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仙佛寺

散文/王月圣

在古称“酉溪”的来风县酉水河上游,有一个碧绿色的深潭,名叫“佛潭。”说它是“佛潭”,是因为潭水倒映着一座陡峭的赭红色悬崖,,悬崖上屹立着三尊巨大的佛像。每当清风徐来,吹动潭面,那倒映的大佛便飘飘逸逸,如架云腾雾而来。这三座佛像是弥勒佛、燃灯佛和释迦牟尼。这些神通广大、能普渡众生的佛爷们,是公元335年时在此落草的。说佛爷落草,绝不是轻侮之词,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那香火鼎盛的往昔,也没有那遮日避雨的寺院。如今,这三尊大佛仍保持着宽容的肚量和坦然的神情,与青山为伍、与佛潭相伴。

仙佛寺已不存在,只剩下断垣残壁,尼姑们没有了经书,扛起锄头做了农人。现在沙沱大队的70多岁的尼姑催本莉,却仍忘不了往日那兴盛悠然的日月。她带我们来到佛潭边,双手合十,虔诚地面对佛爷念叨着“阿弥陀佛”。大石壁上,有六个苍劲的大字,“东晋咸康乙未”,这一刻字石板,是催本莉老人从山门外挖得的。这一石板,给我们提供了大佛摩岩造像的时间。在我国历史上,东晋成帝咸康年间,距今已经1600多年了。鄂西古称“五溪诸蛮”,想不到佛爷们不怕山高路远,肯来此落户。它比敦煌、云岗、龙门三个大石窟和***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的开凿时间,还要早几十年或两百年哩!这样历史悠久的摩岩造像,在江南罕见,在湖北省是绝无仅有。

三尊佛像矗立在悬崖之上的三个3米多高石窟之中。石窟呈拱门形状,每尊大佛两侧,各有一对站立的使者。使者姿态各异,恭候大佛。石壁南端,还有一排小石窟,每座石窟内有一个小佛爷,共25尊。三尊大佛形象高大,气魄宏伟;小佛雕工精细,玲珑剔透。大小佛像,都描金绘彩,形象生动,各有仪态。大佛高的约有四米多,只能仰视;小佛身居要处,手难触摸。佛爷们历经风雨,坐观坐观沧桑,伟岸岿然。看那形态它们的修行本色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面对着大佛,我心中怦然心动。雕琢佛像的工匠们,如今在哪里?无论是《来凤县志》,还是尼姑们残存的记忆里,都找不到记载工匠们的话语。从默默祷告的老尼姑虔诚的神情里,我领悟到了:创造这些摩岩造像的工匠们,不正是通过大佛来表达自己对沧海桑田,对世界万物的一片纯真和善良的祝愿吗?大佛们的威武雄奇,不正是工匠们理想的化身吗?工匠们创造了摩岩造像,创造佛教艺术形象,它们会自发地发出笑声。

大佛释迦牟尼脚下,横放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一首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狭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全诗四句,28字。传说是一位叫咸池晨真人的仙爷到佛仙寺敬香,在寺外山门上题下的诗,诗是用回文写的。这首诗在一增一字的前提下,通过倒读、减字读、跳句读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重新形成一首又一首诗。仙爷临走时说,,这首诗可以变化出一百收诗。我试着念了好几回,但觉得每首诗都不想诗,几位同行写诗的朋友,也望诗兴叹,与我同感。

如今,古老的仙佛寺变得热闹了。临近宣恩、来凤和湖南龙山三县的信徒们常来敬香参拜。附近的城镇居民,也在节假日合家到此游玩,席地而坐。农历三月初九,是佛爷的生日,乡民们一起涌来,游览、祈祷、叩拜、祝愿,各种心思,千般神情,都在这里展现出来。尼姑们也来了,一个个煞有其事地用扫把打扫厅堂,把木鱼频频敲响。或许有人是来乞求辟邪消灾的,或许有人是来观赏摩岩造像的奇妙艺术形象、领略古老文化风情的。瞧,漫山花伞,人海如潮,一幅兴旺景象。人民***对仙佛寺进行了局部维修,把这里建成了旅游胜地。

古老的仙佛寺,神奇的摩岩造像,优美的佛潭水,在无限春光中,放射出一首古老而又神奇的文化之光。

1989年4月写于湖北恩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