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寺院藏书刍议
沈春樵
寺院藏书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在为数众多的佛教寺院中,一般都建有藏经楼(阁),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理佛教经典及佛教方面图书文献、字画、佛像、法器等重要文物。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适度开放寺院藏书,加强规范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寺院藏书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无可置疑,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数千卷由梵文翻泽过来的经典,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它们均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在音韵学方面,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在艺术方面,由于大乘佛教思想的流行,在雕刻塑造佛像方面更加丰富,很多佛像是经典思想的形象化表现。这种教义形象化的“表法”,导致了佛教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创造出极为灿烂的艺术作品。例如,中国的建塔造像,就是起源于佛教(建塔造像包括两门艺术,一是建筑,二是雕塑)。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建塔造像艺术亦随之风靡全国。此外,根据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的“经变画”在我国也很着名。它随着印度佛教经典的不断传人,佛画艺术的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唐代佛寺壁画极盛,名家辈出,在佛教思想引导下画家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尽可在广阔的天地间驰骋艺术才能;就是中国的版画业,也是随着佛经典的刊印而产生的。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便是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医学方面,佛经载录了大量方药、急救疗法。在藏语系佛教《大藏经》中存有大量医方明(医学)着作,这对中医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文学方面,如八世纪的天文学家高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测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音乐方面,在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指曹植的鱼山梵呗)。在北宋陈肠《乐书》中,记载唐代乐府中的佛曲、曲调,有《如来佛藏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释迦牟尼佛曲》、《阿弥陀佛曲》等26首。
二、寺院藏经楼对佛教文化的作用
寺院藏经楼收藏、管理着佛教经典,成为佛教文化的宝库,为佛教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佛书的收藏始于汉,盛于梁,极于隋唐。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教授信徒只限于口头传播,当时并没有形成任何文字。在佛陀寂灭之后,他的弟子们为了使佛陀教法得以流传,即召集僧众大会,对佛陀所说的佛法记录在贝叶上,俗称“贝叶经”,形成了最早的佛教典籍。相传我国东汉明帝修建的“白马寺”就藏有最早传人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西域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此后,随着印度僧人的不断来华,印度佛教典籍也随之传人我国,白马寺在当时也就成为我国早期佛教译经、诵经活动的中心,白马寺的寺院藏书也初露萌芽。
东汉后期,朝廷兴建佛寺院成为众人诵经、译经的专门场所。据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统计,仅汉一代,共泽佛经392部395卷。此时寺院藏书便开始兴起。
三国时期,中国形成两个佛教中心:北为洛阳,南为建业(南京),共译佛经201部435卷。随着寺院增多,佛经陆续的译出,寺院藏书渐成规模。
南北朝时期,寺院藏书有了更大发展,个别寺院出现了藏经数千卷的情况,以致有人为寺院藏经而编撰佛经目录。南朝梁代佛教之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寺院佛书的收藏丰富昌盛。
隋唐是我国佛教发展最繁荣时期,一方面是因为经本数量增;另一方面是写经活动持久不衰。与此相适应的佛教寺院藏书品种、数量及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时期,新译的佛经不断出现,印度佛教各宗派的着作在中国都有翻译,佛经的复本抄写非常盛行,据《隋书·经籍志四》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大都有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
由于复本抄写盛行,寺院藏书急剧增加。在大力写经的同时,对经本进行了不断的整冶汇集,而这样的工作一般都在寺院里开展。至唐代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长安崇福寺沙门智升编纂成一部《开元释教录》,此书的编定,成为天下寺院佛经人藏的定本。全国各地寺院均以此来恢复、组织本寺藏经。于是,全国各寺院有了统一的经书人藏标准。同时也标志着佛教大藏经本体系的完善与成熟。因此,这一时期寺院藏经具有品种增加、数量剧增、质量有标准三个特点。另外,唐代寺院设立经藏已成定制,或阁、或堂、或院、或楼。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说到西京翊善坊保宁寺的“经藏阁规构危巧”。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言龙门香山寺有“经藏堂”。这都说明经藏的设置在唐代是很普遍了,寺院藏书达到了极盛时期。
宋至清,由于朝廷将雕印有《大藏经X***赐给有关寺院和各寺院赶赴雕印《大藏经》的寺院复印,使寺院除藏有大量的手抄经卷外,还藏有不少雕版印刷的经卷。《大藏经》的多次雕印,成为各寺院收藏《大藏经》的主要来源,雕印版《大藏经》的收藏已成为寺院藏书的特点。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经过各朝代的努力,藏书大致有这么几类:大藏、大藏之外的单本译经、中国僧人撰着、疑伪经、宣教通俗文书、寺院文书、其他文字佛教典籍等等,内容丰富而完善,形成以大藏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寺院藏书体系。
三、寺院藏经楼或寺院图书馆如何开放
目前,我国除少数几个寺院设有佛教图书馆外,绝大多数寺院只有藏经楼,不对外开放。笔者认为,为了充分发挥寺院藏书的社会效益,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寺院可建立寺院图书馆,对外开放,为社会服务。藏经楼或图书馆的开放,事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文献分类规范化
目前,我国寺院藏经楼的图书文献管理还是使用传统的方式,这与国家对图书馆管理的标准相差甚远。为了与社会图书馆接轨,共享资源,寺院藏经楼或图书馆的文献,应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进行分编,实行文献分类规范化。考虑佛教经典十分繁富、自成体系,笔者建议在《中图法》中“哲学、宗教”下属的B94佛教类另立新部类,这样就由五部变为六部类,新立的部类就是“佛教经典”。由于《中图法》只立有五部二十二大类,我们可以利用它没有使用的几个汉语拼音字母,即“L,M,W,Y”四个字母正好利用,以“L”或“M”为部类,放人“K”和“N”之间,下属的大小各级类目,将***的《佛教图书分类法》(1996年版)略加改造后移用。
2、实行计算机编目
寺院藏经楼的文献要实行计算机编目。藏经楼的图书文献着录要按照《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标准输入计算机中,建立藏经楼文献书目数据库。为实行寺院内局域网和与社会联网,为实现资源共享做谁备。
3、设立研究室、阅览室、讲经室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藏经楼可扩展设立研究室、阅览室和讲经室。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研究佛经、研究佛教史和佛教的发展,研究佛教文化如何为社会服务等,向那些研究佛教的专业工作者和信仰佛教者开放阅览。但研究室的文献资料概不外借;阅览室主要任务是佛经和非佛教文献的陈列和阅览。不但为寺内僧侣服务,也向社会开放,为社会读者参观和阅览,有复本的文献可外借流通;讲经室的主要任务是对佛教爱好者开放,由寺院方丈或佛教法师讲授佛法,并向信众回答有关佛教问题。
4、建立复印室。复印是以文献复制为手段,为读者获取所需资料服务。复印服务需要有复印室、复印机、电脑、打印机、刻录机、扫描机、照相机等,由专业人士照管。在服务时,可根据不同情况收取合理的服务费。
5、寺院藏经楼或图书馆具有公益性质,各地在规划文化建设事业时,将藏经楼(图书馆)建设列入规划中去,并付之寺院藏经楼或图书馆管理条文,使佛教藏经楼(图书馆)建设有章可遁,有法可依,稳定地发展。
总之,存在了二千余年的中国佛教,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它在人类文化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笔者认为,在当前,应大力关心和支持佛教寺院开辟佛教文化的场所,不但要研究如何开放藏经楼,有条件的寺院还应建立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让佛教文化这颗明珠放射出它灿烂的光彩。
(作者单位为浙江图书馆)
责任编辑∵∵张伟达
《中国宗教》2004年第2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