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寺--一颗被历史尘土掩埋的明珠

来源:∵吴文化研究会会刊∵作者:∵许周溥∵蒋云龙∵余录生

在宜兴众多的名寺古刹中,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要算金沙寺。

金沙寺,位于今湖氵父镇南二里许的颐山。原是唐代昭宗时宰相陆希声的读书处,亦名“陆相山房”,后舍宅为禅院。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额“寿圣金沙”,兴隆初年改为“广福金沙”。明代改名为“金沙寺”。嘉靖年间,僧贫,变卖寺产。后由邑人中丞杭淮捐资赎回,其子颐泉、孙子宣,拓成先志,又捐给寺里田山屋宇,并请僧延珂居守。当时县令方金湖绘了杭中丞的像,祀寺里,以后寺庙续有增建,殿宇遂见巍峨。据《宜荆光宣志》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僧振参重建大殿。光绪十三年(1887年),僧洪茂续建东西两廊楼屋。宣统元年(1909年),僧增茂重建前殿”。可见当时颇具规模,可惜以后毁于兵焚,一直未能重建,使其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了。

但是,这个金沙寺却从一开始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与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宜兴与其它的寺庙所不可比拟的。

一、陆希声舍宅金沙寺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唐代苏州人,昭宗年间,官拜宰相,因他酷爱义兴(即今宜兴)青山秀水,曾两次来义兴寓居。陆希声在隐居湖氵父颐山时,筑有别业,人称“陆相山房”,亦称“陆相读书处”。后来陆希声将山房施舍为禅院,即“金沙寺”。宋代着名诗人孙觌《游金沙寺题陆希声读书台》诗云:“一龛明没佛前灯,破诫犹残一二僧;说是鸿磬读书处,试寻幽伴拄孤藤。绿笋遗苞半出篱,清溪一曲翠相迷;古苔称意环墙满,好鸟尽情深树啼。”陆希声寓居义兴时,遍游名山胜景,为了五更是登上铜官山顶峰观看太湖日出,曾在铜官山腰的君阳洞住宿过,故自号“君阳遁叟”。他在寓居义兴时着有《颐山录》、《山居二十七咏》等书,其中《桃花俗》诗云“君阳山下足春风,满谷仙桃照水红;何必武陵源上去,涧边好过落花中。”生动地描绘了义兴的山水风光。

二、岳飞题壁金沙寺

岳飞,是宋代抗金名将。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南进,岳飞率军驻宜兴张渚、湖氵父等地抗击金兵。故岳飞在宜兴的遗迹有数十处之多,其子岳霖寓居周铁唐门,现存岳王坟的古迹,为岳飞衣冠冢和岳霖墓。岳飞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率领岳家军追击金兵,途经湖氵父金沙寺,与寺僧和县僚议战,共品金沙泉泡沏的阳羡雪芽新茶,顿时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即兴挥毫题书于寺壁:“予驻大兵荆溪,沿干王事,陪僧僚,谒金仙,绯徊少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进。异日复三关,迎二圣,使我宋朝中兴,得勒金石,重过于此,岂不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据《宋史》载:“飞夜令百人,黑衣混入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兵三百,步兵三千驰至新城大破之,才收复建康。”后凯旋回宜兴。金沙寺乃江南古刹之一,气势宏伟。大殿前有一棵古银杏树,粗五六围,树上留有索痕,相传当年岳飞曾系马此树,所以当地村民不称它白果树,而直呼“系马树”。这是岳飞在金沙寺的又一遗迹。

三、苏东坡竹符调水金沙寺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是同榜进士。在琼林宴上,他们相约来宜。苏东坡受贬后乞居宜兴,买田阳羡,留下许多珍贵的遗迹和动人的故事,其中“竹符调水金沙寺”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苏东坡饮茶有“三绝”,就是要紫砂壶、阳羡茶、金沙泉,三者缺一不可。金沙泉就在湖氵父山中的金沙寺(此水潭现今尚在),苏东坡要书僮每天往返数十里到金沙寺去挑一担金沙泉水来煮茶喝。有一天,书僮从金沙寺担水回来,因为前天落了一场雨,泥烂路滑,途中不慎跌了一跤,一担水全翻了。怎么办呢?再回去打水,路远挑不动了,再说时间也来不及。急中生“智”,他看到路边沟里的水,也是碧绿澄清的,就打了两桶挑了回去。苏东坡和往常一样,见水挑回来,便打了一壶煮沸泡茶。但一喝觉得水的味道不对劲,便把书僮叫来问道:“今天的水是从哪里打来的?”书僮大吃一惊,知道瞒不过,便老实地把经过说了一遍。第二天书僮又要到金沙寺去挑水了,苏东坡便破竹为契,做成一把小筹码交给书僮,嘱咐道:“这一把筹码拿去给金沙寺僧,你每天去挑水时,让他给你一根筹,这样就证明你挑的是金沙泉水。”苏东坡把这种筹码戏谓之“调水符”,并赋《调水符》诗一首:“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弃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辩淄渑,皎若鹤见凫;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相传民间用筹泡水即由此而始的。

四、供春制壶学艺金沙寺

供春,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人,原是宜城进士、四川参政吴仕的书僮。吴仕年少时,由供春侍奉。在湖氵父山中金沙寺读书。寺内有位老僧智静,是制陶名手,特别擅长制作紫砂茶壶。供春在闲暇时,总是喜欢蹲在一边偷窥老僧制壶,暗地学做,终于掌握了老僧的制壶技艺。为了提高茶壶的质量,他在泥料的选择配制上作了新的创造。他还依照寺内天井中古银杏的树瘤,试制“树瘿壶”,形象逼真,质朴生动,后称“供春壶”。吴仕看到供春勤奋好学,壶艺大进,非常高兴,便焚毁了卖身契约,让他终身从事紫砂制壶艺术事业。供春从此更加悉心钻研制壶技艺,对制壶工具及制作技巧作了不少改进和创新。一时,陶肆称颂“宜兴制壶妙手数供春”。他的代表作“树瘿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紫砂名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金沙寺僧和供春也被后人尊颂为紫砂制壶的始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金沙寺就象一件被历史尘土掩埋了的极有价值的文物。虽然它早已荡然无存,但与它有关的许多史实和传说,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而且已经成为宜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芒。湖氵父地区的一些老人,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金沙寺的有关情况,说得出“系马树”、“金沙泉”的所在。现在,我们在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和开发旅游事业中,如果能把这座具有很高历史文化品位、很大旅游价值的金沙寺,从历史的尘土中发掘出来,重新修建起来,将是一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