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头陀寺古今谈

万寿头陀寺原名头陀万寿寺,俗称头陀寺,初称万寿寺。原坐落于坞尾革新街,今位于仓山龙潭角山麓。

据弘治《八闽通志·寺观》记载:“头陀万寿寺,宋至治二年建”。宋朝无“至治”的年号,应是元至治。《八闽通志·桥梁》又载:“宋元佑间(1086-1093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以备修桥之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寿寺。大德七年(1303年),泉南头陀王法助奉旨创造石桥”。由此可以推断出大德七年创桥之前已有万寿寺,但具体建造时间不详。

头陀王法助是何许人也?法助,俗姓王,人称平海头陀,福建泉州人,先辈世代务农。法助12岁出家为僧,奋发钻研佛经内典。热心造桥修路,济世利民。元大德四年(1300年),法助到福州南台万寿寺为僧。他见闽江浮桥常被洪水冲断,屡修屡坏,行旅不便,便倡议建造石桥。法助四处募集资金,并派弟子吴道可上京奏明圣上,得到成宗铁木耳可汗的嘉许,奉旨修桥。大德七年(1303年)动工,可惜大桥尚未竣工,89岁的法助因积劳成疾而圆寂。其徒吴道可继续主持建造,历时20年,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全部竣工,石桥命名为万寿桥。时人为纪念法助建桥功绩,重建万寿寺,易名为万寿头陀寺。祀法助像于其中,寺内立有镌《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的石碑。碑文日:“仁哉我师,功德堪思。台江观海,善愿心持。十方普渡,辛苦不辞,架桥叠石,再世成立。往来行旅,络绎奔驰。昔忧险阻,今乐坦夷。其利溥也,施及来兹。是宣享祀,在此江湄。”

岁月沧桑,万寿头陀寺经明至清朝,其间虽几经重修,仍濒临圮废。光绪九年(1883年),乡绅陈承裘、高廉远等募资在原址重建万寿头陀寺。万寿头陀寺坐北朝南,主殿面宽五间,进深17米,为硬山顶斗式木构寺宇。中为主殿,左右为观音阁、关帝殿,内供佛圣和王法助禅师塑像。同时在寺旁建大士、武圣两楼。其余空地建为店屋出租,收入充作寺内香灯之资。福州民间俚语云:“福建八卦地,坞尾头陀寺”足见其胜。同年七月,福州海防分府与闽县知事联合出告示,载明此寺永归怡山西禅寺,为西禅寺的下院,由西禅寺派僧管理,严禁外人借端侵占。寺僧将之勒石于客堂外左墙上,今已佚。福州沦陷时,寺钟等文物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寿头陀寺仍由怡山西禅寺通禅法师派人管理。“文革”期间,庙宇又遭到破坏,殿堂被占用,停止了佛事活动。1989年产权才收归福州市佛教协会所有,1991年被列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中亭街旧城改造,万寿头陀寺被划在拆迁之内,身任西禅寺首座兼头陀寺住持的传和法师及有关专家学者建议原址保护修复。最后将万寿头陀寺移址到龙潭角山麓。重建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念佛堂、藏经阁、观音阁、斋堂、僧舍等。历时六年,新建成的寺庙,坐西朝东,主奉三保如来佛。梵宇典雅壮观,令人神怡。樟木金身圣像,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宝相壮严。山门视野广阔,景物宜人,古刹重光,为福州南台岛旅游胜地。

(黄凯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