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寺的“历史档案”——《普宁寺碑文》

作者:刘辉

每座寺庙都有它的历史档案,普宁寺的档案就是记述了普宁寺兴建历史背景的《普宁寺碑文》。在普宁寺的碑亭里矗立着三块巨大的石碑,正中的一块便是《普宁寺碑文》,高6.5米,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雕刻而成。石碑上的文字向我们还原了乾隆二十年时的历史片断。

“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赉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曰杜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四部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若而人其无隶属之宰桑,则归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式循旧章,建普宁寺于山庄之北麓,而为之记曰:皇天有辅德之私,至圣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见几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诚。我国家抚有众蒙古,讵准噶尔一部,终外王化?虽庸众有‘威之不知畏,惠之不知怀,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其然,岂能然哉?以我皇祖皇考圣德神功,经文纬武,其于奠伊犁,勒铭格登山,朝四部落之众,而赐之爵,赐之币,式宴陈舞,可汗起奉酒称万寿,如今日者何难?墨契大造,意若有待,是以遵养进晦,垂成弗为”。

“予小子敬承乾佑,以为不可失者时,迟徊观望,宁二圣付托藐躬之意。且此山庄,即皇祖岁时巡视诸蒙古宾客之所也。越三十年,而克见准噶尔之众,咸觐于此。岂非皇天无私,惟德之辅;至圣之度,越世先知;而见几君子之作,予亦不敢不勉。卫拉特之众,岂终不可格以诚哉?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三摩耶庙之式为之。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

以上是《普宁寺碑文》的全文。其中第一部分记述了平定达瓦齐叛乱之后,厄鲁特四部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乾隆仿照康熙在多伦建造汇宗寺的先例,在避暑山庄北面修建了普宁寺。碑文的第二部分则记述了康熙皇帝与雍正皇帝早想解决的准噶尔问题,终于功告垂成。又因蒙古信奉黄教,故而仿***三摩耶庙的建筑格局建寺,取名“普宁”,希望普天之下永远安宁。

普宁寺的修建,是清王朝江山一统,平定准噶尔叛乱的产物。在《普宁寺碑文》的两侧,矗立着《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这两块石碑完整地记述了整个平叛过程。

三通石碑,真实再现了普宁寺修建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功用,是后人了解普宁寺,了解历史的最佳档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