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神仙和寒山拾得之略考

引言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选自寒山诗之《忍耐歌》

前言

清代民间流传的“和合”神仙的形象通常是一者持荷花(“荷”谐音“和”),一者捧圆盒(“盒”∵谐音“合”),为笑嘻嘻十分可爱的一对“兄弟”。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常见的题材。佛家供“万回”为“和合之神”,道家供∵“寒山、拾得”为“和合之仙”,清代雍正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中国民间亦多以“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

和合神仙的由来变化略考

和合神仙,是原由“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逐渐衍变为“持荷、捧盒”的二神;是原由主“家人和合”的和合之神,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的神。

相传,唐代有一个家庭,兄弟俩情深义重,各自承担重任。因为哥哥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终日哭啼,于是弟弟万回只身前往战场探望哥哥。两地相隔万里之遥,他竟可以朝去夕返,将哥哥的消息带回家告诉父母,以敬慈孝。明代钱塘人(今杭州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宋随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穿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万回”被称作“和合之神”,以示天下千万百姓传诵弟弟为了家庭和合而不怕艰难险阻的举动,是化做人间团结友爱的精神代表。

那么,怎么由原“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持荷、捧盒”的二神?

据说唐朝初年,苏州枫桥镇上有一位经常为当地百姓施药舍茶的老和尚。一天,他收养了一个十来岁讨饭的小男孩做徒弟。因小孩出生的那天父亲顶着大雪去山里砍柴,差一点冻死,母亲为了让小孩记住父母的苦难,便为小男孩取名寒山。过了一年,老和尚又收养了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做徒弟,这个男孩的家人都被奸臣杀害了,名为拾得。老和尚圆寂前,分别给了寒山和拾得两人半本真经和一枝荷花。寒山、拾得分手后,来往名山求仙访道。一年后,两人如约而至枫桥再会,各自从圆盆中取出半本真经和两枝荷花合在一起,两人感悟到:师父临终的遗愿就是要我们俩荷(和)盒(合)一起,友好相处,诵颂真经,得道成仙啊!几年后,拾得再次离开枫桥外出云游传道,相传最后东渡到了日本(在日本还有“拾得寺”)。而寒山则仍留在枫桥,为百姓施药舍茶。寒山圆寂后,枫桥百姓在当地建了一座庙,取名寒山寺。后来传说,“寒山”和“拾得”,本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转世,为“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来到人间成为“冤家兄弟”,后经过弥陀化身之丰干大师点化,终于双双成为高僧。其故事又是这样说的:据说,玉皇大帝为了考验两人,用“分魂术”变了一位叫白莲的女子,令兄弟俩同时爱上这女子。当哥哥寒山发现弟弟和自己的所爱之人是一对恋人后,于是出家为僧。弟弟千辛万苦找到哥哥得悉真相后,亦跟哥哥遁入空门。白莲也被他俩兄弟的真情感动,于是变卖家财,资助二人建盖了寒山寺。“寒山”和“拾得”为了兄弟亲情可以毅然放弃随手可得的爱情,后来民间称为“和合之仙”。

那么,怎么由原主“家人和合”的和合之神,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之神?

历史上的寒山和拾得是僧人而不是神仙。唐台州刺史闾丘胤《拾得录》的一篇序说:台州刺史闾丘胤到任三日即礼拜寒山、拾得,并指示僧道翘收集寒山诗。南宋天台国清寺僧志南的《三隐集记》更明确说“丰干禅师、寒山、拾得者,在唐太宗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寒山在天台山,经常是“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而终在天台山岩穴中入灭。清修《全唐诗》记载拾得:贞观中,与丰干、寒山相次垂迹于国清寺。初丰干禅师游松径,徐步赤城道上,见一子,年可十岁。遂引至寺,付库院。经三纪,令知食堂,每贮食滓于竹筒。寒山子来,负之而去。一夕,僧众同梦山王云:“拾得打我。”旦见山王,果有杖痕。众大骇,及闾丘太守礼拜后,同寒山子出寺,沈迹无所。后寺僧于南峰采薪,见一僧入岩,挑锁子骨,云取拾得舍利,方知在此岩入灭,因号为拾得岩。”∵又据清代《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寒山与拾得也。”

“和合”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应是“和合”之正解。“和合”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等含义,包含着“和谐合好”、“婚姻和合”、“家人和合”等美好祝福。于是和合神仙,逐渐被视为欢喜之神,逐渐成为主男女婚庆的神仙,民间塑造的和合二仙的形象,寓意和(荷)谐皆老,百年好合(盒),以图吉利。

考记:在“和合二仙”这由来变化过程中,∵万回“和合神”故事、寒山拾得故事的多方流传于民间,∵“三隐”或“三贤”的形成,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复杂,传说流变越来越繁丽神奇,人物面貌越来越生动鲜活,寒山拾得故事遂与万回的事迹合流,再取万回“和合神”之地位而代之,∵于是再变而为。到清代,民间流传“和合”神仙的形象逐渐成型:一者持荷花(“荷”谐音“和”),一者捧圆盒(“盒”∵谐音“合”),为笑嘻嘻十分可爱的一对“兄弟”。它成为在民间广受尊崇的喜乐之神,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常见的题材。

寒山子、拾得子成为和合神仙的哲学思想略考

寒山、拾得,他们变成了和合神仙,蕴含着什么样的中国哲学思想?

根据考证,寒山子和拾得子大致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是天台山国清寺有名的高僧,留存很多庙堂不传的“口语化”寒山诗。寒山子、拾得子和寒山诗“脱俗、苍古、空寂、幽阒、闲静、古拙、素朴、不可捉摸、没滋味、也风流、端的、洒脱、无心、狂放不羁、傲兀、疯癫、担板、清净∵”,体现出一股“寒山精神”。

寒山诗之《忍耐歌》: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

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

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寒山和拾得的生活略影,正合乎当时期中国佛学的“禅”味,以及“寒山精神”,正可为清代统治阶层用之俗民,并被眼界特高的雍正皇帝看重。清代官修《全唐诗》与《四库全书》时才始收《寒山诗》。雍正皇帝在《雍正御选语录》中收录了《寒山诗》计一百二十七首,在序言中说:“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雍正作序之外,并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作“和合二圣”。清代《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寒山与拾得也。”

考记:综观发展,以其对寒山子、拾得子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而言,佛教徒起了最大的作用,是他们逐渐把寒山子神化成了文殊菩萨的化身,并与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并称“二神”,后弥陀化身之丰干再加入点化;其次,是民间信仰的巨大力量,最终创造出了“和合二仙”这样土生土长的神只形象;再次,是道教徒对寒山子、拾得子形象的不断重塑,虽然作为道教人士的寒山子、拾得子没有前二者那样声名显赫,但道教徒始终没有放弃寒山子、拾得子这一“人名”。

主要参考:《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钱学烈,[深圳]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