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兴福寺与李默天官

来源:顺昌地方志∵∵作者:∵黄道钦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许多着名的寺庙宫观大都建在名山大川之中,庙宇由山扬名,山因庙宇增辉。但是,也有一些年代久远,在一定地域内颇有影响的古刹,默默无闻地隐踞僻静的山野峡谷之间。它的建筑虽比不上那些着名寺院之宏伟气魄,却以本身独特的风格,以及颇有影响的名人行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人。坐落于闽北顺昌县高阳乡振科村凤山的兴福寺,就是这样一座古刹。

兴福寺,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高阳凤山山脚下,距高阳乡所在地约1.5公里。据《建瓯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重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围墙,寺门联曰:“凤翔东土,山门清静。”中轴线上二进庭院,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左边落祖堂(供建寺以来已故的住持僧灵位,其中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土的明弘治年间的祖师碑)和大悲阁,右边落戒堂(僧传受戒处)和观音殿,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068平方米,建筑面积1403平方米,山门及围墙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物。

戒堂、祖堂后各一个小天井,天井的两旁,各有厢房八间。天王殿的后面为丹墀,丹墀中平铺砖块,这里是善男信女们斋会之场所。丹墀左右各有一口水池,称作“凤眼池”。它有着一则美妙的民间传说:“从前有一只凤凰贪恋兴福寺香火,被玉帝贬下凡间,凤凰从空而坠,以双目化为两泓清澈泉水,时时观看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寺后的山峰称“凤山”,传说是由凤凰的身子变化的。

由丹墀拾级而上,就是兴福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宇悬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五架梁,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圆形金柱抹角,直径40厘米。厅外设长廊,半圆形轩顶,屋顶高9.5米。据大殿横檩上记载,重修于民国3年(1914年)。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塑像,情态慈祥,双眸微启,流露出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态。据说,寺中所塑佛像,皆以杭州灵隐寺的塑像为蓝本雕塑的。大殿两旁,罗列着二十诸天象,后面是十三圆觉,这些塑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塑造的,把整座殿宇装饰得一派庄严肃穆。

兴福寺现拥有僧房24间,据《建瓯县志》记载:“清时寺中住众三百余人,民国时亦有一百余寺僧。”可见当时的鼎盛。寺院还拥有诸多的庙产,《建瓯县志》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知府徐霞耀曾将兴福寺的产亩提谷七百担充作经费。”当然,原兴福寺的范围不仅在寺院的围墙内,围墙之外还有它的房产,可见建筑规模宏伟富丽,大有“栋楹穷隆撑住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日月”之概,确令“藏修者有清思,登览者有遗肖,舐止者有余怀。”

从寺正门远望那起伏连锦的群峰中有一座峭拔千仞、尖削似笔的文笔山。的确这里出过一位名儒良臣——明朝吏部尚书李默(高阳人,时高阳隶属于建瓯)在这里建有着名的凤山书院,惜书院于十年动乱期间被拆毁,遗址在大雄宝殿后侧东面约20多米处。

《福建名人词典》和《顺昌县志》对李默均有详细记载。李默(?----1556年),明大臣,字时言,一字古冲,瓯宁县(今建瓯)高阳乡(今属顺昌县管辖)。自幼聪明好学,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调任户部主事。后升兵部员外郎,迁吏部郎中。坐谪宁国通判,迁云南按察副使、领提学道,首倡儒学、崇尚道德,促使滇中文化兴盛。历浙江参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累迁吏部尚书。时严蒿柄政专权,他在选吏、用人时多与严意见相左,遂被严党赵文华借吏部试选人策题目劾他谤上,下诏狱死。万历中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愍。李默博学多才,肆力于学,笔锋踔厉,泉涌飙驰,著作颇多,主要有《朱子年谱》四卷、《宁国府志》十卷、《孤树裒谈》十卷、《建宁人物传》四卷、《群玉楼稿》、《大时舆地图》等。

李默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天官”。这里有则《“天官”的由来》的民间传说:李默仕途登榜之后,并无官职补缺,终日在翰林院里读书吟诗,作文习字。一日,皇上传旨召集文官贤士题写宫廷里楼台榭阁的匾额对联。众官员恭敬题字书写,听候皇上亲自点选赏赐。李默的用吕洞宾赠送的笔随手写起匾额对联。他越写越觉得难看,然而皇帝在旁观看,连声称妙,赞誉李默写的字犹如飞龙舞凤,圣手雕塑。龙颜大悦,当下封官赏赐。天子得知李默未封官职,当即封官爵,一连赐下十多个官职,未见李默下跪谢恩。皇帝想:难道是官职太小吗?丞相六部之职官齐职满,欲赐何职为宜?原来李默登榜之后,思乡心切,不愿在朝为官,所以任凭皇帝封赐什么官职都不接受。皇上龙颜不悦,于是随口说:“难道要封你当天官吗?”李默听后,立即跪下,口呼“万岁!谢皇上恩赐。”就这样,李默当上了这个终日无所事事的自由自在天官。

顺昌县、建瓯市因盛产毛竹而于1996年同时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竹资源丰富的高阳乡有种称为“天官笋”的让人称奇,它包容着李默天官感人孝道的一则传说故事:每年谷雨时节,正当大部分毛竹春笋拔节成竹之际,在高阳村附近的山坡林间,有一种皮呈紫褐色,比毛竹笋略小的笋破土而出,这种笋质嫩纤维细小,味香甜而清脆可口,它就是出产在高阳一带的“天官”笋。传说李默是很孝敬老人的。(至今尚有1980年在高阳出土的一块李默为其祖母范玉英亲笔撰文书写的黑色大理墓碑有记载)。有一年,清明已过“谷雨”即到,李天官的祖母很想吃鲜笋,但这时候的笋大部分已拔节成竹,能吃的也就很老了。李天官见祖母嚼不动,就亲自上山找了一种黄竹笋回家,他的祖母吃上这质嫩味香的笋很是高兴。后来李天官将这竹笋种在府后山坡边,让他的祖母年年在“谷雨”后都能够吃上这种笋。从这以后高阳这一带都有比毛竹笋迟出土的小笋,人们称这种笋为“天官”笋。

李默尤喜结交文人学士,许多文人骚客都追随在李默左右。他们在一起撰写经文,吟风弄月,而兴福寺和凤山书院就是他们经常聚会游乐的所在。这里山青水秀,林木蓊郁,意态万千,气势不凡。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漫天,鸟雀投林,树影婆娑,暮鼓声闻,掩映其中的兴福寺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李默文思如涌,著作甚丰。

仲春时节,我与五位学友来到兴福寺前,眼前凤山一脉青翠,寺院幽深,山顶凤凰欲飞,山下溪流如带,暮霭四起,钟磬之声悠悠,顿觉心胸清爽,景与神会,物我无间,令人平添宁静淡泊之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