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和谐的佛寺面貌迎接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

内容提要:论文对上海和各地佛寺、信众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应当如何回应世博会的主题,向来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参观者展示中国佛教蕴含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规整有序的僧团面貌、劝善止恶的道德功能、正在实践的人间佛教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世博会、中国佛教、佛寺、人间佛教

2010年5月至10月,五年一度的大型综合性注册类的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全中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翘首以待。本届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为五个副题。据悉,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形象,努力贯彻“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三大理念,弘扬“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预计上海世博会将有22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展览,有海内外7000多万人前宋参观,必将以“创新”、“融合”的主旋律,推进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谱写新世纪世博会的新篇章。

在这种形势下,上海玉佛寺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举办“迎世博学者论坛”,邀集学者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并以“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为专题展开讨论,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佛教组织和信众积极回应世博会、参与社会发展事业的进取精神,很有意义,应子赞扬。

按照惯例,中国当代经济、科技的最新成果和包括传统文化、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将在世博会展出,然而来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参观者还将利用在中国的期间参观上海和其他城镇的工厂、企业、商店和文化教育设施,也可能参观访问分布各地的宗教组织和场所。那么,上海的以寺院为基层单位的佛教将以怎样的面目来迎接世博会呢?笔者在这翠提出的一些想法,仪供有关方面参考并与诸位交流。

一、以佛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展现

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佛教在中国已经传播2000多年,早已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之一,是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寺,这一佛教的最基层的传法场所和社会组织形式,蕴含着佛教走过漫长民族化历程所留下的轨迹和文化底蕴,浸透看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庄严、自尊自强和乐观进取的人文精神。从佛寺恢廓壮丽的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的院落布局、造型各异和形象逼真的佛菩萨造像、卷帙浩繁的佛典宝藏,到仪轨齐整和行止有序的僧团组织、洪亮而富有节奏的诵经、庄严肃穆的法会、抑扬顿挫沁人心脾的佛教音乐……,向人们展现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面貌,展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神韵。

在世博会即将到来之际,相信不仅上海佛寺,而且全国各地寺院,能够组织力量对寺院建筑环境、寺内设施、周边秩序及相关事项进行全面检查、合理规整,并且严格规定文明进香供佛的做法,宣传文明礼仪。这样,寺院还是老寺院,然而面貌却焕然一新。让那些来自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阶层的参观者,一入佛寺,就仿佛踏入一方净土。有佛教信仰者,能够欣然虔诚地上香,礼拜佛菩萨:没有佛教信仰者,能够怀着尊敬的心情参观访问佛寺,从而加深对中国佛教和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文化的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二、以佛寺僧团规整有序的面貌,展示

当代中国佛教的旺盛活力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段时期内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然而在上世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皆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全国各地寺院不断得到恢复、扩建。中国佛教协会先后发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等规约条例,2005年国务院又面向全国宗教界发布了《宗教事务条例》,从而使各级佛教组织和佛寺条例、制度日益健全,促使中国佛教更加规整,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以来,中国各地佛教界的组织、寺院和僧众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面貌发生显着变化。所谓加强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按照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佛协六届会议上所作《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中所说,包括“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现在,全国佛教界涌现一大批年富力强和素质较好的骨干力量,各地佛寺在弘法、举办教育和各种文化事业、开展慈悲济世的福利事业等等方面,取得很多成绩。

本届世博会将以“创新”、”融合”为主旋律,弘扬“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在上海摆下世纪舞台。相信上海的佛寺、各地佛寺和广大的僧俗信众,能够以中国佛教寺院和团体的规整有序的面貌,展示当代中国佛教拥有适应时代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旺盛活力。

三、以教人向善弃恶的伦理和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

宣示中国佛教营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中国佛教在传播和发展中既继承了来自印度佛教的教义体系,又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和民情需要,不断消化和吸收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礼仪,在教义思想、戒舰、伦理、仪规以及佛寺建筑、僧团制度等方面,皆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中国佛教的最显着的特色是将教化信众向善弃恶,净化心灵的道德修养置于首要地位。佛教中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及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等,皆源自印度的佛教。然而中国佛教学僧和居士为使佛教融入社会各阶层,将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会通,将中国民众自幼目濡耳染的儒家道德理念和规范纳入佛教道德“善”、“正”的范畴,从而充实和扩大了佛教道德理念、规范和道德意识、道德修持、道德评价的内涵。僧俗信众如果能够遵守戒规,如法修行和济度群生,并且做到为中国民众熟悉的仁义、孝悌、忠信等,便被认为是善的,受到赞扬,并认为将得到好的报应。宋代禅宗云门宗高僧契嵩曾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论证佛法能在正人心,致教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说:∵∵“若今佛法也,上则密资天子之道德,次则与天下助教化,其次则省刑狱,又其次则与天下致福却祸。”(《镡津文集》卷八)纵观历史,佛教在中国古代确实曾起到道德教化、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民族融合等作用。

佛教劝人向善弃恶、净化心灵的传统,可以说至今仍在延续着,体现在佛寺和僧众闩常的弘法利生的活动中。中国佛教以大乘为主体,特别崇尚“大慈大悲”的菩萨之道和精神,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将利益群生,福利社会当作自己的天职。近年来,中国各地寺院和僧众抱着给民众以安乐、为民众排忧解难的宏愿,致力于赈灾、扶贫、助残、资助办学:援助贫困产医疗、防疫站;向老年基金会、慈善机构捐款;植树造林、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活动,做出了积极的重大贡献。

中国佛教界僧俗信众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相信来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各民族的人士,如果有机会参观访问中国的佛教寺院,是能够得出这种印象,做出良好的评价的。

四、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法,展示

当代中国佛教与世俱进,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风貌

“人间佛教”这面旗帜,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界几代人为使佛教适应时代,焕发生命活力而选择的结果。现在中国两岸四地皆倡导实践人间佛教,主张佛教必须贴近人生、改善人生,为社会民众造福。然而因为社会制度不同,大陆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强调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应当指出,人间佛教不是另起炉灶而建立的一种新的教派,只是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贯彻现实主义思想,主张先完善人格,再进而修证成佛。

因此,人间佛教将修持五乘共法——五戒、十善等置于首位。太虚法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对“人生佛教”(亦即人间佛教)解释说,应当先实行人乘正法,“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并强调指出:“重在从完成人生,以发达人生而走上菩萨行的大乘觉路”。太虚法师有偈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人间佛教对信众的要求不是降低了标准,而是提高了标准,将佛教赖以生存的群众性、赖以发展的时代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

中国大陆佛教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集中广大信众的智慧和愿望,提出了必须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此后又提出“中国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受到各地佛教组织和信众的热烈响应。归纳起来,赵朴初居士倡导的人间佛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倡爱国爱教,应对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作现代诠释,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关心现实,致力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积极奉献: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传承正信正法,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够有力地推进中国佛教适应时代而开拓进取的道路。

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中国佛教佛寺和僧俗信众应当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在弘法利生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通过感人的讲解,让那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希望了解中国佛教现状和今后走向的参观者看到当代中国佛教的真实面貌,理解中国佛教正在实践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以此证明中国佛教不但并没有衰老,而且正在焕发旺盛的活力,正在与世俱进,广大信众积极参加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奉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