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影寺的钟声

其实,这里只是一座废墟,只有苍桑的无言和历史的休止符。

在一座废弃的四合院里,人们供奉着一尊简陋的佛像,不知何年的砖支起的供案上摆放着三二棵果子,粗糙的香炉里一只香在寂寞地燃着,静影寺已不见踪影。

正象余秋雨先生说的,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站在静影寺的遗址上,看着蓝天上云卷云舒,遥想当年鼎盛的香火,耳伴竟然有暮鼓晨钟响起。

在这穿越了千年的钟声里,仿佛看到了那位叫昙馥的高僧迈着蹒跚的步履四处化缘,用化来的一砖一瓦建起了静影寺。时值隋朝,佛教兴盛,着名高僧惠远法师在这里修行,开宗讲经,弘扬佛法,香火渐旺,弟子众多,为给弟子和百姓讲经说法,在寺庙的东边又建了讲经台。讲经台面对东大河,可以看到高约15米的瀑布轰鸣而下,清澈的河水在瀑布下旋了一个弯,静静地流向下游,一动一静把水的性情表现殆尽。想象得出当年法师面水打坐,法相庄严,慢慢地讲着经书,用佛的智慧启示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讲经台要临水而建,也许水能洗净世间万物,而佛经能洗净人们的心灵。

影寺村坐落于一个百亩大小平坦的盆地,纵横交错的山脉在这里形成了四面陡壁,山泉终年不断,土地肥沃。独特的地貌条件形成了独立的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不知何年何代迁徙至此的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盆地以外山奇路劣,崎岖难行,有的村民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未出过山,不知山外是何年。静影寺的僧人看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去往山外,便召集周围村民齐心合力修了出山的路,群众欢呼雀跃。僧人们的善举使盆地沟通了外面的世界,当山货可以运出山外的同时,喜欢探幽访胜的人们也在路的那端发现了这个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世外桃源。也许那位皇姑就是循着这条山路进来的,流连于秀美的山川之间,忘却了皇宫的奢华生活,最终在此含恨而死,留下了两座宝塔似的双姑峰和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皇姑死后,贴身女佣也跳下了悬崖,随主人而去。即使变成山峰也要和主人站在一起,这个传说体现了一个“忠”字。

所有的民间传说都有着深刻的寓意,人们把爱戴的人物和向往的事物用传说的形式流芳百世。静影寺的香火给这个盆地带来了生机,静影寺的僧人使这里淳朴的民风更加向善。于是人们便用神话传说来感激这些大德高僧。传说中的法师道行颇深,精通法术,可以把泥马变活,一个时辰便可到长安。把袍袖里的沃土一撒乱石滩就变成了影寺的良田,然后交给百姓耕种,为感谢高僧,大家修建了静影寺并请他做了住持。

最近,我再次来到了影寺,整个盆地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在静影寺的原址上新的静影寺拔地而起,规模宏大,琉砖璃瓦,金碧辉煌,据说从其他着名寺庙请的僧人马上就要来此住持。在昔日高僧说法的讲经台上,建起了一座三层楼阁,重檐结构,流光异彩,脚下便是东大河水和轰鸣的瀑布。

坐在河边被经年的河水磨如平镜的石台上,火红的夕阳挂在两山之间,盆地又复归于寂静,几声鸟啼在山谷间悠远地荡漾。当年高僧昙馥不知可否想到,他历尽艰辛建起的寺庙会在岁月的河流中湮没,但是他的慧眼一定能看到会有后人去建更具规模的寺院,去做更大的善事的。

时间沿着长链义无返顾地走了下去,历史从一个废墟走向另一个废墟。不知有多少名贵显赫在喧闹了一阵后灰飞烟灭了,然而却有许多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美丽。

究竟是静影寺看中了这块山水具佳的盆地而坐落于此,还是这块盆地因静影寺而得名并名扬四方呢?新建的静影寺给这块盆地增加了更辉煌的色彩,当岁月的巨轮静静的走过,若干年后静影寺又将成为古刹,当古刹的钟声飘起时,一定会有更神奇的民间故事在传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