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寺前的神品——隋唐古槐

杨宗新

清顺治年间,知县和羹为清源县文坛新增八景绝句,其中一首谓《山寺槐阴》,诗曰:“饱经风霜不记年,鼓柯振叶上参天。法王宫下樵苏少,况是深山地处偏”。当时,和知县诗中所指的“山寺”,便是梵宇寺;所说的“法王宫”应是梵宇寺中的“龙池洞”,至于法王,应是龙池洞泥塑龙王神君,当地民间传说中施法布雨的龙王;“鼓柯振叶上参天”的槐树,应该就是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地耸立在梵宇寺山门前的“隋唐古槐”。说明早在340多年前,古人就对这两株奇特罕见的古槐大加褒嘉并作诗以记了。

难免有人要问,隋槐便是隋槐,唐槐便是唐槐,何谓隋唐古槐呢?其理由是:据《清徐县志·古遗址》中记载:“梵宇寺(俗名马鬣寺)有唐槐两株,至今枝壮叶茂,是本县古唐槐王”。而在古槐身上所挂着的牌子上,却明确写着:“隋槐:在梵宇寺山门前,有古槐两株,相传隋开皇十六年寺院高僧所栽,距今1500余年,树身周长5米多,高20余米,枝粗叶茂,属清徐境内槐树之最”。以上两种说法,都具权威性,究竟谁是谁非,如今实难分辩,于是,只好称之谓“隋唐古槐”。

因古槐为双株,而其树身的高低,树枝的分布以及树冠的形状又出奇地相似,故当地民间便有“龙凤槐”、“孪生槐”“鸳鸯槐”等各种各样的不同叫法与称呼。更为惊奇的是,不知何年何月,在两株古槐的树身低部,又分别蘖生出一条形状相似的新枝,均朝气蓬勃地向南天伸展。目前,新枝已粗过一尺,长过数丈,仿佛古槐伸出有力的背膀,齐向游人招手,大有迎客之意。千百年来,古槐巍然屹立在山腰寺前的草坪上,经悠悠岁月中的风吹雨打,它树身如远古化石,树皮似铁甲铜鳞,枝杆曲来扭去,如蟒背龙腰。而其树冠,则繁叶挤挤碧绿成荫,五、六月间槐花满枝,七、八月间槐角累累,美观得很!壮观得很!

有一年,当一位五台山的高僧云游梵宇寺时,曾对众人言道:古槐树枝上隐藏着黄鼠扑星、犀牛望月、黑虎巡山、玉兔捣茶、云龙布雨、蟒蛇吞食、奔马嘶鸣、羚羊跳崖、仙猴摘桃、金鸡啄蝎、天狗吠日、苍猪拱福等十二生肖形象。并又当众指出:梵宇寺古槐之所以寿高千年而枝叶茂盛,久经风霜而苍劲挺拔,一因得道的高僧亲手所栽,二因龙泉池圣水不断浇灌。是东、西、北悬崖挡寒,南边向满沟来风,吸旭日腾升之紫气,吮夕阳余辉之灵光,天时迎合,地理付就,人和扶持,另加诸多山神山圣之精之灵抚而爱之,凝而聚之的结果。历史上古槐曾经历过风光荣耀的光辉岁月,周边十里八里村庄的男男女女,曾携带各色鲜果美食前来供奉、顶香拜礼,乞求“槐树神”免灾赐福。据传,每逢五、六月间,古槐开花时节,梵宇寺前更是异常热闹,人们扶老携幼,如赶集似的前来收集槐花、槐米,带回家中煎汤饮用,据说可以明目亮眼,清火凉血……久而久之,因受益得福的百姓纷纷前来还愿,将大红彩带给古槐披卦的满树满枝。

从科学角度看,除背风向阳,气候相宜,水源充沛等诸多优越的生长条件外,还有一个鲜被人知的特殊条件便是:早在隋唐以前,梵宇寺建址上的半月形山崖因遭受特大暴雨的渗透与冲击,曾发生过大规模山体滑坡,这里形成了一个几丈厚的活土、活石与腐蚀质所积淀的草坪,建寺后,隋唐古槐,无疑是栽植在这一活土层积淀深厚的草坪上,肥沃而深厚的滑土层为古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独特的条件。这与梵宇寺周围因土层薄而漫山遍野地生长着的“虬干奇形、莫可名状、拳曲不成材”的灌木状松、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自己走过的地方虽不算太多,但南至越南边境,北至外蒙边境,东至渤海都是走过的。然而,象如此这般地古老苍劲、高大挺拔、韵味十足、天趣横生的双株古槐,不论在山野乡村也好,繁华闹市也罢,都不曾碰到过。由此可见,梵宇寺隋唐双株古槐的稀有程度。可以肯定地说,梵宇寺古槐从古稀、奇特、壮观等不同角度看,休说在清徐境内,即便在全省、全国范围内,亦可谓是第一流的神品古树,因此,人们应倍加珍惜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