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智印逸事

作者:张移生

智印是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开山祖师,俗姓王,湖南常德府龙阳县盘石村人,生于公元786年农历六月初一。

智印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王东明,唐玄宗天宝五年进士,曾任江州刺史,其父王开源,唐肃宗乾元三年进士,王开源两位兄长太源、乙源读书都有功名。像唐代的大多数士大夫家庭一样,王东明家世代笃信佛教,皈依佛门,乐善好施。特别是王开源,年过半百无嗣,五十岁后纳妾石氏才得子智印,礼佛之心更为虔诚。盘石村不远处有个桃源洞,洞旁有座莲花寺,王开源是该寺的大施主,并与莲花寺的海月和尚结为僧俗知己,常聚在一起读禅说法。

智印夙有慧根,天生佛性,年仅七岁,在旁听其父与海月和尚读禅时,即开口说:“我要出家。”使其家人大为惊奇。李唐一代,佛法大盛,高僧辈出,上至皇帝,下至王公大臣,都趋之若鹜地皈依佛门,以成为一名佛家弟子为荣。特别是智印所处的南岳衡山一带,佛教禅宗在这里得到极大发展,盛况空前。智印虽说是王开源老年所生的独子,但其父见他是佛门根器,便在智印七岁这年,很欢喜地亲送他到莲花寺拜海月为师。智印被赐法名德聪。德聪恭谨勤勉,海月和尚青目有加,倾心传授。经过八年参学,德聪已深得菩提三味,海月和尚自知囿于龙阳一隅学识有限,遂将德聪送往南岳参拜高僧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大和尚是历史上着名的高僧,先后在安徽庐江、江西新吴等地参修弘法,并创立了着名的禅院制度,农禅并举,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制订了《禅门规》,这就是有名的佛教史上《百丈清规》。

德聪在怀海师父的点拨之下,精研佛学,三年下来,通悟上乘妙法,成为怀海门下优秀弟子。怀海禅师深知德聪已具备开创道场,弘扬佛法的能力,即命他云游四方,择地传法。临行,怀海叮嘱德聪云游时“遇东方则止,见青白则驻”。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冬,德聪拜别师父,踏上云游之路。

德聪一路上风餐露宿,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夏,来到湖北武昌地界,经过白雉山,凤凰山继续东行,来到一座风景秀丽,林木葱茏的山上,适见两位老者在山上对弈。德聪和掌问讯,方知此山名东方山,二老者分别为山主薛河与陆迥。德聪顿悟临行时师父怀海之嘱:“遇东方则止,见青(绿即青,“陆”与“绿”谐音)白(雪即白,“薛”与“雪”谐音)则驻”,他当即向南合掌跪拜,口诵佛号,谢师父指引之恩,继而向陆、薛二老请求施舍袈裟之地,结庵弘法,二老慨然应允。

唐宪宗元和二年秋,因德聪道行高深,法名远播,获唐宪宗宣召进京说法讲经(一说为替宪宗求嗣),在陛见时,德聪旁征博引,应对有据,引得龙颜大悦,被御赐法号“智印”。宪宗还亲赐紫衣金钵,又拨库银并派官员到东方山督修梵宇,御书“宝峰招提”寺名。一时,东方山宝峰招提寺名声大振。数年间,智印弟子又四出开辟道场弘法,以东方山宝峰招提寺为祖庭的寺庙,遍及鄂东南,来东方山皈依的弟子摩肩接踵。世居东方山的陆迥老人及其族人也常上山听智印讲经说法。陆氏族人与寺庙僧众和睦相处,时年70多岁的陆迥老人也与20多岁的智印情谊日浓,成为忘年之交,并义结金兰,结为僧俗兄弟,智印还在寺庙后殿(今祖师殿)为陆迥设生祠神位(今陆氏宗祠)。

因农历六月初一是智印生辰,四方信众纷纷来山为智印祝寿,但盛夏酷暑,山路崎岖,善男信女常常中暑,智印心中不忍,遂与陆迥老人商议互换生辰,以解信众之苦,陆迥老人感于智印的慈悲,欣然答应。于是智印生辰改在了农历十月初一,而陆迥老人的生辰改为六月初一,这被一时传为佳话。

唐宪宗元和九年秋,智印因经年传法建寺,双重劳顿,积劳成疾,安然坐化,寿二十九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