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人文档案

宝峰寺是江西境内建筑规模最大的佛教禅宗寺院,占地面积700余亩,其中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被称为江南四大寺院之一,由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是我省唯一寺庙、佛学院合一的大丛林,江西佛学院就设于此处。

秋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选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约三两好友,一起去寻觅幽雅绝俗的净土。我们不妨去靖安宝峰寺,一睹南天八祖的灵塔和陪伴他长眠千年的风水宝地。

1

靖安历代都有寺庙在此兴建,论历史悠久,东晋年间就有西域沙门竺昙僧人在此建了一座“双林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鼎盛时,靖安佛教寺院就有五十七座。

车过靖安县城双溪镇,向右朝北直行,沿潦水北河而上,不久,便在宝峰寺前停下。环顾四野,你会觉得宝峰寺与周边山水是如此和谐。宝峰寺因其蟠踞在石门山内,故又名“石门古刹”。古刹周围层峦迭嶂,危岩壁立,树木葱茏,山川回合,背靠宝珠峰,面临北河水,左右两山环抱,正面七岭奔来,俗称九龙聚会之地,气势灵奇。宋代和尚善权有诗赞曰:“兹山甲天下,葱翠自开辟,石磴空白清,峰峦映金碧。”(《石门山》),这真是一块与佛有缘,而确又与佛结了缘的佛门净土。

宝峰寺初建时,在靖安原本只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寺,初名泐潭寺,又名法林寺。直到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六祖惠能的再传弟子马祖道一禅师来此弘法,见山水清幽,嘱咐弟子:“吾质朽之日,归骨于此。”不久,道一禅师圆寂,灵骨舍利藏于泐潭寺。三年后,唐德宗赐道一禅师谥号为“大寂禅师”,建舍利塔,名为“大庄严塔”。唐宣宗于公元850年敕江西观察使裴休重修“马祖塔”,并赐“宝峰”匾额,宝峰寺之名由此名扬四海。

2

宝峰寺建筑古朴端庄,雄浑博大,山门横额镌有“石门古刹”四字。山门两侧的黄墙上,赫大的红字左书“南无阿弥陀佛”,右书“平常心是道”(马祖的名言)。宝峰寺分为东西两院,以寺院中间的一行柏树为分界线,东院设为江西佛学院的校园,西院是主院。江西佛学院是江西最大的佛教教学楼,占地面积二千二百平方米,投资五百多万元。大楼的建筑质量上乘,装饰考究,设计独特,造型美观,也是寺院的一大景观。

宝峰寺整个建筑格局严格按照佛教寺庙的定式,寺门朝南,建有高达13米的仿古牌坊,额枋正中有赵朴初手书的“马祖道场”四个大字。牌坊前有一处呈半月形放生池,池南建有九龙壁一座,用青石雕制而成,造型古朴,与牌坊交相辉映。进入牌坊后,向西行数十步,在南北纵向的一条中轴线有正殿四重:一进为山门殿,单层翘角,门楣上镌有“宝峰禅寺”四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二进为天王殿,两侧有虚怀楼、云海楼;三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面积一千一百平方米,双重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翼角悬铃,随风作响。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像,高13米,全身贴金,庄严如法。龛后塑有观音海岛,大殿四壁塑有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形熊逼真,服饰鲜艳,富有艺术美敢,在全国亦属少见;四进为法堂、藏经楼,为两层阁楼,建于高处,登楼凭眺,全寺殿堂庑历历在目。正殿两边有厢房、配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东侧自南北,依次为钟楼、客房、功德堂、伽蓝殿、斋堂、上客堂、影堂。外侧与之平等的有内客堂、祖堂、韦驮殿、学戒楼、方丈室。其外侧有禅堂。总建筑面积有一万余平方米,整个殿宇布局为长方形,所有殿堂与厢房均建有游廊,在雨天绕殿一周不致湿鞋。

3

绕着1200平米的大雄宝殿,然后走禅堂、祖堂、选佛堂,直至马祖舍利塔。马祖舍利塔,是宝峰寺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古建筑。马祖塔始建于唐朝中期,宋代重建,为马祖舍利处,全称为“宝峰马祖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并建有一石亭,护罩塔身,曾与1957年经江西省人民***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马祖塔重建,全部采用从山东运来的汉白玉构建。塔高4.5米,底层为正方形须弥座造型,塔身是正方形,正面碑石上刻有着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马祖道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东西两面的碑石上,分别刻有唐朝权德舆和当代一诚禅师所撰写塔铭。塔亭以花冈石为原料,六柱六角宝盖式造型,用石板覆盖,檐首六角均有昂首龙头状饰物。

马祖,中国佛教着名禅师,俗称马,僧名道一。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宣扬“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它对我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修行的方法上,主张成佛只能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求,不要强调外因,要注重主观,也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后人说他是西域禅学向中国禅学转型的开启者,而崇拜他是汉传佛教丛林的缔造者。佛家因而将宝峰寺视为是“天下丛林之源”。因而中国佛教“一花五叶”或“五家七宗”才开始以九岭山脉的宝峰寺为中心向全国蔓延并盛行起来。再后来就有了“求官去西安,求佛到江西”的说法。

自从马祖的舍利安藏在宝峰寺以来,一千多年来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海外信众,我国南北两地的佛教徒和众多的信佛居士纷纷来到宝峰寺求马祖的佛法。

唐贞元七年(791年),左仆射德尔奉德宗圣旨来为马祖建舍得塔。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世宗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马祖塔亭前左右是两棵桂花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花色为金黄色,称之为丹桂,到了秋天,全院丹桂飘香。而边上的三棵大枫树。树龄有三四百年了,也是宝峰地区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古枫树,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4

在寺院里随意走动,走到了藏经阁,如果是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你来到宝峰寺,在藏经阁前面的广场上,会摆满盖有红布的书桌,自藏经阁楼上一直排列而下的几行信徒,顶礼地把经书传递到书桌上,且口中唱诺着:“愿我等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袈裟披体,常遇明师,得闻正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辩才无碍,宏扬正法,利益众生”,在书桌上晒满了各种各样经书。

椐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六日这天,古称天贶节,在明代有“浣濯什器,沐发,浴猎犬”做法,俗传这天是太阳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被这天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寺庵僧尼集信众,把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一遍,所以民间称农历六月六日为晒经日。六月六日作为一个节日,自古传到现在,清末《芜城怀旧录》记述:“石塔寺,即古栏院,旧存藏经,寺僧每于夏季展凉”。《真州竹枝词引》云:“六月初六日,晒经,第丛林故事耳”。这就是佛寺里的“翻经日”。寺院晒经的故事传说为玄奘西天取经,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急忙捞起晒干,才得以完好的带回。晒经日作为一种佛事节日流传至今,是为了保护和宏扬珍贵的文化遗产,把佛教智慧传乘给下一代。

5

走出寺院我来到放生池。放生池的建筑面积6.43亩,中央是六角亭,亭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他手持净瓶,将甘露洒向人间。两边的桥为慈航桥。佛教寺院均设有放生池,放生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生死轮回因果观念而设的。

宝峰寺内香烛随意堆在殿宇前的石板上,信徒们可以随手拿,食堂也对外***开放。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人士也说了: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佛教更重要的是教化众生端正人生态度,修身养性。

宝峰寺是我所见过的最没有商业气息、最有佛学氛围的一座古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