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天王巷:巷内曾有天王寺

作者:安娜

合肥原有多条小巷,都是随着老合肥一载一载延续下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城改造中,其中不少已经消失不见。今天在靠近大西门处,还有几条东西向并排着的古老巷子——天王巷、金巷、井梧巷。听这些或市井或细腻的名字,便能想象得出当年的光景。它们都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世事轮回,如今依然存在于合肥老城区的西侧。其中,金巷是因巷内有金家祠堂而得名,井梧巷是因古井多梧桐多而得名。这天王巷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巷内曾有一座天王寺。

巷内曾有一座天王寺

天王巷南起长江中路,北起环城公园路,长约150米,宽30米,在2005年以前,这条路上存在着较多的乱搭乱建的违法建设,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现象较严重。后来经过数次整治,算是有了今天的清静。

天王巷里的生活气息,少不了巷陌里头的吃食。这里的美食铺子完全不顾“藏”与“不藏”的潜规则,靠的全是一手好手艺。在我了解清楚“天王巷”这名字的来龙去脉之前,完全是冲着美食一次又一次走进去的。

天王巷,这名字听起来颇具历史感。果然,在天王巷里居住的老人们,都说这巷子叫这名字是因为在巷内曾有一座天王寺。在嘉庆年间《合肥县志》的合肥城图里,就能很清晰地看见合肥西门天王寺的所在位置。

在古代合肥,曾有“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一说,其中“七寺”(实际是八寺)即明教寺、罗汉寺、万寿寺、地藏寺、天王寺、五星寺、广华寺、华祖寺。

居住在天王巷内的老人说,天王寺庙宇不大,但具有很长的历史,还曾在这里发掘过文物。有资料记载,1975年在合肥原天王寺旧址施工时,发现了明代瓷器窖藏一坛,一共有28件,种类有白瓷和青花瓷,器形有盘、碗、碟等,均为餐饮用具。在部分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博古斋”等款识,属景德镇产品。后来,从此处发掘的瓷器藏于省博物馆和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合肥城内的放生池

平日里,天王巷内并不热闹,偶尔有路人走过。一天下午,有两位老人在路边聊天,他们递给我一个板凳,就坐在路边聊了起来。

老人说,他们搬来的时候,天王寺就已经不在了。巷子两边是普普通通的小平房。只有一个水塘还在,叫做“放生池”。放生池原在天王寺庙前,为寺庙附属。众所周知,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一般为人工开凿的池塘,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让信徒将各种水生动物放养在这里。我们都知道九华山化城寺门前有一放生池,而在城市之内的放生池,却并不多见。

解放后,寺庙没有了,放生池成了一个大水塘,排水成为了一件工作。《合肥市志》有记载:“1975年,建设部门铺设放生池至黑池坝管径38~100厘米排水干管0.37公里,使雨水污水经管道出口,由下游的浆砌块石明渠导引注入黑池坝。”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旧城改造,建造楼房时便把这水塘填实了。老人们抬头看看眼前的楼房,感叹:二十年一下子就过去了!

放生池正是在城墙根下,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炮弹射落其中。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合肥后,驻合肥部队被新四军一举击毙200多名。驻蚌埠日军得知合肥情况后,由日酋小琦少将率数百名日军,乘火车驰援合肥。因抗日军民破坏铁路,两天后才到达合肥。

日军到达合肥后,未敢轻举妄动,贸然出击。他们首先在五里墩构筑工事,就地守卫,防止中国军队攻城,又将带来的一门山炮架于大西门上向肥西方向盲目射击。同时,在大西门上搭一座竹木高台,小琦亲临其上,了望指挥。新四军得知日军到达合肥并在五里墩布防的情报后,派出一个连作试探性出击,诱敌出城,以便寻机歼敌。不料日军十分谨慎,不越五里墩一步。中午时分,日军炮击国民***军队阵地,造成伤亡,新四军旅长龙炎武命令开炮还击。首炮射偏,炮弹落于大西门内北侧城墙下的放生池内;第二炮命中城楼上的临时了望台,将台炸塌,正在台上了望指挥的小琦少将从台上跌下摔死。

手记

巷口那株老梧桐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茂密的快覆盖了整个巷口。只有清晨与傍晚,这里才是热闹的。上下学的、上下班的、买菜的,都从这里走过。一位大爷跟我说起天王寺时,他那背着书包的小孙女在一旁睁大了眼睛,认真聆听着,眼睛里写满了惊讶与好奇。

巷子里的水塘变成楼房,小瓦房变成了楼房,土路变成水泥路。路边的老人家感慨说:变化太快太大了,自己家门口我都快不认得了。如今天王巷里有24小时的超市、有快捷酒店、有菜市场、有美味的饭店——这是多么完善并且幸福的一个居住条件。习惯了城市新面貌的年轻人自然不会不适应,然而大西门一带的变化对于曾经的老主人来讲,却是“叫化子做娘娘,浑身不自在”的变异。昔日熟悉的地方早已连影子都不曾剩下,高楼参天,立交环绕,然而或许若干年后,它又将是另一代无从寻找的旧时光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