口头之回向只是重申意旨,有无皆可。若无三密作用之回向,只属空口无用。幻化佛事终归空寂,故虽有前之三密作用回向,毕竟体性空寂,了不可得,归于三轮体空。

问:准提法中有ran字观,又云为净法界三昧,不知***可否方便开示一.二?

答:既然有问,吾抽个空将此问题作一个详解,以利时下诸多修准提法者。顺便也请诸位与自己所修做个比对,依经典自我阅读修持的,与师传实修有何差别?∵ran字乃火大,色赤火光炽盛,表一切智用,用以烧烬全身,而此时吾之肉身即表有漏所执之总体,烧烬成空光表吾人所执去尽,得证智慧空光身。就此一法而得成就法界身亦是不难。吾心即是法界,此身执及蕴执烧烬,即是于心了不可得,而能如实知自心,此即是成就净法界三昧。以上为ran字观理趣部份。

而其实修次第,先结定印,身心寂然安住后,再观于头顶十字缝处有一ran字赤色火光炽盛,为三角锥形,此火大之形状也。此ran字由行者智力观照,火光大盛遂于ran字外围成一宝珠形,如十万日光赤色火焰聚之,此ran字所成之宝珠,一半在顶内一半露出顶上,行者如此安住良久,有一段定力,宝珠遂流出火焰如炙热之汁或火山岩浆,沿中脉滴下将顶轮之中心熔化,并将顶轮整个熔化,并透由顶轮所接之各大小支分气脉,向外沿烧,最后透由毛孔烧出。此时一边修观一边持诵长音之om.ran,令音振荡顶轮,助其顶轮熔化,乃至火光透由毛孔烧出。然后行者摄持前顶轮极热熔化之智力火光,顺中脉向下沿烧而至下一轮脉,其修法亦如顶轮一般修之,每经一轮火光智能即倍增,如此直至海底轮,终将全身烧烬。身心不可得,不住而住于空光中,即成净法界三昧。以上提供给自行修法者,作参考。欲令其知法非白纸黑字,人人皆可习得其精髓。

准提佛母三眛耶形释义

准提佛母三眛耶形为贤瓶,瓶口盛白青莲花,瓶口以赤色彩带庄严之。此贤瓶乃佛母左第八只手持物也。瓶者地天之三昧耶形,即阿字义也。∵阿字吾人菩提心地,自心佛性也,能生一切智智也。瓶中盛满甘露智水,此∵ban字义也。阿及ban表胎金两界不二之智,此为一切佛种智,一切诸佛莫不由此出生,故此佛母云为七俱胝佛母也。又依阿及ban胎金两界不二之智,能令一切生出菩提妙华,获得凊净智也,故又称为清净金刚,最胜金刚也。瓶口以赤色彩带庄严之,赤色表大悲爱染之极致,彩带表垂覆加护之义,故云此尊为一切众生之依怙,能施一切如母呵护般。

此尊身色为黄白色义黄色表阿字,胎藏界也,理也。白色表ban字,金刚界也,智也。此尊身即两部理智不二之智身,故能统摄二十五部,而独部一切也。有空再提,准提法所重镜坛之义:镜圆约为自性心圆满相。自心圆满洁净无杂,为凊净义,此乃准提菩萨密号凊净金刚,思之即可会通,何以准提法所重镜坛矣。又自性圆满通,十方净土一切佛刹,乃至森罗万象皆不出此圆净之心。故修准提法契入者,于镜坛中能显一切相也。镜坛即汝圆净自心,即清净金刚准提牟尼肝心也。此供参考!

***开示:

◎有关普传法本中,何谓待有觉受时,方印之,之解说

唱诵咒语或梵呗的重点是心境要沉稳,要有悠闲的感觉,而不在于气的长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把心寂静下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平常腿一盘心一放松,心就能够静下来,如是唱梵呗或念诵咒语时,心境才能感觉悠游、自在、愉快。

在极略轨讲解中常讲:“当你内心有所觉受时,然后结手印,印在你要印的地方,印时要观想让你的自性光气由此处开展出来。”对于这一点于此做一详细解说。譬如:结净三业或披甲护身手印时,结手印放在胸前,开始念诵咒语,这中间咒语不断。在念诵之前,对于净三业的道理、什么叫做三业清净、什么叫身、口、意、净三业的境畀,净三业所包含的道理,是什么等都要把它搞清楚。但是不是像读书般把它读一读记下来,然后在修法之时,把这些道理想一遍而已,这样子不叫做修“净三业”,这是不对的修法,若你这样修的话,是得不到快乐的。∵

净三业的理趣,就是三业清净,这三业清净,在修法上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未来的修持。各位你此三业清净的道理懂了,可是不见得对这道理,马上有所领受、受用,还必须经过生活上,及法上很长时间的磨练,于是乎在生活上,随着个人因缘之不同,就有不同的体受。当你陷入在非常烦恼之时,然后再从烦恼之中走出来后,那时你就会喜欢,没有烦恼时的清净。唯有当你从烦恼中,走出来时,你才会了解到什么叫身、口、意三业清净。

这些都是要各位,用你宝贵的生命,用你全部的生活,一点一滴去体受的。所以有人问一个法到底要修多久?光是净三业来讲,难道学佛不就是要净三业吗?若能三业清净,则你的法就已修成,没事了。由此可见每一步骤,都要用你的生命一步一脚印地走过,才能了解里面真正的内涵,及甚深的用意。所以,每一个步骤都是修不完的,随着你的程度越来越深,体受就会越来越深,∵师父教的净三业、咒语、手印都相同,但是各位的人生历练不同、体受不同,前半年、后半年心境也不同,过年前、过年后心境又不一样,心境不断地在成长。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觉照的心,所以各位会自然地在生活与修法过程中,于佛法上会不断地有所修证体受。所以三年前修净三业,三年后也修净三业,乃至最后也修净三业,你的意境心情都不一样。所以∵师父一再跟各位讲,所谓“觉受”不是要去制造一个感觉的假相,“觉受”是各位内心的体受。这些体受的生起,除了日常生活之中的磨练之外,当然依照密教的方法观想、修持,固定的修持,会让你身体气机产生变化。由于时间的不同,所谓的“觉受”是行者,当下对于整体的感觉,及接受的道理,透由生活、身心而有的体受。

所以,透过密教固定的修持方式,能使行者一坐下来就能契入,可以帮助各位把气脉打通。须知身心调合会影响到心理,所以师兄们帮各位整椎之后,坐下来气就畅通。有时会从下丹田升起一股凉气,根本不用观,坐下来气就上来。所以身体对于心理上的影响很大。所谓的成就,就是身体与心理一起的成长,两者互相影响而得解脱,所以固定的修持相当重要。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体受,再藉助于密教的修行方式,能让自己的心在修行之中,对于所领受的道理更加深入,所以固定的修行会助长,生活上的摄受及体悟深入。相对地生活上的体验,也会助长静态修行的进展。

所以我们讲:修行是全部的、整体的,不是只有坐在蒲团(坐垫)上才叫修行,甚至连下坐以后所有身心的体受,也都是下次上座依法修行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佛法修行,跟生活是一体的。所以所谓“觉受”,方便讲是感觉,所谓“觉受”不是各位所讲的,依照道理,然后去假想模拟一个心理状态,再把自己套入此状态中。这样是不对的,这是自欺欺人,是自我欺骗的行为。

修行是心灵上的享受,是内心很高兴的事,好像跟自己的内心在幽会一样。咒语是此时此刻心情的表达,修行应该是这样的,是一种心灵的追寻。如果用前面所讲自我欺骗的方式去修的话,修到最后会觉得索然无味,刚开始运用情绪化,可能会带动一些体受;但修久了以后,就会发觉情绪化的修观,是无法代替心灵享受的,因为情绪化的东西是假的。那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追求的,这种修持到最后,你终会放弃。

这样修不要说成佛,就是对现在的你,又有何帮助呢?正确的修行,应该是每修一座,就有修一座的快乐,就像与自已心灵约会过一次一样,而你的心,在你的念诵时就已表达出来了。像∵师父带领大家唱赞偈时,你不觉得它也跟你的内心,很相契合吗?很舒服。这不是你当初来学佛时想要的,那一种心灵上的快乐吗?也是佛法所讲的法喜充满。这样子就好了,至于成就不成就,成不成佛,那是以后的事,不用管它。现在想那些,对现在的你来讲是摸不着边的事。

当下的你是否领受到佛法的快乐?是否由内心深处流出快乐的心境?那是一种没有负担,零压力的现象。这些才是最实际,你最想要的,成就、成佛那是无聊的人在讲的。只要你每一刻都高高兴兴,都在法喜之中,一步一脚印地走下走,从现在乃至未来际,所累积起来的法喜,都会让你感觉到生活就是修行。所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人成即佛成;净土宗讲当下即是净土。其实这些话,你不必想得很深,也不必从文字相上去解释。就像∵师父所讲的,此刻修法的你,若不能获得法喜,修法有何用?因此,每次在修法的当下,无形中、这些潜在意识就笼罩着你的心,潜在意识想修得更好一点,想要有所感应,乃至问自已这样修对不对?为什么会有这些念头?因为你想要修更好一点。这些莫名其妙无形的压力、思绪在你坐下来修行之时,你不用去想它,就直接笼罩着我们的思绪。

今天跟大家讲这些,把你的盲点讲出来,让你了解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追求心理,致使你每次坐下来修法时,身心无法安静下来。这就是这些思想在作怪。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认清自已,了解身心不安的原因。从此以后身心安顿好了修法就能用无所求、欢喜的心来修行,就能够感受到心灵上的法喜,唱诵时就能舒展自心,将法喜流现出来。如此修法,就不必计较有没有观出来?是否有气、觉受、中脉等等?这就是擒贼先擒王,也就是说你已经抓住了心要了,如是再依照修行口诀要领修之,其他身心等诸反应,自然就会不求而自得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宁可气不动、没反应,也不能让此时此刻的修行,没有法喜。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各位切记。

所以,今天最重要的是把各位无始以来修行的盲点,内心盲目的冲动把它解析清楚,清楚之后就可放下。我们人有时在生活中,其实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会莫名其妙地急躁。其实你的内心,是有一点在担心什么?只不过你现在的心很散漫、很粗无法体察到而已。相同的我们在修行坐下来,当下笼罩在自已心头上的,那股莫名其妙追求的急躁心理,只要自己能察觉到,它就会释然而消弭无踪。所以各位请记住一句话:每一座的修行,是希望给自己法喜而已。

今天解释所谓“觉受”及当你有觉受之时再修观,这相当重要的,所以,各位要在修法之前,先静坐一下,不用任何的方法,依照从前∵师父所教的静坐方式,让身心宁静下来,才有辨法以一种宽松的心,去享受你的心灵。如净三业,即六祖坛经所讲本来无善无恶,法性原本清净。

就像金子一样,金子提炼出来放在橱窗之中,看到时你就会说是百分之百的纯金,但是它未提炼出来之时,在矿土里,难到它就不是金子吗?难道金子跑到泥土里面去了吗?没有吧!所以佛云:我们的自性原本清净,没有受任何染着。把它丢到臭水沟,金子还是金子,清净就是清净。此是很重要的思想。修净三业要认取这一点,此刻的你,不管你曾经做过什么,乃至未来际,你会造何业或现在的你怎样,都没有关系。

当下听得进去∵师父所讲的这句话,佛性有如金子,原本清净,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常恒不变,所以此心就像金子。不管用烂泥巴、杂草、石头来比喻,我们从以前到现在所造下的种种业力,或起心动念中的善恶念等,种种复杂的东西。解脱跟善与不善无关,直接认取每人原本清净的佛性即是。就像一个人每天都过得很累,刚好放假几天,一个人跑到山上脱离,这些累人的生活环境,暂时把自已那些要面对,疲于应付的事,暂时切断关系,跑到到没人干扰的山上,做一些自已想做的事一样。

你会感觉到好舒服,这表示每个人对于内心原本清净的感觉,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即使环境再怎么压迫它,有一天它还是会抬头的。所以,为什么这么多人一放假就往山上跑,这就表示每个人都需要此心灵上的粮食。若你听得懂∵师父刚才所讲佛性原本清净之理,此时此刻放下一切善与不善,放下无始以来的无明,当下即能直取真性,把自己的真心显露出来,放下周遭围绕的意识尘埃。

现在让我们来唱一首赞偈,以其经文意思引动刚才∵师父所讲的那段“自性原本清净”边唱边进契入赞偈的意境,放下心来回到原本的清净。

梵了五心偈:

梵唱净业心离垢,了却尘刹百千心,

五蕴幻化本不实,心空狱空无明尽,

恳祈冥显施恩资,兴慈运悲遍尘刹。

当各位随∵师父唱诵梵了五心偈之后,内心有生出觉受,但却说不出来,对否?若讲得出来的东西是假的。所以,佛教在印证时,讲求的是离开一切言语,离开一切心的作用,不用任何方法的悟境。就像刚才唱赞偈一样,直心体受,各人内心冷暖自知。

所以前面极略轨的教授云:在你的内心有所觉受之时,再开始印某一部位,然后把你的心透过意境转化成为光气,从那个地方引动出来。若刚才各位唱梵了五心偈时能契入,即能了解∵师父以上所言。要勉强讲也讲不出来,幻化再幻化,了不可得,无从说起,嘴巴要讲,但千言万语无以表达。所以法本解说时,说就像一个人想“妈妈”的感觉一样。“妈妈”这两个字,大家都知道代表的是一个怎样的感觉,可是当你想时,却是有不同感觉,此乃因为每人的感受、领受“妈妈”的感觉不一样的缘故。

各位唱梵了五心偈时,依赞文的内容至心而诵很容易深入,唱调若选择适当,当时更易表达心境,再加上赞文的描述,则更能深入个中三昧,此是唱诵赞偈的好处。∵相同地修行时,很多人不肯研读理趣,都以法本为主,讲究那里要结手印,咒语要念几遍。其实错了,没有意境,没有觉受,光是结手印、观想、持咒而修,那是在演布袋戏一样,自我安慰一番而已,所以请各位平常要,将你现在所修法本的理趣,好好研究探讨,要将整个法本,从头到尾研究至烂熟,不要一边修又一边想。如此加上生活上,能依照法本思想,来修养个人的心性,则如此每次上座修法,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一开始上座修法,唱赞偈的那个无法言语的感觉,很自然地就会跑出来。

所以∵师父法本讲解,如何观净三业时说:由海底轮下部,有一股无始以来清净的智慧光气涌上来,各位就观想一股清凉的气升上来,这是练气功,是自我欺骗。既然要了解,无始以来清净的智慧气,那各位是不是要回想∵师父刚才所讲“佛性本来净之道理”,放下,放下,再放下,清净就好,于是气自然就会升上来,那就是清凉之气,甚至你会感觉到清凉,此是不用去想的,要想一个清凉的气,上来干什么?制造一些假相做什么?

如果自己了解清净的佛理,当下身心放下,契入原本的清净,自然能带动气机,把气引上来,气一上来,自然会感觉到清凉,如是就能感觉到心气合一之意。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其实任何观想,都是由你的内心生起觉受后,再来藉助观想,把你的心再度开展出来。此关键相当重要,每个法本的修持都要这样做,这样修。

外面普传弟子请师父开示:修一座法大概要多少时间?因时间上的限制关系,∵师父开示:修行的目的是在于心灵享受。前面∵师父开示的很清楚,要先升起觉受,要身心放松、放空,等到内心有觉受时,就继续修下去。每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一坐来,就能契入;有的人可能一时无法做到,需要更多的时间。至于时间需要多久?有人可能需要几分钟就好了?有人可能修一天,有人可能需要修一辈子。

净三业把五个地方印完了,等于说把佛性完全开展出来了,此时对自己的自性清净的体受会更深,此时对清净的觉受越深,就越放得下,看得开。若是你印完了就马上结束,那就错了。印完之后,还要让内心继续深入,让觉受圆满,这才是我们要的结果。一般人印完了就跳过去修下去,只为了赶时间修完一百零八座,那就没意义了。所以,后面的觉受圆满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觉受圆满之后,让境界继续深入,咒语继续唱诵,让你身心在里面悠游一番。往往在后面这一阶段,会让你有突破的,你的心境体会提升很多,往往真正的功效,在后面这一段,很多人都忽略了。

今天师父特别开示:若时间不允许的人可以分段修,譬如今天修净三业,明天修披甲护身,一段一段地修,等到有时间再来修整座的法。修整座法有如享受满汉全席般,修净三业可能是享受菜单里的一道菜而已。整套法本是很完整的,一个众生从凡夫开始,净化到成佛,然后再开展出自己内证的完整体系皆包含在内。修一套法本,即是你从凡夫走到解脱,然后再发起大悲心来渡化众生;整个过程这样修一趟,对心灵而言,是一种享受,有如是享受整套的大餐。所以,对于时间不够的人,就分段来练习也是可以的。初学者,分段练习之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每天必须持本尊咒;不管你如何分段修,最后一定要持诵本尊咒,十分钟或百遍亦可,不一定要千遍。若为了要念满千遍,念到最后反成鸡飞狗跳那就没意义了。

试问修行最重要的是在那里?

所以修法不要求那么多,就这样以无求之心修之,反而更能进步。因此,较忙碌较无法抽出空闲修法的人,就每天在允许修法之时坐下来,结本尊手印,依照修法要领,参考法本∵

师父讲解的本尊加持说明,是如何持咒?是如何印法?理趣为何?就像唱诵赞偈的原理般,让它引导你契入意境。当你把本尊加持做完之后,用禅定的方式拿念珠或不拿皆可,或一直结手印亦可,开始念诵本尊咒,让自己悠游本尊性海一番。

以上为∵宝海***∵课堂开示,弟子恭录整理,希能如法。

◎观想实义

[一]月轮观之重点,在于体性圆融之体受,月轮乃圆满之佛性也。若修此观离此,则错矣。

[二]阿字观,乃重点,在阿字为《本不生义》之契入,此如参话头般,心行灭处言语道断。

[三]字轮观之真实义,非在字相、而在字义胜谛之契入。

[四]以上三种皆非在相上下功夫,至于其中修气之部份,仍需以契入胜义,为基础而起修。

◎持咒,发音问题

自然音由下丹田而发,是修行好现象,此一般声音家皆如此发音,但吾有教汝等,唱诵非喉声,非下丹田音,乃微微之脉中音,与身心共振,而产生巨大浑厚天然之音。希望汝依现在受用之法用功下去,日久自然会体受师父所提脉音一事。

其实[口中念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此句对持咒,及念佛者皆适用。咒语散持并没有作用,等同于散持名号没有效果一样。灵不灵、有没有效果,皆在行者本身,心相应否?∵

散持,乃一种动中修持功夫,希藉此,而能收摄身心。

若说持咒口诵,心不持之,亦可得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若其是以,诸佛不可思议誓愿力,及龙天护法之护持,为依据之理,此可信也。但也需于散持中,有些许与心相呼应方可。散持念佛之功效,亦同此理也。

总结,有无功效,端在自心。佛名圣号与佛之心咒何有异?功德皆等同,不应于此起差别,只是入手方法,及巧妙各不同罢了!

◎咒与心之关系

咒语是本尊功德智慧的浓缩,真言宗讲一字含千理,每一咒字,皆如一个作文题目,可无尽开展。而持咒当须对咒意完全掌握,方能产生持咒之功能及功德。而对咒内涵性德之掌握,非一边持咒一边思惟其义。乃是依受法时***讲解之理趣及修观方法,实修之。?***之引导开示及实修方法,乃是本尊性海契入之钥,而咒意即本尊性海。人人本具自性本尊性德,依法修持,一经开启即能,目睹亲游自性本尊无尽庄严园,随兴所至,一片景色自天然。故心乃咒力之根源,而此修法之意密即咒义咒密也。舍心求咒音,亘古与本尊不相见,思之!

【一】∵以赞叹、欢喜心、自性供养之心,吟咏本尊咒∵

咒音是心灵之音,是自受法乐的欢喜声,是自心绝妙境,在唱诵中,韵律之变化,来自于对本尊性德之感召,随法音之宣流,乃自性微妙心分对本尊之供养。吾心灵深密奥室,乃本尊与吾之法乐堂,此间欢喜愉悦声,三世常恒不断

【二】∵修法乃心灵之旅,是对自己的一种仁慈修法与本尊约会的时间到了,在无边尘垢中,找一块净土,找一个无人的地方,让心情尽情宣泄,或唱或跳,或高歌或低吟,或无量欢欣----,这个地方就是汝心。现在人在一整天的忙碌后,心灵之旅----修法,是给自己最佳犒赏,是对自己的慈悲。学佛之初,是为了喜欢那一份无忧,那一份清净、那一份洒脱,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若修法变成追求,成就变成压力,感应变成期待,那一切皆变成不轻松,不快乐不自在,有违学佛初衷!虽无感应,也不知何时成就,但每次修法就像心灵之旅,与本尊的约会。修法中,那一份无忧,那一份清净、那一份洒脱,我喜欢。如此就可以了,不要修得愁眉苦脸,变成下班后的加班。以欢喜无求之心来修法罢!

◎持咒心要

[一]对所持本尊性德之了解及契入

[二]能于无执、无求中,生起欢喜心,生起自性本尊性德,充满法喜而自在持诵

[三]能入甚深禅定中,心气依住,三密合一,音即义,气即意,咒音、心气、本尊密意,三者合一,身心廓然,法界翕合,成法界真言。

简单回覆希能有所帮助,宝海合十!

◎持咒与念佛

若就其相应之原理,实无二也。皆要与自心相应。

持咒,重在身心一起之调整,念佛者,重在愿力。但若深入探讨,念佛亦有身心方面,

修法之探讨。如十六观经,即是。只是一般人看不懂,近代己少有人,能指导了。近代持咒者,迷于疾速成就,及功德感应。不肯跟着地,一步一脚印,己非持咒之密行者了。又持名念佛者,每贪于带业往生,至于净土之奥旨,无人问津!此众生贪念之最,己失净土之旨。散心杂话,不受持弥陀精神之人,真的,能于临终之时,提起正念,忆念弥陀吗?此一疑也!岂不闻,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吗?何谓"善根福德因缘"?深思之!又诸佛悲愿,方便设立净土,那何谓"净土"?其真实义为何?又净土法门,只有持名念佛吗?其它的呢?岂不闻[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只求往生,岂不辜负了佛意吗?又何为念佛者?要如何,才能相应,念念弥陀呢?弥陀之精神,及其内涵为何?

至于持咒者,何以三密加持,能疾速成佛?何谓本尊?本尊性海妙义为何?为何如此修能解脱呢?三业如何转呢?何谓成就呢?生出很多手吗?还是变得不是人了才算?何谓三密?作用何在?理趣何在?------等太多了,不胜繁举。

圣如意轮秘密妙观宝偈∵

宝海***?造

稽首皈命如意轮。大哉观自在菩萨。

顶现观自在王佛。端坐无垢虚空地。

宝髻顶严∵无垢地。脸如秋月身金黄。

额乃宽广平实地。一切平等胜自在。

鼻隆准圆翼丰满。此于一切最胜义。

首楞严∵妙觉受用。自在解脱香摄受。

两眉弯弯如垂拱。绀目澄清似大海。

独眼慧炬第一义。五眼俱足一切智。

耳垂金珠∵福田王。离诸尘垢∵清净声。

口吞四海无明尽。于法自在能演绎。

随意摄受∵语威德。三纹三身圆满义。

自在如意自在姿。生死操杀能自在。

于一切处而无碍。三业满足而摄受。

化他自觉皆圆满。右第一妙思惟手。

能睹清净般若相。离于无明一切智。

手持如意摩尼珠。万行圆满福智严。

无碍摄受∵施一切。珠珠旋转∵正念续。

净念相续∵语清净。安住∵莲华语三昧。

左第一手光明山。山者自在心王体。

心地发光忍不动。无嗔无痴劫火息。

手持妙莲清净义。八叶白莲常自净。

莲无垢意亦无垢。一切不染∵意莲华。

八辐如意∵宝金轮。一∵指顶弄股掌间。

眉间白毫∵威怒相。能摧所摧∵本体空。

幻化灭时∵空依在。若能解此∵步掷意。

操杀纵横∵步三界。我今复以皈命礼。

无上如意摩尼宝。大威德观自在王。

南无大哉圣如意轮自在菩萨摩诃萨(三反)

附注:此为***十多年前,在妙见山信手拈来,约十几分完成的作品。红色字体部分为一个词句,不可将其断开读诵。

***开示:

今天,讲解《圣如意轮秘密妙观宝偈》里一段偈文,以作为这个礼拜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珠珠旋转正念续∵净念相续语清净∵

安住莲华语三昧∵左第一手光明山

山者自在心王体∵心地发光忍不动∵

无嗔无痴劫火息

"珠珠旋转正念续"∵修行所重以清净心修行,∵行者若能于一切处,起心动念,皆能如念珠一样,念珠者心也,汝心是烦恼心,还是凊净心呢?【净念相续】如于日常生活能于每起烦恼时,反照自心,息诸妄想,进而乃至念念凊楚,不为垢障,此即【净念相续】之意,如此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之中,即是修本尊念珠手之成就也。而于日常生活之中能落实,于静态之修行,自能起相辅相成之功用。

【净念相续语清净】此提醒吾人,日常中,若能常保持内心清净,自然开口讲话,皆是充满智慧,所以修行人,平时最好不要讲一些没有用的话语,以杜绝口业。要如,真言宗祖师所开示:∵“举手投足皆印契,开口发音皆真言”∵如此才是,真言行者∵,以上若能做到则念珠手修成矣。

左第一手∵【光明山,山者自在心王体,心地发光忍不动】所谓光明山,即是吾人自在心王,行者平时要有,忍辱精神,面对事情发生,内心要先能,安忍,犹如光明山,,如如不动。【所谓光明者---智慧也,,,山者--心也,,即菩提心体】"心不动-境即不动",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如能有此心态,自然能于一切处,而无碍,常保清净心,无嗔无痴劫火息,若能如此,自可远离一切烦恼无明,所以各位修念珠手,要配合光明山手的不动安忍之心。

修行最重要是要能落实于生活之中,日常生活,若于逆境现前时,能忆光明山手之奥义,瞬息间妄心嗔火顿息,乃致不起者,光明山手修成矣。此为众等开示静态修行后,于日常生活修持之心要,动静一如方为成就,缺一不为成就。∵

以上为∵宝海***∵课堂开示,弟子整理,希能如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