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胜地周源山寺遗址的调查

作者:段贤梅

2002年10月7日,在周源山广场水沟施工现场,发现周源山古寺遗址,为了解周源山寺的历史沿革、建筑原貌、文化特征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10月7日到10日我们组织人员对其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勘察,采访十余人,获得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现综合有关文化遗存、地方典籍和口碑资料对其作了论证和评估,现报告如下:

一、∵周源山寿佛的传说

周源山寿佛的故事在资兴家喻户晓,传说他是一位法力无边惩恶扬善的仙佛,人们尊他为“寿佛老爷”。在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如“寿佛和猪佛斗法”、“寿佛的仙丹”等。故事流传很广,影响很深,不仅是三湘四水,而且在广西全州一带关于他的传说也是神乎其神。为祭祀这位仙佛,郴、永、资三地的僧众和信徒集资(有碑文载,已毁)在他的出生地周源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龙居寺和广慧寺。这两寺一般统称周源山寺或简称周源山。

二、周源山寺由盛及衰的历程

周源山寺位于资兴市唐洞新区东约5公里风景优美的周源山山麓。该寺供奉如来佛、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及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是闻名遐迩的佛教胜地,鼎盛时期僧尼达百余,寺院有田产数千亩,年收租数千担,还兼有丰厚的捐资。每天来自省内外的香客络绎不绝,寺院有资力为远方香客提供***住宿。据被采访者回忆,其香火之盛可与南岳比肩。故龙居寺石柱上镌有对联曰:此处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朝南海岸。以普陀自比,傲视南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寺院日渐衰藩。五十年代末龙居寺内创办工人疗养所。1960—1970年代办学校。“文革”初破“四旧”两寺佛像被毁,1966年广慧寺最后一个和尚被赶走。1974年龙居寺毁于火灾。同年10月周源山矿扩建,广慧寺被推倒。至此两寺荡然无存。只剩下石结构部件。此次被发现的石柱石门楣等即广慧寺原址之物。

三、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建筑规模和格局

1.始建年代

周源山寺历史沿草史载不详。因此其时代特征只能从文化遗存中找答案。

寺院遗址遗物共计27件:石雕门楣1件,石门墩2件,石柱础3件,石盆1件,石柱20件。这些石质部件不但均为同样的砂岩质地,而且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如石门楣的双龙属典型元代造型,石柱、石盆均为素面,石柱础、石门墩略饰纹饰,这与元代建筑不尚雕饰的风格相吻合。在此遗址上并未发现更早的建筑遗存,因此可认为龙居寺、广慧寺始建年代为元代。后来各朝代都有修缮,甚至利用旧材料在此重建也是有可能的。

2.龙居寺、广慧寺建筑规模及格局

据口碑资料和实地勘察结果表明,龙居寺的建筑体量是广慧寺的两倍多。现分述如下:

①龙居寺

a.建筑体量。

总面积约2500m2(含左右耳房)。长约65米,宽约40米。其中正殿面积约675m2,长约45米,宽约15米。寺通高约15米。

b.建筑格局

正殿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均为硬山顶式。第一进为马头式山墙,青砖、小青瓦,门柱均为砂岩质。正殿左、右、后三面围以带走廊的平房,前有围墙、有山门,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正殿均为佛龛,平房作谷仓、僧尼禅房和香客住宿用。后殿基础比前两殿高出约1.5米。

c.神龛布局

山门左侧设有金刚殿,供奉四大金刚。三进正殿房供佛,一进如来佛,二进无量寿佛,三进观世音菩萨。左右两边靠墙为十八罗汉。佛像高约4米,泥塑。金刚若5人等身,罗汉米许。在二进寿佛殿左右石柱上镌刻对联:此处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朝南海岸。落款谭道峰。

②广慧寺、建筑体量

寺院面积约250m2,长约25米、宽约10米。寺高9米。大门宽约2.5米(石门楣尚存,双龙雕,长3米),若按黄金分割律推算,大门高将近4米!

b、建筑格局

面阔三间二进,硬山顶式,一进为马头山墙。青砖、小青瓦。寺朝东南,与龙居寺相距约500米,遥相呼应,中间有石板道连。四周有围墙,自成体系。

c、佛龛布局

只在二进供奉寿佛。故此寺又称“寿佛庵”、“生佛所”、“祖庙”。

龙居、广慧二寺由一位方丈主持。

四、结论

周源山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悠长的宗教历史,曾有旺盛的宗教法事活动,有着宁静祥和的文化心理积淀。它处于我市北部的周源山—罗仙岭—回龙山的线轴上,这一线轴曾是我市宗教活动兴旺的地方,三座山都有古庙遗址,也是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无论从人文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看,这一线轴是资兴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一条佳径。据此可形成资兴南部玩水、北部游山的旅游格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