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逸凡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司徒空图的“空潭泻春,古镜照人”,是令人向往的最高境界。我揣度钦铭创作的过程,就是与这种境界的贴近。

钦铭是我小时候老家的邻居,我们彼此相识。却很少玩在一起,甚至连姓名都叫不上。后来各自走上生活道路,很久都没往来,只记得他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寿山石雕刻,由于工作的需要又师从潘主兰先生学习篆刻,捣鼓应付,也知道一些篆刻名家。那时就听说过钦铭的名字,在一些刊物上也见过他的篆刻作品,其平正新奇的印风着实让我印象很深,因为没见着人,怎么也不会与孩提时的邻居联系起来。

钦铭由篆刻而与石结缘,久而久之,对寿山石也喜爱有加。因为寿山石的缘故,三十多年后,早已不是邻居的我们倒成了亲密的朋友。当我们相处时。几乎是无话不石,三句不离本行。他对寿山石的认识与感悟,让我刮目相看。

在钦铭心目中,寿山石以印章为上。完美的六面平方章最为难得;纽工宁拙勿巧、宁简勿繁。这不幸都与时下流行的观念相左,却与我不谋而台。他还特别推崇薄意,认为薄意是寿山石雕中最高雅的艺术。

这些真知灼见,在寿山石雕行业与收藏界内,许多人至今还悟不出。

钦铭性格爽朗,处事却十分低调。他有新作都常常先让我拜观,虽然我对篆刻艺术的理解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道,但他还是一如既往。我也不时携上雕刻作品与之交流。二人无话不说,情感非常融洽。

年初,他突然萌发出要篆刻一部《心经》的念头,我深知这绝非易事。《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全经只有260字。但重复的文字不少,同一方印中可能多次出现。在篆刻中,同字同时出现,要进行字形的变化。诸多文字的多种变化,难度就很大。而且佛家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俗家弟子所能领悟的。我见过不少篆刻的《心经》作品,章法多呆板、杂乱,甚至连断句都不正确,怎可能出好作品?

本来我想劝他慎重考虑,然而看到他脸上亢奋的神情,就不忍心说出来了。怕泼冷水熄灭了他的创作热情。于是,只轻描淡写地说:“刻《心经》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半年时间都很难完成。”他笑而不答,嘴角洋溢着胸有成竹的自信。

想不到才一周后,他便来电话说:“《心经》已经刻了三十多方”,话语间毫不掩饰对挑战的喜悦,并言曰待作品全部完成后再让我观看,大有要给我一个惊喜之意。

随后。我就在迫不及待的心情中等待着。钦铭知我等得心焦。很快即告知我作品已大功告成。仅仅15天,他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一气呵成难度极高的《心经》作品。真的让我感到惊讶和折服。

由53方印组成的《心经》篆刻作品,章法乍看一如他以往的风格,细细品味,则发现布局安排更为舒朗。自然的意趣更为强烈,灵气更足。刀法道劲随意,刀笔相融,直舒性情,线条圆润含蓄,恬静超脱,转折处尤见功力,透出行云流水的禅意。

创作《心经》篆刻组合作品,既要强调整体风格的统一,又要讲求具体的变化与灵动,还要体现佛教的禅与善,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钦铭却能驾驭有方,游刃有余,着实令人钦佩。这既是他内心对《心经》感悟的流露,也是主体实力与客体意象契舍交感中产生的律动、灵感。通过章法、刀法、线条所传递出的一种肃穆而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我的印象中钦铭不喝酒,喜欢喝点茶,不讲究茶品,什么茶都喝。不喝酒,所以他保持清醒;喝茶不挑剔。所以他处事随意,或许正是这种生活习惯的“清醒”和“随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篆刻风格。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司徒空图的“空潭泻春,古镜照人”,是令人向往的最高境界。我揣度钦铭创作的过程,就是与这种境界的贴近。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钦铭已从空灵中觅得了“充实”,享受着精神方面的“心斋”。自然心手双畅,意境无限。所以欣赏这组《心经》篆刻作品,不仅用眼观,更需用心细细品味,方能进入作者性情的天地。

《心经》是钦铭以哲学的视角,求道的情怀去追求与艺术相契的希冀的实践。他知道篆刻《心经》之难,但当他悟及色空相即之后,还有什么难与易的区别呢?我想这正是钦铭为艺怀着真诚来,循着性情去的本色,也是他篆刻《心经》的本意吧。

戊子小暑逸凡成稿于寿石之家

出自:∵《东方养生∵》∵2009年11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