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寺游记

很早就闻潜龙寺的大名,却没有时间去观光。9月中旬,记者随朋友来到了这里。

潜龙寺又叫藏龙寺,地处华县

莲花寺镇贺家崖村南迷糊峪的蟠龙山顶。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进蟠龙山西峪,但见此山形若飞龙,林木繁茂,便潜伏其中。王莽穷追不舍,忽然峪中大雾骤起,方向莫辨,只好鸣金。后人称其退兵处为“挡莽坡”,西峪则被称为“迷糊峪”。就在王莽退兵之际,刘秀已精疲力竭,昏倒在山坡,幸被村姑梨花姑娘相救,藏于山顶洞中避难。刘秀在洛阳称帝后,即派人招梨花姑娘进宫,封为正宫娘娘。其子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幸存之恩,特派宰相王梁于此建寺。王宰相在蟠龙山下先造行府居之,督造山上工程。潜龙寺修好后,王宰相退隐于下院,即现在的宁山寺。潜龙寺、宁山寺的历史,与洛阳白马寺齐名而跻身于我国早期佛教圣地之列。

进入峪口,清澈的溪水潺潺,沿途藤蔓林莽,芳草铺地,但闻声声鸟语蝉鸣却不知鸟蝉藏身何处。行至大约一里地,见一泉眼。采药的村民告诉说,这泉水冬暖夏凉,甘甜可口。说着她用手掬水而饮。过了此泉,一路再没看见有水的地方。

行至中途,见一户人家。住在这里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她热情地请我们休息喝茶。老人叫任喜莲,今年66岁。前些年家里人和山上的其他人都搬迁出山了,她却舍不得离开这里,就一人长住在此。老人说,此山高约1800多米,从迷糊峪到山顶有5公里的山路,我们走了还不到一半。

老人说,传说当年刘秀逃到这里,王莽追兵已近,情急之下,刘秀让侍从把自己的鞋子倒着穿,给追兵造成错觉,好像是人往山下跑去的样子,迷惑了追兵,后就把此峪叫做迷糊峪。老人用手一指东南方:“你们看那边像不像一个仰天而睡的大佛?”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们仰视山巅,远处起伏的山峦恰似一尊仰天大佛,佛面朝天,头南脚北,面部五官自然天成,额头宽大,鼻梁高隆,双目微闭,两手合掌于胸前。据老人说,清晨日出时,霞光万道,大佛上方,有薄雾笼罩,充满神秘感。可惜我们一路上山行走缓慢,此时已近午时。

当地还传说这个佛是真有其人。当年,他还是个修行未满的僧人,四方云游时来到了少华山,被此地景色所迷,准备在此修行。一天,正当他酣睡之际,突然被山下的人喊马嘶声吵醒,翘首望去,发现山下有许多人在追赶一个年轻人。这个和尚掐指一算:这个年轻人竟是以后的汉光武帝刘秀!于是和尚吐出一口气,霎那间,整个山谷烟雾缭绕,那些官兵辨不清方向,只好收兵,刘秀趁机逃走。而这个和尚,因为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十分高兴,便一觉睡去,至今未醒。

告别老人,我们继续前行。小路越来越曲折,攀登艰难,但千变万化的景致,清新芬芳的空气,使我们走在陡峭的山路上一点也不觉得疲惫。行至半山处,前面出现一个提示牌:“前面施工,小心通行”。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修路不从山脚往上修,却要在半山修呢?正巧碰到在此施工的技术人员,他说:从牌子的地方起山上属于国家的土地,以下属于贺家崖村,目前工队和村里还没协调好,所以只能从这里向山顶修了。问他离山顶还有多远,他说大约还有800米,不过上山的路越来越不好走了。也不知当年刘秀是怎样攀上山顶的。

来到蟠龙山顶,感觉好像乘龙而来。寺院古刹巍然耸立于龙首,龙尾左摇右摆,掩映在烟霭迷离的莽莽秦岭深处。寺院周围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奇石林立,奇险无比。站在陡峭的山岩上向下俯瞰,深不见底,让人心惊肉跳。抬眼望去,棵棵参天松柏,排列有序,犹如列队迎接宾客的仪仗。放眼望去,秋天的山林竟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潜龙寺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前殿是弥勒尊像笑迎众生,四大天王执法护卫。前院玲珑方正,中殿明洁肃静,方砖青瓦,雕木门窗,正中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号称接引佛,是西方极乐园的三圣。三圣像之后,是手执降魔杵的护法神韦驮菩萨像。

中殿比较宽绰,有斋、客二堂以及禅寮小房侧列两廊。正中大雄宝殿,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书“大雄宝殿”方匾悬挂殿额。门分四合,雕刻做工精细,上面门楣板残留有一套《先师求道》连环水墨画图,为明清时的佳作;大殿内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消灾延寿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其下两边,左边是文殊骑青狮,右为普贤乘白象。殿外一侧为赤脸长须、绿袍快刀的关云长塑像,我国汉传佛教称其为伽兰菩萨,是护法神之一。

寺内至今保存着从明成化四年(1468年)至清咸丰四年的碑石八块。

如今的寺院内住着一个叫妙林的师父。他说:潜龙寺是皇家寺院。皇家寺院的规格一般是天王殿直对大雄宝殿。原来寺里没有中殿,文革时期,寺院被毁坏,后来修复时,就加盖了中殿。他指着院内的松树说,这一棵叫龙凤柏,从前是两棵在一起,后来被挖去一棵。那边就是有名的柏抱槐了,柏树中间长出一棵槐树,树干三搂有余,柏高槐低,树龄约1500余年。在寺院周围还长着数棵罕见的白皮松,据说自然脱落的树皮可入药,与红糖同煎可止咳。说到柏抱槐,这里的传说不一,你看这树干周围长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形若钉眼,深浅不一,相传此乃过去屯兵将士挂兵甲所致,所以也叫“挂甲柏”。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潜龙寺曾有一个叫觉明的主持,也不知何年来到此寺,后在此寺圆寂。老僧白眉银发,满面慈善,在外出云游时收了两个要饭的孩子,一名智慧,一名智明。长大后,智明老实厚道,学佛古板,师傅说一是一,说二便二;智慧悟性较高,常常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师傅为了让他们互相促进,便让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没想到他们反而互相不服,常常争个你高我低。为了磨练他们,觉明和尚便打发他们出外云游,相约十年后返回潜龙寺。十年后,古稀之年的觉明迎来了爱徒。智慧抢先说自己已经做了一个寺院的主持,行了多少好事,修了多少功德,智明也说自己的济世救人∵∵功德高。觉明看着他们,∵∵叹了一口气,遂领他们来到大雄宝殿后的柏抱槐前,说:“柏槐不同种,但却能相互包容,相辅相成,植物尚如此,何况我们人呢?佛家说,人上之人视人为人,人下之人视己为人!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十年修行,你们并没有真正悟到佛学的真谛!”两个徒弟在树下苦思良久,终于互相自谏,握手言和。

据说,站在寺前自然形成的观景台上,可北望渭水舞锦,南观秦岭雄秀,东仰太华云岚绕莲,西眺长安宫阙重帷。岁月如水,多少美景被淹没其中,如今站在这里,北望渭河,犹如半空中飘舞的一条丝带;南观秦岭,依然连绵雄秀;东仰华山,绝壁在阳光下分外明朗。只是西眺难以看到长安宫阙,为一层灰蒙蒙的云雾所遮掩,想来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遗憾。

潜龙寺虽美,但让人唯一遗憾的是一路走来,很少看见水,缺水使山失去了它本有的灵性。正在开发这里的某旅游公司员工告诉我们,将来从山口到潜龙寺的路都是石阶;山顶那一片空旷宽敞的山梁将建成休闲场所,从那里上去不远就是少华山索道的上站。同时他还说,开发商也在考虑以科学的方案来解决潜龙寺少水的缺憾。

看来,未来的潜龙寺将不再宁静,随之而来的将是如潮的人流。但愿潜龙寺的秀美永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