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龙兴寺

书房的抽屉里,有一个牛皮纸袋。我知道纸袋里有几张石碑拓片。我还知道它们是龙兴寺里几个石碑的拓片。可是我已经不知道它们拓于何年,1990年或是1991年、1992年,时间模糊了记忆。

龙兴寺在凤阳县城北第一山下。《凤阳古今.龙兴寺》载:“朱元璋罢建中都以后,洪武十六年命拆迁中都宫室名材,建龙兴寺殿宇,楼阁规模极为宏丽”、“龙兴寺遗址,经实地测约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八十二点五亩”。龙兴寺前身为皇觉寺,是朱元璋早年出家为僧之处。不能想像的是当时的朱元璋是如何的落魄!后来,已登大宝的朱元璋追忆这段经历,在《大明皇陵之碑》碑文中述道:“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只是好景难长,皇觉寺未能眷顾这个未来的皇帝,“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他仰天长叹,“我何为计,百无所长”。

龙兴寺西,一墙之隔,是安徽农师院(现在的安徽科技学院)。1990年到1992年间,我在此读书,常独自或同学结伴逛龙兴寺。多数是穿过学校实验楼东侧的一小片竹林,翻过那道不高的砖石墙,径入寺院。也偶走寺庙正门,那时旅游业尚未兴起,龙兴寺的大门仿佛是永远***敞开着,进出随你的意。一条不长的碎石小径通向寺庙,两旁杂树丛生。小径的中段,有座石坊,算作山门。石坊暗红色,不高,中间是弧形顶的门洞,洞上方嵌着绿字石匾,上有“龙兴古刹”四字。小径的尽头便是寺院,面积不过五亩。

寺院座北朝南。北边是一排房屋,屋门紧锁,每次去都如此,似乎不曾开过。透过门缝,能看到屋子北墙上有朱元璋的画像,想不起来是挂着或纸或帛的画像在墙壁上还是干脆画在墙壁上的。那时透过门缝的年轻的目光总是匆匆的一瞥。东面的房屋住着一位尼姑,未能谋面,不知老少,想来定很清苦、孤独,偶有同学会请她算命。

钟亭在寺院中央,六角飞檐,黑灰的砖墙,青灰的瓦顶。亭内悬挂的铜钟,重约四吨,铸于洪武十六年,钟身斑驳的绿如同褪不去的老年斑,透着迟暮。铜钟撞击声可传数里,是凤阳八景之一,名曰龙兴晚钟。亭前岑寂,可我能听到大明朝的钟声、古诗文里的钟声、记忆里的钟声。“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赞乎?叹乎?亭前有铜锅四口,左右各二,传寺盛时僧众五百人,即用此铜锅煮饭。

院子四周的泥地和墙根,有大大小小石碑百余块,大多残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无遮无挡,任风吹霜打、日晒雨淋,沉默着穿越了六百年的时空。他们或倚或倒,被随意放置,可是昨天,他们也曾端立在碑廊里,承载着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善男信女的虔诚目光和文人骚客的慷慨激昂。只是太匆匆,这一切,都留在了他们记忆的最深处,不能触摸的痛!他们只记得自己的前世在一个匠人的屋檐下,在更遥远的深山里!可是石碑呀,你也该记得某一年的某一天,一双年轻的脚步,在你身旁悄悄的停留!你该记得几张薄薄的白纸和红的、绿的蜡笔将你柔柔地抚摸!年轻的脚步悄悄地走了,带走了你的文字,却把他青春的记忆深深的刻在你们身上,回馈了你们!

如今,那几张涂了红、绿蜡彩显着文字的纸,静静地躺在一个人的抽屉里,那人便是我,曾经有过年轻的脚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