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千年古刹大明寺

作者:宋华忠

扬州城西北蜀冈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大明寺,是一座集佛寺、园林、名胜古迹、佛教教育于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这里自古便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被誉为“淮东第一道场”。

大明寺因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距今已有1550多年历史。唐代高僧鉴真曾任该寺住持。清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多次游幸大明寺、平山堂和西花园。后寺院规模不断扩大,遂成扬州八大名刹之一。清康熙年间,因讳“大明”二字,曾沿称栖灵寺。乾隆皇帝九次巡游大明寺平山堂,留下诗作50余首,还亲赐“敕题法净寺”门额。直至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回国“探亲”,复称“大明寺”。

大明寺从初建至今,可谓历经沧桑。唐会昌三年(843),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两年后的“会昌法难”,更使大明寺完全被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然而咸丰三年(1853),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得周恩来总理的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及时封闭了寺庙,才使古刹幸免于难。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焕然一新。

大明寺景区分为四大区:宗教区、文人雅士区、东花园区、西花园区。

宗教区为全寺的中心,业已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核心的清代建筑群落。寺前广场修建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牌楼,上书“栖灵遗址”。牌楼两侧各有石狮一尊,玲珑聪慧。大明寺的山门即为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笑面相迎,憨态可掬。天王殿后直对大雄宝殿,其间庭院内古木参天,东西分别植有桧柏与黄杨,中间立宝鼎两尊,香烟缭绕,木鱼之声不绝于耳,令人心怀虔诚,整襟恭行。大雄宝殿于各殿之中最为雄浑,其内供奉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迦叶和阿难,东首为药师佛,西首为阿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后面是1973年建成的鉴真纪念堂,仿日本唐招提寺金堂风格,由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线条刚劲,结构工整,雄浑朴实。院内种植着樱花、松树,绿草如茵,整幢建筑显得简朴古雅,庄严肃穆。纪念堂南还有有关鉴真东渡事迹的介绍及史料陈列,整个区域共占地2540平方米。

文人雅士区,则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人文景观丰富。平山堂是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造的,政事之余,他常到蜀冈游玩,因爱大明寺西侧“可穷千里目”,便筑平山堂于此,作为游宴之所,以此寄情于山水诗酒。在这里登堂南望,“江南诸山,合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书“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横匾,更点明了堂名含意。平山堂后面便是“谷林堂”,这是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穿过谷林堂,绕过后假山,沿路向北,是欧阳文忠公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由于反光原理,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吸引了许多游人。堂上悬“六一宗风”横匾。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所谓“《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一代儒宗,潇洒至斯。匾额原为欧阳正精所题,后遭损坏,1980年由着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

西花园则以“天下第五泉”为主体,四水环绕,以康熙、乾隆碑亭为次,亭榭巧合,参差错落,池水波光,景树荷浮,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自谷林堂穿过西面偏月门,循石雕而下便是西花园,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园内有两座御碑亭,一碑是摹刻清康熙帝题刻杭州灵隐寺诗;另一碑刻乾隆的游平山堂诗。西苑内还有第五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景观建筑。在第五泉东面依墙筑着一块石碑,上刻“鹤冢”二字,顾名思义就是鹤的坟墓。清光绪年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冢”。

东花园主要有栖灵塔、钟鼓楼、卧佛殿等建筑,栖灵塔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雄踞蜀冈。这里也是扬州赏景的最高点,塔上眺望,视野开阔,扬州城景色尽显,美不胜收。

在寺院前庭院有“印心石屋”碑,这是1835年道光皇帝为嘉庆年间进士陶澍而题。印心石屋旁边一株枝繁叶茂的名贵花木就是扬州市花——琼花,树龄已超过300年,是扬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琼花。琼花是中国古代名花,每年五月盛开,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盘,花美似玉蝶群舞。相传隋炀帝曾到扬州看琼花,自此琼花名扬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来赏花者络绎不绝。

扬州大明寺处处胜景,在在典故,观之不足,来之难舍。风雅之地,斯之谓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