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隐禅师与梵净山佛教

作者:胡启涌

天隐,法名道崇,号南滨隐人,据如纯善一《黔南会灯录》,丈雪通醉《锦江禅灯录》所载,天隐禅师,俗姓毕,今重庆市人,生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卒年不祥。是传法临济于西南的破山海明禅师的再传弟子,并得其剃度,乃敏树如相禅师的首座弟子,为临济禅宗正传33世传人,对传法黔省有着非凡贡献的一代禅师。他曾先后主持贵州偏桥云台山华严寺、思南朗溪太平禅院、湄潭宝台寺、龙泉毗卢寺(今凤冈),石阡中华寺(今凤冈王寨乡境内),一生五座道场,大振临济宗风,着有《天隐语录》八卷,诗集《南游集》一卷,可惜皆以散失无踪。近年,在凤冈境内寻得《天隐禅师语录第七卷本》刘天禄抄本,幸得遗诗偈语近100首。笔者近年来苦觅天隐,颇有些发现,遂将其法脉源流,开创中华山寺及其与黔东梵净山佛教渊源关系拟写成文,望专家学者指正。

一、天隐禅师的法脉源流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清兵入关,逐鹿中原,战火纷纷,明王政权岌岌可危。各宗名僧大德以避硝烟先后涌入贵州,建寺庙,开道场,继法灯。特别是临济禅宗之天童圆悟门下的破山海明、浮石通贤、汉月法藏等禅师皆于黔中传灯,其中破山一系最为昌盛。当代高僧隆黄法师作《书奉双桂堂》云:“双桂流芳遍西川,千枝万叶被西南。祖庭门户欣重振,拄地撑天继破山。”即说明了破山法脉在西南的盛况。破山法师在西南先后剃度弟子100余人,其中嗣法弟子就多达87人,法系遍及西南。仅在黔传灯者就有象崖性挺、丈雪通醉、敏树如相、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密行寂忍、圣可德玉、西生真从、莲月印正、雪臂印峦、云幻印晨、竹帆印波13人,他们皆是临济正宗32世,而石阡中华山寺(今凤冈县王寨乡境内)之天隐道崇禅师就是破山法嗣敏树的首席弟子。

敏树如相(1603—1672),俗姓王,四川潼川人,25岁依本境鉴空和尚剃染,参破山和尚后,先后主持四川垫江百丈禅院、湖广施州卫万寿寺、四川彭水太平寺、贵州贵阳大兴寺、石阡三昧禅院、遵义海龙山古龙寺,后在四川万县慈云堂示寂,世寿70,有《语录》10卷行世,是名噪黔中的禅宗太师,他收悉的弟子有天隐道崇、天湖正印、颖秀真悟、赤松道领、天语佛怀、大治道况、圣符道越等12位,皆传灯于黔省。天隐24岁时参破山高足敏树如相,敏树以“棒喝”击打使之悟道,而天隐只晓肤痛而不领心机。便去参象崖性挺,几经参悟后再参敏树,并得破山剃度。天隐一生五座道场,在思南朗溪太平禅院住持时收得法弟子大凡昌宗,在石阡中华山寺收弟子有三,即定番九龙古源海鉴、石阡中华识竺海伦,湄潭白筠以四德教。四大弟子都传法于黔北、黔东等地区,对推动贵州临济宗佛教的发展功莫大焉。

古源海鉴:四川成都余氏子,值兵乱寓于云南曲靖圆通寺,礼沧海和尚披剃,后隐居鸡足山数年。曾参灵隐、灵药、渠山,在南京又参大咸和尚,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往石阡中华山参天隐并得印证。先后住持楚之龙泉寺、龙标寺、回龙寺,回贵州后开创定番九龙寺、重兴天龙寺,后又归九龙寺示寂。古源从九龙寺往天龙寺时,天隐作《赠古源法嗣往九龙禅院逸居天龙普法寺二韵》以示弟子:“九龙移锡到天龙,举步一重又一重。自棒轰雷去宇宙,打风打雨震寰中。”“九溪流水涌天龙,那出曹源巨鉴中。吐纳百川俱一滴,来朝此地莫归东。”

识竺海伦:四川夔州张氏子,寓居荆州,受天吼和尚披剃,得敏树具足。后久亲天隐道崇,并长时间辅佐天隐开创中华寺10余年,得天隐印证。后在遵义居住,天隐在中华山圆寂后,众人挽留,识竺留在中华山寺继席开法,示寂于1692年,骨塔在中华山。

以四德教:四川葛氏子,父亲避乱来贵州,母亲彭氏生他时梦见一僧人在门口化斋,12岁时,即礼朝阳寺月如剃染,25岁依天峰受具,后参天隐印可。得法后开创湄潭白筠寺,后寂于此。

大凡昌宗:四川谢氏子,久亲天隐,在思南朗溪太平禅院承天隐印可,天隐往中华山寺后,留驻太平传天隐法脉。

二、天隐禅师开创中华山寺

中华山位于黔北凤冈县王寨乡,距县城50多公里,东面与思南县青杠坡镇山水相连,南抵乌江,在明代属石阡府,故《黔南会灯录》中称天隐开创石阡中华山寺即指此无疑,而凤冈是明洪武年间置龙泉坪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平定播州杨应龙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奏清万历帝而实行“改土归流”,并置龙泉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撤石阡府,改名为凤泉,∵1930年更名为凤冈,至今仍之。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龙泉知县张其文撰写《龙泉县志稿》3000余字,在“山川名胜”一目中记道:中华山在县城东九十余里。路径深邃幽静,山岩崇峻秀霭。建有古刹一所。门前宽敞,坦周围皆石,大小高低错落入古。当面一石如盘,约高二丈,大如“之”,亦极古雅。石脊、石麓多古梅古树,番上亦多刻游人诗。初春游此,梅香扑鼻,令人尘嚣都捐。门外一望绣壤平畴,郁葱可爱。刹后右侧一石山,高数十丈,僧天隐刻“万古徽猷”四字于顶。知县张其文匾其刹“居然文华”。

天隐得法敏树后,在康熙年初由石阡过乌江来中华山,住山顶净水坪“毗卢寺”,净水坪,在中华山主峰处,此处一天然凹地,四周突耸五峰,尤如五瓣莲花绽放,花华同音,天隐便将此山易名为中华山传至今天。天隐初来净水坪毗卢寺时,四方禅子士民闻风而至,寺小僧大,再加之人多水竭的原因,不得不将寺庙迁至山腰一平畴处。于是天隐在此开创中华山寺弘法,并在寺后一高崖上大书“万古徽猷”四字,至今尤存,但未落款,让人费解。天隐开创中华山寺后,香火鼎盛,达官显贵,过往游人都仰慕往之,还留诗作文以志。其中石阡中宪大夫黄良佐于康熙56年(1717)年去游中华山,共留诗7首,他在序言中写道:“中华山距阡阳(即石阡)百余里,此间一寺枕悬崖,左有七星关,右有陇水溪。并三凤五狮,群山环绕,茂林修竹,异鸟幽花,四时不辍,为郡中之奇观。”清楚记下了清初中华山的风景。康熙年初思南府长宁坝翰林王德本来中华山寺留下两首古律,天隐还将该作亲笔题写并刻留在寺前的天然石上,并落款自己的号“南滨隐人”。可惜今也不存,笔者曾多次到中华山寻觅,均抱憾而归。

天隐座场中华山寺后,当时不少活动于西南的名僧大德都来中华山拜看天隐,天隐诗作中多有记载,如《示万育上座》:“时值今年异昔年,陇梅香吐一枝先。何似昨夜东归梦,报道桃花暖日还。”《九日寄朝阳易止上人》:“中华无物寄朝阳,时到东篱菊正黄。欲借一枝聊代札,黄花何似墨花香。”《冬日昆石禅人自楚归易过中华口占一绝》:“九黎行脚去三巴,楚水黔山绎路赊。时到中华冬不冷,如何十月早梅花。”《示一贯成子四滇省条》:“尔别滇南三十载,何如弃俗入空门。慎思父母够劳重,珍重时归去省亲。”康熙48年,龙泉知县张其文送匾“居然文华”,56年石阡黄良佐送匾“中华高峰”于中华山寺(今尚存),足见清初中华山之盛况。

天隐圆寂后,骨塔葬于离寺庙100米处“吼狮崖”前的一乳堡中央,原为七层,塔尖形如瓶,塔身正对天隐手书于崖的“万古徽猷”石刻,周围用条石堆砌,塔身正面眉额上刻“双林一鉴”四字,正中刻有“临济破山正宗三十三世天隐和尚灵塔”,塔后立有一丈多高石碑,可惜风化无痕,就连骨塔也于上世纪80年代倒塌。天隐示寂后,他的嗣法弟子识竺海伦留中华山寺继席传法临济,识竺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年圆寂后,骨塔也在中华山,今完整存世。之后,天隐法脉在中华山世世递传,如今尚存的中华山世居农民与中华寺庙鉴订的租田佃约具可证明这一点。如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山寺僧人照宽与彭大荣鉴定的租用佃约,民国九年僧人心诚与彭福厚鉴定的字据,民国二十年心诚与彭氏兄弟的现金凭据。如此盛况,延至清末遭号军之乱而受创,至“文革”而遭毁。解放后,在寺庙旧址上建起中华山村小,今已废弃。

三、天隐法脉与梵净山法缘

梵净山位于今黔东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挑三县之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总面积567平方公里,素有“集峨眉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威于一山”。梵净山是西南佛教胜地,也是贵州的第一佛教名山,在明清时代是继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梵净山佛教宗属禅宗,明清以来,梵净山禅宗始传破山临济一系。敏树的两位徒弟,石阡中华天隐道崇和江口香山圣符道越皆传灯于梵净山。天隐于清初座场当时属思南府的朗溪太平禅院,也就是梵净山西北的太平寺。太平寺位于梵净山北部印江县木黄镇,距金顶约12公里,始建于清初。天隐在太平传法临济时收悉弟子大凡昌宗,据《黔南会灯录·大凡传》载:“思南太平大凡昌宗禅师,蜀之谢氏子,礼我一披剃,久亲中华天隐和尚圆具并承印可。”天隐、大凡师徒二人在此大开破山临济禅法,使梵净山太平禅院盛极一时,后天隐到今凤冈县王寨乡开创中华山寺后,大凡留住太平,继席弘法。当时在梵净山传破山临济的还有两枝,一枝梵净山承恩妙玄青莲系;二枝江口香山圣符道越系,与梵净太平天隐道崇系共有3枝传法于梵净山。只是后来天隐系传至临济34世大凡昌宗,圣符系传至临济34世衡岳行规,福圆满之后,逐渐黯然,而独昌妙玄系传至今日。

据《梵净山佛教48寺院介绍》云,天隐离开梵净太平寺住石阡中华山寺后,曾与师父敏树先后到梵净山坝梅寺传破山法脉。坝梅寺,原名天林寺,又曰承恩堂,位于梵净山西面,因在坝溪与梅溪之间故名,该寺始建于明,明万历四十六年,敕寺皇庵,占地约四亩。明崇祯十年(公元1631年)寺僧杨曾宣用银两买下坝梅山地,寺产丰实。清康熙、嘉庆、道光、光绪皆曾修缮。1958年学生勤工俭学寄宿寺内,不慎失火烧毁,仅存一堵围墙和几十株古木尚存。

从上可见,天隐禅师与梵净山佛教有着很深的法缘关系,临济天隐法脉,在梵净山曾三枝有一,虽今消匿,自是一桩功德之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