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坪石和广应寺

清以后,各志各书都把寺坪石列为一个寿山石的品种。其实,它不是一个“自然石种”,而是“半人为”的变异石,而且品类还很多,产在寿山广应寺旧址或附近。但广应寺只是“第二故乡”,其真正的第一产地应该在寿山村附近的各山各洞各坂各洋。原因是由广应寺的僧人从各个不同地方采集来的寿山石集中在广应寺加工,数量颇多。以后广应寺不幸毁于火,这些品类不同的寿山石,“玉石俱焚”,与广应寺的灰烬一起被掩埋在废址里,或经风雨流徙,漫延至附近的地方,后人在这些地方发掘的寿山石,都统称为寺坪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经过火的煅烧,又经过灰土的滋润,大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在这些寺坪石中,最多的是原高山石。高山石被开发的时间最早、产量最多,又离广应寺最近,广应寺的僧人采集到最多的自然是高山石。也有原“田黄石”,但为数不多,今称“寺坪田”石,同样是十分珍贵的。

寺坪石的生成时间当在宋明之间。唐光启三年(887年)始建广应寺。广应寺被火烧的时间就是寺坪石生成的最始时间。宋黄干的《寿山》诗写:“石为纹遭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黄干避“伪学”禁,在石牌村为其母亲守墓,其间创高峰书院,游寿山,为诗8首。广应寺被野火烧毁时间应该在黄干游寿山之前,至今约800年。宋之后,广应寺又几次被火所毁,如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和在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这些“半人为”的火烧都是寺坪石形成的客观环境。明洪武时期是寿山石开发的高峰期,广应寺里所储藏的寿山石一定不菲,大量的寺坪石大概都是这个时候留下来的,因此明徐火勃《游寿山寺》诗写:“宝界消沉不记春,禅灯无焰老僧贫。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明谢肇淛《游寿山寺》诗说:“山空琢尽花纹石,象冷烧残宝篆烟。”明陈鸣鹤也有《游寿山寺》诗:“千枚蜡璞多藏玉,三日风烟半渡溪。”寿山寺即广应寺。花纹石、断珉等都指寿山石。

广应寺毁了又建,建了又毁。每一次被火所毁,都是形成寺坪石的时候。其中明代毁于火两次,也是寺坪石形成的最主要时间。明时寺坪石的数量颇多,到广应寺附近采集寺坪石也成为文人雅士的风尚。

广应寺在寿山村,因此也叫寿山寺。宋《三山志·寺观类六》说:“寿山广应院,稷下里,光启三年置。开山僧号妙觉。龙纪元年改今额。”龙纪元年是唐昭宗元年(889年),即改为“寿山广应院”。这个寺院有多大?没有更多的记载,只知道被火烧之后,虽有重建,但规模都不大,甚至于十分破败,以至于“禅灯无焰”、“草侵故址”、“象冷烧残”等等。清代曾有过复兴,主持僧叫守典。谢士骥有《赠寿山僧守典》诗曰:“半龛依寿域,终岁不为粮。除却蒲团暇,更无杖履忙。龙降松露甲,麝过草留香。曾识先公面,檀波永不忘。”这首诗写了寺僧的闲适情趣。现在的广应寺已经重建,但规模更小。有关方面正在计划扩大规模,希望恢复昔日的风光。

(林国清∵林荫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