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宝福寺随想

魏万进

距政和县城东面十几千米,有一座千年古刹宝福寺,是闽北和浙南毗邻地区的佛教胜地。夏末的一个傍晚,因一次机缘巧合,我得以重游宝福寺。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距离上次游历已有20年,这份时光的距离感,令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车子沿山路行驶约半小时到了大山深处。车停后,一行人从崎岖的山路往山坳走去,路上竹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遮天蔽日,摇曳不定。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层层绿油油的梯田足有六七公顷,远处吃草的水牛翘首观望,偶尔还听到几声鸡呜。道旁的山泉顺着跌宕起伏的石头发出淙淙的声音和着林中蝉鸣银样的声音,奏起“山静泉愈响”、∵∵“蝉噪林愈静”富有禅意的交响曲。让人仿佛走入山水画的空灵境界,给人一种飘然出世之感,颇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闻及蝉呜,便不由想起蝉这个俗称“知了”,且被喻为佛教文化象征物的特殊昆虫。蝉的卵总是埋在厚厚松软的树叶覆盖的土层里,其由幼虫蜕变为蛹羽化成蝉要在地里寂寞地等待5年,尔后于某天不约而同的羽化成蝉钻出地面来到林中,繁衍后代后便死去,完成生命轮回的乐章。据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时,便是受了蝉蜕的启发,才创立了以轮回、因果义理为根本的佛教。

放眼眺望,寺前群山峰峦叠嶂,苍郁茂密,四面群山环抱,寺门前的大山似屏风,藏风聚气。寺周围原始的阔叶林郁郁葱葱,植物呈多样性分布,正应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名句。我忽然从佛教的”缘起”说悟出:佛教与生态有缘。佛教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佛教提倡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中,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如佛教的不杀生、提倡素食,最典型的有两句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都体现了人对动物的同情与恻隐。在佛教寺庙中,佛教因生态而静谧远离尘嚣,生态因佛教而神圣得以保存。

宝福寺历经1300多年,几经兴废。现在的宝福寺兴建于康熙年间,据记载是由一个叫霖师的得道高僧主持重建的。传说当时霖师向浦城县一祝姓家族提出要一袈裟的山地木材作建寺之用,祝姓欣然同意。于是,霖师顺风将袈裟抛出,竟然覆盖了整座山场。祝姓目睹神迹十分震撼,便虔诚地捐出了山上的木材。由于浦城距宝福寺路途遥远,霖师便施玄术,将木材从山边的山塘沉入,再使之从宝福寺的放生池水塘中源源不断地浮出,直到霖师大喝一声说停,木材才没有再浮出来。至今,在宝福寺放生池中还有一根木头柱立塘中,作为古迹奇观供后人瞻仰。

宝福寺建房100间,后人用香100支遍插,收回时只有99支,屡试如此,颇具神秘色彩,其奥妙百思不得其解。寺内,楼阁重重,台榭层层,十分幽静。雕梁画栋,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真是画中有画,景中有景!寺中的匾额和楹联大都出自佛教典故,或出于佛门经典,或颇具禅味,当属佛教遗产中的精晶。并且其中深存哲理,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学、艺术、雕塑、绘画和建筑的一大瑰宝。

寺院在静静的暮色中。石块砌成的道路,经过久远的岁月,被行人踩踏磨得铮亮,滚圆光滑,叩着清脆的脚步,仿佛紧跟古人的足迹。我心头不由自主地涌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慨,昔日众多大师以及证得正果的高僧,清雅的风韵就在在眼前,高尚的操行也历历在目。据记载:宝福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寺中设有戒堂、法堂,是负责闽北和浙南毗邻地区的浦城县、建瓯市、松溪县、政和县、周宁县、寿宁县及浙江庆元县等7个县市受戒和处罚和尚所在。在闽北和浙南毗连地区颇具影响。宝福寺僧众最多时有300多人,一时梵音阵阵,香烟袅袅,一派佛国景象。思绪穿越数千年,纵横数千里,我的心一下子回到了令人神往的盛唐时代。佛教在唐朝十分兴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仿佛看到玄奘、法显不远万里来到印度的情景,仿佛看到他们穿着黄色袈裟,跪在那烂陀寺地上磕头的身影,且眼前还不时浮现玄奘在印度召开的辩论大会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场景。唐时僧寺日益增多,僧尼数目俱增,且佛教输入的成分多,吸收的成分少。因此,有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者,或意在搜寻经典,或旨在从天竺受学,或欲睹圣迹。最突出的就是搜寻印度本土的佛教戒律,以约束僧尼,规范其行为。于是,才有玄奘历尽艰辛到那烂陀寺的取经之行,而他根据西行取经所着的《大唐西域记》至今被世界学者视为稀世珍宝,玄奘也因此成为中国、世界佛教史上学贯中西的第一人。

山峰、树木、庙宇全笼罩在暮烟中,很悦耳地还有几声短促的鸟呜,一位老尼轻声道”阿弥陀佛”把我们迎进寺中。我的心猛揪了一下,真是江山依旧,人物非。刚才在车上回忆20年前迎我进寺门的孤独、瘦小身躯的老和尚,已不知去向。记得我当年问起老和尚出家前后有什么不同时,老和尚告诉我说:∵∵“出家前只知今生。出家后不但知道今生,还知道前生和往生。”

宝福寺殿堂依例悬挂着匾额和楹联,但与众多各处殿堂不仅命名别致,所悬匾额也非常新颖。寺中俗奉三世佛的“大雄宝殿”不按俗称,另辟蹊径而命名为”调御殿”,匾于殿门梁上,还悬挂大书“人中师子”4字的匾额。在佛座上面,至于奉弥勒佛的殿堂则是称作“慈氏殿”,弥勒佛头顶上悬挂着一块写着“等个人”3个字的匾。这种高层次文化内涵的作品在这一带的佛寺、神庙中实为罕见。“人中师子”是出自懈氏要励所引的《治禅经后序》,文中说:“天竺大乘沙门佛佗斯那天才特拔……世人咸言:‘人中师子”。这里的“师”通”狮”字,喻为出类拔萃的人如狮子之为兽中之王一样,这是一句赞美高人尤其是佛教界人士的用语,在这里语出佛教经典,又深涵儒学的通理,堪称佳作。“等个人”是来自佛教典故,故事说:有一天,布袋和尚在街衢中站立。有个和尚与布袋和尚打招呼说:“和尚在这里作什么?”布袋和尚回答:“等个人”。这则故事是说布袋和尚站在凡世中等个有缘人来作为度世对象。同时,也暗喻布袋和尚怀着慈心来世上普度众人。

在“文革”期间,这座千年古刹,同样历经沧桑劫难。当时,宝福寺所在乡镇组织破“四旧”的队伍,以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人民“锁链上的花朵”等理由,用粗暴的方法,砸佛像,毁寺庙,驱赶僧侣,并扬言要拆除宝福寺,以致形成当时“僧房破落,佛像露坐”的现象。当地百姓为保护千年古刹得以传承,巧借宝福寺周边大片的山林田地,将该寺改为了林场。于是,有40多户农户住进寺内,使千年古刹大半框架得以保存。后经十几年基本修复,香火才又重新旺了起来。从“文革”的破“四旧”,我联想到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排佛运动,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影响最大,史称”三武灭佛”。从历史上这几次排佛我又不由浮想到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的排佛文章。韩愈是有名的侣儒排佛者,有一篇着名的文章仿佛骨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读过。唐朝十分推崇佛教,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欲从法门寺迎佛骨(舍利)到宫中供养,而后送到京城各寺庙供僧俗礼敬,从而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坚决反对。他在仿佛骨表》中认为要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韩愈因谏迎佛骨遭贬千里之外的潮州,才有韩愈千古传诵的名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我仿佛看到一个忠君遭贬的孤苦伶仃老人,回望乌云笼罩的秦岭,家在哪里?蓝关大雪堆集,马都不肯向前。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排佛到文革的破“四旧”,给我很大的启示:对待宗教,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人民“锁链上的花朵”。就像现在,人民早巳当家作主,锁链也早巳被砸开,但这所谓的花朵却缘何依然绽放!其实,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宗教,毕竟,在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有宗教需要,而宗教或许就是为满足这一部分人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

离开宝福寺,我们的身影逐渐没入树影婆娑的树林中。遥望夜空闪烁发光的满天星斗,心里油然生起一个虔诚的愿望,但愿这千年古刹文化遗产能得有识之士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不要湮灭于时空岁月中。

(作者为南平市政和县委常委、统战部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