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金顶揽胜

陈政、胜仁

武陵山脉主峰在梵净山,梵净山的胜景在金顶。有人说到梵净山不登金顶,等于没到梵净山。

金顶海拔2494米,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三牾山;《汉书·地理志》称三山谷,“辰水所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食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名胜志》称为九龙山,“高百余丈,下分九支,铜仁大小两江出焉”。还有月镜山、江头山等名称。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米饭用的甑子,黔东一带谐音管叫饭甑山。

金顶,是梵净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亭盆”,品位高,绝世仅有。金顶附近,历代所修寺庙甚多,这些庙宇,因受条件限制,全系块石砌墙,板石盖顶,经多年风蚀雨蠹,有的倾塌,恢复佛教朝圣和旅游开发后,逐步得到修缮。

经文物普查和旅游景点分类,可称为金顶八景。一是古庙遗址。(1)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这组建筑的特点是地处梵净山绝顶,一临一千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两殿建筑格调基本相似,面宽5.4米,进深5.55米,屋面因“风峭,不可瓦,冶以铁”(《茶殿碑》碑文),屋顶曾坍塌,铁瓦无存,石砌殿墙除释迦拱门犹存外,四周仅有2米左右不等高的残垣,1992年前后全部恢复原貌。庙内原有明铸铜质释迦、弥勒佛像各一尊,弥勒佛像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遗失,咸丰二年(1852)又铸铜质弥勒、观音像各一尊,今均无存。(2)观音殿。在金顶半山凹陷处,面积约为20平方米,庙貌已不可考,据碑刻记载,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道光元年(1821)修理。(3)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通面宽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高2米,山门完好,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4)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解放后倾塌,整个遗址除正殿、偏殿、僧寮、厨房依稀可辨外,仅有四周残墙,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上山人员常宿之地。(5)通明殿。在金顶西北约500米处的老金顶脚,建于明,明万历敕赐碑即在此处,倾塌多年,仅有遗址。据《铜仁府志》载:“敕赐碑在通明殿侧”考证得知殿名。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园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二是碑石和摩崖。(1)《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全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碑左右腾龙拱护,上罩云朵,碑文四周缀以卷叶花边,一看即具帝王皇家风范。碑文楷书,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载516字,题为“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为明户部郎中李芝彦撰,碑文对梵净山地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都有记述,称其名“天下众名岳之宗”,而且“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亘灵弛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等,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文物,乃梵净山的镇山之宝,1982年2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2)茶殿碑。1979年10月5日发现于金顶左侧茶殿遗址内,素面无上款,无横额,以发现地命名,现存原处,保存完好。碑高1.77米,宽0.89米,27行,1400余字,为清拔贡张鸿撰书,系清同治光绪年间梵净山隆参和尚的记功碑,对山水风光、名胜物产、寺庙兴废和红号军等起义均有记述,尤以光绪年间以刘满为首的清军哥老会起义余部进驻梵净山记载最多,对研究清未政治社会经济有重要史料价值。(3)金顶摩崖。1982年5月文物工作者发现,共13则,除金刀峡和观音洞各1则外,其余均镌刻在金顶中部的一大石壁上。阴刻,刊刻时间上溯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下迄民国九年(1920年),大部分为记事之作(对联1副,诗1首),顺治(1660)年间信士李还春、室人陈氏同朝山15年事1则;修理天桥功德4则;雍正六年(1728)向文泋新修观音殿1则;乾隆四十三年(1778)坝梅寺承恩堂住持丘应慧、应龙挺心石修谒等,金刀峡壁,刻乾隆四十七年(1782)心题记游诗1首,字体大小不等,书法工拙不一,对梵净山金项古建筑演变和朝山盛况记载较详。(4)禁砍山林碑。共两块,高1米,宽50厘米,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麟碑在“敕赐碑”左,李碑在右,麟碑已断为三截,可拼合辨认,李碑完好无损,皆为禁砍山林掘窑烧炭而立,1985年9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三是桥。(1)天桥。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据金顶摩崖记载清康熙八年(1669)、十八年(1679)、五十二年(1713)曾加修理。(2)二天桥。在金顶山腰,长3.9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四洞穴。(1)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浸出,属上金顶的半山朝拜之处。(2)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宽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九皇娘梳妆台和磨簪石等遗迹可见。五是奇峰怪石,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3米,“突兀陡绝,其高千仞,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接,登金顶九脉八流历历可数”,“群峰发脉,众水朝宗”;金顶周围万卷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六是云海波涛。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象漂洗的轻纱。风起云涌如汹涌澎湃的万倾波涛;时隐时现的山峰,恰在此时似大海中的小岛。云波扑面而来,四周白茫茫一片,使人飘飘若仙,清人诗云:“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七是佛光幻影。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出现五彩光环,中嵌人影,人动影动,神佛显灵,对云顶礼膜拜。清果勇侯杨芳诗云:“光中之影,即已身也。”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浓雾中还会出现比人高大数十倍的投影,即幻影。八是山花红叶。金顶周围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杜鹃、玉兰等在茫茫林海中婷婷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深秋季节,枫叶栎叶次第变红,“霜叶红于二月花”。

游梵净山,必须登金顶,充分领略“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之境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