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古佛道场——福源禅寺

徐金龙∵许海云

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古时是着名的华亭镇,隶属松江府。五代时永明延寿大师曾在此任过“镇将”,督纳军需,挪用库钱购买鱼虾禽类放生,使这个小镇名扬于世。镇内有一座被誉为“佛教诗歌摇篮。的维摩诘古佛道场一一福源禅寺,始建于唐代长庆年间(822-824)。元代皇庆元年([1313]一作延佑五年[1318])由杭州净慧寺平山和尚来福源禅寺任主持,迁寺于县南一里处。明嘉靖年间由御史陆云台(进)复移建于新埭镇新溪西一里处的圆珠圩内。

福源禅寺元代移建时,寺院规模有很大的扩展。在建筑景观上和人文景观上有两件事令人振奋,也使福源禅寺名扬四海。在建筑景观上,增添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维摩丈室,维摩古塔、维摩大殿等一系列建筑设施,成为全国唯一的维摩古佛道场。在人文景观方面,元代诗僧清珙禅师在福源禅寺“石屋。住持七载,写有大量的佛教诗歌,开创了福源禅寺一代诗风,代代相传。

“维摩丈室”起源于古印度。即维摩诘居士之石室。据《法苑珠林·感通篇》记载:吠舍厘国(古印度十六国之一跋耆国都)宫城正北六里处有一寺院,是维摩诘居士说经的地方。在寺院附近东北四里处有一塔名为“维摩塔”,塔内全系砖石垒成,故又名“石室”,是维摩诘现疾的地方(称“净名宅”)。“维摩塔”就是在原维摩诘故居宅基上建造起来的。唐代显庆中年(658)唐王派长吏王玄策出使古印度,曾至此经过。他以笏量室,止有十笏(注:笏是古时尚书以上官职使用记事的奏板,又称手板”,长约一尺,故十笏为一丈),故称“丈室”。“维摩丈室”之名也由此而来。(又因为“丈室”四方面积均为一丈,故又称“方丈”。后来演变成为寺庙住持和尚的称谓。)

福源禅寺所建的“维摩丈室”,也是按照这个规格设计的。室内计用2000余块石板砌成。每块石板纵阔约8寸,横长约16寸,山元代书法篆刻名家赵孟俯(子昂)书写《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分别篆刻于石板上,每板35行,每行17字,然后再镶嵌于“维摩丈室。的四周墙壁上。赵孟俯还手书“损源禅寺。四大字,镌刻匾额,悬于“维摩大殿”上。后世曾有诗云:

福源禅寺拓西村,大笔淋漓四字存。

六百年来留石刻,摩裟艳说赵王孙。

。赵王孙。是指元代书法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的赵孟俯。赵孟俯(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巨夫推荐,官任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学土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所写碑板甚多,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善诗文、绘画、兼工篆刻,以“圆朱文”着称。但是,赵孟俯是怎样来平湖县为福源禅寺书写、篆刻《维摩诘经》的呢?其间有一段很有趣的传说。此事还得从他的从兄赵盂坚说起。

赵孟坚(1199—1267),南宋画家,字子固,号彝斋。海盐(今属浙江省)人。宋太祖第11世孙。宝庆二年中进士:曾任集贤殿宇修纂、湖州(今浙江吴兴)掾、诸暨县令、严州知府等官职。宋亡不仕,隐居平湖广陈镇。对元代官吏概不接见。据说一次县令梅黻往访,他飞舟逸去。这位梅县令只得立岸踮脚远望。叹息说:名可闻,身不可见”。他的从弟赵盂俯宋亡仕元,引起他极大不满。盂俯自苕州来拜望他,他闭门不纳,后经夫人劝解,才令其从后门而人.孟坚曾写《芦州竹枝词子固见弟诗》记述此事:

南渡王孙此隐居,踵门贵客枉停车。

当年介弟犹坚拒,座上那堪受浊污。

从此,赵盂俯便在他从.冗孟坚处住了下来。为福源禅寺书写并篆刻《维摩诘经》石碑.此时,他已60高龄。

福源禅寺。维摩丈室。建成以后,元统年间(1333—1334)开山主持示寂,曾由诗僧清珙禅师住持。清珙(1272--1352),字石屋,俗姓温,江苏常熟人。20岁祝发,23岁受具足戒。登天目见高峰,高峰授。万法归一。语,参过建阳西峰庵崇信,后至当湖(平湖)霞雾山卓庵。庵曰“天湖”。过着隐居似的修行生活。福源寺住持示寂后,大众推荐他担任主持。他极力推让。他说:“夫沙门者,当以弘法为重任,闲居独善,何足盲哉!”经大家一再恳求,他推让不过,只得接受了下来。他民主兴寺,“大开鑢鞲,锻练学者”,指导众僧,寺内习文,寺外劳作。自己也躬身菜蔬,咏吟自得。从他写的《示徒》诗中,可以看出他带领众僧劳作时之情景,诗云:

一片荒田一把锄,翻来覆去用工夫。

一锄翻得春风转,也有瓜茄也有瓠。

他在福源禅寺住持七年,后仍归隐。天湖。庵。至正年间(1341—1370),皇后赐金绸衣,谥。佛慈慧照禅师。号。他在福源禅寺住持和在“平湖”隐居期间,写有大量诗歌,着有《福源石屋珙禅师山居诗》和《石屋语录》等书传世。从此,福源禅寺的诗风大兴,代不乏人。

明代嘉靖年间,福源禅寺由县南一里处复迁移至新埭镇圆珠圩。起因是因为御史陆云台(进士),发现平湖新埭镇圆珠圩,夜夜珠光烛天,是一块宝地。这里原是一片沙洲,只有一亩地大。后来他把圆珠圩拓宽为七亩,遂将福源寺复移建于此。而且建筑规模也有所扩大。除“维摩丈室”和“维摩大殿”以外,又新增一座七级浮图,内部镶嵌《妙法莲华经》的镌刻经版。对于字迹脱落和损坏的石碑,由学士陆沅卿临摹补刻。塔成由徐文贞作《碑记》,名曰:蕴真塔”。学士陆沅卿还题写“钖余”二字,作福源禅寺丈室匾额。

这次移寺和新建活动,轰动了不少文人学土,纷纷前来庆贺,作诗唱和,盛况非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描绘福源寺的诗篇佳作。如;记述此次兴寺赋诗盛况诗云:

镌石诗篇廿六章,名流唱和集禅房。

山舟学士名千古,谁识书摹陆沅芗。

记述陆云台拓圆珠圩诗云:

圆珠圩地似珠圆,夜夜珠光高烛天。

闻说云台陆进士,绕洲七亩拓平田。

记述七级浮图“蕴真塔。诗云:

七级浮图曰“蕴真”,一支文笔直嶙峋。

《法华》石刻经藏处,铃铎无声草自春。

福源寺的自然景观很多,与建筑景观互相映衬,点缀其问。为福源寺增添了可供欣赏的幽美景色。如丈室前的福源泉水四时不竭。有记述此泉诗云:

福源寺里福源泉,古井莹然丈室前。

知是源头来活水,一泓澄沏证心田。

福源寺内有。声闻阁”,有诗记云:

杰阁嶔崎耸绮甍,声闻远迹饧嘉名。

萦萦名利场中客,试听晨钟警一声。

清代咸丰九年(1860)福源寺遭燹,大殿被毁。赵文敏书写的“福源禅寺”四大字碑刻幸存。由寺僧道修重新募建。并临摹原陆沅芗书写的“钓余”二字进行装修,使之恢复原貌。有诗纪云:

维摩丈室敞渠渠,陆氏原题曰钓余。

两宇补书留手泽,上人合伴钓人居。

福源禅寺,1949年解放时尚保存完好。1966年5月“十年浩劫”开始,一座雄伟壮丽的大殿、维摩丈室、七级浮图等建筑群,被所谓“革命造反派”,以“扫四旧”为名,疯狂的将其烧毁殆尽。所幸的是《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石碑刻尚完好,但也由于未能及时妥善保管,年长日久,致使其大部分散失,残存的小部分,现存平湖市博物馆珍藏。成为绝无仅有、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和祖国历史文化之瑰宝。

1995年第6期《广东佛教》发表了卢守中居士写的《紧急呼吁!!!抢救“佛宝、法宝、祖国文化瑰宝”》的文章,呼吁对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福源禅寺所存碑刻,进行搜集保护。道出了广大佛教徒的心声,受到了社会的支持。搜集保护佛教文物固然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应是倡议恢复福源禅寺佛教圣迹的原来面貌。这是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使法久住,继承和绍隆如来家业的千秋大业。也是平湖市新埭镇广大佛教徒的本愿。但愿此一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