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起点”报国寺

商振江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是峨眉山寺院中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气势宏伟、香火旺盛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1939年,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来到峨眉山,在此举行“抗日募捐”宣传,曾题词将报国寺誉为“名山起点”。

报国寺,为明光道人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创建。因寺内供有普贤、广成子、陆通牌位,取释、道、儒三教会宗之意,故名会宗堂。原址在今伏虎寺牌坊右侧,瑜珈河绕其前,狮子峰在其后,左有飞凤山,右有屏凤山,隔虎溪河与太湖庵相对。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闻达和尚见佛事日兴,宜扩建为大寺,但由于地形狭隘,遂迁于凤凰坪下。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玄烨取《释氏要揽》中的四报恩(父母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中报国土恩之意赐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知县王藩代书,并悬于寺门上方,从此,“报国寺”即取代了“会宗堂”的名称。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报国寺毁于火。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住持本忆重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圣宽和尚新建普贤殿,将该寺扩建成五重殿宇的大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拨款大修,1984年维修,1988年重建山门。1993年,新建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等设施。1994年,增建祗园一座。寺院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在一条中轴线上,依山取势,逐级升高,飞阁重檐,气势轩昂,庄严肃穆。第一殿弥勒殿供奉弥勒塑像;第二殿大雄宝殿供奉佛主释迦穆尼舍身彩饰坐莲像;第三殿七佛殿供奉的七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穆尼佛,其余为过去佛。七佛殿后面是观世音菩萨普陀岩,其中观音菩萨立于海岸,给人以海天佛国之感。第四殿普贤殿供奉普贤菩萨。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四重大殿佛像庄严,香烟缭绕,幡灯悬垂,宗教气氛十分浓厚。两侧有厢房僧寮客舍,还配有吟翠楼、待月山房、花影亭、七香轩等。寺院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亩,不仅布局合理,而且名树奇花的点缀更是相得益彰。

寺院对面约一百米处是凤凰堡,上面绿树成荫,正面碑刻排列有序。沿“之”字形石阶而上,抬头即见钟亭耸立,亭额上悬“圣积晚钟”横匾,青瓦红柱十分耀眼。亭为六角垂檐,甚是典雅。亭内有一口重2.5吨的大钟,名“圣积铜钟”,通高2.4米,直径2.2米。该钟由别传和尚于明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年)闰十二月二十四日起,在四川省古江阳郡(今泸州、富顺之间)铸造,次年运至峨眉山打磨,隆庆丁卯年(公元1567年)八月十四日悬挂于峨眉城南圣积寺老宝楼。钟体内外刻铸有自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至明嘉靖乙卯年(公元1555年)前后1274年间,历代帝王和曾经支持佛教的文武官员以及资助铸钟的僧俗人士名讳;钟体铭文由明嘉靖苏州知府毛起(四川夹江人)撰写。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四川都督尹昌衡曾下令将铜钟冶化,用来铸造铜钱,顶部被击一洞,但未被全毁。“文革”初期,该钟被当做“四旧”运至重庆回炉铸铜,因钟体太大,无法进炉,又增添一窟窿,铜钟幸存。后运至成都存放,“文革”结束后才运回峨眉山,时因圣积寺已废,暂放报国寺。1983年,文物部门拨专款在凤凰堡上专门修建了“圣积晚钟亭”,将铜钟放置亭中保护。该钟原悬挂在峨眉县城南门外的圣积寺内。早晚撞击,钟声洪亮,午夜撞钟,30里内可闻。佛教认为钟声可以“警醒顽愚”,闻其声可以省其心,悔其过,戒其行。因此寺院的钟很有讲究,圣积寺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巴蜀钟王”。“圣积晚钟”为峨眉山十景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5月25日(农历四月十八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法喜充满,峨眉山佛教协会隆重举行永寿法师荣膺报国寺方丈的升座法会及庆典。升座法会上,按照佛教传统仪轨,举行了庄严殊胜的升座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和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山大和尚分别为永寿法师挂珠、送座。按方丈升座仪轨,永寿法师拈香礼佛,说法演教。庆典仪式上,国务院宗教局副局长杨同祥、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刘子寿,省宗教局局长王增建,乐山市副市长张海波,峨眉山市委副书记、峨眉山管理委员会主任秦福荣分别致辞。各级领导向永寿法师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和殷切的期望。同时,希望报国寺两序大众在党和***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永寿法师的带领下,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悲智双运,广开觉路,使千年古刹再放异彩。

峨眉山佛教协会设在报国寺。多年来,佛教协会积极协助党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佛教界人士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代表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佛事活动,办好教务。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宗教团体,成为党和***争取、团结和教育佛教界人士的桥梁。在当前形势下,佛协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充分发挥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