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之道德基础

李一超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

页233-234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233页

释迦牟尼佛示现世间,出行四门,目击人类生老病死之

苦,恻然悯之﹗发生大悲救苦之念,毅然舍弃其高贵之王子

生活,艰贞卓绝,以求解脱。既得证悟,还入社会,行乞化

导,侪于平民。随机说法,应病与药,示人以种种法门,使

进于光明之路。此种积极救世之精神,原无若何神秘色彩,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者也。

后世佛教徒,不知体认释尊积极救世之旨,每多偏重出

世方面,加以神秘色彩,致使佛教成为消极厌世之空门﹔与

社会实际,人生道德,了不相涉。知超度亡魂,而不知拯救

生人﹔知解放畜生﹔而不知施济人类。一切社会慈善教育事

业,阙然无闻,其为世诟病,以至日就衰落,诚非无因。虽

然,而佛法救世之真价值自在也﹗

时至今日,世变愈亟﹕政治方面,则强凌豪夺,风靡一

时﹔而弱小呻吟,莫能援手。经济方面,则生产消费,失其

平衡﹔而民生困苦,呼天无路。社会方面,则奸贪诈伪,视

为固然。哲学

234页

方面,则学说杀人,有如饮鸠。科学方面,则战争利器,愈

出愈酷。人间有形无形之痛苦,自释尊示现以来﹔未有甚于

此时者也﹗然默察其症结之所在,可一言以蔽之,曰﹕自私

而已矣﹗而对治自私之无上法门,厥为佛法﹗

佛法以戒定慧三学,对治贪嗔痴三毒,无非克制人类自

私之念,使日即于光明。故能戒则自私息而贪念不生﹔能定

则自私灭而嗔恚不起﹔能慧则自私绝而愚痴不存。此佛法出

世入世之根本要义也。其应化之妙用,则有六波罗蜜与四无

量心焉。六波罗蜜中,持戒、禅定、智慧三者,已如上说。

若精进,若布施,若忍辱,亦皆为修己之要务。精进,勇也

﹔布施,仁也﹔忍辱,毅也。四无量心,则为治人之要务,

而一本于利他。是故慈者,爱他也﹔悲者,悯他也﹔喜者,

赞他也﹔舍者,助他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完满,

乃至菩提,佛法之道德基础如此。世有行菩萨行,而欲建立

人间佛教,挽狂澜于既倒,以表现释尊之积极救世精神者乎

﹖盍于此图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