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琅琊山琅琊寺景区主要名胜古迹

琅琊寺景区在琅琊山的主峰上,距滁州市区约三公里,是以琅琊寺为重点的一个游览区。

琅琊寺为皖东着名佛寺和游览胜地,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也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寺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由于世事变迁,巳几经兴废。它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是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法琛所建,由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寺院遭到毁坏,滁州刺史王着重建。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又进行了扩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灵为寺院御赐匾额,易名“开化禅寺”。元代末年,该寺被战火焚毁。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寺僧绍宁与无为禅师在故址再次进行重建。后毁。清代嘉庆年间,僧皓清律师进行重建和扩建,并将寺名改称“开化律寺”。太平天国时期,该寺又因战火被毁。现在所有的建筑,绝大部分是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由住持僧达修律师重新修建。有些建筑是近几年由琅琊山管理处仿古重建和修复的。因该寺建于琅琊山上,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简称其为琅琊寺。1984年滁州市地名办公室已正式以“琅琊寺”命名。

琅琊寺景区包括85处景点和古迹遗址,其中可供游览的有40处。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央,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现在的大雄宝殿,为民国五年(1916年)达修律师重建。殿高四丈二尺,进深四丈六尺,正殿五间,正中一间略大,以合抱粗的栋木为柱,屋檐飞翘,檐口全部刻花雕龙,古朴典雅,外形壮观。殿内原有造形生动的释迦牟尼佛、十八罗汉等塑像,“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1981年安徽省人民***拔款重塑。大佛高踞莲花座上,通体涂金,两旁有他的弟子迦叶和阿难。大佛背后与海岛观音菩萨相靠。观音菩萨两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大殿左右塑十八罗汉,神态毕现,栩栩如生。

玉皇殿

俗称“无梁殿”。在琅琊寺院外东北山坡上。清光绪版《滁州志》载:“不知何年创建,梁柱皆以砖石为之,规制巍然,为诸殿之冠。”民国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邪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建造。”该殿高三丈二尺,深二丈四尺,灰砖拱形垒成。殿脊两端向上翻卷,四角为四条栩栩如生的巨龙。正门有五个拱型圈门,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外有走廊。

殿内原有玉皇大帝铜像一尊,高八尺,另有古钟一具。据民国十七年《琅琊山志》载:“闻系东晋遗物”。铜像和钟毁于太平军来滁时期。清末寺僧达修重塑玉皇大帝坐像一尊,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82年,琅琊山管理处重塑。殿前原有一座石雕的大香炉,一面雕两匹骏马在潮水上飞奔,雕镂极细,神骏无比,可惜已毁,仅存石基。

韦驮殿

原址在大雄宝殿东,久毁。后迁在大雄宝殿东南,为开化寺山门,殿阁建筑。门额上原有“敕建开化律寺”六字,系清代嘉庆年间寺僧皓清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达修重建。现在的建筑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寺僧根如重建。殿内塑有“四大金刚”,“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毁。1982年琅琊山管理处在此殿内重塑“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各一尊,供人观瞻,并将此殿定名“韦驮殿”。

明月溪

在大雄宝殿北,上自蒙泉,下至明月池。

明月观

在大雄宝殿北侧,平房十二间,原为清代“妙相堂”故址。民国六年(1917年)达修律师重建,并改名为“明月观”。南檐下有2米宽的通间长廊,设有木靠,以供游人赏月、咏景下坐之用。

方丈室

即今“明月观”西头两间,住持僧达修曾在此居住。

上客堂

在大雄宝殿南侧,原名“钟板堂”,为清嘉庆年间皓清律师所建。后毁,达修律师重建,改名“上客堂”。是供游人休息饮茶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又毁。现在的房屋为1969年重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