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寺今安在——石井寺遗址考察记

作者:∵吕英

在浦江大地上,散落着无数历史遗迹,虽经岁月沧桑,战乱劫难,仍有不少得以幸存;有的地面建筑被毁,遗址尚存,石井寺就是其中一例。古刹沧桑石井寺,坐落于八角尖北首的一个山坳里,北距虞宅村1500米左右,曾是一座兴盛一时、名闻遐迩的寺院。相传因寺内有一口青石井栏的甘泉井而得名。寺院建于佛教兴盛的中唐时期,至今已有将近1200年历史,最后毁于上世纪60年代那场浩劫。据《光绪浦江县志稿》记载:“石井教寺,在县北二十里,旧名石井院。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建。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徙于皇安山。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名普利院。明太祖洪武间复改今名。岁久多圮。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古刹历经千年风雨,兴衰几度。相传至北宋晚期,石井寺有过一段全盛时期。殿宇建筑规模宏伟,香火兴旺,寺僧众多。曾出一豪僧,勾结官绅,********,在寺内营造地下艳窟,淫人妻女,无恶不作。日久激起当地民愤,一名青年英杰为首,带领一班壮士,围攻寺院,擒杀恶僧,捣毁地下淫窝,把百年丛林付之一炬。到了元代,石井寺基本恢复原貌。着名诗人柳贯(1270—1342,浦江通化人,今属兰溪市)曾游历到此,留下题为《夜宿石井禅院》七律诗一首:“乱风送溟色苍苍,行尽山蹊到上方。束炬人来穿诘曲,迎门僧定走踉跄。青红图画烛见壁,曛黑房栊钟殷床。梦破粥鱼呼客起,西岩开面熨朝光。”今天,我们还能从中领略寺院当年大致景况。明、清两代,应为寺院中兴时期。七村八宅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顶礼膜拜。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浦江,在四乡与团练激烈交战,殃及这方净土,寺僧纷纷逃逸,佛殿日趋破败。民国时期曾两度“开光”。1933年为庆祝“开光大吉”,四个戏班子在寺院周围山间平地上“斗台”,盛况空前。1947年,重建大雄宝殿,砌砖墙,换栋梁,栽石柱,又为如来佛像贴金添彩,古刹面貌焕然一新。当时临近解放,可谓兵荒马乱年月,因而庆祝铺张大不如前了。稍后,寺内僧人陆续走散,仅留下一个亦僧亦俗的“和尚”守寺,供奉佛前香火,与其家人住在寺旁三间瓦舍内,耕种寺旁少量田地维持生活。土地改革后,那户人家搬迁到虞宅村居住。此后,瓦舍被拆去,仅存二进殿宇,前为山门,中有宽大明堂,后为大雄宝殿。山门砖砌粉墙,上有行楷“石井寺”题名。殿堂屡经风雨剥蚀,逐渐坍塌,佛像频遭破坏,鼓失钟迁,仅供农夫、牧童作躲避风雨烈日的凉亭而已。1966年8月30日,“造反派”们打着“破四旧”的旗号,高唱“语录歌”,冲向山寺,转眼间,千年古刹被夷为平地!文化盘存尽管石井禅院遗址湮没于荒烟蔓草之间已历40个春秋,但它的印象至今未在老百姓心目中消失。古稀老人们常给儿孙辈讲述石井寺的遗闻逸事。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有关寺院历史的文字记载太少了。多年来,笔者四处寻访有关石井寺的文字资料和散失于民间的寺院文物。除去前面提到的柳贯的一首七律以外,笔者还从《湖溪场桥虞氏宗谱》中找到一些弥足珍贵的史料:清代,浦北名儒虞善扬(1841—1908,虞宅村人,《民国浦江县志稿》有传)曾将“寺岭闻钟”列为“湖溪十二景”之一(寺岭因石井寺而得名,为虞宅村通往该寺的捷径),并为之赋五言古诗一首(有小引):“南山一带,列嶂层峦,为众牧成群处。稍东有寺岭,度此则石井古寺存焉。曲径迂回,白云遥隔,但听清声乍过,恍忽天际来。恨未勒石燕然归,与山僧结契耳。清晨岭上行,颇觉涉遐想。万籁寂无声,古寺闻钟响。依稀天际来,恍忽云中荡。静听豁尘心,令我襟怀爽。”光绪十八年(1892),虞善扬之子虞廷(1875—1912,清末举人,民初,曾任浙江陆军讲武堂堂长。新修《浦江县志》载有传记),游重修告竣的石井寺后,又为“寺岭闻钟”赋七律一首:“山径舒回雾影融,晨钟遥在万峰中。清音恍忽来孤岫,馀响依稀逐晓风。声澈争随岩水出,山深犹被淡云笼。寻源直到清幽境,古寺香迷桂一丛。”而今读之,尚且令人心驰神往。1947年重修大雄宝殿,新立石柱上的楹联均由当地书法高手虞玉衡书写。笔者于上世纪60年代录存一联(作者佚名):“千载溯馀辉,观井石危栏,一门独在;三生参妙谛,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语意飘逸,情趣高雅,对仗工整,自是联中精品。可惜其他联语恐怕永远失传了。听几位耄耋老人说:寺院周边山冈、山麓埋葬着众多历代僧人;寺基几经搬迁,地下可能还埋藏着不少文物;寺西岩下有一处拱形洞门痕迹,据说里面还贮藏着两窑砖瓦。上世纪60年代,农民们开荒拓种之时,多次无意中挖掘到僧人棺葬,据说,出土的有瓮棺、陶瓷器皿、大块坟砖,还有木刻符箓、佛经印版。可惜都被挖掘者毁弃了。1962年,听说有人挖出有“太平天国”字样的坟砖,赶去察看,实为“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年号976—983)。后来,这些坟砖不知去向。1970年,笔者偶尔在被人挖掘过的墓坑中拾得“元佑通宝”制钱一枚(“元佑”为宋哲宗年号1086—1094)。寺院被彻底拆毁后,所有石柱、石碑、砖瓦悉被搬走。数年前得知,虞宅村某家墙脚横放着“琉璃碑”一块,碑文基本清晰可辨,上面记载了诗人柳贯与石井寺方丈若空禅师交游的史实,以及当年为如来佛前琉璃灯捐资者芳名与捐资金额。西塘村毛某家保存着一块用青石刻凿的佛座木桩莲花石,图案美观,刻工精致。近年来,听说文物盗挖者曾多次“光顾”古寺遗址,但或许因这些窃贼根本不了解寺院历史,而未能达到其目的,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幸事。遗址寻踪深山古寺今安在?近年来,笔者已三次寻访石井寺遗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去年仲冬月的一个下午,笔者与一朋友登上高百余米的寺岭,穿过杂草、荆棘丛生的山间小道,去寻访、凭吊这座千年古刹的遗址。行至寺岭之巅的花形坛,俯瞰山坳,佛殿遗址所在的一片镜面似的平地呈现在我们眼底。下山来到寺基,驻足山门遗址,放眼远眺,正对薛下庄村后双峰雄峙的斗鸡岩。此时,西斜红日正照山谷,沐浴着和煦的冬阳,温暖惬意;环顾四周山峦,青松翠竹,繁茂蓊郁,时而传来声声鸟鸣,空谷愈显幽静,人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当初为寺院选址之人,的确慧眼独具!经过二十多年的垦种,寺基上断砖残瓦也已难寻。后来一次与西塘村几位老人同往,用锄头挖去约40厘米厚的浮土层,大雄宝殿青石板墙基显露,依然完好无损。近几年寺基与边际杂地已几乎无人耕种了,只看到几处香烛、烧纸的余烬,据说,近年来还时有三三两两的善男信女远道前来,望空膜拜。如果不从愚昧、迷信角度去观察,那么只能说明:石井寺的影响远未消失。走到当年僧房瓦舍遗址,草丛中还陷着一个舂米的石臼。石井久已湮没,流泉销声匿迹。在寺西南山脚下,我们还找到一个长满苔藓、青石凿制的残破马槽,可见当年还有过骑马来寺烧香的香客。此时此刻,面对如诗如画的美景,寻访者不禁浮想联翩:千年古刹如能重建,定将招来众多四方游客,成为一处旅游胜地。这片六七亩的平地,建造三进佛殿,宽绰有余。重挖甘泉水井,应无周折。四周冈峦开辟山间蹊径,铺砌石板、卵石,曲径可通幽。重新培植“石井四绝”:青松,翠柏,丹枫,月桂;建造几处亭台楼阁,可供游人休憩;疏浚寺前池塘,建成鱼乐之国,可观可钓,真是妙不可言!尽情遐思,乐而忘返。夕阳西下,在岭巅放眼眺望:壶源江绕万田畈和虞宅村蜿蜒向东北流去,目尽于“湖溪十二景”的“屏石回澜”——深渡屏风山;巉岩嶙峋的岩下山主峰矗立东南,如卧虎酣眠的乌石塔雄踞西首。此时,耳边又仿佛传来古刹钟声。噫,是否能像“雷峰夕照”重现在西子湖畔那样,让浦北山乡恢复“寺岭闻钟”胜景呢?西塘村毛某家保存着一块用青石刻凿的佛座木桩莲花石,图案美观,刻工精致。虞宅村某家墙脚横放着“琉璃碑”一块,碑文基本清晰可辨,上面记载了诗人柳贯与石井寺方丈若空禅师交游的史实,以及当年为如来佛前琉璃灯捐资者芳名与捐资金额。虞宣武

来源:今日浦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