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葛仙寺

未弋

早听人说过,内江七家滩附近有一座葛仙寺遗址(又名小脚仙寺),此处山清水秀,香火鼎盛。我这喜爱探幽访胜者,不免产生了前往拜谒的想法。

终于有一天,与几位文友相邀,前往葛仙寺一游,以了却潜藏已久的心愿。

到了七家滩,在附近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沿江而行,但见水天苍茫,群丘并峙,不远处的山峰之上,隐约可见一幢屋宇,那便是新建的葛仙寺庙。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石板路拾级而行,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抵达了高高的山顶,一座四方形的庙宇便呈现在眼前。此时,我心中忽地升起异样的感觉,山下江水滔滔东去,山上寺庙托着佛界的圣洁和神秘,远离红尘,我仿佛正慈航飘渡,在自然与神灵间寻觅着一种契合……

走进庙宇,几位主持庙内事务的男女居士热情地迎了出来,为我们让坐、敬茶。

歇息稍顷,我们便在一老年居士的引领下,参观起庙宇来了。庙宇实在还较为简陋,正中大殿门口,高悬着“永镇仙山”的横匾,两旁配有醒目的楹联。老居士告诉我们说,这里古代的寺庙富丽堂皇,可惜毁誉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等战乱,至今只留下不少遗迹。直到五年前,一位云游此处的老尼姑萌发了重建山庙的意愿,于是附近善男信女们共同筹资,才重建了这寺庙。我们进得大殿,但见中堂一尊数米高的观音菩萨塑像肃然端坐,两旁分别竖排着诸多神佛,香烟燎绕中,显得很有几分庄严肃穆。

老居士又带我们到左侧一厢房,指点着深陷在地面的一只一尺有余的巨大脚印告诉我们:那是一千多年前,道长葛洪人川炼丹,来到这山脚下,从对岸远处的龙门阵一脚跨到山上,留下此脚印,龙门阵处则留有一只大脚印,于是此山赢得小脚仙山的美名。他又指着旁边一个深陷的圆窝对我们说,那是当年葛洪跨上山时的拐杖所拄。这两处遗迹流下不少传说至今,后人为纪念葛洪,遂在此处修建了葛仙寺。那留下的脚印只需虔诚地脱鞋踩一下,便可消除百病。而那留下的圆窝,每天早晨都会自然地溢满一窝米,够寺内的众道人两天的饭食。有一天,一位贪心的道人赚窝小米少了,竟偷偷用铁砧把圆窝打大,可从此以后,圆窝里便再不见一粒米了。而这留有脚印的石块,历经劫难后,多年来遗弃在山顶。“文革”时期,有位石匠发现这石块石质特好,可做磨刀石,便用铁砧一爿爿打去。当那石匠一砧子打在脚印上时,顿觉心慌意乱,四肢酸痛,因而不敢再打,回去后竟大病了一场。老居士又告诉我们,重修庙宇时,才将这奇石找回,使其完整地保留下来,并重塑了葛洪像。我们听完,禁不住为这些传说叫好。再一细看那大脚印,果然至今旁边还留下一道清晰的石砧子印痕。看来,不管俗人还是出家之人,都是贪心不得的呀!∵再看那葛洪像,素衣道袍,手握金丹,微微颔笑的脸庞分明充满警戒世人的玄机。

传说归传说,大家兴之所至,脱下鞋来,认认真真地把脚踩入这巨型脚印中,但愿先师留下的圣迹,真能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祛病消灾,阿弥陀佛。

有几位慈善的老人同我们摆谈说,为了使寺庙更为兴盛,在重修庙宇时,把当年的道观改为了佛院。寺庙建成之后,香火很是鼎盛,每年几次观音菩萨生日,前来拜谒的香客施主络绎不绝。

为了佐证这葛仙寺悠久的历史,老居士找出一本前几年编印出版的《内江县志》,郑重地交给我们查阅。果然,书中在宗教一章中介绍到:道教传入内江,始于葛洪。西晋末年,葛洪入川来至椑木镇(今内江县联盟乡境内)入一空穴居炼丹,后人称为葛仙洞。北宋末年,修建葛仙寺,数百年来香火不断。寺外植有两株桂花,秋桂飘香,为内江八景之一。老居士对我们说,那两株桂树早随寺庙一齐焚毁,如今,居士们在葛仙寺外的原地址,巳补栽了两株桂花树。

午餐时,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素食惹得我们胃口大开。平素吃腻了猪羊牛兔、鸡鱼鹅鸭,乍一吃这别俱风味的素食,别提有多惬意和舒心了。此时,我才真切体会到,久居都市,千烦扰心,一进入这清幽的佛地,心境顿感净化了许多。下午,告别众居士和这肃穆的寺庙,我们踏上了重返红尘的路。大家一致表示,当约诸位文学同仁,来这山上小住几日,在这清静、灵幽之地,不准会有新的佳作产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