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教团的发展与分裂

作者:圣严法师

第七节教团之发展与分裂

佛灭后的教团佛入灭当时,佛教教团不过是传布于中印度一带的地方教团。佛陀的出生地蓝毗尼与入灭地拘舍罗位于中印度北边,成道处菩提伽耶位于中印度南部,初次说法的初转***处鹿野苑在中印度西部,这四个地方称为「四大圣地」(cetiya),佛灭后成为仰慕佛陀的信众巡礼参拜的地方而繁荣起来(DN.∵Vol.∵II,∵p.140)。早期佛教徒心目中的「中国」∵也认为是以中印度为中心。

但是佛灭后,传道的脚步逐渐向西方及西南方推进,佛教教团慢慢地向这两方面开展。这可能是中印度的南方为文都耶山脉所遮断,东方为酷热未开的荒地之故。一开始,特别往西南方传道;在西方,佛教发展比西南方面缓慢,似乎是因为西方原是婆罗门教坚固的地盘。

传闻佛陀在世时,已有向西南方面的西海岸传道的事迹。据阿含经所载,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旃延(Mahakaccana)是阿盘提(Avanti)人(阿盘提首都为优禅尼Ujjeni);他长于解析简要的教说(分别),后来回到故国阿盘提教化国人。尤其他有一位弟子亿耳(Sonakutikanna),是在阿盘提随大迦旃延出家的,后来想要到舍卫城拜访佛陀,当时大迦旃延托亿耳向佛陀请求在阿盘提、南路戒律方面的五项例外(五事),十分有名。「五事」之中,其中一项就是边地不易聚合十位比丘,请准具足五位比丘便可授具足戒。一般都认为亿耳出生于阿波兰多(Aparanta),是位于优禅尼更西方的印度西海岸。

在上座部系诸律中,亿耳为摩诃迦旃延的弟子;而大众部系的摩诃僧只律中,亿耳则为富楼那(Punna)的弟子。富楼那出生于输那国(Sunaparanta)的苏波罗哥(Supparaka又称Sopara),也是印度西海岸的海港,附近发现阿育王的碑文,较孟买稍北方。富楼那也是开悟后回到故乡传道,度化许多弟子。有一部有名的经典,内容便记载他向佛陀表白传道的决意(MN.∵No.∵145)。也许由于他们的努力,这地方才能扎下佛教的根吧。阿含经中经常记载许多商人阶层的佛教徒;他们从各地来到中印度经商,归依佛教后,回到乡里传播佛教,富楼那和摩诃迦旃延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摩诃迦旃延除了到阿盘提外,还到过摩菟罗(Mathura,∵Madhura∵德里附近)地区弘法,有记载他在该地说法的经典。

又根据经集彼岸道品〈序偈〉,住在哥达维利河上游的婆罗门跋婆犁(Bavari),听到了佛陀的名声,便差遣十六名弟子前往听法。十六弟子由哥达维利河上游的布和城(Patittana,∵Paithan)经过「南路」,即经优禅尼、卑地写、乔赏弥、沙计多等,到舍卫城。而且当时这十六位婆罗门童子发问、佛陀回答的法语录,被整理后流传下来,即〈彼岸道品〉(Parayana-vagga)。这部经的巴利语文体显得十分古老,与经集中的「八品」(Atthaka-vagga),同样被视为阿含经中最早成立的作品。但即使这些文体古老,与阿育王碑文的文体相较之下,似乎还是难以明确判断两者之新旧。光凭文体古老就断定是佛陀在世的作品,似乎过于牵强。而且记述闻法因缘的〈序偈〉,成立得比彼岸道品的本文还晚,因此似乎很难根据〈序偈〉的记述,便断定佛陀在世时,他的名声便已流传到德干一带。

不过,由上面各资料显示,佛灭后,教团势力的确逐渐向「南路」方面扩展。传说阿育王子摩喜陀的出生地也在优禅尼,他传布到锡兰的是巴利语佛教;一般认为,此一巴利语与阿育王碑文比较研究之下,和阿波兰多附近的卡提瓦半岛的吉尔那尔(Girnar)碑文最相近,可见阿育王时代,这地区的佛教已经十分昌盛了∵。

政治情势政治方面,佛陀晚年时,摩竭陀国王为阿阇世王(Ajatasattu)。据锡兰所传,释尊入灭于王即位第八年。阿阇世虽然弑父即位,但却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征服中印各地后,巩固了摩竭陀国的王权。此后王朝延续数代,至那竭陀萨加(Nagadasaka)王时,为人民所废,由大臣苏苏那伽(Susunaga)即位,开创了苏苏那伽王朝;此时阿盘提已经被征服。但苏苏那伽王朝不久也灭亡,难陀(Nanda)王朝继立。据载,难陀王朝征服了印度更广大的领土,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只维持了二十二年便告灭亡。公元前三二六年,正当难陀王朝时代,亚历山大帝率军入侵西北印度。不过亚历山大帝只征服西北印度便回师,于公元前三二三年客死巴比伦,印度中原也因此免于希腊人的蹂躏。

但是就在这种希腊人入侵的混乱之后,青年旃陀罗尼笈多(Candragupta)举兵,得宰相卡欧提略(Kautilya)之助,推翻难陀王朝,创立孔雀(Maurya)王朝,之后他扫除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势力,统一全印度,建立了强大的王国,统治王国达二十四年。其后由子宾头沙罗(Bindusara)继位,在位二十八年,其子阿育王(Awoka,∵Asoka)即位,时约公元前二六八年。

据锡兰所传,佛灭到阿育王即位为二一八年;据北方的传承,则相距约百年。上述诸王统若属实,则百年的时间过短。北传《阿育王传》记载,频毗沙罗王到阿育王时代的苏私摩(Susima)为止,共有十二位王统治摩竭陀(大正五十?九九下,一三二中),但并没有举出诸王统治的年数。总之,难以决定到底阿育王即位于佛灭百年后,或是二一八年后。其中不能忽视政治史的资料,但是政治史的资料杂多,包含种种不一致之处,任何一份资料都很难获得绝对的证据;但是一般认为,锡兰传的王统年代论较可信赖。只是从佛教教团发展史来看,也有无法全盘接受此一年代论之处。因此书中拟将王统的年代放入括号内,以锡兰传及北传的教团史为资料,来叙述佛灭后到阿育王时的教团发展∵。

第二结集与根本分裂如前所述,佛灭后,教团向南路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往西方发展。西方佛教的有力据点为摩菟罗(Mathura,∵Madhura)是阎牟那河岸、距德里稍东南方的古都市。对中印度而言,位于相当遥远的西方。摩菟罗是克里湿那信仰的发祥地,印度教的重要圣地,但是佛教突然间在此兴盛起来,长期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根据地。有记述摩诃迦旃延在摩菟罗传道的经典,但没有经典记载佛陀造访此地;据传,释尊认为「摩菟罗有五祸」,回避而过。总之,因为距离中印度十分遥远,所以佛教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传布到这个地方。

发生于佛灭百年的第二结集时,摩菟罗似乎还不是佛教的有力据点。第二结集的起因是毗舍离(Vesali)的比丘实行了十项违反戒律的问题(dasa∵vatthuni∵十事),因此与反对者发生争执。为了裁定这项争端,集合七百位比丘于毗舍离;当时十事以违反戒律而遭否定。根据记载锡兰王统史的《岛史》(Dipavajsa),七百人的集会主要审议十事,随后便结集圣典,所以称此七百人会议为第二结集∵。但律藏的「七百犍度」只说审议十事,并未言及第二结集。

十事是:一、盐净;二、二指净;三、聚落间净;四、住处净;五、随意净;六、久住净;七、生和合净;八、水净;九、不益缕尼师坛净;十、金银净,都是和戒律有关的事项∵。这些都是二五○戒中禁止的,然而从有许多难以实行之处,所以想要当作是例外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是要求放宽戒律的运动。尤其第十「金银净」,本来戒律中比丘受持金银是被禁止的,然而却要求放宽此戒,为十事中最大争议处。以下根据律〈七百犍度〉简述此一问题。佛灭百年顷,比丘耶舍.迦兰陀子游行至毗舍离,发现毗舍离的比丘接受信众布施的金银,便加以指责,但反而受到毗舍离比丘的摈斥,便向西方比丘求援。

耶舍求援的是阿盘提与南路的比丘(Avanti-Dakkhinapatha)及波利邑(Patheyyaka)比丘。阿盘提、南路方面,迦旃延及富楼那已经前往传道了,因此佛灭百年时,极可能已有有力的僧伽。此外,「波利邑比丘」是指住在波利地区的比丘;波利邑似乎是在拘舍罗国西方。这是距舍卫城稍远的西方,包括僧伽施(Sajkassa)和曲女城(Kannakujja)等地区,再稍往西行便是摩菟罗。此波利地区应该有有力的教团。当时西方有力的长老比丘为三浮陀.商那和修(Sajbhuta∵Sanavasi),住在阿浮恒河山(Ahogavga)。另一教界长老离婆多(Revata)住在须离耶(Sorreyya)。离婆多所住的须离耶可能是在僧伽施附近,僧伽施是恒河上游的沿岸都市,由此往西直行两百公里即到达摩菟罗。波利以僧伽施等地为中心,与阿盘提、南路共为佛灭百年时,西方佛教教团的中心地;稍事扩大后,即为「摩菟罗佛教」。因此佛灭百年时,佛教教团逐渐越过中印度,往西方拓展开来。

虽然十事之诤因耶舍向西方比丘求援,似乎成了东西比丘之诤,但是东方(摩竭陀及毗舍离)比丘之中,也有反对十事的,所以可以视为放松地持戒、希望承认例外的宽容派比丘,以及主张应彻底严守戒律的严格派比丘之对立。到了佛灭百年时,比丘人数随僧团的扩展而增加,思想也产生差异,所以这样的对立就很有可能在教团中发生。在这次会议中,严格派的主张似乎全面通过,也许是因为长老比丘中以严格派居多。东西方各推选四位代表后,由他们审议,决定可否。由于被选为代表的都是长老比丘,所以十事都被判为「非事」。但好象有很多比丘不服这项判决,于是成为教团分裂的原因。

也就是说,不同意这个决定的比丘集合起来,成立了大众部(Mahasamghika),因此教团分裂为上座部(Theravada,∵Sthaviravada)与大众部,称为「根本分裂」。「大众部」含有人数众多的意思,因此这个名称也显示出宽容派比丘的数量很多。北方佛教所传的资料中,《异部宗轮论》叙述部派佛教分派的顺序及各个部派的教理;在这部《异部宗轮论》中记载,根本分裂的原因就是「大天五事」。但这是将枝末分裂的原因回溯到根本分裂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十事的事件发生于佛灭百年一事,在诸部派的律藏及许多资料中都如此记载。而且根本分裂发生于佛灭百年一事,锡兰传的《岛史》(Dipavamsa)、《大史》(Mahavamsa),以及北传的《异部宗轮论》同样都有记载。关于部派分裂,此外还有***的种种传承。南北两传「佛灭百年,上座、大众两部分裂」的一致说法,是十分合理的见解。然而因为十事发生于佛灭百年一事,上座部、说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等各部派戒律也都有记载,因此理应断定这就是根本分裂的原因。只是如果将「大天五事」视为是随着「十事」而发生的,也不无可能。所谓「大天五事」,是指名为大天(Mahadeva)的高僧提倡的五项主张,即「一、余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他令入;五、道因声故起」等五事,这是贬低阿罗汉悟道的说法。载于北传有部前述的《异部宗轮论》、《大毗婆沙论》,南传上座部的《论事》也有收录,可以视为部派佛教时代的争议之一。

此外,谈到大众、上座的分裂,是发生于印度辽阔的地域上,而且是交通不便的时代,是以大概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分裂完成。因此不能断定出何时发生分裂?费时多久完成?总之,应该是佛灭百年后就发生分裂,因此在各地的现前僧伽中,还持续着关于分裂的种种争执。而且根据《异部宗轮论》,大众部的教理显示出佛身论与菩萨观的进步思想,但这可能表示大众部后期的发达思想,似乎不是最初分裂就有这么发达的思想。

僧团的传承与商那和修各部律藏的〈七百犍度〉一致提到,佛灭百年时的教团长老,东方为一切去(Sabbakami),西方为前述之离婆多.商那和修,二者都是锡兰传承中的重要人物;其中,商那和修和北方的传承有共通处。

北传的《大业譬喻》(pyavadana)、《阿育王传》、《阿育王经》、《根本有部律杂事》等,列出释尊灭后教团的师资,依次为:大迦叶(Mahakawyapa)、阿难(Ananda)、商那和修(Wanakavasi)、优婆笈多(Upagupta)。此外,商那和修的同门为末田地(Madhyantika),末田地是阿难入灭前所度的弟子,所以大约和优婆笈多同时代。一般认为,其中的商那和修、优婆笈多、末田地等,和锡兰的传承有关。

律藏的七百结集中提到的三浮陀.商那和修是阿难的弟子;《阿育王经》等所说的商那和修也是阿难的弟子,两人都是佛灭百年时的人。〈七百犍度〉所说的商那和修住在阿浮恒河山,《阿育王经》所说的三浮陀.商那和修住在摩菟罗国优留曼荼山(Urumundaparvata)(pya.∵p.∵349)。山名不同,但都记载两山可行舟(阿浮恒河山可能是指面向恒河的山)。锡兰传的传承次第为优婆离、达索加、苏那拘、私加婆、目犍连子;商那和修不在此传承中。但传说为阿育王老师的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也住在阿浮恒河山(Samanta.∵p.53)。而且阿育王曾派船自阿浮恒河山延请他到华氏城(Pataliputra)。北传以商那和修的弟子优婆笈多为阿育王的老师,继老师之后住在优留曼荼山。根据《阿育王传》等记载,阿育王遣舟去迎接优婆笈多,他也乘舟来到华氏城。从这点看来,两山名称虽不同,却颇有共通处。只是北传的商那和修没有「三浮多」的名称,因此不能直接认为是同一人,但两者都是阿难弟子,年代也都在佛灭百年,住处也类似,所以极有可能是同一人。

据锡兰的《岛史》、《大史》、《善见律》(Samantapasadika)等记载,律的传承依次为优婆离(Upali)、达索加(Dasaka)、苏那加(Sonaka)、私加婆(Siggava)、目犍连子帝须。南传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阿育王师,则阿育王时教团已历经五代。北传的《阿育王传》等,到优婆笈多为四代。锡兰传的律的传承中没有出现三浮陀.商那和修,也许是因为师徒的传承不同。由于南传是律的系谱,所以是优婆离的系统。目犍连子帝须的和尚为私加婆,私加婆的和尚是苏那加,顺次往上推至优婆离。相对于此,商那和修是阿难弟子,所以未列入此一传承中。这是因为系统不同的关系。

北传的《阿育王经》等记载,优婆笈多的和尚为商那和修,商那和修的和尚为阿难;但阿难的和尚是否为大迦叶,很令人怀疑。巴利律中记载,阿难的和尚为贝拉塔西沙(Belatthasisa)(Vinaya∵Vol.∵IV,∵p.86);也许阿难的和尚就不是大迦叶。那么为何成立大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笈多的传承呢?可能是佛灭后的教团中,大迦叶主持第一结集,同时也是最有力的长老。阿含经也记载了大迦叶受尊崇的事,如佛陀邀迦叶分半座而坐、请他说法、佛的粪扫衣与迦叶的麻布僧伽梨交换等。在舍利弗、目犍连去世及佛灭后的教团中,大迦叶本身及他人一致公认,他是继佛陀之后最有力的长老。因此,在谈到相承的时候,由于立了几乎籍籍无名的阿难的和尚,阿难的门下可能为了提高传承的权威,便掺入了从迦叶到阿难的「法藏付嘱」之说。但实际上,阿含经和律藏中,有许多迦叶和阿难不和的传说。例如律藏〈五百犍度〉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第一结集后,迦叶指出阿难的数项过失,强迫他忏悔。此外也有不少显示出两人不和的传说,尤其有许多传说是阿难的徒众非难年老的迦叶。一般认为,也许是佛灭后的教团中,一开始大迦叶的势力较强,之后阿难的徒众的力量也逐渐增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