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衡岳寺

乐达

据史料记载,衡岳寺是南岳衡山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南岳佛教史上最兴盛的十大丛林之一。后来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落,现在连遗址也难觅踪迹。本文通过古籍中对它的零星记录,将这所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寺院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古籍的概述

宋朝绍兴年间陈田夫所着《南岳总胜集》对衡岳寺有这样的概述:“在庙西北一里集贤峰下,梁天监二年(503)建,惠海***道场。至本朝太平兴国年间敕以旧额为赐寺。后有善果庵,乃海栖禅师宴安之所。飞泉修竹石鼓怪木特异。昔懒瓒和尚曾隐此,与李鬼谷相会。我朝太宗皇帝赐御书。寺有唐皇甫湜《瑗律禅师碑》,连州刺史王诩书。唐韩愈有《宿衡岳寺门楼》诗,略云: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胜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寺前有五寺碑,李巽撰,罗中立八分书。五寺即般若、南台、万寿、华严、弥陀。”

清代云南布政使李元度着述的《南岳志》,也有一段简述:衡岳寺在紫云峰下,梁天监二年(503)建,原名善果寺,为海印***道场。南北朝陈改为大明寺,隋大业中复名衡岳寺,并诏建舍利塔。唐初徐敬业兵败后潜逃来此出家,法名住括,死前向寺众宣称:“吾乃徐敬业也!”并称前此被朝廷杀了的徐敬业,为其外貌相似的近侍云。元末寺废,明湛甘泉于其遗址上建“甘泉精舍”。后烟霞峰下亦有衡岳寺,为明代正统年间建,亦早废圮。

两种较为权威的古籍,对衡岳寺的概述有同有异。是海印,还是惠海的道场,笔者认为他们两人是同时来南岳的,有可能先是同建一寺,共住一庙,后才分开又建南台寺和方广寺。地址不管是紫云峰下,还是集贤峰下,其实是在两峰夹抄下的一个山窝里,其遗址现已为岳云中学校址。

二、众多高僧在此创辉煌

惠海、海印均为来南岳最早的僧人,都在南北朝时期来南岳,居善果道场(衡岳寺)。后惠海在莲花峰创方广寺,海印在瑞应峰创南台寺。现南台寺石壁上尚镌刻有“南台寺”三个大字,下着“梁天监二年(503)沙门海印”。

懒残,名明赞,北禅神秀门下大照(即普寂的门徒),是北禅南来的第一人。唐天宝初居衡岳寺,为执役僧。《甘泽谣》载他:“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二十年无倦色。每日俟众食毕,即收取余食之。以其性懒而食残,故名懒残。”李泌隐居南岳时,所住离衡岳寺不远处的端居室。他们之间留下了“半个煨芋,十年宰相”的佳话。

惠日,中唐僧人,俗姓庆,濮阳人。早岁悟道,由北方来南岳,隐居衡岳寺,作《十八高僧传》,唐卢藏曾为其作序,赞美该书“事无虚美,务存摭实”。十八高僧是:梁代惠海,陈代慧思,隋代智顗、唐代大善、僧照、惠成、惠勇、惠稠、大明、惠诚、惠亶、善伏、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论、智明。

惟俨,俗姓韩,绛州人,从南岳希操受戒,属律宗,驻锡衡岳寺。他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常认为“大丈夫当离法自净”,不能“悄悄事细行于布巾中”。慕南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学,于是进谒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求心法,终得窍要。他因而由律转禅,成为禅宗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灵彻,俗姓汤,晚唐着名诗僧,由长安入荆湘,驻锡衡岳寺。唐代着名诗人吕温、刘禹锡、刘长卿均有诗赠灵彻。刘禹锡写的《灵彻传》,盛赞灵彻诗学渊源。当时诗坛盟主侍郎包佶、李纾得灵彻诗,大加推誉,遂蜚声京师。

齐己,潭州新阳(湖南宁乡)人,唐末着名诗僧,多次来南岳参访、修行,自称衡岳沙门。曾在麻姑桥下己公岩闭关潜修。他与唐末诗僧贯休、皎然、尚颜齐名。又与着名诗人陆龟蒙、司空图、郑谷等相知甚深,诗文唱和不少。齐己有《白莲集》十卷传世。《全唐诗》选了他的诗八百多首,编为十卷,外编一卷。

楚云、省空、希操、心空…………

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高僧大德就不一一例举。衡岳寺由于高僧辈出,龙象呈祥。尤其在唐宋时期法幢高扬,梵音远播,徒众云集,成为蜚声朝野的大丛林。

三、趣闻美谈在朝野中传扬

衡岳寺在宏盛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许多趣闻美谈。

趣闻一:神鸟白云,喜迎舍利

隋朝大业年间,朝廷下诏把大明寺更名为衡岳寺,并诏示在寺附近建舍利塔。隋朝高僧净业,汉东随人,精研律部,博综异闻。隋朝仁寿元年(601),净业被推举送舍利至衡州衡岳寺立塔。他刚进入长沙,天空四面八方飞来数千只神鸟紧紧跟随他,迎接舍利的到来。当到达南岳衡山时,天空出现一条带状白云,宽二丈,从衡山祝融峰一直铺到舍利塔。众神鸟叫声特响,绕塔三圈后才离开。当时众人惊异不已。

趣闻二:煨芋宰相,辞诏驱虎

前面提到的懒残(明瓒)和尚,他的趣闻颇多。他是衡岳寺干粗重劳务的执役僧,常吃别人的残菜剩饭。众人认为他生性懒惰,叫他“懒残和尚”也不在乎。后来栖居一个岩洞内,每年自种芋头365蔸,芋头肥大。他用拾来的干牛粪煨芋头,日食其一,倒也自得其乐。他经常哼唱自己编创的歌谣:“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歌词深含佛法哲理,但众人说他自大轻狂。

当时李泌正避朝中倾轧之祸,隐居衡岳寺不远处的端居室读书。有天夜晚到懒残住处,通报姓名,请求拜见。懒残一见,口飞唾沫大骂起来:“你是想来害我啊!”李泌一声不哼,更是恭敬有加,再三拜揖不止。懒残不瞧一眼,只是从牛粪火堆里,扒出一个煨熟的芋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李泌仍旧肃立躬侯侧旁,懒残把吃剩的半个芋头丢给李泌大吼道:“不必多讲,食我半个煨芋,领取十年宰相去吧!”李泌食完残芋,拜谢而去。和尚却唱着自作诗句:“携筇小步踏苍苔,遥指青山云正开。涧水松风听不绝,又叫童子抱琴来。”

说来也怪,不久唐代宗即位,召李泌出山任相。他认为代宗和肃宗均非明君,坚辞不任。直到德宗当政,再次被召到长安,果然为相,封为邺侯。后来,德宗派钦差召懒残进京。钦差宣诏,请他接旨谢恩。他不理睬,专心用棍子寻扒煨芋。烟熏得眼泪鼻涕流到胸前衲衣上。钦差带笑劝他擦掉鼻涕。懒残一听,冒火吼道:“我哪有闲功夫为凡夫俗子揩擦鼻涕?”钦差劝他奉诏进京,他坚辞不去,写下“辞诏诗”给钦差回去复命:“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哪得到青山。休将琐末人间事,换我一生林下闲。”德宗、李泌见诗,钦叹不已。懒残和尚的名气也因此大振。不少人前来拜谒,弄得他深为厌烦,深感无法在南岳山清闲度日,下定离开南岳山的念头。

不久的一天,衡岳寺来一大群虎豹吼哮不已,众僧吓得胆战心惊。懒残笑着对大家说:“给我一根竹条子,我替你们把它们统统赶走。”他拿着竹棍子,开门出寺。团团围住他的虎豹,号叫不已。懒残和尚满脸笑容,念念有词。不一会,一只白额大虎摇头摆尾来到他跟前,用鼻子臭了他一会,又俯首亲热地擦着他的双脚,然后张开大口,拦腰衔起,飞山越岭而去。其他虎豹尾随离去,从此再也不见虎豹踪迹。懒残和尚的生死去向,也无从知晓了。后来朝庭敕封他为“大明禅师”。

趣闻三:刺血写经,血丝惊雷

楚云和尚,唐末来衡岳寺修行。他书法精湛,喜好诗文,勤研佛理,虔诚修行,德高望重,故时人尊为“衡岳楚云上人。”

他每天刺破手指,挤出血珠,用蝇头小楷,醮血抄写《妙法莲花经》。抄完展示众人一看,只见字字珠玑,笔笔钩划,秀丽工整,宛如印制铭文。更有奇者,经书仅长七寸,宽四寸,厚二寸,装入旃檀木制的匣盒内,盒上镌刻八字:“若开此经,誓同慈氏。”此经藏于三生塔内。时人甚为惊服,赞为三绝:血书一绝,书法二绝,经小而薄又为一绝。

到了宋代皇佑年间(1049-1054),有位王公贵族游南岳,强行要看血经,经匣刚开一线时,只见匣内一阵血丝飞出。顿时,平地风起云涌,塔外一声霹雳,雷鸣山谷,阵阵云烟滚滚入塔,霎时对面不见人影。吓得开匣人面如死灰,王公贵族更是惊恐不已,忙跪地叩头忏悔,求菩萨饶恕他的罪过。过了很久,满室烟云才渐渐消退。从此以后,众人敬服,视为神护佛门至宝,不可亵渎。

血经不可亵渎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可惜不知何年,匣内血经竟然亡失,不知所终。

趣闻四:法堂倒了,大笑而寂

惟俨和尚驻锡衡岳寺期间,众徒云集,法堂兴旺,因为他很会开示接引学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达官显贵,他都能循循善诱,使其心性向善,顿悟佛理。

唐太和八年(834)十一月十六日清早,惟俨和尚和众弟子在说法堂诵经说法。忽然,惟俨和尚在堂上高兴地喊叫:“法堂倒了,法堂倒了!”众僧听了,慌慌张张扛的扛树木,背的背长梁,撑的撑墙壁,顶的顶法堂上的廊柱,忙得不可开交。惟俨端坐堂上,却鼓掌大笑说“你们都不明白我的心意。”言毕,便合掌端坐趺伽而寂,享年八十有四。唐刘禹锡作碑铭以彰其德。谥号弘道大师。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高僧走了,衡岳寺没了,可他们的功德还留在历史古籍中,他们的趣闻美谈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四、后记

辉煌的衡岳寺已成为历史烟云。它的遗址早已辟为岳云中学。然而它的佛歌还在南岳山唱响,它的禅韵还在南岳佛门流淌。南岳众僧敬仰它,怀念它,传承它,1985年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机会,对邺侯书院不远处的常在庵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更名为衡岳寺,让后人常去忆记衡岳寺的辉煌历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