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与柳庄寺

作者:王士伟

“和圣故里,仁义之源,皖北水乡,淮上江南”,这几句利辛人民耳熟能详的话是近几年利辛县委、县***根据利辛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实政治经济现状,对利辛今后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出的奋斗目标,这是利辛几千年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科学统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人作为“和圣”故里的后人深感欣慰和自豪。

去官隐遁为“逸民”

“和圣”就是人们常说的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

多少年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他为官耿直、为人刚正的一面却鲜为人知,据史料记载,柳下惠做过鲁国大夫等官职,但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常得罪权贵,屡遭打击排挤。有次,一只名“爰居”的海鸟在鲁国都城的东门外停留好几天,臧文仲(当时鲁国的执政大夫)让都城的人们都去祭祀它,而柳下惠却说: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订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如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五行,九为子的子名川等,而海鸟“爰居”还不知为何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劳,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是不仁德明智的举措。还有一次,强横的齐国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以假鼎相充,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展获,如果他说这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毁我珍宝保你珍宝的事我能干吗?”无奈庄公只得拿出真鼎。也正是柳下惠把信誉和诚实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谙官场规则,坚持直道而事,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

坐怀不乱传美名

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也有几种。一说,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见其冻得非常厉害,就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有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另一说,一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道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就见一女子裸体在拧湿衣服,展获急忙退出,立于槐树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女子发觉后非常感动,把此事说与乡邻,后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槐(怀)不乱”之美名。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哪个传说是原版自不必论,但该故事的真实性早有佐证。《诗经·小雅·巷伯》毛享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个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了,寡妇想到男子屋里避雨,男子不给开门,寡妇问为何不让她进去,男子回答,“我听说男女不到60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寡妇说“那你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回家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正是因为我做不到柳下惠那样,所以我不能给你开门。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所描述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和现今流传的大致相同。

总之,柳下惠无论是做官还是为民,其品质堪称中国传统道德之模范,故被后人所推崇,孔子称赞柳下惠“言中伦,行中虑”,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耻辱,不因官职卑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困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觉得很愉快,因此,原来心胸狭隘的人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也会变得宽容,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故孟子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也”。

坐怀不乱的美谈家喻户晓,而柳下惠做人的高贵品质更值得后人学习传颂,所以两千多年来,为了纪念这位“为世之师”,在柳下惠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们为他建了一些寺庙,以供人们朝拜瞻仰,柳庄寺就是其中的一座。

朝拜瞻仰柳庄寺

柳庄寺是何时、何人所建暂无考证,但清嘉庆《凤台县志》已有记载:“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春秋时柳下居此,附近展姓较多,传为展禽后裔。”这里所说的西南八里即现在的展沟镇柳林村王小街自然庄,柳庄寺就建在该村的西南角,寺庙占地约30亩,四周是围沟,只有一条通向正南的出路,寺庙的建筑很像北京的四合院,北面一排是正房,人们都叫大殿,共有三间,殿高约7米,前面有一米多宽的走廊,用木柱支撑,木柱直径约30公分,底座是石墩,建大殿的砖很特别,大概有现在粘土砖的六倍大小,支撑屋顶的木材也很粗,顶是用芦苇做的,上面铺了一层茴草,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两排厢房之间相距约15米,前面一排共有7间,正中一间是寺的大门,也是一种退廊式的建筑,大门外面的路两侧是两排古树,有椿树、刺槐、桑树,其中院中西侧和院外东侧的两棵桑树在上世纪70年代看就应该有一百多年的树龄,寺院的东北角有一个3至4米高的土堆,有人说是挖寺庙围沟的积土,也有人说是柳下惠的墓。柳庄寺的水井位置和其他寺庙也有所不同,打在寺庙围沟外的东南角,井深约15米,井水非常甘甜,我想这应该有两种意义,一是按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这口井即是龙眼;二是体现“和”的精神,让村民和寺院人员共用。也许正是因为“和”的理念使人们对寺庙的灵验非常信任,听老人们说,解放前这里的“香火”十分旺盛,有破灾的、有求财的、有祈福五谷丰登的,也有祈望祛病长寿的,更有求子求孙的,尤其是求子据说特别灵,一般程序是先到寺庙请香、许愿,后一旦有子,便选在三月三的庙会去还愿,还愿队伍非常壮观,哪个庄有还愿的人家,一般该庄的本姓人家成年男的都参加,所生男孩坐在八仙桌上披红戴花,由四个人抬着,后面用车推着杀的整猪、整羊,前面唢呐开道,一路鞭炮齐鸣,由于还愿的比较多,也是为了能赶在别人前面,所以每年的三月三过了子时便鞭炮响个不停,这样的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庙会便被取消,柳庄寺也成了一所学校,学校离我家不到二百米,我的小学、初中就是在这里完成的,1976年高中毕业后,我又在此当了一年的民师,当时学校的现状还如上述,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学校南北两面即大殿和正门就被拆掉了,建了新教室。大概在2005年左右学校搬迁,整个学校都被复耕成了一片良田。

斯人已去,沧海桑田,柳下惠故居到底在何处,目前有几个地方都在争论,但作为纪念柳下惠的柳庄寺确实存在,在柳庄寺的东二里有两个柳林村(前柳林、后柳林),东八里又有一个展沟集(目前还有姓展的人家),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巧合,我相信随着对“和圣”文化研究发掘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这一问题一定会有个定论,而“和”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价值和精髓,也一定能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