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与文宗阁

□∵张守群

作为历史上着名的皇家藏书楼,以庋藏《四库全书》名扬天下的文宗阁,日前正式在金山风景区内原址重建,实乃镇江文化的一大幸事。今亦略述几题,聊表欣慰之情——

为何建文宗阁?

文宗,以示尊崇祖上之意。清王朝以武力定天下以后,即转而注重文治。先后编纂多种书籍,颁行于天下。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决定将《古今图书集成》藏于镇江金山行宫。《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康熙年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由陈梦雷等主编。清雍正四年(1726)用铜活字排印,仅印六十四部。全部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分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时任两淮盐政的寅着领到这部大书后,随即奏请:“于行宫内就高宽之处仿天一阁(浙江宁波)规模,鼎建书阁,永远宝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镇江金山寺行宫左侧的藏书阁建成。建成后乾隆应督造呈请赐名“文宗阁”,还书“江山永秀”匾悬挂于阁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第六次南巡在扬州,赐《四库全书》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

对于这一段历史,《丹徒县志·摭余》有记载:“《四库全书》告成,高宗纯皇帝(乾隆)特命:内廷四阁所藏,缮写全册,建三阁于江浙两省……士子愿读,中秘书者,就阁广为传写。其在杭州西湖者曰:文澜;在扬州大观堂者曰:文汇;镇江其一也。阁建于金山,下瞰长波,土侵碧落,阁中文气兴,烟云相辉映,盖不独见。”

文宗阁是为收藏《古今图书集成》而建,那么,后来,乾隆为何又将《四库全书》藏金山?《金山志》解释:因朝廷在编《四库全书》时,要各地方献书,江浙献书最多,所以藏三部于江浙。

时《四库全书》四部,分别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世称北四阁,又称内廷四阁。藏于内廷民间文人看不到,为此,乾隆再抄就几部藏于文人荟萃的江南。

唐时镇江已是重城,唐后随着地理的变迁,商贸由北向南转移,明清时期的镇江无论是商业贸易、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都非常重要。乾隆要想继续稳定社会,必须安抚江南文人与百姓。金山是江南着名寺院,将《四库全书》藏一部于金山,文宗阁是首选之地。

乾隆在金山寺咏《文宗阁》有诗三首,收录《金山志》:

题文宗阁

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

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

秀粹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甍。

略观大意哪知要,知要仍唯在力行。

再题文宗阁

四库全书抄四部,八年未蒇费功勤。

集成拔萃石渠者,颁贮思公天下云。

今古英华率全荟,江山秀丽与平分。

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

题文宗阁迭庚子诗韵

庚子南巡阁已成,香楠为架列函盛。

钞胥聊待数年阅,数典应看四库呈。

书借一瓻宁酒器,册藏二酉富芸甍。

惠嘉南国崇文地,尚勖尊闻战所行。

文宗阁啥模样谁出资?

昔日文宗阁在今天金山寺南面方丈室东。据《金山志》记载:“文宗阁在行宫之左侧。”据忻元璋考证:坐北朝南,隔庭院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各十间。将阁联成四合院,显得非常别致。其里古树高耸,苍枝蔽日,显得非常宁静。阁前银涛雪浪,阁后山崖陡峭,阁内千箱万帙,是一座收藏宏富的图书馆。

镇江史书有记载文宗阁,但没有插图。嘉庆十一年(1806)第四次重修《两淮盐法志》里,有高棨绘文宗阁实景写真插图,与现存文献中文字的描写完全相符。

很多史书称七阁大致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殊不知,还吸收了米芾“宝晋斋”精华。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道出了实情。在文津阁前的月台碑上,有《月台》诗,为乾隆乙未(乾隆40年,1775年)写,诗中有:“文渊之阁有玲峰,八十一穴胜米老。……米家范氏两兼奇,而今御园所欠少。”乾隆己亥(乾隆44年,1777年)再次来此,又写了《月台》诗,诗中有:“大似襄阳帖中句,却无甘露炫时人。”

乾隆下旨金山建藏《四库全书》阁,由谁出资建造的呢?

金山行宫建于康熙第三次南巡(康熙23年,1684年)。时金山寺没有钱,镇江府也没钱。据《丹徒县志》记载:行宫江宁织造曹寅建。曹寅在金山寺里留有诗篇,收录《金山志》:

江阁晓起望金山

淮海维扬袵席间,卧游终日似家山。

破窗风影千帆过,欹案茶香六梦删。

绝好夕阳明峍屼,无边新涨听潺湲。

从谁绚写惊人句,聚石盘盂亦解颜。

“江阁”指金山寺枕江阁,在枕江阁里怎么能“望金山”呢?殊不知,这金山不是指金山寺,而曹寅家乡北京有一个地方叫金山,他称为“家山”。因此,诗中有“卧游终日似家山”。时曹寅还兼任两淮盐政,所以,出钱的是扬州盐商。李斗《扬州画舫录》中道:“行宫在扬州有四:一在金山,一在焦山,一在天宁寺,一在高旻寺。”

乾隆四十年(1775)《四库全书》缮成,乾隆又旨谕两淮盐政伊龄阿与浙江盐政盛住,“在金山内增修书格”,“即着两淮、浙江商人捐办”。从“增修”二字看,金山早有藏书建筑。是否康熙第三次南巡时所建?

无论是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这北四阁;还是南三阁中的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都有三点水〔氵〕,意水可救木建筑,而镇江文宗阁即可写成“文淙阁”,也可写成“文宗阁”。这一奇特现象有两说:

一说,有人在京城问乾隆:“金山为什么不用‘淙’字,难道就不怕火吗?”乾隆说:“镇江金山在江中,不淹就算万幸,何忧无水?”

二说,有人在金山问乾隆:“金山为什么独用‘宗’呢?”乾隆说:“金山是山,这是与众山相同之处,而不相同它在江中,所以这‘淙’有三点水是与众山相同之处,但与众山不相同之处,它也可无三点水。”

文宗阁贮书多少?

金山寺文宗阁所贮书到底有多少呢?据《金山志》记载:“文宗阁庋藏善本典籍仅赐书:《四库全书》六千一百九十七函,三万六千三百四十七册;《四库全书总目录》二十二函,一百二十七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函,八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五百二十函,五千零二十册;《钦定全唐文》五十函,五百零四册;《钦定明通鉴》二函,二十四册。”

这么多藏书,江南士子真能“愿读其中秘书者,就阁抄写”吗?并非!镇江学者唐邦治曾花不少精力,查阅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藏书入阁至咸丰三年(1853)阁书俱毁的六十三年中,镇江人诗文笔记,想找出什么人曾经进入阁中查阅书籍,结果一无所得。镇江府辖金坛人段玉裁要查阅几种文字学资料,远去杭州“文澜阁”。可见文宗阁在镇江已成聋子耳朵——摆设。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英军侵占镇江,战乱中藏书遭损。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军自瓜洲攻占镇江,战火殃及金山寺,文宗阁化为灰烬。《金山志》里有记载:“赐书先残于道光年间英人兵燹,后毁于发逆兹仍”。这座皇帝钦点藏书楼仅存世75年。

太平军逼近镇江时,金山寺所藏经书,由僧众运至圌山绍隆寺下院保存。而管文宗阁的人以“僧不得闻”。所以,书没能运出,导致被焚,竟无一本抢出。

诗人、金石学家莫友芝于同治四年(1865)访文宗阁、文汇阁后,致信曾国藩道:“奉钧委探访镇江、扬州两阁四库书……悉心咨问,并谓阁书向由两淮盐运使经管……咸丰二三年间,毛贼且至……僧闻贼将至,亟督僧众移运佛藏避之五峰下院,而典守书阁者扬州绅士,僧不得于闻,故亦听付贼炬。”昔日“文宗阁”廊楼各十间,藏书“千箱万帙”。如今片瓦不存,只是两棵不死的白果松,在江风的吹拂下,片片树叶在向游人倾诉那段悲壮史。

题图为130年前的金山。(资料照片)

《两淮盐法志》中高棨绘文宗阁实景写真插图。(资料照片)

来源:∵镇江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