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上拜观音∵∵黄永枢∵∵明伦月刊210期∵1990/12∵

一.普陀背景

杭州湾外,莲花洋中,有三百四十余岛屿,组成之舟山群岛,如朵朵莲花,漂浮水面,既美丽,又壮观,普陀山即是其中之一。

普陀山系我国四大名山之一,为佛教圣地,亦是观光乐园。全岛为一狭长形,西北高峻,东南平坦,总面积仅十二点五平方公里,但岛外则万倾波涛,一望无际,岛内则林壑幽美,气候宜人,以故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而在四时香季,朝山香客,更是拥挤不堪。

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当始於五代後梁贞明二年(纪元九一六年,迄今已达千零七十四年),有日僧慧锷法师(亦作谔或萼),两度来华,访师参道,再登五台,於其岭头得观世音圣像,欲奉归日本,过宁波海滨,以感大士奇瑞,即止,建寺奉像,号补陀落迦山寺。於此可知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而慧锷法师实为该山开山祖师。

二.户户观音

我国向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称,由於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早成正觉,为怜念众生烦恼无尽,乃倒驾慈航,寻声救苦,普济群黎,同登彼岸,如此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焉得不令人人敬仰,举世尊崇!此普陀山观音道场,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其来有自。

三.新旧道头

所谓道头,即一条道路之起头与尽头之处,今则为之码头。普陀山之道头有二:短姑道头──过去海上交通,全赖帆船,此处仅供帆船停泊之用,不适合现代所需,渐次衰落。而此短姑之由来,据传有姑嫂二人,真心诚意,自远方而来,朝拜大士,及达道头,小姑天癸适临,依例不可上山,被嫂嫂短笑一番,迳自上山去了,及至返船,忆及小姑尚未饭食,亟欲备餐,小姑则曰:「嫂已遣一老妪送饭来,我已饱食,何事再备?」嫂讶其言!但视残羹,犹历历在前,方悟大士因小姑虔诚,化身感应,急返岸边之慈云庵拜谢,见大士之裙裾犹湿,後人因名曰短姑道头。民国初年,无锡陈锡周居士於此建一雄壮牌坊,东海徐世昌额题「同登彼岸」,甚是庄严。

新型码头──现代海上交通,多改用大小轮船,旧式道头,已不适用,遂有新型码头之建造,水上趸船,岸上马路,逐渐兴建,惜尚未完成。

四.观音登陆处

不肯去观音院──此可云大士踏入普陀山之第一步,缘慧锷法师奉归大士圣像,舟过莲花洋中,盘旋停滞,不能前进,退转倒航,则顺利靠岸(在今之潮音洞傍),法师遂登陆观察,恰遇一张姓渔翁,悉知上情,愿献房舍,建立茅蓬,供奉圣像,尔後逐渐发展,遂成今日之观音菩萨道场,後人於此建院,以志不忘。

五.前山

普陀山向有前後之分,原非两极,依兴建先後之序而已。前山在山之南端,坡度较小,距道头甚近,为全岛精华所在。普济禅寺--为全山寺庙之冠,昔曾管辖全山,几为寺庙行政官署,後因范围过广,管理不易,乃分前後两区,各辖区内寺庙,不相混淆,今已荡然无存。

全寺殿房之广,僧伽之众,范围之大,香客之多,堪称上乘。大雄宝殿,可容千人,甚至数千人,亦有神运殿之称,殿内供奉佛陀及大士圣像,俱法相庄严,令人景仰,殿角悬有七千余斤重之大钟,以及南北二部藏经,均视为镇山之宝。莲花池──位於普济寺之前,原为放生池,後易今名,面积颇广,中有八角亭、永寿桥、瑶池桥,均建於明代。南侧之御碑亭,则建於清雍正九年,四边林木葱茏,中间遍植莲花,浮光水彰,花叶扶疏,微妙香洁。潮音洞--普陀岛屿,四面环海,岸石因潮汐、波浪、冷热等长期浸蚀风化,形成各型奇异洞穴,潮音洞即是其中之佼佼者。四周岩石突起,洞高达二十余丈,深不可测,潮汐来时,冲向洞内,有如万马奔腾,震耳欲聋,飞花溅天,目眩神迷,诚奇观也。多宝塔──因何而名,未见记载,或取法华经中之多宝如来塔而名(颜真卿书有唐西京千福寺僧楚金多宝塔碑记,为颜字鼻祖)。一般塔形,多为七级(或七级以上)六面,而此塔则为四级四面,甚为突出。磐陀石──普陀多奇岩怪石,亦如上述洞穴原由,其中以磐陀石及云扶石为最(云扶石祥後,属佛顶山)名由何来?亦不知其详,或取智度论磐石劫之义。石分两层,基层周围百余丈,下广而上锐,需拾级而上,磐陀石则耸峙其上,势力万钧,绝非人力可为。相传大士曾说法其上,下有二龟听法石,一龟蹲石顶,静心细听,一龟缘石而上,似赶场者,睹者莫不称奇。

六.後山

法雨禅寺──为後山之主寺,创於明代万历年间,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始建大殿,饬赐「天华法雨」匾额,遂改今名,全寺建筑之雄伟,殿宇之整齐,不亚於前寺。大殿俗名九龙殿,因主梁雕有金龙九条,雕工精致,栩栩如生,殿中供一尊大理石观音圣像,庄严慈祥,令人望而起敬。

梵音洞──位於岛之极东处,洞口两崖,峭石壁立,高数十丈,有如门户,宽达百余丈潮汐冲来,震天价响,亦一奇观。洞前建有石台,围以栏杆,专供香客憩息膜拜,据云:善男女至心祈祷,大士即现圣像以应,故台前跪求者,终日不绝。

七.佛顶山

佛顶山又名白华山,为全岛最高处,举目四望,海阔天空,白云萦绕,红日耀金,置身其中,不觉万念俱泯,物我皆忘,又慧济禅寺──初创於明代,迄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宝殿,光绪三十年请得北京大藏後,陆续扩建,遂成巨刹,与前後二寺,鼎足而立,称为普陀三大丛林。全寺四围闲旷,人迹罕至,为一读书好地方,其藏经楼之整洁,设备之完善,对开藏人之优待与服务,向为各方所赞誉!古大德及高僧,多曾在此阅藏,惜此法规,已不复在。云扶石──亦为怪石之一,下为极大知之盘石,高数十丈,周围更广,上有一石峙於顶,似为云力扶摇而上,形势奇特,非人力所为。盘石一面,刻有明末抗日名将侯继高氏所题「海天佛国」,笔力雄厚,词亦贴切。(前述之磐陀石,亦为侯氏所书)。

八.感言

山名之由来──山志传记,莫不以此山,即华严经所称之补怛落迦,而善财童子之二十八参,亦即此山。查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载: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童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即云:「秣罗距∵国之南,有秣耶山,山东有布呾落迦山,(与补但落迦音异),山径危险,岩谷攲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入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市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以此与普陀山相互比量,在时间、方向、及地形上,岂不有天壤之别?虽普贤偈有云:「如於此处见佛座,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但以上述差别而言,究不可同日而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且史贵真实,不必牵强附会,标新立异,炫耀於人。然则此山之名,究由何来?当以佛学大家丁福保氏所云:「慧锷法师建寺奉像,号补陀落迦山寺」,绿慧锷法师为一高僧,当谙练华严,因观自在菩萨之因缘,而取名为补陀落迦山寺,几经演变,易补为普,遂成今名。

法师之庄严──坊间传记书刊,均云慧锷法师自五台取得之观音圣像,系不告而取,甚至云为盗窃而来,对借宝之不敬孰甚!据丁福保氏言:「慧锷法师奉橘太后命入唐,登五台,寻至杭州盐官灵池寺谒济安,请上首义空归,日本於是有临济宗」。是则慧锷法师以特使身分来华,又为日本临济宗创始者,可知其胸中丘壑,焉有初机之五戒,尚不能守?丁氏又云:「後又来,再登五台,得观音圣像於岭头」足证其为拾得而非盗得者明矣。否则一代高僧,遽予以盗窃之名,岂可谓平?!

九.参考资料

一、华严经;二、法华经;三、金刚经;四、大智度论;五、大唐西域记;六普陀山志;七、佛学大辞典;八、中国名山游记;九、普陀山传奇异闻;十、普陀山导游

(插图:

庄严慈悲之普陀山观音圣像短姑道头上之雄壮牌坊新型码头上之宫殿式牌楼普陀山观音菩萨登陆处昔为全山祖庭之普济禅寺唯物论者挡不住清净思想微妙香洁之莲花池震耳欲聋之潮音洞四级四面之多宝塔势力万钧之磬陀石九龙绕梁之法雨寺法音宣流之梵音洞心诚求之大士示现居高临下之佛顶山以阅藏着称之慧济禅寺∵云力扶持之云扶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