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顶山“天池”漫笔

作者:∵刘忠永

鞍顶山“天池”漫笔

当地传言,鞍顶山是一匹龙马的化身,曾有“张果老鞍顶山降龙”之说。鞍顶山的山体形状很象一匹马,山巅有逼真的马鞍形态,鞍顶山因此而得名。

鞍顶山位于浙江绍兴、金华、台州三地(市)交界处,主峰海拔834.3米,是当地的最高峰。山顶有一个四季澄清、冬夏不涸、千年不竭的神奇龙潭,被当地人称之为“天池”。慕名于“天池”的未解之迷,攀山前往观游和探秘者不绝。

从远处仰视鞍顶山,鞍顶山拔地高耸,力压群峰。流云飘过山顶,犹如彩霞飞舞,神采奕奕。日出瞬间,鞍顶山频频出现多彩云雾,很象彩色的炊烟,宋至清朝,鞍顶山地带新昌回山镇曾称彩烟乡,兴许就是彩色炊烟之故。

站在鞍顶山的顶峰,犹如立在龙马背上,随龙马在云天腾飞。龙马高大英俊,周边所有山脉都成脚下之物,山风吹过,衣衫挂身飞飘,一种极目无阻,一眼千里之明快,即刻涌上心头。俯瞰群山,层峦叠峰,一片烟雾弥漫。打开浮想之门,以雾当路,腾空在雾中漫步,抬脚即可跨越群山。雨天,四面云蒸雾绕,恍若置身虚幻仙境。

整个鞍顶山脉,树木、植物饱受高山雨露滋养,草坪茂密,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翠绿以松木、杉木、柏树、小竹、茶树为主,茶叶披满鞍顶山大部分土地。山风拂过,茶波荡漾,一浪盖过一浪,胜若大海波浪。脚跺平坦草坪,沉闷回音震耳,如龙马低声啼叫。

鞍顶山高山气候明显,云雾往山顶收,周边地区肯定转晴,云雾往山下压,周边地区定要下雨。山上昼夜温差悬殊,盛夏时节,白天可沐浴阳光和清风,让阳光和清风伴随遐思万千,美美感受远离尘世、清新优美的山野风光。入晚,山上气温急速下降,半山以下村庄需开空调降温时,山上已需盖被子睡觉。

“天池”紧依主峰,周边极其清静,除山风嗖嗖、小虫叽叽,几乎万籁俱寂。夏日对着月光,漫步在“天池”边或在草坪上跳跃听回震音,由树木、植物、山风带来的自然凉爽、清新与芳香,比白天更显浓厚,加之山野景致野趣横生,身临其境,一种无穷无尽、无比美好、万分愉悦的心境由衷而生,比去天庭漫游更惬意,逍遥洒脱胜过活神仙。

“天池”形态并没有什么奇异,无非是二个不起眼的,位于高山一大一小的圆形水池。大池直径约十五至二十米,小池直径约五至七米。两个水池紧靠在一起,相距只约二米左右,池的边沿和池水水位,大池略高一些,但相差无几,大池池水可以从很浅的小沟流一些到小池。

山上没有溪流,两个水池都不与溪流相连,更没有与瀑布相串,称水池为龙潭,其实是有点牵强的,其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笔者更倾向于称其为“天池”。

人不可貌相,池也不可貌相,这个“天池”虽然其貌不扬,却富具灵性,奇异之处令人关注。据史料记载,这个“天池”的池水四季澄清、冬夏不涸、千年不竭。大旱季节,鞍顶山山脚下的水库干涸了,水田开裂了,村民吃水困难了,“天池”池水始终水量充足,无论天气干旱多久,这个“天池”的水位,始终不会有多大变化。

这种奇异现象,不仅仅只是史料记载,当地群众都人人皆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解开这个谜,也不知道这个“天池”终究有多深。

离“天池”咫尺之遥有一口井水。水井边沿与∵“天池”边沿地面相平,水源都属地下泉水,奇怪的是井水水位始终高于池水数十厘米,本该渗透的井水就是不犯池水,井水清澈见底,池水四季澄清,清的自清、澄的自澄,泾渭分明、截然不同。

对“天池”的奇异现象,人们一直在推想,对于池水为何四季澄清,还没有任何解释;对于池水为何冬夏不涸、千年不竭,据地质资深人士推测,可能是由于“天池”地下水系与其它高山水系相通,水系间互相作用所形成。科学结论如何,有待权威专家用科学手段进行探测。

祖辈一代代相传,说很久以前“天池”在打雷即将要下雨时,会不断地向外喷出泉水,水流较大且湍急,并形成溪流,一直往山下村庄冲洗的传言,有关地质人士认为,也许古时候“天池”地下水系的另一端,水位的上升先于“天池”所致,但这些也只能是猜想。

很多人说“天池”是火山喷发留下的死火山口,史料有鞍顶山一带五次火山喷发的记载,说明这一带确实发生过多次火山喷发,而要证实“天池”就是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口遗迹,其周围需要有火山喷发留下的明显标志物——水流状态“流纹岩”等进行确认。然而“天池”周边却找不到可以证明为火山口的这种明显标志物,也许“流纹岩”这种明显标志物已被风化,也许“天池”位置根本就不是死火山口,至少,现在没有明显标志物可以证实“天池”就是当年火山喷发留下的死火山口遗迹。死火山口之说,也可能是“天池”周围的山体象火山口,人们对号入座把它想象成死火山口而已。

“天池”有个美丽传说,据传,很久以前鞍顶山有一座寺院,香火一直非常旺盛。寺院住持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老者自称是鞍顶山的小金龙,老者说天庭玉帝颁过旨,鞍顶山乃千年佛地,千年龙地,轮回进行序换;如今鞍顶山佛缘已尽,龙缘即将到来,望早早迁移寺院让出栖身之地。住持作了随口应答,说老衲年不逾百,哪知千年之约?若要迁寺就等到屋顶开花、冷饭抽芽吧。

次年春天,鞍顶山来了一位放牛娃,并在寺院边搭了间茅屋住了下来,还栽了不少丝瓜秧。这丝瓜藤长得非常之快,栽下后昼长八寸,夜添一尺,不几日就爬满了屋顶,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一天,住持看见放牛娃在门口吃着绿豆芽炒冷饭,便打趣道:“冷饭抽芽啦!”放牛娃笑笑说:“屋顶早已开花,冷饭自然要抽芽了。”说罢,放牛娃不知不觉间不见了,顿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随着一道闪电,一条神龙腾空而来,瞬间山崩地裂,鞍顶山的寺院不见了,代之以深不见底的龙潭,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天池”。

传说是不可信的,一些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却可以探究。据记载,鞍顶山有寺院的历史确实久远,隋朝就有与天台国清寺同享盛誉的清凉寺,后改名古绩寺,再改称鞍顶寺。公元1921年,古老的寺院毁于一场火灾。前些年,在寺院旧址中还曾出土古钟、古磬、古剑、禅杖头和荷花柱头等珍贵文物。

现在鞍顶山“天池”边仍建有寺院,寺院冠了“龙”名,称之为“天龙寺”。按传说进行解释,“天龙寺”己是为龙地所建,告示人们鞍顶山已从佛地变成了龙地,鞍顶山成了天龙栖身处,成了龙马的化身,“天池”∵也许就是这匹龙马的眼睛了。

旧时许多百姓认为龙是能帮助下雨的,就经常有人组织到“天池”求雨。直至解放初期,还有一些村庄组织群众去“天池”请龙降雨。

请龙降雨择吉日而行,先派出清道队先行,除去路障,收掉沿途各村晾晒的衣裤,通知行人不戴雨具。

请龙队伍出门以放鞭炮为向导,乐队吹鼓手在后面吹打,数百人的求雨队伍,穿白布衫和草鞋,不戴雨具,每过一村点三炷清香,高喊“请龙王爷下雨”,到达“天池”后,由领队指定三人进“天池”请“龙”,口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边念边找“龙”。

所谓的“龙”,就是池内或池边的小动物。如哈蟆、蚱蜢、泥鳅,如能碰上黄鳝、鳗鱼、水蛇,就算是真“龙”了。

找到“龙”后,把“龙”请进用白布包着的“信甏”内,再把“信甏”放在用柏树刺扎成的“龙桥”里,由年轻力壮小伙子把“龙”威风凛凛往村里抬。

请龙降雨时,刚巧下起了雨,就说龙王爷显灵了,要是没有下雨,就怪诚意不够,龙王爷不肯显灵。反正在当时看来,请龙降雨是很神圣,横竖没有错的。

现代人不相信龙王降雨了,也没有人再去请龙降雨,但请龙降雨的故事一直还在民间流传。

通往鞍顶山“天池”的路四通八达,新昌、磐安、天台都有小路通达。通过登云梯、踏泥泞都可以见到神奇的“天池”。∵带着思维的登山者,还能触景生情,在登山中陶冶那种龙马一往无前的龙马精神,“天池”永不枯竭的坚定精神,树木植物无私给人营造清新凉爽感受的奉献精神。

带着思维登鞍顶山,身体可以得到锻炼,奇观可以得到欣赏,境界更能得到升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