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庵深山中那一段晨钟暮鼓

■周昱麟文/摄

龙虎关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五岭雄关之一。在距离龙虎关约10公里龙虎乡源头村的深山密林中,曾经有一座规模堪与恭城文庙匹敌的明代法云庵。数百年间香火旺盛,直至上世纪60年代才被拆掉。如此宏大的古庙广宇为何会建在交通闭塞的深山之中呢?为解开这个谜,近日我与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一起去实地考察。

深山密林中的晨钟暮鼓

古庵名叫法云庵,1992年出版的《恭城县志》上仅有一句话记录:“明代建有栗木源头法云庵。”法云庵所在的源头村,历史上曾隶属于栗木镇,1989年划给龙虎乡。从源头村走7.5公里的荒僻小路转上省道嘉龙(嘉会至龙虎)公路,2.5公里至龙虎街,再出龙虎关到湖南江永县。若走山路过马林源林场出湖南,虽只有五六公里,但山高路险,山林中遍布荆棘草莽,路途倍加艰难。

而就在这荒山幽谷中,占地3000余平方米,殿宇屋舍鳞次栉比的古庵曾巍然屹立300余年。村主任邓诗刚年近古稀的母亲说:“我姐姐说她小的时候(上世纪30年代初),见到大殿被山洪冲塌了。原先有36间庙房,每天早晨和尚们拿竹扫帚扫地,敲钟吃饭,煮饭用大鼎锅,能煮上百人吃的饭。”年过花甲的韦振权老支书说:“前殿崩塌了,后殿是在文革时拆掉的,只留下了石础、石礅子、石门槛、石狮子和两座古墓。我小时候还常和伙伴们到殿里来捉迷藏。”

当地山民把古庵所在的山称作大庵子山,从源头村步行,走40多分钟山路,便来到古庵的遗址。

一只长约1.5米、高0.5米的古水缸倒伏在路上,上面刻着“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三月”的字样。直径60厘米、20余厘米厚的半月形抱箍石卧在路旁,韦支书说这是过去放在庙门口的吉祥物。

草丛中,有一只长80余厘米、高60厘米的石兽,当地人说那是麒麟,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则认为应是石狮。邓主任说古庵子大门前原有一对这样的石兽,前些年被窃走一只。2004年4月24日下午,四个年轻人开一辆三轮蓝鸟手拖到山脚来,刚好被上山砍柴的韦振权支书和村民贲成刚撞见,问他们是做什么的,回答来买炭的。多年来源头村保护山林水源植被,不允许任何人伐木烧炭,哪来的炭卖?两人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跟踪着。到了天黑时,来人将两只石礅和石兽从山岭上抬下来装上车往山下走。韦支书和贲成刚忙用手机通知村里:“有贼子偷文物,快下山了!”村民聚集起来,把守了山下的各个口子,并立即上山捉贼。盗窃者慌忙将石兽抛在山坡草丛中,两个后生和两只装上车的石礅当场被截住,另外二人抄山路逃遁。那两只石礅子现在还放在村委会门口呢!

海拔五六百米的山间草坪上,随地可见散落的砖石碎瓦。2米多长的长条青石门槛、一米高的青砖断墙和几只刻有直径约20厘米的“福”字石礅,显示出当年庙宇的气派。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丈量了遗址范围,不由得惊呼:“足有3000余平方米,相当于又一个恭城文庙!”

两座古墓印证民间传说

这个古庵子是怎么来的呀?

韦支书说,听老一辈人讲,明朝末年有个老僧云游到此,在山林中打了个盹,梦见有高人对他说,这儿是福山宝地,你可以歇脚了。老僧梦醒,见青山叠翠,林谷空幽,果然是人间仙境,就率领弟子们开辟山林,兴建屋舍殿堂,山取名为法云山,庵名法云庵。从此庵子的香火不断,延续了300多年。

这样的“民间传说”绝非空穴来风,山林草莽中有两座古墓可以作证。

山民带我在密林深壑中攀爬了四五十分钟,寻觅到它们。两座墓均已被盗,但墓碑保存完整,碑文尚可大致辨认。

一座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碑上石刻大字:“开山立业和尚法号灵岳长老宝塔”,建墓者为长老第六和第七代徒孙。碑文说,长老惟觉,全州人氏,明万历丙子年为僧,随叔父到平乐太平庵修行。后来“竟赴恭邑山地,遇老人指示,北乡里源头法云山可以栖迟,遂带徒方法、方乐卓锡于此。延至崇祯甲戌年(1634年),始结佛会庵。又因兵燹,不得已携徒孙圆福、圆写等移居故庙。至于顺治庚子年(1660年),乃建云堂,振法鼓,焕然聿新美嗣,是明镜台空自觉参谒乎?三乘菩提果无禁已……有曾孙明悟,恪守本堂,勉而肯结,现今殿后观音楼、寿佛殿祠建矣。虽沐上方,檀越而明悟之力居多焉!呜呼,非山林之毓秀,老僧之慧灵,乡邑之有此福地也哉……”

另一座是灵岳长老曾孙明悟的墓,建于康熙三十七年。

民间传说由此得到印证,开山祖师灵岳长老曾得高人指点,在此兴建大业。而且法云庵曾保有附近山林田地———“工”是古代恭城龙虎一带的田地面积单位,今龙虎乡尚有自然村名“九十工”,即表示该村的田亩数。而从崇祯甲戌年(1634年)至今,这古庵也有370余年的历史了。

煌煌古庵如何消失

这座香火缭绕的古庵是如何消失的?

据源头屯小学退休老教师、71岁的韦振发老人说,祖父曾告诉他,古庵规模很大,周围有20多亩田地,和尚们除自己动手耕种,还把部分田地租给山民。庵子还有茶山和油榨坊,生活可自给自足。大约90年前,他父亲七八岁时,曾与3个守庵的和尚玩耍。1945年初,为躲日本鬼子,家人带着7岁的他到古庵来,让守庵的和尚照顾。调皮的他在古庵吃了早饭,跑到外面躲藏起来。一会儿,就在30米开外见日本鬼子把和尚捉了带走。

光复后,人们重建了被焚毁的后殿,共3间。韦老亲眼见重塑了观音菩萨。因庵子有田地山林的固定收入,本村一姓贲的庙祝公长年守在庵子里,不时有远近的香客来烧香拜佛,到解放初期这位老庙祝才去世的。土改时破除迷信,分了庵子的田地,此后无人守庵,直至文革时大队搞发电厂,将后殿拆毁,古庵终于消失。当年重建后殿塑菩萨是请观音乡的人来帮忙做的,那个亲手塑观音菩萨的刘老公公如今八九十岁了,仍健在呢!

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林斌说,像这样大规模的古庵遗址,桂北乃至广西都是罕见的。明代与清初的建筑、雕刻、瓷器和生活用品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