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之古景八珍

东方山八景之说,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大约是余国柱升迁大学士后衣锦还乡之日,到东方山捐功德时来了诗兴,写下了八景诗,他人也纷纷唱和。余国柱写的八首律诗,其中除两首涉仙,余六首均与佛有关。不仅每首律诗立意新颖、语言流畅、对仗工整、布局严密,而且题目同为四字,分成四组、语义对仗,平仄调和,如禅关月涌与仙履日暄、灵泉锡卓与道洞云停、青松倒插与白莲频开,铁牛懈卧与石舫高撑,由此可见作者文字修养的功夫。

禅关月涌

弘化寺三门前,原是一条长约千米的幽深峡谷。它钟览胜、曼倩二峰之灵秀,古木参天、新篁密布,流水潺潺,云烟袅绕,显得静寂幽深,景色殊异。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之际,透过林梢,可以看到飞云横渡,月华如涌,若真若幻,如画如诗;诵经声、木鱼声,忽远忽近,若有若无。偶尔宿鸟受扰,惊叫几声,更增加了空山幽谷的寂静。这就是禅关月涌。禅关中还竖立一块约两米高、一米宽的麻骨巨石,人称月涌石。现在又做了座月涌亭,让月涌石于亭中巍然屹立,独成一景。

道洞云停

灵峰(曼倩垴)西南侧,距峰顶约150米处,有一巨石。巨石南面陡峭如壁,高十余米。壁上有一直径数米的洞口,洞深莫测。公元1828年编纂的《马一正宗同修录》,说洞是“东方朔炼丹处,炉灶锅具尚存”。余国柱诗中写道:“炉中烁炼金丹熟,还看余烟岭外熏。”炼丹之事无从考证,而余烟熏岭,现在还时有出现。每值长夏季节,曼倩垴,弘化寺一带上空,早晨若有云雾笼罩,这一天的午后或傍晚,东方山南麓直至金湖、龙角山、锡野山一带,必下阵雨无疑。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招云”——“道洞云停”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感动惊叹的同时,不妨从气象科学的角度去做些探讨。

灵泉锡卓

弘化禅寺祖师殿后檐墙边,有一眼小井,这就是八景之一的灵泉锡卓。

井台由汉白玉镶嵌而成。井台宽0.9米,长0.9米,高0.4米。井圆形,直径0.46米。深不可测。井水面离地面约1米。同治六年《大冶县志》载:“东方山井,一清一冷,不盈不涸。”人们传说,智印和尚决定在东方山驻锡弘法,用锡杖往地上一插,抽起来,水就汩汩涌出,成了此井。后来建“宝峰招提”,所需木料购于长江江面之木排,要运上山来颇不容易。于是智印和尚踏上木排,念起佛号,一根一根地往水下踩,那些被踩沉于江中之木,即从东方山井口浮了上来。传说是优美的,想象也很奇特。为什么高山之顶会有这么一口神井呢?从周围的地势环境上稍作分析,有这么一口“神井”也是自然的。

仙履日暄

老八景中有一景叫做“仙履日暄”,山民习惯上称作“仙人晒鞋”。座落在曼倩垴西南侧的山腰上。经好汉坡,在西凉亭与普同塔寺之间,向西北方向,披荆棘,过竹林、穿小径,约八九分钟,即可到达。

在茂密的荆棘丛中,露出一堵高数米、宽十几米的石壁。沿石壁旁边攀藤附葛爬上壁顶,就可见到一块巨石,长两米,宽约半米,高约0.8米,横卧崖顶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像京剧里男角儿穿的那种粉底鞋。人们传说东方朔在东方山采药,露湿了鞋,放在石崖上晒。忽一日,他功成道满,名列仙籍,白日飞升,就把鞋留下了,化成了石鞋。为什么只一只呢?原来另一只飞到览胜垴北侧,变成了石船。

青松倒插

青松倒插,是东方山八景之一,想当年余国柱写诗时不会是虚构,实有其据。只是久历沧桑,现已无迹可考了。余国柱对青松倒插,刻画得很具体。“绝壁高超灵秀钟,其中倒插一青松”,可见青松是倒长或横长在很高的陡壁悬崖之上。“落日多情偏返照”,那么,这陡峭石壁,位于高山腰上,且面向正西或西南。《马一正宗同修录》插图,把此景绘在弘化禅寺西北角的山上,无法求证。

白莲频开

莲花,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

释迦牟尼,就是其母梦莲花等祥瑞后受孕而降生的。释迦修炼或传法时,也取“莲花坐式”。还有以莲花命名的《妙法莲花经》。总之,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以莲花象征不受污染、超凡脱俗,清净无碍。因此,凡较大规模佛寺,都要建莲花池。东方山弘化禅寺,初建即有莲花池,种植白莲。据说,这种从佛教起源的印度引进的白莲,含葩以后,直到夜深人静,在诵经声、木鱼声中才频频开放,所以此景叫“白莲频开”。

白莲频开这一景点主体的白莲池(据《马一正宗同修录》插图),最早在大雄宝殿的后面,但相关的文字叙述,又把白莲池写在放生池北边与大雄宝殿的前面。比较可靠的,是明万历年间大火后重建三门北额,由张儒四题写“白莲净域”,说明这时的白莲池已经与放生池合二为一了,并且在三门北侧。

清康熙后,三门北移至白莲池北岸。现在,又把三门南移,又把该池圈进了寺内。然而,池中只有信徒放生之鱼鳖,却无圣洁的莲花,白莲频开一景,已经成了历史的记忆。

铁牛懈卧

弘化禅寺三门外右侧西南角上有一亭,名曰铁牛懈卧亭。铁牛就长年懈卧在此。

铁牛从何而来呢?传说宝峰招提建成之日,皇上派使者骑牛来贺。这牛还真有灵性,见东方山乃钟灵毓秀之地,有云蒸霞蔚之气,得听法聆经之便,受餐霞饮露之乐,为之动心,长眠不起,化身为铁了。

那么后来铁牛卧那里去了呢?有说是日寇侵华时,寺中僧人怕日本人劫掠,深土掩埋了。待日寇投降,铁牛却不知去向。

石舫高撑

出弘化禅寺后门,沿山道向东北方向前行,约千米处,可在右侧山崖上,见高约4米的石壁,壁颠有巨石,若船形。这就是“石船高撑”。

传说石船为东方朔只履所化。曾于西汉时飞航入江,为使者张骞解了出海受阻之危;又于宝峰招提建成之日,载来山使者遨游月宫。传说无据,或许是从余国柱诗中“漫言载筏思浮海,堪拟乘槎欲上天”演绎而来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