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心生色聚

一、心生纯八法聚(cittaja∵suddhatthaka∵kalapa)。它出现于所有六处门,以及大多数的四十二身分。它是真实色法,可作为观禅的目标。

二、身表九法聚(kaya∵vibbatti∵navaka∵kalapa)。在照见意界后,伸屈地移动一只手指,你会看到许多心生的色聚。在辨明之下,它们只有八个色法,再加上身表的动作,就合共九个色法。

三、色轻快性十一法聚(lahuta∵eka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一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色轻快性(lahuta)、色柔软性(muduta)与色适应性(kammabbata)。

四、身表色轻快性十二法聚(kaya∵vibbatti∵lahuta∵dvi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二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身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应性。

五、语表十法聚(vaci∵vibbatti∵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语表与声音。出声念:“a、b、∵c∵”,然后看意界,再出声念:“a、b、c∵”,看那心生色聚散播至喉咙、声带和其它制造声音的地方。并在涉及语表动作和制造声音的地方,观察心生色聚里的地界,如何与业生色聚里的地界,互相磨擦而制造了声音。

六、语表声色轻快性十三法聚(vaci∵vibbatti∵sadda∵lahuta∵ter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三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语表、声、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应性。

七、入出息心生声九法聚(assasa∵passasa∵cittaja∵sadda∵navaka∵kalapa)。这种色聚有九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声。这是真实色法,适于作为观禅的目标。

八、入出息心生声色轻快性十二法聚(assasa∵passasa∵cittaja∵sadda∵lahuta∵dvi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二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声、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应性。(注:第七与第八项的声是入出息之声。)

含有真实与非真实两种色法的色聚,应在分别名色时辨明,但却不能作为以后修观禅时的目标,不能作为观照三相(无常、苦、无我,亦作三法印)的目标。

四种时节生色聚

一、时节生纯八法聚(utuja∵suddhatth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八个色法,即八不离色。这是真实色法。

二、时节生声九法聚(utuja∵sadda∵navaka∵kalapa)。这种色聚有九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声。这是真实色法。

三、色轻快性十一法聚(lahuta∵eka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一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应性。这是非真实色法。

四、声色轻快性十二法聚(sadda∵lahuta∵dvi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二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声、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应性。这是非真实色法。

在这四种色聚当中,第一种出现于所有六处,以及大多数的四十二身分。第二种色聚涉及制造胃里的声音和其它类似的声音。首两种色聚在体内与体外都有。第三与第四种色聚含有非真实色法,所以不是观禅的目标,但在修习分别名色时则应辨明它们。最后两种色聚不存在于无生命之物的体外,但存在于有生命之物的体内与体外。

两种食生色聚

一、食生纯八法聚(aharaja∵suddhatthaka∵kalapa)。

二、色轻快性十一法聚(lahuta∵ekadasaka∵kalapa)。这种色聚有十一个色法,即八不离色加上色轻快性、色柔软性与色适应性。

在这两种色聚当中,第一种是真实色法,它出现于所有六处,以及大多数的四十二身分,它适于作为观禅的目标。第二种是非真实色法,也出现于所有六处以及大多数的四十二身分,但不适于作为观禅的目标。这两种色聚出现于自己体内,在外面则出现于其它众生的体内。

三种声音

一、入出息心生声九法聚:入出息的声音。

二、语表十法聚:说话的声音。

三、时节生声九法聚:胃里的声音、风的声音等等。

在这三种声音当中,首两种只出现于有生命之物,而第三种则出现于有生命与无生命之物两者。第三种声音包括一切不在首两种声音之内的声音。第二种不适于作为观禅的目标,但第一与第三种则适合。

辨别四个相色(Lakkhana∵rupa)

只有在能够看到投胎和胚胎于胎里成长中的色法时,才能够看到色积集(upacaya),至于色相续(santati)、色老性(jarata)与色无常性(aniccata)则只是在六处门或四十二身分里的真实色法的生、住与灭。先看一粒色聚,辨明它是有八、或九、或十个色法,然后尝试观察,在一粒色聚里的所有真实色法都一起生、住与灭。然后,再同时遍照所有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里的真实色法的生、住与灭。诸色聚是不会同时生、住与灭的,即不是所有的色聚都处于同一个阶段。

观诸色法为“色”的时刻

首先各别观察每一处门里的五十四或四十四种真实色法,及尽力观察它们所有各别的非真实色法;同时观察每一处门里所有色法正受到变化干扰之相,再然后观察一个处门里的所有色法为“色、色”或“这些是色”或“这些是色法”。对于四十二身分,也可采用同样的辨别方法。

受到变化干扰之相

这是指诸色法的强度会变化,如从热至冷,从硬至软,从粗至滑,但它们的自性相(特相,自相)依旧是硬、流动、热与支持而没有变更。当热的时候,体内色法的热度可以高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当冷的时候,冷也可以强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因此,色聚里的诸色强度是不断地变化的,因为它们在外皆会不断地互相干扰。

再简要说明:

一、在还没看到色聚时,你应照见地、水、火、风四界来培育定力,直到近行定。

二、当能够看到色聚时,辨明每粒色聚里所有的色法,譬如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命根与眼净色。

三、然后再辨明:一个处门里的所有色法,一个身体部分的所有色法,所有六处门里的所有色法,所有四十二身分的所有色法。在看到它们都有变化之相后,再观它们为“色、色”或“色法、色法”或“这些是色、这些是色”。]

名业处∵

作者:∵

(Nama∵Kammatthana)

三种辨别名法的方法

Tividho∵hi∵arupakammathanena∵abhiniveso∵phassavasena∵vedana∵vasena∵cittavasena∵ti.《中部注》Majjhima∵atthakatha)。

辨别名法的入门法有三个,即:

(1)对于触(phassa)明显者,可以采用辨别触为始。

(2)对于受(vedana)明显者,可以采用辨别受为始。

(3)对于识(vibbana)明显者,可以采用辨别识为始。

若禅修者是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首先他必须以智透彻地摄受(分别)色法。这是因为五蕴有情(Pabca∵vokara∵satta)的名法会在相续流(santana)里生起是依靠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及身净色),或是缘于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处(hadaya∵vatthu)。

因此,若禅修者还未能辨明名法所依靠而生起的依处色(vatthu∵rupa)及有分意界,他尚离破除名密集(nama∵ghana)及知见究竟法的智能甚远。

因为对于已能透彻分别色法者,名法即会以其中一个或全部三个方式,清晰地呈现于其智。所以只有已能透彻地分别色法的禅修者,才可尝试辨别名法。若还未能透彻地分别色法,而在能够辨明一或两个色法时即放弃与不再进一步去辨别色法,却尝试去辨别名法,则“他的禅修即会退步”(kammatthanato∵parihayati)。(《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二三)

应辨别与留意两要点

可以通过依处色(vatthu∵rupa)辨明名法。由于根据处门(ayatana∵dvara)的辨别法是无混淆(anakula)的,所以《清净道论》所给的指示是通过门(如眼门等等)来辨别名法。若纯观行者想要辨别名法,他应先注意到:

(1)他必须先已能够分别色法,

(2)他必须辨明处门(ayatana∵dvara)。

身、语、意三门(kaya∵dvara,∵vaci∵dvara,∵mano∵dvara)是业门(kamma∵dvara)。眼、耳、鼻、舌、身与意六门是处门。这即是说应辨别处门的心路过程(vithi),以便能够破除名密集(nama∵ghana)及证得观究竟法(paramattha)之智。四种名密集在后面会有解释。

世间名法(Lokiya∵Nama)

由于出世间名法并非观智的所缘,禅修者应辨明世间的心识(citta,亦作心或识)与心所(cetasika)。∵Labhino∵eva∵pana∵mahaggatacittani∵supakatani∵honti(《清净道论》的《大疏钞》,2.P353)。上述的疏钞提到只有对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广大心(Mahaggata∵citta)才会清晰地呈现于他的心相续流之中。所以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必须辨别自己已证得的禅那名法(jhana∵nama∵dhamma)。未证得禅那者则可略去禅那名法不辨。另一点是,心(citta)不能不与心所(cetasika)相应地生起。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心与心所都会形成一组及同时生起。

心所的四相

(1)同生(ekuppada)=∵与心同时生起。

(2)同灭(ekanirodha)=∵与心同时灭。

(3)同所缘(ekalambana)=∵与心取同一个所缘。

(4)同依处(ekavatthuka)=∵与心拥有相同的依处。

心所有这四相。任何在欲界及色界里生起的心所都有这四相,这是一个自然法。在无色界里则无同依处之相,因为其界并无依处色(vatthu∵rupa)。心所一共有五十二个。

五十二心所(52∵Cetasika)

(1)遍一切心心所(sabba∵citta∵sadharana∵cetasika)有七个。

(2)杂心所(pakinnaka∵cetasika)有六个。

(3)不善心所(akusala∵cetasika)有十四个。

(4)美心所(sobhana∵cetasika)有二十五个。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

遍一切心心所即是与每一个心一起生起的心所。

(1)触(phassa):其相(lakkhana)是与所缘接触;作用(rasa,亦作味)是把所缘与识连接起来。

(2)受(vedana):感受所缘(目标)。

(3)想(sabba):标志所缘=作记号(marking,∵perceiving)。

(4)思(cetana):催促或领导相应的心与心所朝向所缘。∵

(5)一境性(ekaggata):心只朝向一个所缘;安详∵;不令相应的心与心所散乱。(在某些情形里,一境性被称为定,samadhi)。

(6)命根(jivita):保护或照顾(保持)相应的名法。即维持名法的命。

(7)作意(manasikara):控制及推相应的名法朝向所缘;注意所缘。

六个杂心所

(1)寻(vitakka):把心与心所投向所缘=思考(thinking)。

(2)伺(vicara):重复地省察所缘;重复地取(所缘)。

(3)胜解(adhimokkha):确定所缘。

(4)精进(viriya):努力。(它努力以使心与心所对所缘生起。在于不善法,它是努力以使贪、或嗔、或痴等等生起。在于善法,它则是努力以使无贪、或无嗔、或无痴生起。

(5)喜(piti):喜欢所缘。

(6)欲(chanda):想要获得那所缘;想要做(它是愿贪、嗔、痴或无贪、无嗔、无痴生起),想要看、听、嗅、尝、触与认知,想要取所缘为目标。

这六个心所并非与一切心同时生起,而只是与某些心同时生起,所以被称为杂心所。

以上十三个心所,即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及六个杂心所,又名为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它们可以在善法与不善法两者里生起。寻、思与作意(Vitakka,∵Cetana,∵Manasikara)

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入所缘,作意是把心与心所导向所缘,思是催促心与心所朝向所缘。它们之间有何差别呢?摩诃甘达勇长老有提及一个赛舟的譬喻:在赛舟时,每只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人,一个在后面,一个在中间,及一个在前面。坐在后面的人有两项工作,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间的人无须控制小舟,只是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人并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划,而且还要负责在终点摘花,他是最忙碌的人。前面的人就好象思,中间的人像寻,后面的人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应的心与心所导向所缘,寻把受到作意引导的心与心所投入所缘,思则是最忙碌的,它就好象一个木匠师的助手。一个木匠师的好助手必须做自己的工作,同时亦须催促其它学徒工作。禅修者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作用,以智辨别它们。

十四不善心所(14∵Akusala∵Cetasika)

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Akusala∵Sadharana∵Cetasika):

(1)痴(moha):不知所缘的真实本质;错知。

(2)无惭(ahirika):对(i)恶行(duccarita)及(ii)∵贪、嗔、痴等不善法不感到羞耻。

(3)无愧(anottappa):对(i)恶行及(ii)贪、嗔、痴等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掉举(uddhacca):心散乱、不平静、不能停在∵所缘。

三个贪因组心所:

(5)贪(lobha):渴爱或执取所缘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恋所缘;紧缠住所缘。∵

(6)邪见(ditthi):相信所缘是常、乐、我与净(美);邪信(错误的信仰)。

(7)我慢(mana):心自大、骄傲、想要突出。

解释

Paramatthato∵avijjamanesu∵itthi∵purisadisu∵javati,∵vijjamanespi∵khandhadisu∵na∵javatiti∵avijja∵(《清净道论》第十七章,段四三)

痴亦名为无明。若辨别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直到得见他们的究竟法(Paramattha∵Sacca,究竟谛),而看到他们:

(1)只是一团(或一堆)的色法;

(2)只是一团(或一串)的名法;

(3)只是一团的色法与名法,如此知见是正确的。这即是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4)只是一团的因及一团的果,知见也是正确的。这即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这些色法、名法、因及果被称为行法(sankhara∵dhamma)。这些行法是无常的,生起后即坏灭;是苦的,不断受到生灭的压迫;是无我的,并无不坏灭的实质;是不净的,不美而可厌。因此若人知见这些行法是:(5)无常(anicca);(6)苦(dukkha);(7)无我(anatta);(8)不净(asubha),此知见是正确的。这即是观智。

因此,若人知见三十一界里的有情及非有情为一团的色法,一团的名法,一团的名色法(即一团的五蕴(5∵khandha),或一团的十二处(12∵ayatana),或一团的十八界(18∵dhatu),一团的因,一团的果,一团的无常法、苦法、无我法及不净法,这些知见是正见(samma∵ditthi),亦即是明智(vijja∵bana)。若无如此正确地知见,而视非有情及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金、银、树、水、地、森林、高山等等,或视他(它)们为常、乐、我及净,这即是邪见,亦即是无明。

为了更易于明白何以说无明即是痴,即是邪见(avijja∵=moha=miccha∵ditthi),以下会进一步解释两种我见(atta∵ditthi)。

两种我见(Atta∵Ditthi)

我见有两种,即(1)世间通称我(loka∵samabba∵atta,世间共认的我见)及(2)外道所持之我见(miccha∵ditthi,∵atta∵ditthi)。

(1)世间通称我:世人视(持此见)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水牛、牛、动物等等;及视非有情为金、银、田地、屋子、树、水、土、森林、高山等等。对于能够外观的禅修者,若他辨明非有情的四界,他将会只看到极微粒子,即色聚(rupa∵kalapa)。若再以慧眼去辨别这些色聚,他即会看到只有(i)由火界制造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utuja∵ojatthamaka∵rupa),及(ii)时节生声九法色(utuja∵saddanavaka∵rupa)。因此,若人知见这些非有情为一团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及时节生声九法色,此知见是正确的。若知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此知见是正确的。若视它们为金、银等等,此知见是错的。若错认或接受它们为金、银等等,此认知或接受亦是错的。这即是世间共认的我见。

(2)外道所持之我见又可再分为两种,即(a)至上我见(parama∵atta∵ditthi)及(b)灵魂我见(jiva∵atta∵ditthi)。

(a)至上我见:认为(持有此邪见)有个创世主创造了整个世界及一切有情。

(b)灵魂我见:认为(持有此邪见)每一个有情里都存有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灵魂。

痴与邪见:痴是错知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邪见是持有认为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的邪见。

四个嗔因组心所:

(8)嗔(dosa):粗野与残暴的心=∵想要破坏。

(9)嫉(issa):妒嫉他人的财富与荣誉。

(10)悭(macchariya):隐藏自己的财富;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

(11)恶作(kukkucca,追悔):

(a)追悔造了恶业,做了恶行。

(b)追悔应造的善业未造,应做的善行未做。

两个有行心所(Sasankharika∵Cetasika)

(12)昏沉(thina):心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13)睡眠(middha):相应的心所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一个痴因组心所

(14)疑(vicikiccha):怀疑以下八项:

(i)真实的佛陀,

(ii)真实的法,

(iii)真实的僧团,

(iv)戒、定与慧三学,

(v)过去世,即过去蕴,

(vi)未来世,即未来蕴,

(vii)过去世与未来世两者,即过去蕴与未来蕴,

(viii)缘起,即十二因缘。

(注:对业及其果的怀疑被包括在对缘起怀疑之内。)

二十五个美心所(25∵Sobhana∵Cetasika)

二十五个美心所详分为:

(A)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adharana∵cetasika)。

(B)三个离心所(virati∵cetasika)。

(C)两个无量心所(appamabba∵cetasika)。

(D)一个慧根心所(pabbindriya∵cetasika)。

(A)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

(1)信(saddha):没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项怀疑,深心信受,如:

(i)当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对佛陀的功德有信心。

(ii)当取法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法的功德有信心。

(iii)当取僧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僧的功德有信心。

(iv)当取戒学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戒学有信心。在修习禅那定时,即是指对定学有信心。在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时,即是对慧学有信心。

(v)在辨明过去蕴时,即是对过去有信心。

(vi)在辨明未来蕴时,即是对未来有信心。

(vii)在辨明过去蕴与未来蕴时,即是对过去与未来有信心。

viii)在辨别十二因缘时,即是对缘起有信心。

(2)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芦,而像沉入水里的石头;它令相应的心及心所“沉入”相关的善所缘,如佛、法等;心稳定警觉所缘,不忘所缘。

(3)惭(hiri):对恶法与恶行感到羞耻。∵

(4)愧(ottappa):对恶法与恶行感到害怕。

(5)无贪(alobha):心不执着于“世间”(loki)所缘,即不执着它为“我、我的”。

(注:“世间”所缘是指禅修者所采用的任何禅修目标。)

(6)无嗔(adosa):心对所缘不粗野及无暴力;不想破坏。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保持心对所缘中舍(令相应心及心所对所缘可持适中而不偏,离我慢与昏沉睡眠);以舍看待所缘。

(8)身轻安(kayapassaddhi):诸心所轻安。

(9)心轻安(cittapassaddhi):心识轻安。

(10)身轻快性(kayalahuta):诸心所轻快。

(11)心轻快性(cittalahuta):心识轻快。

(12)身柔软性(kayamuduta):诸心所柔软。

(13)心柔软性(cittamuduta):心识柔软。

(14)身适应性(kayakammabbata):诸心所适应。

(15)心适应性(cittakammabbata):心识适应。

(16)身练达性(kayapagubbata):诸心所练达。

(17)心练达性(cittapagubbata):心识练达。

(18)身正直性(kayujukata):诸心所正直、不虚伪、不欺骗。

(19)心正直性(cittujukata):心识正直、不虚伪与欺骗。

(欺骗(maya):掩饰自己的恶行、错误。虚伪(satheyya):展示自己所无的品德、素质。)

(译注:在第8,10,12,14,16,18项里的身是指心所。)

(B)三个离心所:

(1)正语(samma∵vac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四恶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不说恶语。

(2)正业(samma∵kammant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三身恶行;不造身恶行。

(3)正命(samma∵ajiva):远离与谋生有关的四恶语与三身恶行;不说恶语及不造身恶行。

(C)两个无量心所:

(1)悲(karuna):有悲悯的心,取苦痛的众生为所缘;欲救济。

(2)喜(mudita):随喜,取愉悦的众生为所缘;不妒嫉。

(D)一个慧根心所:

(1)、慧根(pabbindriya):慧(pabba);透彻如实∵

知见究竟法;透彻地知见四圣谛。

(慧亦被称为智(bana),无痴(amoha),正见(sammaditthi),择法(dhammavicaya)。由于它在审察四圣谛时是最为显要的,所以它被称为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个美心所。由于禅修者可以透过辨明究竟法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na)或作用(Rasa,亦作味)去辨别它们,所以对于上述的某些心所,自性相与作用两者都有提及。

六识界(6∵Vibbana∵Dhatu)

已辨明五十二心所的禅修者应知道与这些心所相应的识。在此将会简要提及六识界:

(1)眼识(cakkhu∵vibbana):依靠眼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色所缘(ruparammana)。

(2)耳识(sota∵vibbana):依靠耳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声所缘(saddarammana)。

(3)鼻识(ghana∵vibbana):依靠鼻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香所缘(gandharammana)。

(4)舌识(jivha∵vibbana):依靠舌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味所缘(rasarammana)。

(5)身识(kaya∵vibbana):依靠身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

(6)意识(mano∵vibbana):缘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识,认知一切六根的所缘(目标)。

(除了两组五识(dvepabca∵vibbana)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识统称为意识。)

由于必须依照处门(ayatana∵dvara)辨别名法,禅修者须明了由处门而生起的心路过程心(vithi∵citta,简称为路心)的名称。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ara∵vithi)的(七个)路心名称如下:

(1)转向(avajjana):根据处门而名,如眼门的即是五门转向(见注)。

(2)眼识(cakkhu∵vibbana)=认知色所缘之心,依靠眼净色而生起。

(3)领受(sampaticchana)=领受所缘(目标)之心。

(4)推度(santirana)=推度或审察所缘之心。

(5)确定(votthapana)=确定所缘(为可喜或不可喜)之心。

(6)速行(javana)=体验所缘之心,连续迅速地生起。

(7)彼所缘(tadarammana)=继续认知速行的所缘之心。

(注:省察出现于五门的所缘之转向心被称为五门转向。省审出现于意门的所缘之转向心则被称为意门转向。)

Tattha∵ekekaj∵arammanaj∵dvisu∵dvisu∵dvaresu∵apathamagacchati.∵Ruparammanabji∵cakkhupasadaj∵ghattetva∵tavkhanabbeva∵manodvare∵apathama-gacchati∵.∵bhavavga∵calanassa∵paccayo∵hotiti∵attho∵Sadda∵gandha∵rasa∵photthabba∵arammanesupi∵eseva∵nayo.∵(缅版法集论注Dhammasavgani-atthakatha,∵p.114)

根据上述注释的定义:

(1)色所缘(ruparammana)同时呈现于眼门与意门。转向(avajjana)省察呈现于两门的色所缘。

(2)声所缘(saddarammana)同时呈现于耳门与意门。转向省察声所缘。

(3)香所缘(gandharammana)同时呈现于鼻门与意门。转向省察香所缘。

(4)味所缘(rasarammana)同时呈现于舌门与意门。转向省察味所缘。

(5)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同时呈现于身门与意门。转向省察触所缘。

禅修者务必留意这几点。

若是耳门心路过程(sotadvara∵vithi),在“眼识”的位置换上“耳识”。同样的,在于鼻门心路过程等等,即应各自换上“鼻识”等等。

意门心路过程则出现为:

(1)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省察呈现于意门的所缘之心。=(它有执行确定的作用。)=(省察与确定。)

(2)速行(javana)=体验所缘之心,连续迅速地生起。

(3)彼所缘(tadarammana)=继续认知速行的所缘之心。

(注:一般上在多数的心路过程里,速行出现七次,彼所缘出现两次。其余的心路过程心只出现一次。在五门心路过程(如眼门心路过程)之后出现的是有分识,接下来是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第一个意门心路过程名为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tadanuvattaka∵manodvara∵vithi)。从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开始则名为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ara∵vithi)。再者,取一个或更多个法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亦被称为纯意门心路过程。另一点是除了五识(如眼识)之外,所有其余的心路过程心都被称为意识(mano∵vibbana)或意识界(mano∵vibbana∵dhatu)。根据经藏,有分识被称为意界(mano∵dhatu)或意门∵(manodvara)。请注意这些。)

六门所缘(六尘)

(1)色所缘(ruparammana)=∵色∵=∵颜色。

(2)声所缘(saddarammana)=∵声。

(3)香所缘(gandharammana)=∵香(气味)。

(4)味所缘(rasarammana)=∵味(味道)。

(5)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触(即地、火与风三界)。

(6)法所缘(dhammarammana)=∵法(心的所缘)。

六个法所缘(6∵Dhammarammana)

(1)五净色(5∵pasada∵rupa)。

(2)十六微细色(16∵sukhuma∵rupa)

(有十二种色法是容易以智辨别的,即五净色、色、声、香、味、(及属于触的)地、火和风。因此它们被称为粗色(olarika)。在二十八种色法中除去这十二个粗色,剩下的十六种色法并不容易以智辨明,因此它们被称为微细色。请注意这些。)

(3)心(citta)=六识界(vibbana∵dhatu)

(4)五十二个心所(52∵cetasika)

(5)涅盘(nibbana)=无为界(asavkhata∵dhatu)

(6)概念(pabbatti)=各种概念,如遍相概念,名称概念,形状概念等等。

应先辨明的名法

Tasma∵tam∵rupam∵arammanam∵katva∵uppannam∵vedanam∵sannam∵savkhare∵vibbanabca∵idam∵arupanti∵paricchinditva∵aniccadito∵passati.∵(Dhammasavgani-atthakatha∵法集论注∵p.226)

根据上述注释的教示,在六门所缘当中,若禅修者刚开始学习辨别名法,他应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禅修者是可以辨别取名法为所缘的名法,但对于刚开始修习名业处的禅修者来说,那是难以辨别它们的(duppariggaha,难摄受)。因此他被指示不先去辨别它们。

另一点是:辨明取密集的概念(如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银等等)为所缘之名法是可以的。在此并非观想那概念,而是辨明取概念为所缘而生起的究竟名法(nama∵paramattha)。由于在观禅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所缘及观照之心(即认知所缘之心),因此禅修者受指示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由于只有止行者才能辨明禅那名法(jhana∵nama,亦名为禅那法,jhana∵dhamma),即取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pabbatti)为所缘的禅那与禅那相应法,他必须辨明它们。

六组的定义

在把色法根据所缘分组时,一共有六种所缘,即:(1)色所缘,(2)声所缘,(3)香所缘,(4)味所缘,(5)触所缘,(6)法所缘。二十一种属于法所缘的色法是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

在这本手册里,取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被称为色所缘组名法。其它名法亦以此类推而名之。必须辨明所有六组名法。

再者,举色所缘组作为例子,具有善速行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这些心路过程的名法被称为善组。另者,由于不如理作意,具有不善速行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这组的名法被称为不善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过程,只出现于阿罗汉的心中,因此这本手册里没解释它。

四随观(4∵Anupassana)

(1)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色法,即是身随观念处(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

(2)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受,即是受随观念处(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

(3)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识,即是心随观念处(cittanupassana∵satipatthana)。

(4)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触,即是法随观念处(dhammanupassana∵satipatthana)。

(采用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观禅亦是法随观念处。)

在三个辨别名法的方法之中(见第一页),采用辨别受为始的方法是受随观念处,采用辨别识为始的方法是心随观念处;采用辨别触为始的方法是法随观念处。

在此,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已辨别了色法(pariggahite∵rupakammatthane)。他也应依照《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Mulapannasa∵Com.,∵Vl,∵p.280)里的指示,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始于辨别受

对始于辨别受的指示是:Yassa∵vedana∵pakata∵hoti,∵so∵“na∵kevalaj∵vedanava∵uppajjati.∵taya∵saddhij∵tadevarammanaj∵phusamano∵phassopi∵uppajjati,∵sabjananamana∵sabbapi,∵cetayamana∵cetanapi,∵vijananamanaj∵vibbanampi∵uppajjati”ti∵phassapabcamakeyeva∵parigganhati.∵(Mulapannasa-atthakatha∵1,∵p.280)

“受”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Phassapabcamaka,意即以触为主的五法),并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应同时注意:与受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标志同一个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认知那所缘的识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始于辨别识

对始于辨别识的指示是:Yassa∵vibbanaj∵pakataj∵hoti∵,∵so∵“na∵kevalaj∵vibbanameva∵uppajjati,∵tena∵saddhij∵tadevarammanaj∵phusamano∵phassopi∵uppajjati,∵anubhavamana∵vedanapi,∵sabjananamana∵sabbapi,∵cetayamana∵cetanapi∵uppajjati”ti∵phassapabcamakeyeva∵parigganhati∵.∵(《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识”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识正在生起,而应亦注意:与识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体验那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志那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始于辨别触

对始于辨别触的指示是:Yassa∵phasso∵pakato∵hoti,∵so∵“na∵kevalaj∵phasso∵uppajjati,∵tena∵saddhim∵tadevarammanaj∵anubhavamana∵vedanapi∵uppajjati,∵sabjananamana∵sabbapi,∵cetayamana∵cetanapi,∵vijananamanaj∵vibbanampi∵uppajjati”ti∵phassapab-camakeyeva∵parigganhati.∵(缅文版分别论注Vibhavga-atthakatha,∵p.252)

“触”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触在生起,而同时应注意:体验那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志那所缘的想(sabba)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cetana)也在生起;认知那所缘的识(vibbana)也在生起。

辨明全部

在此,注释举出触五法(phassa∵pabcamaka),因为它们在一切心里都是最主要的成份。辨明于同一个心识刹那(cittakhana)生起的诸名法中,触思(Phassa∵Cetana)是最主要的,其余非主要(apadhana)的相应名法亦须辨明。在辨明触思时,必须也辨明一切属于行蕴的究竟法。其原因是在行蕴里,思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以经分别教行蕴时,亦说思是最主要的。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在各别以触、或受、或识为始去辨明名法时,并非只是辨明在一个心识刹那里的触、或受或识罢了,而是必须辨明所有相应的心与心所。这是根据佛陀在《相应部.六处品.不遍知经》(Sajyutta∵Salayatana∵Vagga,∵Aparijanana∵Sutta)的开示。

再辨明色法

上述已提及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以智辨别了色法。在辨别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禅修者被指示再辨明色法,如下:

So∵ime∵phassa∵pabcamaka∵kim∵nissitati∵upadharento∵“vatthuj∵nissita”ti∵pajanati.∵vatthu∵nama∵karajakayo…∵So∵atthato∵bhutani∵ceva∵upadarupani∵ca∵.∵禅修者辨别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再审察这些名法是依何而生起,他就会清楚地明了它们是依靠依处色(vatthu∵rupa)而生起。依处色是业生身(karaja∵Kaya)。业生身基本上是种色(bhuta∵rupa)和所造色(upada∵rupa)。

根据这注释的指示,即辨别名法所依靠的依处色,但这并非指辨别依处色(如眼净色)而已,是必须也辨明与那依处色一同生起的种色及所造色。这些色法已列在色业处手册的六门图表里。如在眼门里有54个色法,以及某些非真实色法。依照这些色业处阶段的图表去辨明它们。

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已透彻地辨明了色法,过后他必须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为:

(1)依处色,名法是依靠它而生起。

(2)名法取为所缘的色法。

在修习名业处时,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是根据《后分五十经篇》(中部Uparipannasa∵Pali)里的《不断经》(Anupada∵Sutta)及它的注释与疏钞。《不断经注》里有提及舍利弗***以各别法观法(anupadadhamma∵vipassana)逐一观照禅那法(如初禅)时;vattharammananaj∵pariggahitataya,他能够逐一的观照名法,是因为他已一起辨明了依处色及所缘。

简要辨明六组的方法

色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色所缘(色尘)为所缘的名法,换言之,即是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他必须: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两者。

(2)辨明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颜色,那颜色可能是可喜(ittha)或是不可喜(anittha)的。

如此同时辨明两门(即名为依处的眼净色及有分意界),当辨明色所缘的颜色时,那颜色就会同时撞击眼净色及有分意界。其时,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这些心路过程里的确定(Votthapana)及意门转向的确定(作用)是具有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的话,它们即是拥有善速行的心路过程。若它们的确定(作用)是具有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速行心路过程。

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若确定(Votthapana)与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确定那色所缘为(1)色所缘的颜色,或(2)色法,或(3)无常,或(4)苦,或(5)无我,或(6)不净,它是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生起。

然若确定与意门转向确定那色所缘为常、乐、我、净等等,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随后会解释不如理作意如何生起。)请注意耳门、意门心路过程等等亦是如此。

声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声所缘(声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耳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及辨明声所缘。

香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香所缘(香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香所缘。

味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味所缘(味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舌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味所缘。

触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触所缘(触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即触所缘)。

法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名为法所缘的色法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任何一个在法所缘组里的色法。

再者,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概念(如遍之概念)为所缘的法所缘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pabbatti)。

对于前面提及一起辨明依处及所缘的指示,请注意依处是指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想要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应先懂得这些。

重要的知识

在取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之中,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一次,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也只生起一次,有分识会在这两个心路过程之间生起。过后纯意门心路过程会生起许多次。请注意耳门心路过程等等亦是如此。禅修者必须辨明这些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刹那的所有名法。在图表里有列出相应的名法(sampayutta∵dhamma)。《清净道论》指示应如此修习。

如在《泡沫譬喻经注》(Phenapindopama∵Sutta∵Comm.)里提及的,在极短的时间里,如眨一次眼或闪电间,心就能够生灭超过一万亿次。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许多心路过程也可生起。在这些心路过程当中,禅修者或许可以辨明一些,其余则难以辨明。对于那些他能辨别的心路过程,必须辨别至破除名密集。在后面将会提及四种名密集。

根据所缘(即心路过程)的寿命,心路过程可分为四种时分(vara),即:

(1)空时分(mogha∵vara),只有有分识在波动。

(2)只出现到确定(votthapana)的时分。

(3)到诸速行出现的时分。

(4)到彼所缘也出现的时分。

在这四种时分当中,这本手册多数只是列出彼所缘时分(tadarammana∵vara)的图表。在辨明时,禅修者理应能够明白其余时分。

彼所缘(Tadarammana)

一般上,若是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缘,而生起于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缘就会生起。欲界所缘是指名为欲法(kama∵dhamma)的欲界心与心所,以及二十八种色法。对于欲界有情,彼所缘可以在取欲界心与心所为所缘的欲界心路过程里生起。由于二十八种色法也都是欲法,彼所缘也可以在取这二十八种色法,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但只有在五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非常大(atimahanta)及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明显(vibhuta)时,彼所缘才能够生起。所以说是“一般上”而已。

根据这定义,彼所缘是不能够在取观念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的。另一点是,在《分别论注》及《迷惑冰消》里有提到,在观禅速行(vipassana∵javana)之后,彼所缘是不会生起的。但它也提到在未成熟的观禅速行之后,有时彼所缘是会生起的。

再者,在大善速行(mahakusala∵javana)之后生起的大异熟彼所缘(maha∵vipaka∵tadarammana)可以是(相等地)喜俱或舍俱的。同样的,无因推度彼所缘(ahetuka∵santirana∵tadarammana)也可以生起。在不善速行(akusala∵javana)之后,大异熟彼所缘或无因推度彼所缘也都可以生起。这本手册里的图表对每一项只举出一个例子。在辨明时,禅修者理应能够明白其余的部份。根据一般的规则,在喜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缘;在舍俱速行和忧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舍俱彼所缘。八种大异熟心(maha∵vipaka∵citta)和三种推度心(santirana∵citta)可以执行彼所缘的作用,即继续取速行所取的所缘。在此列出一个彼所缘的图表,这是专为三因凡夫(ti-hetuka∵puthujjana)而设的。对于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也是差不多一样的,只是除去他们已断除了的烦恼。

三因凡夫的彼所缘

在八种大善速行之后在八种贪根速行之后在两种嗔根速行之后在两种痴根速行之后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六种舍俱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

异熟如此,速行则可改变

(1)看到自性可喜所缘(sabhava∵ittharammana)和自性非常可喜所缘(sabhava∵ati-ittharammana)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当看到中等可喜所缘时,除了转向与速行之外,其它的心路过程心是大异熟心和无因善异熟心。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2)在看到自性非常可喜所缘(如佛陀)时,只有五种喜俱彼所缘可以生起。其时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若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3)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缘(sabhava∵anittharammana)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当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缘时,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若是不如意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至于五识(如眼识)、领受、推度及彼所缘则只是无因不善异熟心(ahetuka∵akusala∵vipaka∵citta)。应注意根据这定义,对于不可喜所缘,只有不善异熟舍俱推度彼所缘(akusala∵vipaka∵upekkha∵santirana∵tadarammana)可以生起。

信慧组(Saddha-Pabba∵Group)

对于结生识是喜俱的三因者,在他的速行、彼所缘、结生、有分与死亡识里生起的三十四名法被称为信慧组。这只是为了便于称呼。(译注:过后会时常提及信慧组这一词,应明白它是指以下的三十四个名法。)这三十四个名法是:

识∵1

通一切心所∵13

遍一切美心心所∵19

慧根心所∵1∵

合计∵34

跟色法一样,名法也是不能够单独生起的。它们只能一组组地生起。这些组合被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dhamma)。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名聚(nama∵kalapa)。名法是依照心定法(citta∵niyama)生起的,即心路过程。想要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根据定法去辨别它们。与六门所缘相符,心路过程亦有六种,即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及意门心路过程。在这六种心路过程当中,先辨别意门心路过程对禅修者来说会比较容易,因为它有比较少种心路过程心。对于止行者,先辨别名为禅那法的禅那定心路过程(jhana∵samapatti∵vithi)的名法会比较容易。其原因是在修习止禅的阶段时,他已能够辨明禅支。

法所缘组──意门禅那定心路过程

心依处色∵54∵54∵54∵54∵54∵54

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禅那速行(许多次)

初∵禅∵12∵34∵34∵34∵34∵34

第二禅∵12∵34∵34∵34∵34∵32∵除寻与伺

第三禅∵12∵34∵34∵34∵34∵31∵再除去喜

第四禅∵12∵33∵33∵33∵33∵31∵舍取代乐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省察所缘(如白遍似相)之心。

遍作(parikamma)是欲界善心,执行预备工作,以令禅那速行生起。

近行(upacara)是接近禅那速行的大善速行心(maha∵kusala∵javana∵citta)。

随顺(anuloma)是大善速行心,调整以便禅那速行能够正确地生起。

种姓(gotrabhu)是切断欲界种姓的大善速行心。

禅那速行(jhana∵javana)是色界善速行心(rupavacara∵kusala∵javana∵citta)。

注:在辨别名法时,禅修者并不能知道名字观念,如“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而只知道它们各自是速行心的本性。对于凡夫与学人(sekha∵puggala,即须陀洹、斯陀含与阿那含),这些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是大善速行。对于阿罗汉,它们则只是大唯作速行(maha∵kriya∵javana)。利慧的禅修者则只有近行、随顺与种姓(即是没有遍作)。

刚开始要辨别这些名法的人,应进入他想辨别的禅那。从禅那出定后,先辨明禅支。应做到能够以智持续许多次的辨明每一个心识刹那里所有的禅支。若成功的话,再采用三个辨别法之一(即始于辨别识、或受、或触),渐次地辨明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的所有禅那相应法(jhana∵sampayutta∵dhamma)。那些有良好《阿毗达摩论》义理根基的人能够辨别到这些。但对于那些只有少许《阿毗达摩论》义理根基的人,他们会非常难以明白这些。因此,为了方便智能还未成熟的人,以下会再次提及取白遍似相为所缘的初禅三十四名法。

寻、伺等禅支被名为禅那,与此禅那相应的心与心所被名为禅那相应法。《清净道论》指示辨明这些禅那与禅那相应法的相、作用(亦作味)、现起及近因(亦作足处)(lakkhana,∵rasa,∵paccupatthana,∵padatthana)。

(白遍)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

(1)∵识∵=“拥有”那白遍似相。(根据疏钞提

的〝jananaj∵nama∵upaladdhi〞)

(2)触∵=接触白遍似相(相)。

=把白遍似相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体验白遍似相之可喜。(这是初禅的乐受)。

(以下的名法与前所提的相同,只是所缘是白遍似相而已。)

(4)想∵(15)信∵(26)身柔软性

(5)思∵(16)念∵(27)心柔软性

(6)一境性∵(17)惭∵(28)身适应性

(7)命根∵(18)愧∵(29)心适应性

(8)作意∵(19)无贪∵(30)身练达性

(9)寻∵(20)无嗔∵(31)心练达性

(10)伺∵(21)中舍性∵(32)身正直性

(11)胜解∵(22)身轻安∵(33)心正直性

(12)精进∵(23)心轻安∵(34)慧

(13)喜∵(24)身轻快性

(14)欲∵(25)心轻快性

(注意:意门转向里的十二个名法是上述34个的首十二个,即从识到精进。)

辨别法

一般上禅那只是取似相为所缘。在白骨观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白骨似相为所缘。在白遍禅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白遍似相为所缘。慈心禅的似相是有情的观念。不净观的似相则是不净的死尸。

在帕奥禅林里,已证得白遍第四禅和修完了四护卫禅(即慈心禅、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的禅修者被教导修习更高层次的清净(visuddhi),如见清净(ditthi∵visuddhi)等等。所以若禅修者已修习白骨观、白遍及四护卫禅至禅那的阶段,他应辨别的名法如下:

(1)白骨观──初禅。

(2)白遍───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3)慈心禅──初、第二及第三禅。

(4)不净观──初禅。

依照图表所列出的去辨别这些禅那名法。《阿毗达摩论注》里有提及在较高禅那(即第二禅和第三禅)里的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寻与伺会与它们相应。至于在四禅之前,它们则是没有喜俱的。

若人想要辨别初禅的名法,他应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后,辨明五禅支至能够看到它们生起许多次。若不满意就再次进入初禅。(若是白遍)过后:

(1)辨明有分意界;

(2)辨明白遍似相。其时只是刚从禅那出定,白遍似相还会存在,不会很快就消失;

(3)当那白遍似相撞击有分意界时,再次辨明五禅支。

若如此重复的修习,由于一起辨明依处及所缘,禅修者将会看到五禅支生起许多次。过后他必须从识,或受,或触开始去辨别名法。若是始于识,就修习至能够看到识生起许多次(单只看识)。(注:始于受或触的辨别法也是如此。)若成功的话,就修习到能够同时看到识与受两者生起许多次。若成功的话,就辨别三个名法,再辨别四个名法,渐次的增加。最后修习至能够连续地看到许多次:十二个名法在意门转向里生起,三十四个名法在速行里生起。若成功的话:Pariggahetva∵sabbampetam∵arammanabhimukhaj∵namato∵namanatthena∵namanti∵vavatthapetabbaj(《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三)

(《清净道论》T当禅修者能够以智同时辨明意门转向里生起的十二个名法,以及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和禅那速行每一个刹那里生起的三十四个名法许多次时,由于这一切名法都倾向或朝向所缘(即白遍似相),因此再辨别它们为“名法”,即辨别它们为具有倾向所缘本性的名法。

《清净道论》进一步指示如何如何修习:

Tato∵yatha∵nama∵puriso∵anto∵gehe∵sappaj∵disva∵taj∵anubandhamano∵tassa∵asayaj∵passati,∵evameva∵ayampi∵yogavacaro∵taj∵namaj∵upaparikkhanto∵.∵“Idaj∵namaj∵kij∵nissaya∵pavattati”ti∵pariyesamano∵tassa∵nisayaj∵hadayarupaj∵passati.∵Tato∵hadayarupassa∵nissayabhutani∵,∵bhutanissitani∵ca∵sesupadaya∵rupaniti∵rupaj∵parigganhati.∵So∵sabbampetaj∵ruppanato∵rupanti∵vavatthapeti∵.∵Tato∵namanalakkhanaj∵namaj∵ruppanalakkhanaj∵rupanti∵savkhepato∵namarupaj∵vavatthapeti.(《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四).

辨别名法后,就如有一人在屋子里看到一条蛇,若他跟随那蛇的话,他将会找出蛇的住处。同样的,若禅修者审察与追寻:“这些名法是依靠什么而生起?”他将能以智找出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色。过后他再辨明心脏里的四界,以及其它依靠这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由于这些色法都是不断受到变化的压迫(恼坏),他再辨别这一切色法为“色法”。然后他再辨别名色法,如下:

(1)拥有倾向或朝向所缘的自性相之法是名法。

(2)拥有恼坏的自性相之法是色法。(《清净道论》)

根据上述的定义,已辨别禅那名法的禅修者必须辨别名色法,及心脏里的四界与所造色。注意:在辨别五门---意门心路过程里的欲界名法后,禅修者必须辨别名色法,辨别那些名法所依靠的处门里的色法。(见“色业处”手册里的六门图表。编按:已收录于本书第十章。)

已经辨别禅那名法(法所缘组的部分)的禅修者,必须继续更进一步地辨别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在这些作为所缘的色法当中,先辨别取法所缘的色法(即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会比较容易。在这些属于法所缘的色法当中,有十一个是真实色法和十个非真实色法。取每一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都应被辨明。若意门转向的确定是有如理作意,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意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以下的例子是,辨别取眼净色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辨别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的方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眼净色为所缘。

当眼净色撞击有分意界,或清晰地出现在有分意界,或来到有分意界时,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心路过程里的意门转向:

(i)确定它为眼净色

(ii)或确定眼净色为只是色法,

(iii)或确定它为无常,取眼净色的生灭为所缘,

(iv)或确定它为苦,取眼净色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相为所缘,

(v)或确定它为无我,取眼净色里并无不坏灭的实质存在为所缘,

(vi)或确定它为不净,取眼净色的不净(如∵与臭味相混在一起)为所缘,

由于这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善速行就会生起。在这六个如理作意当中,禅修者应辨别第一项,即辨别认知眼净色为眼净色的意门心路过程。可以从识、或触、或受开始辨别。

若人先辨别识,他应修习至能够多次的看到识出现于意门转向、速行(七次)和彼所缘(两次)。当眼净色清晰地出现在有分意界时,修习至能够看到依靠心所依处和缘于有分意界而生起的心路过程。若成功的话,就辨别这些名法,逐一渐次增加,直到能够同时看到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有十二个名法出现在意门转向,三十四个名法出现在速行心,三十四个名法出现在彼所缘。对其余的如理作意,也以同样的方法去辨别。如此辨别时,在速行和彼所缘里:

(1)有时智(bana)与喜(piti)两者都有在内,是喜俱与智相应。

(2)有时是有智无喜,是舍俱与智相应。

(3)有时是有喜无智,是喜俱与智不相应。

(4)有时是无喜无智,是舍俱与智不相应。

一共有四种。

在确定眼净色为眼净色时,逐一地辨别以上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同样的,在确定眼净色为色法、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时,亦逐一地辨别以上四种。由于无论是有行或无行(sasavkharika,∵asavkharika),这些心与心所的数量都不变,所以在这本手册里只列出这四种。上述四种若是有行,就已有四种;若是无行,就有另外四种。所以一共有八种大善心。(在阿罗汉的名相续流里生起的大唯作心亦是如此。)彼所缘有时会生起,有时则不会生起。若所缘是明显的,彼所缘就会生起;若所缘是不明显的,彼所缘就不会生起。

有一种教法提及,若在还未成熟的观禅阶段,彼所缘可以在观善速行(vipassana∵kusala∵javana,即观照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的速行心)之后生起。另一种教法则提及彼所缘不会在观速行之后生起,这只是对在强力观智(balava∵vipassana∵bana)的阶段而言。

法所缘组----纯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心依处色∵54∵54∵54∵

意门转向∵速行(7x)∵彼所缘(2x)∵辨别四种

(1)∵视所缘∵为眼净色∵12∵34∵34∵喜俱智相应

12∵33∵33∵舍俱智相应

12∵33∵33∵喜俱智不相应

12∵32∵32∵舍俱智不相应

(2)视为色法∵12∵34(33-33-32)∵34(33-33-32)∵辨别四种

(3)∵视为无常∵12∵34(33-33-32)∵34(33-33-32)∵-‥-

(4)∵视为苦∵12∵34(33-33-32)∵34(33-33-32)∵-‥-

(5)∵视为无我∵12∵34(33-33-32)∵34(33-33-32)∵-‥-

(6)∵视为不净∵12∵34(33-33-32)∵34(33-33-32)∵-‥-

在此应明白:

(1)=∵视所缘(眼净色)为眼净色的心与心所。

(2)=∵视它为色法的心与心所。

(3)=∵视它为无常的心与心所。

(4)=∵视它为苦的心与心所。

(5)=∵视它为无我的心与心所。

(6)=∵视它为不净的心与心所。

以相同方法修习其余法所缘组的真实色法

(1)耳净色∵(6)女根色

(2)鼻净色∵(7)男根色

(3)舌净色∵(8)心所依处色

(4)身净色∵(9)命根色

(5)水界∵(10)食素色

(注:包括眼净色,一共有十一种属于法所缘组成的真实色法。在决定要修哪一种色法后,禅修者应选一粒有关的色聚来辨别。在修内观(ajjhata)性根色时,男禅修者应只辨别男根色;女禅修者则只辨别女根色。在修外观时,他们可以辨别男根色及女根色两者。)

不可观十种非真实法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若观非真实色法为无常,视它为无常的观速行心路过程(vipassana∵javana∵vithi)并不会生起。对于苦及无我亦是如此。因此应只以两种方式去辨别每一种非真实色法。如:

(1)对于空界(akasa∵dhatu),视它为只是空界。再辨别四种视它为空界的心与心所,即是否有喜与智(piti-bana)。

(2)视空界为色法。再辨别四种视它为色法的心与心所,即是否有喜与智。

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法所缘组)

心脏里的依处色∵54∵54∵54

意门转向∵速行(7×)∵彼所缘(2×)

(1)视为空界∵12∵34(33-33-32)∵34(33-33-32)

(2)视为色法∵12∵34(33-33-32)∵34(33-33-32)

以相同方法修习其余九种非真实色法

(1)身表(kayavibbati)(6)色积集(upacaya)

(2)语表(vacivibbatti)(7)色相续(santati)

(3)色轻快性(lahuta)(8)色老性(jarata)

(4)色柔软性(muduta)(9)色无常(aniccata)

(5)色适应性(kammabbata)

(注:当禅修者能够辨明第一期的胎儿名色法时,才可辨别取色积集为所缘的名法。在修习非真实色法时,禅修者应先辨明在同一粒色聚里生起的心生色,或时节生色、或食生色至得见究竟法后,才可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其原因是色法必然成组(即色聚)地生起。

因此,先辨别色聚至到见究竟色法,若有八个就见到八个,九个就见九个,十个就见十个等等。只有在如此辨别之后,才选一个你要修习的真实色法或非真实色法。当那色法撞击有分意界时,再辨别取那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为了方便智能未成熟者,在此特列举善名法三十四个取眼净色为所缘中的几个。

三十四个取眼净色为所缘的善名法

(1)识∵=“拥有”眼净色。

(2)触∵=∵接触眼净色(相)。=∵把眼净色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感受眼净色的可喜(乐受)。

(4)慧∵=∵透彻地知见眼净色。

至此,禅修者应能明白取眼净色为所缘的名法。对于取其它真实色法和非真实色法的名法,禅修者应明白它们也是如此的。在辨别取法所缘组的真实及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后,禅修者应进一步辨别取五门所缘(如色所缘)为所缘的名法。应修习至能透彻地明白眼门心路过程里的七种心路过程心(即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及彼所缘)和意门心路过程里的三种心路过程心(即意门转向、速行及彼所缘)的含意。只有如此才能明白此辨别法。(见图表一)

辨别之法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辨明色所缘∵=∵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颜色。

(3)当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意界时(=同时出现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眼门心路过程和继续取该色所缘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4)若在心路过程里的转向、确定或意门转向(Avajjana∵,Votthapana,∵Manodvaravajjana)确定它为色所缘,即是有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会生起。那些有34个名法的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信慧组名法。

若禅修者想要先从识开始辨别这些心路过程的名法,他应先修习至能够看到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刹那的识。

重复多次同时辨明两门(即眼净色与有分意界)和色所缘,直到能够看到每一个心路过程心的识生起为五门转向、眼、领受、推度、确定、速行(7×)、彼所缘(2×),过后许多次的有分,然后是意门转向、速行(7×)和彼所缘(2×)。在此应修习至能够看到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一次后,继续取色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许多次(在心路过程之间会有许多个有分识)。能相续地看到每一个心路过程心后,再渐次地增加同时辨别的名法数量,如一个名法,然后两个名法,然后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等等。直到能够同时看到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的所有名法(依照图表),慢慢你就会成功。请注意:始于触或受的辨别法也是一样的。若不成功的话,就重复的辨明色法。如此名法就会自动变得明显。这是《清净道论》所指示的。

在这些心路过程里,眼识依靠眼依处色(cakkhu∵vatthu∵rupa,也即是眼净色)而生起,其余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的名法都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因此依处色亦被列在图表里。根据《经藏》的方法,必须辨别色法直到破除密集,所以在提及“依处色”时,并非是指依处色,而是包括了其处的种色及所造色。这种辨别法在《根本五十经篇注》(Mulapannasa∵Comm.1st∵Vol,∵p.281)里有提及:Vatthu∵nama∵karajakayo-u-atthato∵bhutaniceva∵upadarupani∵ca…。然而在图表里只列出真实色法。在名色分别智的阶段,也尽量辨别可看到的非真实色法。只有在观禅的阶段才舍掉非真实色法。

另一点,在有分识里所列出的34个名法,是对结生识喜俱的三因者(tihetuka)而言。若禅修者是结生识舍俱的三因者,其有分识的名法只有33个。有分识的所缘是前一世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的所缘,即是业、业相及趣相三者之一。只有在能够正确地辨明有分识的过去所缘时(指前世临死时),他才可以辨别出现在心路过程之间的有分识。在开始辨别名法的阶段,若不能正确地辨明有分识的所缘,可以暂时把它置之一边。

如理作意

(1)视色所缘为色所缘,认知它为色所缘的眼门、彼随起意门及纯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辨别之法在前面已提及。)

(2)视色所缘为色法,辨别认知它为色法的意门心路过程。

(3)视色所缘为无常,辨别认知它为无常的意门心路过程。

(4)视色所缘为苦,辨别认知它为苦的意门心路过程。

(5)视色所缘为无我,辨别认知它为无我的意门心路过程。

(6)视色所缘为不净,辨别认知它为不净的意门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只能认知色所缘为色所缘。它并不能认知色所缘为色法,或无常、或苦、或无我、或不净。

指导禅修者以六种方式辨别认知色法的名法,其中一个原因:让他明白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

再者,在坏灭随观智(bhanga∵bana)时,batabca∵banabca∵ubhopi∵vipassati。根据上述古代论师的指示,在修观禅时应观照(i)及(ii):

(i)名为知(bata)的苦谛与集谛。

(ii)名为智(bana)的修观禅意门观速行心路过程(manodvarika∵vipassana∵vithi)。意即意门观速行心路过程亦是观禅的目标。

因此,这是另一个原因,即预先修习观照修观之智。基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才要以六个方式去辨别名法。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里有提及,在取行法(savkhara∵dhamma)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为所缘的相所缘观速行心(lakkhanarammanika∵vipassana∵javana)之后,彼所缘是不能生起的。但根据所说,彼所缘可以在未成熟观速行(taruna∵vipassana∵javana)之后生起。所以禅修者必须亲自体验彼所缘是否能够在观速行(vipassana∵javana)之后生起。

心与心所的数量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

11∵8∵11∵12(11)∵12

1∵识∵识∵识∵识∵识

2∵触∵触∵触∵触∵触

3∵受∵受∵受∵受∵受

4∵想∵想∵想∵想∵想

5∵思∵思∵思∵思∵思

6∵一境性∵一境性∵一境性∵一境性∵一境性

7∵命根∵命根∵命根∵命根∵命根

8∵作意∵作意∵作意∵作意∵作意

9∵寻∵寻∵寻∵寻

10∵伺∵伺∵伺∵伺

11∵胜解∵胜解∵胜解∵胜解

12∵喜*∵精进

解释

五门转向(pabcadvaravajjana)=一定是有十一个名法,一定是舍俱(舍受)。

眼识(cakkhu∵vibbana)=∵一定是有八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领受(sampaticchana)=∵一定是有十一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推度(santirana)=∵若是喜俱就有十二个名法,若是舍俱就只有十一个名法(无喜)。

确定(votthapana)=∵一定是有十二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速行(javana)=∵若是信慧组,即有三十四个名法。

(1)若是喜俱智相应,就有三十四个名法(有乐受)。

(2)若是舍俱智相应,就有三十三个名法(除去喜)。

(3)若是喜俱智不相应,就有三十三个名法。

(4)若是舍俱智不相应,就有三十二个名法。

彼所缘(tadarammana)=∵跟速行相同,有四种。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跟确定一样,一定是舍俱。

(注:在推度、速行及彼所缘里的受(vedana)多数是一样的。若速行里是有乐受,多数推度和彼所缘里也是有乐受的。若速行里是有舍受,多数推度和彼所缘里也是有舍受的。)

以下会简要地解释辨别声所缘组的方法。

声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声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1)同时辨明耳净色和有分意界,

(2)以及声音。以六个方式观那声音:

(i)视它为声,

(ii)视它为只是色法,

(iii)视它为无常,

(iv)视它为苦,

(v)视它为无我,

(vi)视它为不净。

跟色所缘组一样,辨别四种心,即是否有喜与智。

香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香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鼻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气味。辨别法如上。

味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味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舌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味道。辨别法如上。

触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触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身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最接近那身净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辨别法如上。

头脑与智能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可以亲自体会智能是否存在脑内。根据《阿毗达摩论》,头脑只是一堆色聚。此时,若禅修者辨明头脑内的四界,他能够很轻易地看到色聚。这是因为在色业处的阶段时,他已能够很透彻地辨明在头脑内的五种色聚,四十四种色法。因此再次辨明头脑内的四十四种色法。辨明至能够看到这四十四种色法里的身净色。

(1)同时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靠近身净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

当其中一个触界(地、火、风)撞击脑内的身净色和有分意界时,取触界为所缘的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这些心路过程里的确定和意门转向是有如理作意的话(即确定它为地、火、风,或色法,或无常等等),大善速行心路过程(maha∵kusala∵javana∵vithi)就会生起。若速行心是喜俱智相应,就有三十四个名法。这三十四个名法只是依靠心所依处色及缘于有分意界而生起。在这组名法里,智亦被包括在内。一心与七心所是依靠脑内的身净色而生起的(身识)。在这组名法里,智并没有被包括在内。必须亲自辨明与体会许多次,以证明这教法是否正确。

(注:禅修者必须辨别至能够明白,在触所缘组里,若那触所缘是可喜的(ittha),身识(kaya∵vibbana)里就会有乐受(sukha∵vedana)。反之,若那触所缘是不可喜的(anittha),身识里就会有苦受(dukkha∵vedana)。

法所缘组──善组

在法所缘组里的善法被分为四组,以方便禅修者记住它们。这四组是:

(A)取十一种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组。

(B)取十种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组。

(C)拥有离心所(virati)或无量心所(appamabba),以及佛随念与死随念的名法组。

(D)禅那名法组。

在这四组当中,(A)、(B)和(D)组名法的辨别法已解释过了。随后会再解释(C)组的辨别法。

正语(Samma∵Vaca)

在三个离心所当中,正语是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四语恶行(vaci∵duccarita)。辨明有分意界,再辨明正语(即所缘,取远离任何一种语恶行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正语,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正业(Samma∵Kammanta)

辨明有分意界及所缘(取远离任何一种身恶行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正业,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正命(Samma∵Ajiva)

辨明有分意界及所缘(取远离任何一个与谋生有关的语恶行或身恶行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正命,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悲(Karuna)

悲是想要救济苦痛的有情(dukkhita)。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一个你想救济的有情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悲,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喜(Mudita)

喜是随喜有情的快乐。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一个快乐的有情为所缘。在此,若还未证得喜心禅那(mudita∵jhana),就只有乐受(somanassa∵vedana)会出现在速行里,因此只辨别两种,即是否智相应。智相应∵=∵34+喜(mudita)∵=∵35个名法。若智不相应=∵33+喜∵=∵34个名法。

根据阿那律大长老(Venerable∵Anuruddha∵Mahathera),对于已修习喜心至证得喜心禅那的禅修者,由于禅修的力量,在速行心里是可以有舍受的。因此已证得喜心禅那的禅修者则可以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piti,注意:此喜是piti,不是mudita)与智。

彼所缘、信、慧

在拥有离心所或无量心所的速行之后,彼所缘是不能生起的,因为那所缘并非欲(kama)所缘。在速行名法里的信是对业及其果有信心。慧则是明白业力果报,即是自业正见(kammassakata∵sammaditthi)。

佛随念(Buddhanussati)

若禅修者已经修过四护卫禅,他必须也辨别取佛的功德为所缘的意门大善速行心路过程。速行里的名法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由于修习佛随念只能到达近行定,速行只能连续出现七次。彼所缘则可能会生起,也可能没有生起。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佛的功德为所缘。

死随念(Marananussati)

由于修习死随念也只能够到达近行定,所以速行只出现七次,它们是欲界近行定速行(kamavacara∵upacara∵samadhi∵javana)。彼所缘不能在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里的名法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这一组包括离心所、无量心所、佛随念及死随念的名法组只是欲速行善名法组,其速行只出现七次。它们是属于法所缘组里的(C)组。

法所缘组──(C)组

心脏里的色法∵54∵54∵54

意门转向∵速行(7×)∵彼所缘

(1)正语∵12∵35(34-34-33)∵

(2)正业∵12∵35(34-34-33)∵

(3)正命∵12∵35(34-34-33)∵

(4)悲∵12∵35(34-34-33)∵

(5)喜∵12∵35(34-34-33)∵

(6)佛随念∵12∵34∵34

(7)死随念∵12∵34∵

(注:若能修死随念的禅修者想要辨别死随念的名法,辨明有分意界,然后修死随念,取自己变成死尸的色相为所缘。)

至此对于名业处善组的辨别法已足够了。若你经已修习其它业处,如十遍与八定,你必须再去辨别这些禅那名法。无色禅只有两个禅支,即舍与一境性。它们并没有寻、伺与喜,所以在每一个无色禅那里只有三十一个名法。跟辨别色界禅那一样辨别无色禅那名法。以下会解释辨别取二十八种色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组。

十个结的生起(Sajyojana)

在《大念处经注》的法随观篇里,有提及十结(sajyojana)如何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生起。若人能明白十结如何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生起,他也就能够明白和修习十结如何在取其余二十七种色法为所缘时生起。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十结生起之法是:

(1)由于极度取乐色所缘为净(subha,美),欲贪结(kamaraga∵sajyojana)就生起。

(2)由于有福报的生命很容易获得色所缘,若因此而欲求有福报的生命,这即是有贪结(bhavaraga∵sajyojana)。

(3)修戒禁(silabbata),如学牛、学狗等等,以为如此修就会获得色所缘,这即是戒禁取结(silabbataparamasa∵sajyojana)的生起。

(注:这三种结(亦作结缚)一般上是贪见组(lobha∵ditthi∵group)名法的一部分。欲贪结和有贪结一般上是邪见相应,有时我慢相应,戒禁取结只能邪见相应。若人执着色所缘为常、乐、我,贪见(lobha∵ditthi)就能生起。错知为常、乐、我是痴(moha)。邪见即误信它为常、乐及我。在速行里有20,或19,或22,或21个名。

(4)自傲自满,如心想:“只有我能够辨明色聚里的色所缘。”这即是我慢结(mana∵sajyojana)的生起。贪慢组(lobha∵mana∵group)的不善速行生起。在速行里有20,或19,或22,或21个贪慢组的名法。

(5)对不可喜色所缘感到不快或生气即是嗔结(patigha∵sajyojana)之生起。这是嗔组(Dosa∵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8或20∵个名法。

(6)妒嫉地想:“若除了我之外,别人都不能得到这色所缘,那该多好。”这即是嫉结(issa∵sajyojana)的生起。这是嗔嫉组(dosa∵issa∵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9或21个名法。

(7)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所获得的色所缘。这么吝啬地行事时,悭结(macchariya∵sajyojana)就生起。这是嗔悭组(dosa-macchariya∵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9或21个名法。

(8a)追悔做了错事(如弄脏了别人衣服的颜色)或追悔没有做善事(如追悔没在花盛开时供佛)(这两者都与颜色有关)即是恶作(kukkucca)的生起。这是嗔恶作组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9或21个名法。

(8b)取色所缘为目标时,若心散乱即是掉举(uddhacca)。这是掉举组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6个名法。

(9)当怀疑色所缘是否有情(satta)、或我(atta)、或有情的实质、或我的实质时、疑结(vicikiccha∵sajyojana)就生起。这是疑组(vicikiccha∵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6个名法。

(10)Sabbeheva∵sahajata∵abbanavasena∵avijjasajyojanaj∵uppajjati.。每当上述的结生起时,无明结(avijjasajyojana)亦随之生起。(《中部中五十经篇》Majjhimapannasa,1st∵vol,∵p.292)。

以上的结(亦作结缚)并不能单独生起。它们必定与相应的心和心所一同生起。这些名组依照心定法(citta∵niyama)生起于心路过程里。因此在辨别这些名法时,禅修者必须破除它们的密集,直至得见究竟名法。所以接着列举他们的组合。

贪见组──四种

(1)识∵1

通一切心所∵1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贪与邪见∵2

合计∵20

(注: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与一切不善心相应。它们是痴、无惭、无愧与掉举。这组的受是乐受(somanassa∵vedana)。)

(2)若是舍俱,则没有喜(piti),所以20减喜∵=∵19个名法。

(3)若是喜俱有行(sasavkharika),20加昏沉与睡眠=∵22个名法。

(4)若是舍俱有行,19加昏沉与睡眠∵=∵21名法。

在此精进是致力于令贪见生起。欲是想要贪见生起。换言之,精进是导致贪欲(raga)生起的努力,欲(chanda)是希望贪欲(raga)生起。禅修者应能明白其余名法的含意。

贪慢组──四种

这跟贪见组差不多一样,只是“我慢”替换了“邪见”。它有20、或19、或22、或21个名法。但我慢只是“时而生起的心所”(kadaci∵cetasika),所以有时我慢并不包括在内。若是没有我慢(同时也没有邪见),只有19-18-21-20个名法。辨别四种。四种贪见加四种贪慢,一共有八种贪根心识(lobha∵mula∵citta)。

嗔组──两种

(1)识∵1

通一切心所(除去喜)∵12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嗔∵1

合计∵18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18+2=20。

嗔嫉组──两种∵

(1)上述嗔组的心与心所∵18

嫉∵1

合计∵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19+2=21。

嗔悭组──两种

(1)上述嗔组的心与心所∵18

悭∵1

合计∵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19+2=21。

嗔恶作组──两种

(1)上述嗔组的心与心所∵18

恶作∵1

合计∵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19+2=21。

取做了恶业为所缘,辨别无行与有行两种。

取应做却没有做的善事为所缘,辨别无行与有行两种。

痴掉举组──一种

识∵1

遍一切心心所∵7

寻、伺、胜解与精进(喜及欲不相应)∵4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合计∵16

痴疑组──一种

识∵1

遍一切心心所∵7

寻、伺与精进(胜解、喜及欲不相应)∵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疑∵1

合计∵16

《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里有提及,所有二十九种欲界速行(kama∵javana)都可以出现在五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十二种不善速行亦包括这二十九种速行之内。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里,佛陀教示在心随观(cittanupassana)的阶段,应观照与贪欲(raga)同时生起的有贪欲心(saraga∵citta);观照与嗔(dosa)同时生起的有嗔心(sadosa∵citta);观照与痴同时生起的有痴心(samoha∵Citta)。因此,初学者应先辨别取二十八种色法之一为所缘的名法,直到修习了所有二十八种色法。

在辨别取究竟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某些不善名法组难以辨别。若是如此,他可以先辨别取密集的观念(如金、银、衣服)为所缘的不善名法,以便易于明白它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