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佛教与旅游

吴平

当人们在神州大地旅游时,那一座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佛教寺庙一定会映入眼帘,它们或是巍然屹立在云霞叠翠的崇山峻岭之间,或是一枝独秀隐约于高楼栉比的闹市区中。于是,游览佛教寺庙成为人们旅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由此增添一份人生的乐趣。

佛教寺庙是独具神奇魅力的宗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任何寺庙都是宗教信仰观念的物质文化表现形态,但佛教寺庙却显得与众不同,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佛教寺庙是供奉佛祖菩萨的圣地,一代又一代虔诚的信徒不仅将其外表营造得雄伟瑰丽,而且其文化内涵也打造得充实而广泛,可以说宗教朝觐与艺术鉴赏的功能同时并存。佛教寺庙建筑本身就是一幅幅艺术杰作,像立体的图画充塞于天地之间。佛教寺庙里面或附近的佛塔则显得造型精美,与佛寺相映成趣。佛教寺庙中的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绘饰的壁画则古朴浑厚,精巧绝伦;还时有书法名家题写的碑刻。可以说佛教寺庙荟萃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的精华,其中不少作品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因此游览佛教寺庙就等于是参观一座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博物馆,那永恒的艺术魅力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佛教寺庙又是信徒焚香顶礼、拜佛求福的风水宝地。善男信女们无不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佛祖菩萨像前膜拜、祷告、祈求,诉说自己的烦恼,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将佛国当作心灵的最终寄托,视为精神世界的最后家园。

佛教寺庙为出家僧尼提供了一个安身修心的生活空间,一个坐禅论道的修行环境。出家僧尼在青灯古佛之中弃绝尘世,超凡脱俗,潜心修持。他们是佛法的宣扬者、实践者,既自度,也度人。

佛教寺庙不仅是孕育佛教文化的摇篮,也是保存佛教文化的基地,更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学府。佛教寺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这些高僧创造了辉煌的佛教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厚实的文化积累,独立的精神信仰,使得佛教文化在很多方面超出世俗文化之上。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名话道出了佛教寺庙的地理分布特色。名刹古寺一般坐落在景色秀丽、寂静幽邃的深山老林。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的自然景色与红墙青瓦、庄严古朴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往往山以寺灵,寺以山名,名山与古刹并称,参禅拜佛也就成了游山玩水的一项主要内容。佛教僧人之所以要追求佛国仙山般的自然美景,主要是为了修行上的需要。佛教提倡出世,远离人间,他们认为处在清幽寂静的深山老林之中,有利于僧众超绝尘寰,潜心修道。宋人有诗曰:“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这句诗也表明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山川秀丽的风景名胜之地,形成了山川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互相和谐统一的风景区域,从而为山河增辉,为大地生色。

时轮运转,岁月更替,曾经星罗南北、辉耀于世的佛教寺庙可能因年久失修而颓败,可能为天灾人祸所破坏。但只要有信仰在,人们的心中就会有佛国,佛教寺庙就不会绝迹,就会屡废屡兴,绵延不绝。

巍峨深幽的名山,雄伟壮观的古刹,挺拔庄重的佛塔,林林总总的石窟造像,这一切所构成的神圣空间——佛国,不仅引发了信徒们的虔诚敬仰之心,而且也使前来游览的人们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和愉快。佛国中那一份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往往能令人感叹中华民族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往往能激发蕴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

佛国的魅力往往也引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为他们寄托禅思、彻悟佛理提供了观赏与描写的对象。他们带着一种超越性的宗教感悟,流连徜徉于名山古刹之间,用心灵去与佛国胜景沟通。他们对佛教有着一种直觉上的虔诚敬畏的心绪,往往将游览佛国当作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活动。他们从晨钟暮鼓之声中去追寻那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从庄严肃穆的佛祖菩萨塑像中去领悟大慈大悲,从佛塔中去搜索高僧大德的身影,从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艺术中去描绘佛教昔日的辉煌。

在他们的笔下,有精辟的哲思,优美的抒情;也有惊心动魄的感受,灵魂深处的体验;更有生动的神来之笔,如诗如画的山寺美景。游山玩水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谈禅说佛也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这两者往往在文人的佛国游记中融为一体,浑然无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亲近佛教的文人才真正懂得游山玩水,才能在佛国胜景中真正体验到物我两忘的审美愉悦。

通过阅读这类佛国游记,往往也能带来愉悦感,从而去除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尘埃,得到精神上的自在与满足。

由此可见,游览佛教寺庙,能从中得到一份乐趣、一份感悟、一份超脱,进而有驱除烦恼、陶冶身心之功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