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残石罗汉像整理记略

张锦栋∵杜平

【关键词】河北正定;隆兴寺;罗汉像;明代;铭文

【摘要】2001年8月,根据工作安排,笔者对隆兴寺残存的石造像进行了整理。这批石造像共计57尊,除2尊为伽蓝、3尊为佛像外,余皆为罗汉像。这52尊罗汉像中有50尊刻有铭文,显示它们的雕造时间为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捐造者多为地方信士,原安放于隆兴寺大觉六师之殿,民国初因殿坍而被毁,现移存龙腾苑。

正定隆兴寺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刹,寺内汇集着众多的雕塑艺术瑰宝,石造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隆兴寺志》记,当时寺内共有石造像138尊,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石造像现近半佚失,所存部分除个别完整外,绝大部分头失,有的残缺更甚。2001年8月,根据工作安排,笔者对这些石造像进行了整理。这次整理的石造像计57尊,除2尊为伽蓝像、3尊为佛像外,余皆为罗汉像。

52尊残石罗汉像均为青石质,皆系圆雕。其中6尊仅存腰部以下,其余皆失头部。所有罗汉像皆为坐式,有的结跏趺坐,有的半跏趺坐,有的一足下垂、一足踞起,有的双足垂地。或赤足,或着履。双足下垂者皆坐于“」”形座上,余坐于长方形高座上。所着服饰除一尊外穿圆领僧袍,一尊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余皆着交领内衣,腰系带,外披袈裟,只是有的衣饰细部略有变化。手姿因法行不同而多种多样,有的手握经卷,有的手执念珠,有的双手将经卷展开诵读,有的手抚拂尘,还有的双手叠于膝上,较多的则是小臂平置,手掩于袖中。袈裟褶襞有的作对称处理,有的则自然随意。作工大多刀法犀利,干净利落,细致精到。

这52尊罗汉像中有50尊刻有铭文。从刻铭可知,这批罗汉像均雕制于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1579~1584年),其中44尊系真定府下辖真定、无极、藁城、栾城、深县、安平等地的善男信女施银而造,铭文内容多为施主住址、姓名、施银数目、造像时间等。如18号罗汉像铭文为:“真定府无极县见在城东西大街北居住」善人朱朗张氏男朱良知王氏」同造一尊施银二两六钱」万历九年四月∵日造。”该像残高86厘米,座高33厘米。罗汉身着三层衣饰,内衣高领下翻,中为交领衣,腰系带,外披袈裟,衣摆覆膝露足,右腿踞起,左腿盘屈。左臂下垂,手掩于袖扶座,右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置膝上。该像雕工精到,衣褶自然流畅,铭文刻于座之右侧。有的铭文不写施银数目,如30号罗汉像铭文为:“真定府真定县东原社府南北宋」村省祭官魏朝相郝氏冯氏」长男魏施恩蔡氏」魏民□郭氏」大明万历七年十月十四日造。”该像残高84厘米,座高33厘米。罗汉身着交领内衣,外披袈裟,双腿下垂坐于石座上,内衣下垂掩足,仅露靴尖,袈裟宽大,褶襞于身前呈斜线状。左臂前伸,掌心向下置于左膝上,右手屈于胸前,四指并拢,念珠绕于其上,拇指拨动念珠,右臂下置佛经一函,共8本,函套外置别子。铭文刻于座之右侧(图一)。

有的铭文增加了造像名称,如4号罗汉像铭文:“真定县前街南居住奉」佛信女陈氏」施银二两五钱造」佛一尊」万历七年七月吉日。”该像残高80厘米,座高33厘米。罗汉身着交领宽袖下垂式袈裟,双手掩于袖中置腹前,结跏趺坐,铭文刻于座之右侧。11号罗汉像铭文则写明造“石罗汉”一尊:“本府深州东兴社善人崔云衢」发心自造石」罗汉一尊永远供养」信人崔云衢妻刘氏」长男崔弟田氏」孙男丁川二姐三姐」万历八年九月初七日立。”该像残高82厘米,座高33厘米。罗汉身着交领内衣,外披袈裟,结跏趺坐,衣下摆垂至座之中部。右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扶膝,左小臂以下失,铭文刻于座之右侧。

另外有的铭文在书写格式上也有不同,如29号罗汉像铭文增加“碑记”二字:“碑记:真定县纯孝坊民南关厢住」信士李香室人郑氏王氏」长男李化龙姬氏石氏」次男李一龙娄氏造」佛一尊施银二两五钱」万历七年七月吉日完。”该像残高80厘米,座高32厘米。罗汉身着交领内衣,腰系带,外披袈裟,结跏趺坐。左手前伸,拇指稍残,四指并拢,手心向下置膝上,右小臂及手失,铭文刻于座之右侧(图二)。

此外,有8尊石罗汉像为外地信士所造,分别是浙江绍兴府信士所造5尊,贵州普定卫善人所造2尊,山西平阳府太平县村人所造1尊。浙江绍兴府信士所造的5尊罗汉像时间均为万历八年(1580年)正月,铭文上端有“碑记”二字,铭文均有为自己或家人祈祷的目的,故称发愿文为妥,如24号造像铭文:“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信士」杨镇妻邵氏男杨彬杨」柱祈保身安寿永吉祥」如意造佛一尊」万历八年正月吉日立。”该像残高80厘米,座高33厘米。罗汉结跏趺坐,左手前伸,手心向下抚膝,右手手心向内握拳置膝上,衣饰同前述18号罗汉像,铭文刻于座之右侧。26号造像铭文为:“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信士谢邦卿祈保母」邵氏身安寿永」万历八年正月吉日立。”该像残高77厘米,座高36厘米。罗汉右臂前伸,手心向下抚膝,左小臂及手失,两腿下垂坐于“」”形座上。衣饰同上,袈裟下垂掩足,仅露靴尖,铭文刻于座之左侧。贵州普定卫善人陈大贵所造的2尊罗汉像均雕于万历七年(1579年)二月十一日,铭文格式与浙江绍兴府信士造像同,唯文中无祈祷平安吉祥语。而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月十八日的山西平阳县村人造像的铭文,主要记施主姓名和施银数额。

值得关注的是隆兴寺本寺僧人所造的4尊罗汉像。其中2尊万历八年的罗汉像铭文不仅明确了造像名称,还写明了安奉位置。如20号造像铭文为:“敕建大龙兴寺九间殿造石罗汉一尊记」本寺僧名」道福如良修持戒海定忠庆雷」果在善令戒洪果玉真利惟真」真金坊悟妙道妙经祖堂普敬」普明洪文洪洛修心戒涣普贤清登」大明万历八年二月吉日。”该像残高80厘米,座高37厘米。罗汉身着交领内衣,腰系带,外披袈裟,内衣下摆呈波浪形掩足,仅露靴尖,袈裟衣摆镶饰宽边,于正面自左膝斜下绕于身后,双手掩于袖中置腹前,两腿下垂坐于“」”形石座上,铭文刻于座之右侧。38号造像铭文为:“本寺僧人同共发心各舍资」财造石罗汉壹尊安九间殿永远供养」清明」退隐住持修静」真景」义荣成凤」真奉惟宪」真春清心」祖喜」万历八年九月上旬七日同立。”该像残高80厘米,座高34厘米,身着交领内衣,外披袈裟,结跏趺坐,双手掩于袖中置胸前,上托一印盒,铭文刻于座之右侧(图三)。

由于这批罗汉像头部皆失,难以从其面目表情观察各自的个性特征,只能从体态、姿势、衣饰、执物等方面去探寻。下面从中择几尊有明显特点者予以介绍:

5号罗汉像

残高75厘米,座高30厘米。内着僧祗支,腰系带,外披袈裟,结跏趺坐,双膝掩于衣下,衣下摆覆搭座之上半部,褶襞呈双重圆弧形。双手握拂尘两端,平置于膝上。座右侧刻有铭文:“藁城县陈家庄居住奉」佛信士孙伦彭彬崔士口」李廷官孙育行孙育光」孙善继孙善述孙志□」孙一实崔大寿李世美」李世明李文魁崔三策」崔大宠崔连崔珍」牛廷弼牛方崔乾」周门孙氏□子如良」万历八年二月七日完。”(图四)

12号罗汉像残高80厘米,座高30厘米。衣饰、坐姿与5号罗汉同,只是该罗汉膝上置放展开的经卷,双手各握卷轴。底座右侧所刻铭文为:“本府城西北刑家庄信士善」人刑世威刑一登等同共发」心起造石佛一尊今将舍财」人等开列于后」计开邢世威妻肖氏程氏惠岩」邢一登妻束保邢道妻杜氏惠彷」邢满妻郑氏邢寅邢子解」邢世岳妻张氏邢瑶邢希鲁」马宗义马仲邢□邢志高」邢素邢允黄门刘氏邢氏妙荣」雷氏束然秦氏邢氏束玉。”(图五)∵28号罗汉像残高85厘米,座高35厘米。身着交领宽袖大衣,坐姿与衣下摆衣褶处理与上述二像同,左手掌心向上置于膝上,右手握一轴经卷,置于胸前。底座右侧刻有铭文:“真定府众善人等」同施银二两五钱」神武卫中所善人雷大器」雷秉加雷秉乾」枣强县善人刘纬陈周」张邦厚刘永寿」崔尚益崔尚的刘秉政」宁晋县善人梅甫庆」万历八年四月十七日完。”(图六)

13号罗汉像残高60厘米,座高35厘米。身着三重衣,里为高领内衣,中为交领衣,且系带于腰部,外披袈裟,结跏趺坐,衣下摆褶襞繁复垂于座上。右手攥握置于右膝上,左手持书放于膝上。座右侧刻有铭文:“徐相白氏」真定卫前所□户周禄下军」余人白勋∵室人霍氏造」佛一尊施银二两五钱张氏」万历七年七月吉日立。”

33号罗汉像残高85厘米,座高32厘米。衣饰同13号罗汉,右手执念珠,左手掌心向下前伸抚膝。座右侧刻铭文:“碑记:获鹿县塔■卫社南小马村寿宫」张潢刑氏男生员张彦魁蔡梁氏」孙男张昌祚王氏」张昌胤魏氏」张昌莲仝施造」施银贰两伍钱」万历七年拾月拾玖日仝立。”(图七)底座正面近底处外折,纵断面呈“L”形。

39号罗汉像残高83厘米,座高35厘米。此罗汉体肥硕,胸部赘肉垂下,并出现层层皱褶,腹部鼓凸,着宽大双领下垂式长衣。右足垂放于底座折沿上的莲台上,左脚足心向上盘于右膝上。左手握拳扶膝,右手掌心向内,握拳置于座上的一小型山石上。该罗汉造型生动,雕刻精细,衣褶自然流畅。座右侧铭文为:“本寺退隐住持普照奉」佛施银二两五钱徒洪岩洪台」徒孙信定信戒信教」万历七年二月内造完。”(图八)

16号罗汉像残高86厘米,座高32厘米。罗汉内套高领内衣,外穿圆领僧袍,胸腹部衣纹呈旋涡状,是此批罗汉像中唯一一件衣饰与众不同者。右手掩于袖中,左手掌向内侧轻握,原似有执物。下摆衣褶刻饰与5号罗汉同。座右侧刻铭:“碑记:万历八年二月初八日立」直隶真定府藁城县南孟」社民籍见在本府居信奉」佛造佛信士善人张祯刘氏」侄男张周苏氏」张福寿母刘氏张福成石氏」张福实陈氏」男张福庆刘氏张福岩李氏」张福德张氏孙张氏孙张氏□□氏」外孙白尚明张氏。”

2尊伽蓝像大致相同,均为武士形象,双足下垂而坐。身着战袍盔甲,饰椭圆形护胸。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握腰部玉带,足穿云头靴。铭文以“碑记”刻于座之左侧。55号造像残高100厘米,座高40厘米,铭文为:“本寺住持僧普照造」伽蓝一尊永远供奉」徒洪岩洪台」孙信戒信定信能」万历八年正月吉日立。”56号造像残高125厘米,座高56厘米,铭文为:“本寺侍」佛遗教比丘祖堂发心造」护法一尊永远供奉」徒普镜普明」孙洪文洪济洪顺」万历九年四月日立。”

按《佛学大辞典》的解释,伽蓝为僧众所住之园庭,寺院之通称也,护卫伽蓝之神为伽蓝神,又云伽蓝。敕修清规念诵曰:“伽蓝土地,护法护人。”故上述二像铭文虽一曰伽蓝,一曰护法,然其形象和职掌相同,故当为同一种神像。

残存的3尊佛像中,1尊刻有铭文,为57号造像,残高60厘米,座高16厘米。头失,颈部有一孔,袒胸,腰束带,身着垂领袈裟,结跏趺坐,右脚心向上盘于左膝上,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左臂弯曲,左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横置于右脚上。铭文刻于石座左侧:“直隶真定府藁城县」北汪社许庄村居住」善人赵玉全室人蔡氏」自舍资财发心造石」佛一尊送在」大佛寺永远」赵州石匠闫仲良」大明国正德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立。”另外2尊佛像无铭文,其中1尊残高62厘米,座高12厘米,头失,双腿盘坐,身披袈裟,右臂屈曲置于双腿中间,五指并拢,手心向上,左膝上爬卧一兽,左手扶兽头;另外1尊残高58厘米,座高10厘米,头失,双腿盘坐,双手残合于胸前,身披袈裟,下摆垂于座上。

按20号、38号罗汉题记铭文,罗汉应安奉于九间殿中。查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有“大觉六师之殿,俗名‘九间殿’”。而同书中《诸佛》篇记:“大觉六师殿,五彩罗汉一百八尊,各高三尺。”现存缺头罗汉像的高度均在75至88厘米之间,如若完整,高度与志记基本相符,且有的罗汉身上色彩尚存,因此可推断这些残罗汉像原来就是置放于大觉六师殿内的。

大觉六师殿是隆兴寺的一座重要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民国初年坍塌,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调查古建筑时,此殿遗址上尚存丈余高的土丘。这些罗汉像或许于此时被掩埋于废墟中,有的可能被砸坏,后人相继掘出,并择其完整者移置于弥陀殿内(《隆兴寺志》中未记弥陀殿内有罗汉像)。1976年底,根据上级指示,将弥陀殿内及散置的残石罗汉、佛及伽蓝像于弥陀殿前东侧坑内掩埋,1996年掘出,几易其地,现置于龙腾苑中。

徐华铛先生认为:“对待罗汉形象的塑造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极大多数的人认为,罗汉是佛的弟子,其容貌虽有不同,但斩除烦恼,慈悲济物是一致的,因此,罗汉的塑造一定要强调高僧那种特有的精神气质,突出其宗教气氛。也有人认为,罗汉形象,各人各样,挖耳探手,骑狮骑象,衣衫不整,行动乖张,形容古怪,不守规章,均可以塑造。”[1]隆兴寺这批罗汉像之雕塑风格当属前者。从造像铭文可知,这些罗汉像雕于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间,造像主除隆兴寺住持、退隐住持、僧徒及安平高福春比丘僧外,多为善人、信士和村民百姓这些社会低层信奉者。

明万历年间,由于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笃好佛教,且性严明,教帝颇严,在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期间,佛教一改自宣宗至穆宗的百年衰微而形成复兴气象,隆兴寺内大量罗汉像的供奉也正是此时佛教兴盛的产物。另外,这些造像多有铭文,造像时间明确,为本地区无纪年造像提供了断代的依据。所以,隆兴寺现存的这50多尊石罗汉像虽残缺不全,仍不失为研究明晚期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刘友恒老师的点拨和指导,特表谢忱。)

摄影:∵樊瑞平

————————

[1]徐华铛:《浅谈佛寺中的罗汉艺术造型》,《古建园林技术》1997年2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

出自:∵《文物春秋∵》∵2010年4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