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说起开元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开元寺事务管理处洪礼贤副主任兴奋地告诉记者,开元寺拥有人面狮身石刻浮雕、印度教十六形棱柱及斗拱飞天,这些都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洪副主任告诉记者,1637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捐款资助主持修建大雄宝殿,当时从泉州市内已经成为废墟的印度教寺迁移一部分人面狮身石刻浮雕在大雄宝殿安家落户。

在大雄宝殿前宽阔月台基座束腰处,环绕着72幅人面狮身石刻浮雕像。“这些人面狮身像就是古代泉州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洪副主任说,“人面狮身浮雕起源于埃及,在古埃及的神话传说中象征着普照大地的太阳神,开元寺的人面狮身石刻浮雕,是当时从别的地方移过来的。当时,佛教和其他宗教共同处在一个城市,非常和睦。在修建佛教寺庙的过程中,也能够取用其他宗教的建筑,的确体现了当时各种宗教的兼容并蓄。有人戏言,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也有统一战线。”

洪副主任还说,除了人面狮身像外,开元寺还有一对古印度教十六角形的辉绿岩石柱,石柱上刻有中印多幅浮雕。洪副主任介绍,大雄宝殿后廊的这两根石柱,体现了外来宗教与中华民族地方风情相结合,是中国印度文化艺术的珍品。石柱下部的花草浮雕、双狮戏球图案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双狮戏球”常见于中国杂技开场戏或民间喜庆节日表演活动)。另有十图浮雕取自印度婆罗门教(古印度教)古老的神话题材,每图一个故事。如西边石柱南面上部“七女出浴图”,讲的是爱情之神戏弄七个正在恒河里洗澡的美貌女子,拿走了她们的衣服,随后攀到树上居高临下,接受七位含羞出浴女的请求……

还有大雄宝殿屋架上边有二十四尊木雕斗拱飞天,象征中国每年二十四节气,专有名词“迦陵频伽”。她们凌空展翅,姿态飘逸,形如西方天使“安琪儿”但掌中物体现的却有点“洋为中用”。开元寺内甘露戒坛屋架上二十四尊斗拱飞天衣结飘带,形如敦煌壁画的中国飞天,手执泉州古老的南音乐器。与大雄宝殿的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飞天是基督教的天使安琪儿形象与我国传统工艺结合的杰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告诉记者,唐朝时国内外的宗教交流非常频繁。伊斯兰教在唐武德年间(618—626)传入泉州,摩尼教也在唐朝传入泉州。唐朝佛教盛行,被誉为“泉南佛国”,佛教徒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进行交流。印度僧人智亮,西域僧人朝悟到泉州弘法,泉州僧人智宣到印度求法,泉州僧人昙静随鉴真东渡日本弘法,朝鲜僧人玄讷来泉州求法,并终老于泉州。·本报记者林志党·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