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护卫禅∵

作者:∵

帕奥禅师讲

缅译英:Bhikkhu∵Dhammasubho&∵others﹙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一、慈心观(Metta∵Bhavana∵)

今晚将为大家讲解四种护卫的禅法。

欲修习慈心观的禅修者,首先必须知道那一类人是适合作为他(或她)的禅修对象,以及那一类人是不适合作为禅修对象。当只取一人作为禅修对象时,是不可以采用异性的,然而在修遍满慈心观时,譬如:“愿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息者,愿一切男人,愿一切女人……”(sabbe∵satta,∵sabbe∵pana,∵sabbe∵purisa,∵sabba∵itthiyo...),则可以把异性包括在内。所以,女性禅修者不应只取一位男性作为修习慈心观的对象,同样的,男性禅修者亦不应单取一位女性作为修习慈心观的对象。倘若单取一位异性修习,贪欲(raga)就可能会生起,成为禅修的障碍。

死人亦不可作为修习慈心观对象,因为这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所以绝对不可采用异性和死人作为单一的慈心观对象。

刚开始修习慈心观的阶段,有几种人是不适于作为禅修对象的,即:一、极亲爱的人:因为这有可能会导致伤感(编按:不忍极亲爱者有少许痛苦故)。二、中立或无甚好恶感的人:因为在开始阶段时,以这种人作为对象会有些困难。三、怨敌:因为在开始阶段,是不易对怨敌产生慈心的。所以应该采用同性的可敬爱者,作为第一个修习慈心观的对象。

在《慈爱经》(Metta∵sutta)里的记载,佛陀教导比丘们先以遍禅作为基础,再修观禅。然而,比丘们却受到某些天神的干扰,当他们回去请示佛陀时,佛陀指示他们把作为“应用业处”(parihariya∵kammatthana)的遍禅转换成慈心观,应用业处是指时常修习的禅法。遍禅与慈心观有它相似的性质,即遍禅的似相是扩大至十方,而慈心观也是将慈爱的心扩散至十方的一切有情。再者,若禅修者已熟练于白遍第四禅的五自在,他就能轻易地转修慈心观及证得慈心禅那(metta∵jhana)。这是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加强了慈心观的效率,所以不同的禅能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satti)来互相支助。

所以你应当再次进入白遍第四禅,且禅定之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你选为修习慈心观对象的同性者,然后观想:(一)、“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ayam∵sappuriso∵avero∵hotu)”。(二)、“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anigho∵hotu)”。(三)、“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avyapajjho∵hotu)”。(四)、“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attanam∵pariharantu.)”。

以此四句散播慈爱三、四遍后,于四句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其中一句,譬如你最喜欢的方式是:“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那么你就应趁禅定之光照向可敬爱者时,紧接着以此句向他散播慈爱,心中默念:“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修习心(bhavana∵citta)应注意没有内心痛苦与面带微笑的可敬爱者影像。慈心观的所缘是概念(pabbatti),并非究竟法(paramattha)。因此,心应专注于有情的概念(satta∵pabbatti)。当心能够极专注于没有内心痛苦及面带微笑的可敬爱者时,已经接进于禅那了。在此有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禅定之光照向面带微笑者时,无论他(或她)是坐着或站着,都应选择他是正处于快乐状态的姿势。

慈心观的安止定

过后,再如前述般观想:“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若心能够专注于有情的概念至少一小时,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的五禅支就会很清晰地呈现于心,即证得初禅。这时候,对于曾修习至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是很容易更进一步证得慈心第二禅的,这是拥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的缘故。因此,除去初禅的寻、伺,即能证得第二禅,若再进一步除去第二禅的喜,即能证得只拥有乐与一境性二禅支的第三禅。修慈心观是不能够证得第四禅的,为什么呢?当心在希望别人“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时,它是否能够心住于舍(upekkha)呢?不可能有舍心的。故慈心观的修习只能够证得第三禅。在以“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的方式证得第三禅后,再继续逐一地用其它三个方式来修,直到证得第三禅,即以“愿他得以脱离厄难”的方式修到第三禅,然后以“愿他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及以“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的方式修到第三禅。

成功之后,再选另一个可敬爱者作为禅修对象,以此四句方式逐一向对方散播慈爱,直到使用每一句的方式皆能证得第三禅,过后再选换另一人作为禅修对象,修习至四、五位,且能向他们每人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

然后,转向对同性的亲爱者散播慈爱,如父亲或母亲、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亲戚。对可敬爱者与亲爱者的慈爱应是平等的。过后,再选用四、五位无甚好恶感的中立者,逐一地对他们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成功后,再转向怨敌散播慈爱,这只是对有怨敌的禅修者而言,无怨敌的禅修者则可省略。

对怨敌修习慈心观

如何散播慈爱给予怨敌呢?当散播慈爱给可敬爱者、亲爱者及中立者后,当慈心变得强而有力时,再把禅定之光照向同性怨敌及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选任何一种方式修习,直到证得禅那。若无法证得禅那,则应以《清净道论》里所述的种种方法省察。

就如有人用膳时,会从中挑弃不吃的骨头,只剩下他所喜爱吃的肉。同样的,每个人都会有某些可爱或可敬的优点,此时此刻应不予理会怨敌任何丑恶或不良的缺点,(而只是省察他的优点)然后再散播慈爱给他。

若无法证得禅那,那就转用另一种省察:佛陀在《相应部?无始经》(Anamatagga∵Samyutta)∵里说:在过去漫长的轮回里,一切众生都曾经互相有过如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亲近的关系,没有任何人是不曾与任何一人有过关系的。“现今我们可能会互相憎恨,然而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亲爱的儿子或女儿,或我是他的儿子或女儿。”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他,这样就可能会证得慈心禅那。

若运用此省察后还是不能证得禅那,那么禅修者就应该激起对怨敌的悲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皆逃不过老、病与死。若某人还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还未脱离恶道(apaya),所以一切众生皆极可怜愍,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这样就即能证得禅那。

若还是不行的话,另一可实施的方法是分别诸界:“我是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我是生气他的头发吗?还是他的体毛?抑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肤?肉?腱?骨?骨髓?……等等。”三十二身分都应省察,若还是无法消除怨恨,那么再分别怨敌的四界。这对已经修习过四界分别观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的:“我是生气他的地界?水界?火界?还是风界?”通过省察四界,怨恨就会平息。若禅修者熟练于辨别名色或五蕴,那以智辨别五蕴之后,他可以省察:“我是生气他的那一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还是识蕴?”如此省察后,怨恨就会平息。

若还是不行,他应省察修习慈心观的十一项益处(功德)。他应以省察这十一项益处来训诫自己,反省:若要通过修慈心观来获取它们的话,自己又怎么可以再对怨敌生气呢?如此省察后,再怀着欲通过证得慈心禅那来获取这十一个益处的心,他散播慈爱给怨敌,这样他就会成功证得慈心禅那。

因此在修慈心观时,禅修者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根据次序,一共有四种人,即:(一)、自己,(二)、喜爱者,(三)、中立者及(四)、怨敌。在这四者之中,散播慈爱给第一者(即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对于已证得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若欲证得慈心禅那,他可依靠白遍第四禅的助力,再散播慈爱给可敬爱者,直到证得慈心禅那,成功后再散播慈爱给亲爱者。这两种人都是属于喜爱者(piya),以这两种人作为禅修对象并成功修证慈心禅那后,再散播慈爱给同性的中立者,直到证得禅那。只有在慈心变得强而有力之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以证入禅那;至于无怨敌者则无须修习,因为这只是适用于有怨敌者。对于有怨敌者,又应先以那一种怨敌作为对象来散播慈爱呢?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对他只有少许嗔念的怨敌,把极恨者留在最后。如前述般省察嗔恨的过失及慈爱的益处之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直到以四句中的每一句都能够证得第三禅。

破除界限

逐一地更换慈心观的对象,直到能够成功地对极恨的人散播慈爱。过后,禅修者应更进一步修习破除界限(sima∵sambheda)。sima是指界限,sambheda则是破除。什么是界限?若能散播慈爱给某个人,但对另一人却又不能,那么即是还有界限的存在,必须修至心境平等与无分别心。

在这个(欲破除界限的)阶段,禅修者应轮流地散播慈爱给四种人,即:自己、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散播慈爱给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这只是用来作个标准而已。先观想“愿我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三、四次,以这作为标准再观想“如我愿自己得以脱离厄难,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得以脱离厄难。如我愿自己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如此省察三、四次后,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喜爱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然后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中立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只有如此之后,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怨敌,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

接着,再重新散播慈爱给自己,给另一个不同的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尝试散播慈爱给每一种人直到证得禅那。成功之后,再散播慈爱给自己,另一个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如此修习直到慈心极强的当下会有什么事发生呢?慈心将会变成对自己、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四者都平等,而不会再对任何一种人有偏爱。此时,他即已破除了界限。在《清净道论》中有提及一个比喻:若有人叫他从这四者之中选出一人来杀掉(中译注:以便保全其它三人的性命),而他又还会选出来的话,那么他的慈心还未平等。然而,若他对每个人的慈爱都平等,而无欲选出任何人,那么他已破除了界限。

无制限与有制限遍满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后,禅修者才可转修五项“无制限遍满慈”(anodhiso∵pharana∵metta)及七个“有制限遍满慈”(odhiso∵pharana∵metta)。在还未破除界限时,若禅修者以“愿一切有情…”的方式来散播慈爱是不能证得(遍满)慈心禅那的。五项无制限遍满慈是: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sabbe∵satta∵,∵sabbe∵pana∵,∵sabbe∵bhuta∵,∵sabbe∵puggala∵,∵sabbe∵attabhavapariyapanna)。(中译注:以上五项虽有不同的名称,却都是指一切众生。)“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注释有提及一个如何熟练于慈心观的比喻:当农夫要耕田时,他会先犁中间的一小块地,然后再渐渐地越犁越阔,直到犁了整片田地。同样的,应先向附近的地区散播五项无制限遍满慈及七项有制限遍满慈,然后才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譬如可先从一间寺院开始,取这范围里的十二组众生为禅修对象。

在这十二组当中,先取属于“无制限遍满慈”的首五组作为禅修对象。把白遍第四禅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够看到在它范围里的众生,天神、动物、人类及恶道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以光照见他们,再向他们散播慈爱,如“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厄难……”直到证得第三禅。对于已成功破除界限的禅修者,此时是很容易证得慈心禅那的。以“得以脱离厄难”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后,再以“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成功之后再以“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最后再以“愉快地自珍自重∵”的方式修到第三禅。禅修者必须逐一地用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情,再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它们名为“无制限慈”是因为它们没指定的众生作为禅修对象。

成功修完这五组之后,再进一步修习七项有制限遍满慈。“制限”(odhiso)在此是谓有“指定”,如何指定那一类众生呢?

(一)、一切女人(sabba∵itthiyo):前面曾提到不适合单选一位异性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但以整体异性作为一组来散播慈爱是可以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女人,直到证得第三禅,然后再各以四句的式散播慈爱给:(二)、一切男人(sabbe∵purisa),(三)、一切圣者(sabbe∵ariya),(四)、一切凡夫(sabbe∵anariya,一切非圣者),(五)、一切天神(sabbe∵deva)(若选用寺院的范围,禅修者就必须看到这范围里的天神,以光照见他们后,再散播慈爱给他们),(六)、一切人类(sabbe∵manussa)及(七)、一切恶道众生(sabbe∵vinipatika),这包括一切动物、阿修罗与恶鬼。往范围里的地底里观,若有地狱的众生存在,他们也包括在内。以四句的方式向这些组别的众生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禅那。

现在一共已有十二组散播慈爱的方法,即七个有制限慈(odhiso∵metta)与五个无制限慈(anodhiso∵metta)。在每一组里,禅修者皆以四句的方式来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禅那。因此,对这寺院的范围,一共有四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成功取这寺院的范围来散播慈爱后,你可以把范围扩大至二或三间寺院(在这寺院的附进还有其它寺院),再以四十八个方式来散播慈爱。成功后,再渐次地把范围扩大至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一个市镇,两个市镇,三个市镇等等。之后再扩大至整个国家,整个地球,三十一界(亦即一个世界,cakkavala)。以四十八个方式成功散播慈爱至一个世界后,再把范围扩大至无边世界(ananta∵cakkavala)。一组的三十一界即是一个世界,世界是有许多的,即有许多组的三十一界,所以应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

这遍布广远且强而有力的慈心称为“遍满”(vipphara)。这遍满无边世界一切有情的慈心又名为“无量”(aparimana),即慈无量心。“他对此有情有慈爱,对彼有情却无慈爱”的界限已被破除。若禅修者常住于这极强的无量慈,如毗舍佉***一般,人与天神都喜爱他。这是对时常进入慈心禅那者而言,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后,再修习把慈爱散播至十方,即方遍满慈(disa∵pharana∵metta)。把光照向东方的无边世界,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东方的无边世界。同样的,再各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西方、南方、北方、东北方、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上方与下方的无边世界,一共有四百八十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个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的方式(即无指定的方向),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对于能够有系统地修习五百二十八遍满慈的禅修者,若他要更进一步地根据《慈爱经》的方法修习慈心观,他是会成功的。以上是四护卫禅之一的慈心观修法∵。

二、佛随念(Buddhanussati)

禅修者成功修完慈心观之后,能够轻易地转修下一步骤的佛随念。于佛陀九种功德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开始。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须的,譬如选择此一功德含有五种定义的“阿罗汉”(araham),禅修者就必须清楚、明白在这五种定义之中,而他最喜欢的其中一种定义,例如“他应受到人与天神的尊敬,因为他的戒、定与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被称为阿罗汉。”取此功德作为禅修目标(所缘),在心中默念:“阿罗汉、阿罗汉……”,应如何观想呢?

以白遍第四禅培育起定力,当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敬意的佛像,这就好象在修慈心观时,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爱者一样,以便能证得禅那。让佛像出现于距离自己六至九尺之处,不太远也不太近。首先把它当作如同真实的佛陀,如此修习时,若禅修者于近期的过去世里,曾遇见活着的佛陀,活生生的佛陀相貌就有可能会浮现出来。若出现的话,他可取那真实的佛相作为目标。下一步骤是修习佛陀的另一种功德。

在此有个问题:不以观佛的色相(rupa)修佛随念,是否是好呢?对此问题是有几种论点的。无论如何,世尊(Bhagava)此项功德有六个定义,具足一切祥瑞(siri)是其中之一。具足一切祥瑞是指祥瑞与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为目标亦是佛随念,它是包括在佛陀的九个功德之内的。禅修者可以从色相转观另一种功德。有人可能会问:若他在过去世根本不曾遇见过活着的佛陀,或是虽曾经遇见但距离今生太远,以致没有过去佛的色相出现于心中,那他该怎么办呢?其实,他同样可取一尊自己最尊敬的佛像作为观想所缘,过后才转观佛陀的另一种功德。

从观想色相转观“阿罗汉”此项功德:取佛陀因独一无二的戒、定与慧而应受到人与诸天恭敬的这一项功德作为目标,在心中默念:“阿罗汉,阿罗汉……”当心能专注于观想“阿罗汉”此项功德时,佛陀的色身可能会消失,若它消失的话,不要去找它,只须继续保持心专注于功德。

当心专注于功德大约一小时后,若你去辨明心所依处(由于专注的心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就会看到寻、伺、喜、乐与一境性。这是取“阿罗汉”此项功德作为所缘修习佛随念的方法,其余如正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no)等等功德修法亦复如是。

三、不净观(Asubha∵Kammatthana∵)

禅修者圆满修习佛随念之后,可再转修不净观。不净观有二种修法:一、以不净作为止禅的目标,二、是以不净作为观禅的目标。作为止禅的目标时,女性禅修者必须只观想女尸,男性禅修者则必须只观想男尸,这是取尸体为目标,以便得证初禅的禅法。在近行定的阶段,当心专注于尸体似相时,尸体可能会变得稍微漂亮,因此若是异性的尸体,贪欲就可能会生起。为了禅修不受到贪欲破坏,因此只可观想同性的尸体。然而,在观禅里,观不净并非为了证得禅那,而只是为了观“过患”(adinava)。在观过患的阶段时,禅修者可以观任何尸体,不论是男是女皆可。

在《清净道论》里,它指示还未证得任何禅那的禅修者先修不净观。然而,在这寺院里,对于已修白遍证得第四禅者,他们可以借助第四禅的力量修习不净观。禅修者应取他所见最感厌恶的同性尸体作为目标。禅修者不须到坟场观取死尸,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白遍第四禅的光极明亮时,他可以其光照向曾见过最厌恶的同性尸体。在照见时,若他曾于死尸的头位观看,如今他亦能在同样的位置以光照见;如果以前是位于死尸的左或右观看,现在他也能够在左或右边以光照见;假如前是在死尸的脚边看它,此时他亦能从脚边照见它。只有在那尸相变得清晰时,才以智观想:“厌恶、厌恶……”或“不净、不净……”。

有些禅修者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如不曾见过同性的死尸。若此,就必须去取同性死尸的不净相(asubha∵nimitta)。在此情况下,由于禅修者早已熟练于进入白遍第四禅,所以他可从第四禅出定后,张眼观取死尸,就会很容易的取得尸相。若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白遍禅那,他也可只以普通眼看死尸,取它为目标,在心中默念:“不净、不净……”(当他回到禅坐时)通过第四禅的定力,他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轻易地取得不净相,当不净相清晰时,再令心专注于它,观想“不净、不净……”。

观想时,不观照死尸的未来阶段,否则死尸的相就可能会变成骨头,再变成骨灰。但并非每首尸相都会如此,只有禅修者见死尸是很久以前的事,而该死尸如今又已变成了骨灰,这种现象才会发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来观想。禅修者必须选择以处于最厌恶状态的死尸作为专注目标,心中默念:“不净,不净…”且其不净必须很清晰。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多数的禅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禅时间里就证得禅那。若还不行的话,就如此再修习二、三次。

当心专注于不净的尸体大约一小时之后,再以智辨明心所依处(由于专注心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就能够观察到五禅支,即一、寻,把心投向于(尸体的)不净,二、伺,令心持续专注于不净,三、喜,喜欢不净,(四)、乐,体验到不净相应的乐受,(五)、一境性,心与尸体的不净成为一境。

这里有个问题:在观想骨头或死尸时,喜怎么会生起?乐受又怎么会生起?这是因为禅修(bhavana)的力量而导致喜与乐生起。譬如你们常吃的“各阿比”(ngapi)∵是极不净的,但把它炒过之后就不觉得不净了。同样的,由于禅修的力量,喜与乐是可以生起的。当心专注于尸体的不净及禅修成熟时,就会获得似相。换言之,即是定力已提升到近行定的阶段,若似相出现,不净的尸体就可能暂时变得漂亮,此时由于禅修的力量,喜及乐禅支就会生起。

四、死随念(Marananussati)

已经证得不净观初禅的禅修者,可以轻易地转修死随念。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里说:so∵imameva∵kayam∵upasamharati∵‘Ayampi∵kho∵kayo∵evamdhammo∵evambhavi∵evam∵anatito’ti“他以智将自身比较(该尸):‘我身亦有如是(不净)性,必当如是,无法超越此(不净)’”∵。若已证得不净观初禅的禅修者,观想自己成为一具死尸,如:“我肯定会死,死亡是必然的,我无法逃脱死亡;此不净肯定会发生,我无法避免此不净”,而腐烂相出现,就取它作为目标,使心专注于彼,观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却是不定”Maranam∵me∵dhuvam,∵jivitam∵me∵adhuvam,或“我生命的终点即是死亡。”

禅修者必须先专注于自己不净的死尸相上,过后才转观属于究竟法的命根(jivitindriya)之终结。若心能够专注一小时,当他去辨明专注的心时,五禅支就会出现,然而这些禅支并非安止定,只是近行定的禅支而已。这是修习死随念的方法。

结语

一共有四种护卫禅,即: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与死随念。禅修者应该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为禅修的所缘入慈心禅一次,把慈爱散播至寺院、村子、直到无边世界。这是为了令自己在禅修时不会遭遇到厄难。修习佛随念可使自己不遭受危难,保护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干扰,也可使心清晰,因此当心不清晰时亦应修佛随念。当悚惧(samvega)退失及心攀外缘时,则应修习死随念。当贪欲(raga)生起时,更应该修习佛陀教导作为断除贪欲之法的不净观。∵]

四界分别观的修习方法∵

作者:∵

帕奥禅师讲

缅译英:Bhikkhu∵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译中:Bhikkhu∵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在巴利圣典里,记载了两种修习四界分别观的方法,即:简略法与详尽法。在此即将要为大家解说的是适合于利慧者的简略法,而另一是给予修习简略法有困难者的详尽法。

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教导的简略法:“同样的,诸比丘,比丘观察此身无论是处于任何姿势,都只是由诸界组成而已: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清净道论》(第十一章,段四一至四三)更进一步的解释:“是故欲修习此业处的利慧者,首先应独居静处,念虑于自己的全色身:‘于此身中,坚(硬)性或固性的是地界,粘结性或流动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热性的是火界,支持性或推动性的是风界’。他应当数数地念虑作意及观察“地界、水界”,意即仅是界而非有情非寿者。这样精进,不久之后,生起由照见及差别诸界之慧所增强之定。由于以自性法为所缘,其定不能达至安止,而只是近行定。”。

再者,或如舍利弗***所说的身体四个部份,以显示四界之中并无任何有情,即:“因骨、因腱、因肉、因皮包围空间而称为色”。他应当决意在每个部份里,以智之手把它们分别,及依上述的方法观察它们,即:“于此身中,坚(硬)性……不能达至安止定,而只是近行定。”∵。

四界分别观入门

在帕奥禅林里所教导是遍照全身四界的方法:

一、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二、水界:流动、粘。

三、火界:热、冷。

四、风界:支持、推动。

属于地界的六种特相可在《法聚论》(Dhammasavgani∵.∵p.170∵,∵p.647)里见到,其巴利原文是:硬(kakkhalam),软(mudukam),滑(sanham),粗(pharusam),重(garukam),轻(lahukam)。水、火与风界的特相各自的巴利原文,水:流动(paggharana),粘(abandhana)或接触(savghattana)的现起。火:热(unha),冷(sita)。风:支持(vitthambhana),推动(samudirana)的作用。

修习四界分别观,必须逐一地照见这十二种特相或素质为始。对于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照见的特相,而较难的部分则留待于后。按照一般所教导的先后层序排列: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及粘。当开始观照其中任何一种特相时,必须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照见到它,然后再尝试将之扩至能够遍照全身。

一、开始照见“推动”时,可以注意吸气时风大推动头中央的推动力。当你能照见到这部位的推动时,接着应把注意力转移到身体邻近的其它部位,继续照见它的推动。如此,可以先从头部开始慢慢照见推动,然后于颈项、身体、手、足乃至脚底,不断地重复修习再修习,直到无论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任何部位,都很容易照见推动。

如果头中央的气息推动力不易于察觉,可以吸气时注意胸部或腹部的移动。若这些也不清楚,可注意心脏跳动而引起的脉搏跳动,或任何明显的推动;每当有移动时,即有推动。无论在何处开始,都应该持续不断地、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对它的了解,以便能于全身皆见推动。在有些部位它会呈现得较明显,而其它部位则较微细,但它是存在于全身的每个部位。

二、当你对照见推动感到满意之后,可以尝试照见“硬”。首先在牙齿照见硬的特相:咬一咬牙就可以感到它的坚硬,过后把咬紧的牙齿放松,再去感觉牙齿的坚硬。当能感觉到硬后,可以尝试有系统地从头到脚遍照全身的硬,就好象在照见推动时一样,但注意不要故意将身体绷紧。

如能看到全身硬的特相时,可以再遍照全身的推动。在推动与硬两者之间的特相交替,从头到脚遍照全身的推动,然后再遍照全身的硬,不断重复地修习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三、当能够看到推动与硬之后,可以尝试去照见“粗”的特相。用舌头与牙齿互相磨擦,或用手背擦磨另一只手臂的皮肤(表层),这样就会感觉到粗的特相。现在尝试有系统地照见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觉到粗,可再重复地照见推动和硬,就会看到粗与它们(推动、硬)在一起。当能够看到粗时,应继续从头到脚逐一地遍照全身的推动、硬及粗。

四、修习上述三种特相感到满意之后,可以接着照见全身的“重”。首先把双手重迭放在中间,上面的手就会有重的感觉,或者可把头往前垂,体会它的重感。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够遍照全身的重,然后应逐一照见全身的推动、硬、粗及重四种特相。

五、对照见这四种特相感到满意之后,进而遍照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体稍为向前倾弯,然后再延直身体及保持它直立,保持身体矗立不动的力量即是支持。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从头至脚遍照全身的支持,然后逐一照见全身的推动、硬、粗重及支持。

六、照见这五种特相之后,可用舌头推嘴唇内部,再感觉“软”的特相。然后,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遍照全身的软。现在可以照见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及软。

七、接下来先(以唾液)弄湿双唇,然后用舌头左右地擦它们,感觉“滑”的特相。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遍照全身的滑。然后,应逐一地照见全身的这七种特相。

八、接着上下地移动一只手指,感觉它“轻”的特相。修习至能够遍照全身的轻之后,再继续逐一地去照见全身的这八种特相。

九、接下来是遍照全身的“热”(或“暖”),一般上这是非常容易办到的。

十、接着在吸气时感觉息的“冷”,然后再有系统地遍照全身的冷。现在已能够照见十种特相。

(注:以上十种特相都是直接地从触的察觉得知,但流动和粘这最后两种特相,只能根据其它十种特相的推理而得知,这是为何要留待最后才教导的原故。)

十一、观察口中唾液、或血管里的血、或肺部的气、或全身的热气在“流动”,从中得知何谓流动,然后再如前述般地修习。

十二、你可以注意皮肤、肌肉和腱如何围包着身体,以得知何谓“粘”。血也是被包住的,就好象在一粒气球里的水,没有了粘性,身体将会分裂成粉状;保持身体粘住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粘。然后,再有如前述般地修习。

假如不易觉察流动和粘,必须不断重复逐一地觉察全身其余十个特相。当能熟练修习时,将会发觉到粘的特相会更明显。如果粘还不明显,就必须不断重复地只注意推动和硬的特相。最后,应该会感觉到好象被一匹布包着一样,这现象就是粘的特相。假如流动的特相不明显,就一起注意流和热,或流和冷,或流和推动,如此流动也就会变得明显。

重排次序与平衡诸界

以同一次序不断重复、清楚地从头到脚遍身观察十二特相。对此感到满意之后,接着需要重排它们的次序,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热、冷、支持及推动。然后,再以此次序逐一从头到脚,遍身观照这十二种特相。应该尝试修至能够相当快速地重复照见它们,一分钟之内至少三圈。

修习时,有些禅修者的诸界或会失去平衡的现象,某些界可能会变得太过强烈且难以忍受,尤其是硬、热和推动。一但有此现象产生,应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与其相对的素质上,然后继续培育定力,诸界可能就此恢复平衡。这即是为何要先教导十二种特相。当诸界达到平衡时,较容易获得定力。

平衡诸界的相对素质是:硬与软,粗与滑,重与轻,流动与粘,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如果一对里的其中一个特相过强,可以多注意相对的素质来平衡它。例如:当流动的特相过强时,可以多注意粘性;或者当支持过强时,可以多注意推动,其余亦以此类推。

现在已熟练于遍身照见这十二特相,而当这些特相变得清晰时,应同时照见首六种特相为“地界”,然后同时照见接下来的两种特相为“水界”,接着的两种特相为“火界”,以及最后两种特相为“风界”。你应继续照见它们为地、水、火、风,令心平静及获取定力,不断重复地修习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

在此阶段,有一种实用的好方法:同时遍照全身的四界。为了保持心静且稳定,不必像之前那样,把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至另一个部位,现应同时遍照全身。一般上,最佳方法是仿佛从双肩后面遍照全身,也可以采用有如从头顶上向下遍照全身,但这可能会令某些禅修者感到拉紧及导致诸界失去平衡。

十种培育定力的方法

《清净道论疏钞》还有提及以十种观察方法来培育定力,即:有次序,不太快,不太慢,避开干扰,跨越观念,去掉不清晰的,辨明诸界,以及依据《增上心经》、《无上清凉经》及《觉支经》的方法修习。

1?有次序(anupubbato):次序是指佛陀所教导的次序,即地、水、火、风。

2?不太快(natisighato)。

3?不太慢(natisanikato):照见得太快,作为此禅目标的四界即将不清晰;照见得太慢,又不易成功。

4?避开干扰(vikkhepapatibahanato):确保心念只专注于禅修目标──即四界,不让它四处漂荡。

5?跨越观念(pabbattisamatikkaman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且要清楚知道它们所代表的真实法,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热冷、支持与推动。

6?除掉不清晰(anupatthanamubcanto):当你能够照见所有的十二种特相之后,在尝试培育定力时,可以暂时不理不清晰的特相,然而这将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且产生痛或紧,因此不被鼓励采用此法。你应该在每一界里至少保留一种特相,因为不能以三界,或两界,或一界修习四界分别观。最佳状况是所有十二种特相都很清晰,不应少掉其中的任何一个。

7?辨明诸相(lakkhanato):在开始修禅及诸界自性特相还不清晰时,也可以注意它们的功用。当定力较佳时,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特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与粘,火界的热与冷,以及风界的支持。在这时候你只见诸界,而没有“人”或“自己”。

8、9、10是三部劝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与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七觉支的经典。请参考(缅文版):

1.Adhicitta∵Sutta(Nimitta∵Sutta)Avguttara∵Nikaya∵1.∵p.258。

2.Anattarasitibhava∵Sutta∵Avguttara∵Nikaya∵2.∵p.379∵。

3.Bojjhavga∵Sutta∵,∵Samyutta∵Nikaya∵3.p.71-73。

朝向近行定

继续以四界培育禅定朝向近行定时,就会开始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在某些禅修者,开始阶段出现的光好象灰色烟一般,若继续观照灰光里的四界,它将会变得白若棉花,过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继续观照于白色物体里的四界之后,会发现它变得剔透明亮,如同一块冰或玻璃。

这明净的色法(rupa)是五根,我们称它们为“净色”(pasada),在这五净色中的身净色(kaya∵pasada)遍布全身。在此阶段所见的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及舌净色是属团块状的,因为还未破除三种“密集”(ghana)(见“色业处”)。

若继续观照透明体里净色的四界,将会发现到它发亮与放射光芒。当这光至少持续出现半小时之后,尝试照见透明体里的空界,寻找里边的小空间,将会发现透明体即刻粉粹成许多名为“色聚”(rupa∵kalapa)的极微粒子。当达到这名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的阶段后,可以继续分别色聚培育“见清净”(ditthi∵visuddhi)。然而,如果定力之光还很薄弱,且想修习其它的止禅,那么最好尚未见到色聚之前换修止禅。在此,你可修习三十二身分∵,可采用其中一处,以观其不净培育定力直到证得初禅,或者可采取其中一处的颜色修习遍禅(kasina)至证四禅,进而修佛随念、慈心观、死随念及不净观四种护卫禅。

若某位禅修者是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他应该照见四界各自的特相,直到能见透明体以及近行定之光极其明亮,然后继续修习直到能够照见色聚(rupa∵kalapa)。

色业处的基本理论∵

作者:∵

帕奥禅师∵讲

缅译英:Bhikkhu∵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译中:Bhikkhu∵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修习观禅者所必须观照的诸法

‘Sabbam∵bhikkhave∵anabhijanam∵aparijanam∵avirajayam∵apajaham∵abhabbo∵dukkhakkhayaya.∵sabbabca∵kho∵bhikkhave∵abhijanam∵parijanam∵virajayam∵pajaham∵bhabbo∵dukkhakkhayaya.’∵(Salayatana∵Samyutta∵,∵Sabbavagga∵,∵Parijabana∵1∵.)∵“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六处相应?一切品?晓了经第一)∵。

本经的注释书更进一步解其内容指是“三遍知”,它说:Iti∵imasmim∵sutte∵tissopi∵paribba∵kathita∵honti.∵abhijabananti∵hi∵vacanena∵bataparibba∵kathita∵,∵parijananti,∵vacena,∵tiranaparibba,∵virajayam∵pajahanti∵dvihi∵pahanaparibbati∵.“知解是指知遍知(bata∵paribba),晓了是指审察遍知(tirana∵paribba,亦作度遍知),而在后面的离欲与舍弃二者则指断遍知(pahana∵paribba)。”

因此,只有以这三遍知透彻地了解五取蕴的一切名色法,我们才能够断除对名色法的爱而灭苦。再者,《清净道论疏钞》中提到:Tavhi∵anavasesato∵paribbeyyam∵ekamsati∵virajitabbam.∵(Maha-tika,∵2,∵p.358)“必须先透彻与毫无遗漏地辨明这作为观禅目标的五取蕴。”然后,为了断除对这些名色爱着,它指示禅修者观照一切名色法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作为观禅目标。

根据这些经论的指示:一、禅修者必须先有能力各别地辨明组成五取蕴的一切名色法。在修习时,各别地辨明一切色法的智能名为“色分别智”(rupa∵pariccheda∵bana);各别地辨明一切名法的智能名为“名分别智”(nama∵pariccheda∵bana);辨明名与色为二种各别组合的智能名为“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三智的另一名称是“色摄受智”(rupa∵pariggaha∵bana)、“非色摄受智”(arupa∵pariggaha∵bana)和“名色摄受智”(nama∵rupa∵pariggaha∵bana)。再者,在此阶段了解到“无人、无有情及无我的存在,只有色法与名法而已。”此智能亦名为“名色差别智”(nama∵rupa∵vavatthana∵bana)。

在辨明一切名色法时,若禅修者还未证得禅那,可省略与禅那有关的名色法。然而,若他能够证得禅那,他应辨明并以观智观照他所证得的禅那名色。

二、他必须正确、如实知道这些名色法的因,这智能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由于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能够清楚、明显及正确知道作为观禅目标的诸法,此二者亦名为“知遍知”(bata∵paribba)。

三、他必须彻见一切色法、名法及其诸因之无常、苦与无我三相。在观智的阶段,即从“思惟智”(sammasana∵bana)开始,观照每一色法、名法及其诸因三相。

在这些观智当中,“思惟智”和“生灭随观智”的作用是审察与辨明一切名色法及其诸因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此二智亦被称为“审察遍知”(tirana∵paribba)。

从“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开始的观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其诸因的坏灭,和这些法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由于应断的烦恼于此暂时受到观智断除,所以它们亦名为“断遍知”(pahana∵paribba)。

四种圣道智彻底根除蒙蔽心的无明(avijja)与痴(moha)。他知道一切名色是苦谛,名色的因是集谛,以及苦谛与集谛的无常、苦与无我三相。由于圣道能令遍知、审察这些法为无常、苦、无我的功用圆满,所以它们称为“知遍知”和“审察遍知”。因为能彻底根除烦恼,故名为“断遍知”。

二十八种色法

禅修者必须培育三遍知,彻底地明了组成五取蕴的一切名色法。由此缘故,禅修者应知道、学习和记住一切色法与名法,以下是对色法的说明:

(1~4)、大种(maha∵bhuta)=四界(四大)

1?地界(pathavi∵dhatu):

重地(garupathavi):硬、粗、重

轻地(lahupathavi):软、滑、轻

2?水界(apo∵dhatu):流动、粘

3?火界(tejo∵dhatu):热、冷

4?风界(vayo∵dhatu):支持、推动

(5~9)、净色(pasada∵rupa):

1?眼净色(cakkhu∵pasada)

2?耳净色(sota∵pasada)

3?鼻净色(ghana∵pasada)

4?舌净色(jivha∵pasada)

5?身净色(kaya∵pasada)

(10~13)、境色(gocara∵rupa):

1?颜色(vanna)

2?声(sadda)

3?香(gandha)

4?味(rasa)

5?触(photthabba)(地、火、风)

地、火、风三界组成触境,若把它们列成三境,计有七境色。当计算二十八种色法中不包括触,因为触境色的地、火、风界早已各自被列入四界内。

(14、15)、性根色(bhava∵rupa)有两种:

1?女根色(itthi∵bhava∵rupa)

2?男根色(purisa∵bhava∵rupa)

每人只有其中一个性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性则只有男根色,性根色是遍布于全身的。

(16)、心色(hadaya∵rupa)

心色是意界和意识界所依靠的色法,它是在心色十法聚里面,这种色聚散置于心脏里边的血。由于它是意界或意识界的住处,它被称为心所依处。

(17)、命根色(jivita∵rupa∵,∵jivitindriya)

此色法遍布于全身,它维持业生色(kammaja∵rupa)的生命。

(18)、食色(ahara∵rupa)

段食(kabalinkara∵ahara)是食物里的食素(oja)。一切色聚里都有食素色(oja∵rupa),即使业生、心生或时节生的色聚都有。那些食素各自被称为业生食素(kammaja∵oja)、心生食素(cittaja∵oja)或时节生食素(utuja∵oja)。为了避免禅修者产生混淆而要说明:只有食物的“食素”,制造的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才是食生食素(aharaja∵oja)。或更明确地说,刚吃下尚留在胃里的食物,在还未被消化运送到全身时,其食素还只是时节生食素(utuja∵oja)。

在胃里的消化之火(火界)助力下,食物被消化了,制造了新的食素八法聚,这些新色聚是食生食素八法聚,而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即是食生食素。

一、以上十八种色法名为“自性色”(sabhava∵rupa),因为它们每个都拥有自性相,即硬等等。

二、这十八种色法亦名为“有相色”(salakkhana∵rupa),因为它们都拥有一切名色法的共相:由于生灭而无常,由于受到生灭的压迫而苦,以及由于没有永恒稳定的质素或我而无我。

三、由于这十八色是以业,或心,或时节,或食为因而生,它们亦名为“完色”(nipphanna∵rupa)。

四、由于这十八色的强度不断地变化,从热至冷,从硬至软等等,因此它们亦名为“色色”(rupa∵rupa,真实色)。

五、由于这十八色适于作为观禅的目标,以观照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因此它们亦名为“思惟色”(sammasana∵rupa)。∵

随后将列出的剩余十种色法与上述十八色不一样,相反地它们是:

(一)、无自性色(asabhava∵rupa)

(二)、无相色(alakkhana∵rupa)

(三)、不完色(anipphanna∵rupa)

(四)、非色色=非真实色(arupa∵rupa)

(五)、非思惟色(asammasana∵rupa)

(19)、限制色(pariccheda∵rupa)=空界(akasa∵dhatu)

每一个色法不与其它色法混为一体,每个色法有各自为界限的色法,以及在色聚之间的空间名为限制色。

(20、21)、表色(vibbatti∵rupa)有两种:

1?身表(kayavibbatti),即作为沟通的身体动作。

2?语表(vaci∵vibbatti),即说话的动作。

能使他人懂得我们念头的动作名为表色,身表是以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念头,如向人招手。

语表是以话来表达自己的念头,如呼唤人时说:“请来这里”。由于身表和语表是由心造,所以这两个色法不能放进没有心的无生命物里(如录音带),它们只存在于有情的语音和身体动作里。

(22~24)、变化色(vikara∵rupa)有五种:

1?色轻快性(lahuta):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真实色的轻快性。

2?色柔软性(muduta):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真实色的柔软性。

3?色适应性(kammabbata):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真实色的适应性。

色轻快性、色柔软性和色适应性三色,再加上之前的身表和语表两色,合共有五种变化色。

(25~28)、相色(lakkhana∵rupa)有四种:

1?色积集(upacaya):其相发生于一个生命初期的真实色,它导致诸根成长、完成,及适当的色法达到足够的程度与继续成长。

2?色相续(santati):在诸根完成后,它确保真实色在一生中相续不断。

佛陀把一生分为两种时期,即从投胎至眼、耳等诸根成长为第一时期,另一时期是从诸根完成后开始。在第一时期里,色法的生起名为“色积集”。第二时期,色法的生起名为“色相续”。这两种色是为真实色的生起(upada,生时)。

3?色老性(jarata):真实色的成熟或老化,它是真实色的住时(thita)。

4?色无常性(aniccata):真实色的坏灭,它属于真实色的坏灭时(bhavga)。

十八个真实色加上十个非真实色,一共有二十八色。在这二十八色当中,地、水、火与风名为界(dhatu),或大界(maha∵dhatu),或种色(bhuta∵rupa)。其它二十四色名为所造色(upada∵rupa),因为它们是依靠四大界而生的。

色法的本质

这二十八色是不能够独自或单独存在的,而只能以色聚的组合形态出现,最小的色法组合名为“密集”(ghana)。在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是:

同时生起(ekuppada),

同时灭(ekanirodha),

同住于一处(ekanissaya)。

在一粒色聚里的所造色(upada∵rupa)是来自或依靠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而有。另者,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是互相依靠的。四大和所造色都不依靠另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为了能以智如实知见究竟色、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以及见到四大如何互相依靠,首先就必须能够看到色聚。当禅修者能够看到色聚后,他也就能够看到每粒色聚里的究竟色法有八个、或九个、或十个、或更多。过后,他亦须以智辨明每个色法的自性相与本质。只有如此,他才能得知究竟色法,这辨明色聚的方法名为“界分别”。

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双大品?牧牛者大经》中,佛陀说:“诸比丘,具足十一支之比丘,不能在此教法里有成长、提升或成就。”对于所举十一支当中之一,佛说:“诸比丘,云何比丘不知色?”对于这点,佛陀进一步解释:“诸比丘,言是比丘不如实知无论何色,所有之色皆是四大、及依四大所造之色。诸比丘,如是比丘谓不知色”∵。

本经注释书说:什么是“不知道色法”?对于四大,他不知道两点,即它们的“数目”与“起因”。不知道它们的数目即是不知道巴利文经典所列下的二十五色: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语表、空界、水界、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应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与食素。

如同不知道其牛有多少只的牧牛者一样,不知道色法有多少的比丘没有能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名色法和它们的起因,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而达到禅修的目的。

就像其牛群不会增加的牧牛者一样,于佛法中,该比丘不会增长其戒、定、观、道、果或涅盘。如不能得享五种牛产品的牧牛者一样,该比丘不能得享五法,即戒、定、慧、解脱与阿罗汉的解脱知见。

不知道色法的起因,是指不知道“这些色法有一个起因、两个起因、三个起因、及四个起因”。如同不知牛的颜色或形状的牧牛者一样,不知道色法起因的比丘是没有能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与阿罗汉的解脱知见。

欲证得道、果与涅盘的禅修者,必须特别注意佛陀这一番叮咛。如果要知道色法的数目与它们的起因,你就必须能够各别地辨明与分别诸色聚,因为不能分别色聚就无法分辨何种色法是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因此,不能分别色聚者不能说他已见究竟法。

色法的三种密集

若欲见究竟色,禅修者就必须破除三种密集(rupa∵ghana,或色厚)。《大疏钞》解释色法有三种密集,它说:Ghanavinibbhogan’ti∵santati∵samuha∵kicca∵ghabanam∵vinibbhujanam∵vivecanam.∵(∵Maha-tika∵.∵1.∵p365∵)“识别密集是指分别,简别密集的‘相续’、‘组合’与‘功用’”。

一、“相续密集”(santati∵ghana):无论是业生、心生、时节或食生,一切色聚里肯定有火界(tejo∵dhatu),火界亦名为时节(utu)。这火界或时节能够制造与增加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此色聚里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

举眼十法聚来说,若分别此色聚,我们将会看到十个色法,即上述八个加上命根与眼净色。在这十个色法里,其中一个是火界,这火界能够制造与增加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如此,每当色法到了住时,眼十法聚里的火界就能制造四或五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在这一系列的最后一粒色聚里的火界不能再制造时节生色聚,其它种类的色聚亦是如此。

有些色聚里的火界可制造四或五代的色聚,有些则能制造更多代。一切类此生起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都名为时节生色。

所吃下的食物是由含有食素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组成的。当这些食素还未被吸收进入体内时,它还是属于胃中物。在业生的消化之火(在命根九法聚里的火界)的助力之下,这些时节生食素被消化了,然后被吸收与变为食素八法聚散播至全身。这些食素八法聚名为食生食素八法聚。在此食生食素的助力下,业生色聚、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的食素能够制造一系列十至十二代的食素八法聚。若所吃的食物含有高等营养的食素,那可根据它的强度而制造许多代的食素八法聚。

当禅修者能够清晰和各别见到这些过程,及能够辨明这些过程里的每一粒色聚,他即已破除了相续密集。

二、“组合密集”(samuha∵ghana):当能够分别究竟色(paramattha∵rupa)时,即已破除了组合密集。这即是以智(bana)看清色聚里每一究竟色(八,九或十个)的自性相。

三、“功用密集”(kicca∵ghana):当能够以智(bana)看清在色聚里的每个究竟色的作用时,即已破除了功用密集。

所以为了破除所有三个密集,禅修者必须能够辨明每一种色聚里的每一究竟色之相、味(作用)、现起与足处(近因)。如果想要见到这些,禅修者就必须培育定力至近行定或安止定。]

色业处∵

作者:∵

帕奥禅师∵讲

缅译英:Bhikkhu∵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译中:Bhikkhu∵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色聚有“明净”与“非明净”两种,仅只含有“净色”(pasada∵rupa)的色聚才是明净,其余色聚皆非明净。

首先,应该辨明各别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大有可能会发现到它生灭得非常迅速。在这阶段你还没有能力分别诸色聚,所见的色聚是仍有体积的极微粒子,由于你还未破除三种密集(亦作厚),即相续密集(santati∵ghana)、组合密集(samuha∵ghana)与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还属停留于概念(pabbatti),而未到达究竟法(paramattha)的境地。

所以尚未破除组合与形状的概念之前,仍然会有“小粒”或“小块”(极微)的概念存在。若不更进一步地分别诸界(dhatu),反而观照这些极微小粒子的生灭修习观禅,那你只是在尝试以概念为根基来修观禅而已。所以你必须更进一步分别诸界,以便得见究竟色法。

若因色聚极度迅速生灭,而未能辨明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就不应该观察它们的生灭。这就好象遇到不想见的人一样视若无睹,不予理会它的生灭,而只是专注和知道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

若还不成功,你应当交替地同时注意全身的地界,再单看一粒色聚里的地界;然后同时注意全身的水界,再单看一粒色聚里的水界;同时注意全身的火界,再单看一粒色聚里的火界;同时注意全身的风界,再单看一粒色聚里的风界。如此修习,你将能辨明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

当你已能如此修习时,即可逐一地辨明眼、耳、鼻、舌、身与意处门里诸色聚的四界,进而辨明六处门里的明净与非明净色聚的四界。

二十八色

色(颜色,vanna):这是每一粒色聚里都有的,它是色所缘(ruparammana,即看的目标)。这个色法是非常易于辨明的。

香(气味,gandha):这是每一粒色聚里都有的。你应先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bhavavga∵manodhatu)两者。为了看到这些,应先辨明鼻子里的四界,你将会很容易地看到鼻净色。必须在鼻子正确的色聚里才能看到鼻净色,若已能成功地辨明六处门的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意界。它是在心脏里以心所依处(hadayavatthu)为依靠。心所依处是由名为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的非明净色聚组成的。在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之后,你可选一粒色聚来辨明它的香,香是一种可由鼻识或意识认知的法(dhamma)。鼻识依靠鼻净色而生起,意识在有分意界里生起,而有分意界与意识都必须依靠心所依处。这是为何在你想要辨明色聚里的香时,必须先观察与这过程有关的鼻净色和有分意界。

味(味道,rasa):这也是每一粒色聚里皆具有的。在看舌净色与有分意界的时候,再选一粒色聚来辨明它的味,与香一样,是一种可由舌识或意识认知的目标,所以必须看舌净色和有分意界两者。

《阿毗达摩论注》中提到:sabbopi∵panessapabhedo∵manodvarika∵javaneyeva∵labhati(缅文版Abhidhamma∵commentary.∵2.∵p.388)。这显示了可以只凭意识来认知色、香与味。当禅修不够深入时,可尝试以鼻识与舌识来协助自己学习如何以意识认知香与味,若禅修深入且强有力之后,你就能够只凭意识认知香与味。

食素(oja):同样是每一粒色聚里都拥有的。它有四种,即由业、心、时节与食(kamma,citta,utu,ahara)产生的。在任何一粒色聚里,你都可以找到名为oja的食素,从这食素,色聚可以重复地增加或生起∵。

命根(jivita):这是维持业生色(亦作业等起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亦作心、时节与食等起色)里是没有命根的,只有业生色里才有命根。明净色聚只是由业生起的,所以你应先在明净色聚里找到命根──先照见明净色聚,然后往里头找命根。命根只是维持与它同在一粒色聚里的色法生命,而没有维持其它色聚的生命。辨明明净色聚里的命根后,也应尝试辨明非明净色聚里的命根。在身体里只有三种非明净色聚是有命根的∵。其中一种名为“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只能在心脏里照见得到。其余两种,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和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则遍布全身。因此,除了心脏以外,若能在全身非明净色聚里看到命根,就知道它肯定只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为了分别这二者,必须先辨明性根色(bhava∵rupa)。

性根色(bhava∵rupa):它遍布全身六处门,但它是一种非净色。辨明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命根之后,应于具有命根的非明净色聚里寻找性根。若寻找到性根色,这粒色聚即是性根十法聚,而非命根九法聚。男性只有男根色,而女性则只有女根色。男根色是能令我们知道“这是男人”的素质;女根色是令我们晓得“这是女人”的素质。当你能够辨明性根色时,再继续看全身六处门(即眼、耳、鼻、舌、身与心所依处)里的性根色。

心色(hadaya∵rupa):这是支持有分意界(亦作意界,mano∵dhatu)和意识界(manovibbana∵dhatu)的色法。除了眼、耳、鼻、舌与身识之外,其它的心识皆在意识界里生起。心所依处是意界和意识界产生之处,它的相是作为意界和意识界所依靠的色法。

若要辨明心色时,应把心专注于有分意界,然后尝试辨明支持有分意界与意识界的色聚。你应能在有分意界的下端找到这些色聚。这些色聚是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是非明净色聚,而在它们里面的心色即是意界和意识界的依靠。

分别净色

眼睛里有两种明净色聚,即眼净色聚和身净色聚──眼十法聚和身十法聚,是掺杂散置在一处,它们就好比米粉和面粉混合在一块。含有身净色的身十法聚(kaya∵dasaka∵kalapa)遍布全身六处门,它在眼睛里与眼十法聚(cakkhu∵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耳朵里与耳十法聚(sot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鼻子里与鼻十法聚(ghan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舌头里与舌十法聚(jivh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以及在心脏里与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含有性根的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也是遍布全身六处门,它也与明净色聚掺杂散置在一起。为了辨明它们,必须先分别净色。

眼净色(cakkhu∵pasada):眼净色对颜色(色尘)的撞击敏感,而身净色则对触尘的撞击敏感。这对目标(所缘)敏感的差异使你能够分别与知道那一种是眼净色,以及那一种是身净色。先看眼睛里的四界,再看它的明净色聚,然后看近处一粒色聚的颜色,若见到颜色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眼净色,而含有那眼净色的色聚即是眼十法聚。若那颜色并没有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非眼净色,而肯定是身净色,因为在眼睛里只有两种净色。

身净色(kaya∵pasada):身净色对触尘的撞击敏感。触尘即是地、火与风三界。先看一粒明净色聚,然后再看近处一粒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若见到这三界之一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身净色,而含有身净色的色聚即是身十法聚。就有如辨明在眼睛里的身十法聚一样,你也应辨明在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的身十法聚。

耳净色(sota∵pasada):耳净色对声尘的撞击敏感。先看耳朵里的四界,再看明净色聚,然后再听声音,若见到声音撞击所选看的净色,它即是耳净色,而含有耳净色的色聚即是耳十法聚。辨明身十法聚的方法与上述相同。

鼻净色(ghana∵pasada):鼻净色对香尘的撞击敏感。先看鼻子里的四界,再看明净色聚,然后嗅一粒色聚的气味。若见气味撞击选看的净色,它即是鼻净色,而含有鼻净色的色聚即是鼻十法聚。

舌净色(jivha∵pasada):舌净色对味尘的撞击敏感。先看舌头里的四界,再看明净色聚,然后尝一尝近处一粒色聚的味道,若见味道撞击选看的净色,它即是舌净色,而含有舌净色的色聚即是舌十法聚。

(注: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在所有六处门里都有,所以在每一处都必须辨明它们。)

辨明心生色的方法

在这一期生命里,一切依靠心所依处生起的意界和意识界,都能制造心生食素八法聚(cittaja∵oja∵atthamaka∵rupa∵kalapa)。每一个心识都能制造许多遍布全身的食素八法聚。

若专注于意界,将会看到许多受到心所依处色支持的心识正在持续不断地制造色聚。若开始时不清楚,可专注于意界后,再来回伸屈一只手指,你会看到由于心要移动手指而产生了许多色聚,也会看到这些色聚遍布全身的六处门。这些都是非明净色聚,而在分别之下,每粒色聚都只有八个色法。(见附图表)

辨明时节生色的方法

由业、心、时节或食所生的色聚里的火界亦被称为时节(utu)。这名为时节的火界有能力再制造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atthamaka∵rupa∵kalapa,这是由时节制造的第一代)。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也含有火界,这火界也能够再制造更多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这是由时节制造的第二代)。若这火界是来自业生色聚,它就有能力以上述的方法制造四或五代的时节生色聚。这只在时节到了住时(thita∵kala,色法有三时,即生时、住时与坏灭时)才能发生,这是色法的法则,即它们只在到了住时才有能力制造新的色法。

(注:这些时节生色聚里也有食素(oja)。这些食素也有能力在食生食素(aharaja∵oja)的助力之下制造几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atthamaka∵kalapa)。因此,你应注意到,在一粒色聚里的火界或食素都有能力制造新的色聚。)

除此之外,也有心生火界(时节)。当一个普通的欲界心制造心生食素八法聚时,这些色聚也含有名为时节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由心生火界制造的第一代),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也含有火界,而火界能够再制造新一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这个程序可以持续二或三代。

在修止禅遍作定、近行定与安止定时的心,或修观禅时的心,以及道心与果心都能够制造心生色聚。这些心生色聚含有火界(时节),而时节不单只能够制造许多代的食素八法聚在体内,也能制造色聚于体外。依据其慧的强弱,或依据其定的强弱,这些散播至体外的色聚的数目可大可小(见缅文版《清净道论疏钞》2,∵p.428-430)。只有在火界(时节)到了住时,这种制造与增加色聚的过程才会发生。

这些心生色聚也含有食素,当受到食生食素的助力时,它们能够制造许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但这只能在体内生起,而不能在体外生起。

食生色聚也含有火界(时节)。当这时节到了住时,它们能够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它能制造十至十二代的色聚,但若有特别的食物,譬如天界的食物,这程序可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此产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也含有食素,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之下,它们能在体内制造许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

辨明食生色的方法

《清净道论》中提到:有四种,即胃中物、粪、脓和尿,是由时节所生的,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里有八种色法。(缅文版Vsm.p.681)

这显示了身体的这四个部分只有时节生食素八法聚而已。因此,刚吃下的食物还在胃里时,它们只有时节生食素八法聚。在获得业生命根九法聚的消化之火的助力下,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可制造许多代的食素八法聚,这些新色聚是食生色聚,它们可遍布全身六处。一天里所吃的食物可制造食素八法聚多达七天,而天界的食物则甚至可制造食素八法聚一或两个月。一天里所吃的食物也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支持业生色聚、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里的食素。

你可在用餐的时候修禅,以观察这些现象。你可看到食生色聚从嘴、喉、胃和肠散播至全身,先看在嘴、喉、胃和肠里的食物的四界,将会在那里看到色聚。继续看这些色聚的食素,甚至看到它在获得业生消化之火的助力下,制造了散播至全身的新色聚。

或者在用餐后才观察这些现象。在次第地培育起定力之后,你可观察胃或肠里刚吃下食物的四界,直到能见食物里色聚的食素获得业生消化之火的助力下,制造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法聚,然后再辨明这些非明净色聚里的八种色法。

再看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散播至身体和眼睛。在眼睛里,辨明这些色聚里的八种色法,以及注意这些色聚里的食素是食生食素。当此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法聚里的食素时,它能帮助眼十法聚里的业生食素制造四或五代的色聚,能制造多少代,则有赖于业生食素和食生食素的强度。再者,在这四或五代的色聚里,都有火界(时节),而这时节在住时又能再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你应尝试辨明这些。

你也应尝试观察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里的食素,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下,能够制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而这许多代新色聚里的火界(时节)都能再制造更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眼睛的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法聚里也都有食素,当这心生食素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时,它能制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这些色聚里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在止、观、道或果心的时候,这些时节则能持久性的在体内、体外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光是来自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的明亮色色(vanna∵rupa,颜色色法)。

无论是由业生火界,或心生火界,或时节生火界,或食生火界所制造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都是含有食素的。这时节生食素在获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下,能再制造十至十二代的色聚。再者,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里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在前面已经解释了食物如何制造食生食素八法聚,以及这些色聚又如何散播至眼睛。这些色聚里的食素名为食生食素。当前一个食生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在获得后一个食生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支助时,它能制造许多或几代的新色聚。这有赖于那食物的素质和消化之火的能力。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里也有火界(时节),而这时节能够制造许多新的食素八法聚。

时节或食素只有在住时才能制造新的色聚。在制造色聚时,无论是二、三、十乃至十二代,最后一代里的时节与食素,是不能够制造新的时节生色聚与食生色聚的∵。

你应细心阅读这些对制造色聚的说明,再参考下列的图表,以及在一位良师的指导下,正确、有系统地修禅,如此你将会熟练于辨明由业、心、时节与食四个原因而生起的色聚。就有如对眼睛的辨明法一样,你应辨明其它五处门的一切色法,以及四十二身分的一切色法(图表过后将会说明)。

附表:

眼门CAKKHU∵DVARA(54个色法)

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地∵地∵地∵地∵地∵地

水∵水∵水∵水∵水∵水

火∵火∵火∵火∵火∵火

风∵风∵风∵风∵风∵风

色∵色∵色∵色∵色∵色

香∵香∵香∵香∵香∵香

味∵味∵味∵味∵味∵味

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

命根∵命根∵命根∵

眼净色∵身净色∵性根色∵

业生、明净∵业生、明净∵业生、非明净∵心生、非明净∵时节生、非明净∵食生、非明净

一、眼十法聚=眼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光(色尘)的撞击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触尘(地、火、风)的撞击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净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这五十四个色法当中,眼净色名为净眼(pasada∵cakkhu)或有资粮眼(sasambhara∵cakkhu),其它五十三个色法则只名为有资粮眼。

耳门SOTA∵DVARA(54个色法)

耳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地∵地∵地∵地∵地∵地

水∵水∵水∵水∵水∵水

火∵火∵火∵火∵火∵火

风∵风∵风∵风∵风∵风

色∵色∵色∵色∵色∵色

香∵香∵香∵香∵香∵香

味∵味∵味∵味∵味∵味

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

命根∵命根∵命根∵

耳净色∵身净色∵性根色∵

业生、明净∵业生、明净∵业生、非明净∵心生、非明净∵时节生、非明净∵食生、非明净

一、耳十法聚=耳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声尘的撞击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触尘(地、火、风)的撞击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净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这五十四个色法当中,耳净色名为净耳(pasada∵sota)或有资粮耳(sasambhara∵sota),其它五十三个色法则只名为有资粮耳。

鼻门GHANA∵DVARA(54个色法)

鼻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地∵地∵地∵地∵地∵地

水∵水∵水∵水∵水∵水

火∵火∵火∵火∵火∵火

风∵风∵风∵风∵风∵风

色∵色∵色∵色∵色∵色

香∵香∵香∵香∵香∵香

味∵味∵味∵味∵味∵味

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

命根∵命根∵命根∵

鼻净色∵身净色∵性根色∵

业生、明净∵业生、明净∵业生、非明净∵心生、非明净∵时节生、非明净∵食生、非明净

一、鼻十法聚=鼻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香尘的撞击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触尘(地、火、风)的撞击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净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这五十四个色法当中,鼻净色名为净鼻或有资粮鼻,其它五十三个色法则只名为有资粮鼻。

舌门JIVHA∵DVARA(54个色法)

舌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地∵地∵地∵地∵地∵地

水∵水∵水∵水∵水∵水

火∵火∵火∵火∵火∵火

风∵风∵风∵风∵风∵风

色∵色∵色∵色∵色∵色

香∵香∵香∵香∵香∵香

味∵味∵味∵味∵味∵味

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

命根∵命根∵命根∵

舌净色∵身净色∵性根色∵

业生、明净∵业生、明净∵业生、非明净∵心生、非明净∵时节生、非明净∵食生、非明净

一、舌十法聚=舌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味尘的撞击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触尘(地、火、风)的撞击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净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这五十四个色法当中,舌净色名为净舌或有资粮舌,其它五十三个色法则只名为有资粮舌。

身门KAYA∵DVARA(44个色法)

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地∵地∵地∵地∵地

水∵水∵水∵水∵水

火∵火∵火∵火∵火

风∵风∵风∵风∵风

色∵色∵色∵色∵色

香∵香∵香∵香∵香

味∵味∵味∵味∵味

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

命根∵命根∵

身净色∵性根色∵

业生、明净∵业生、非明净∵心生、非明净∵时节生、非明净∵食生、非明净

一、身十法聚=身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触尘(地、火、风)的撞击敏感。

二、性根十法聚=性根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净色聚。

三、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四、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

五、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这四十四个色法当中,身净色名为净身或有资粮身,其它四十三个色法则只名为有资粮身。

意门MANO∵DVARA(54个色法)

心色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地∵地∵地∵地∵地∵地

水∵水∵水∵水∵水∵水

火∵火∵火∵火∵火∵火

风∵风∵风∵风∵风∵风

色∵色∵色∵色∵色∵色

香∵香∵香∵香∵香∵香

味∵味∵味∵味∵味∵味

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食素

命根∵命根∵命根∵

心所依处色∵身净色∵性根色∵

业生、非明净∵业生、明净∵业生、非明净∵心生、非明净∵时节生、非明净∵食生、非明净

一、心色十法聚=心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它支持意界与意识界。

二、身十法聚=身净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对触尘(地、火、风)的撞击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净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这五十四个色法当中,心色名为心所依处(hadayavatthu)或有资粮心,其它五十三个色法则只名为有资粮心。

四界分别观(详尽法:四十二身分)

身体有二十部分是地界最显着的:

一、头发(kesa)

二、体毛(loma)

三、指甲(nakha)

四、牙齿(danta)

五、皮肤(taco)

六、肉(mamsam)

七、腱(naharu)

八、骨(atthi)

九、骨髓(atthimibjam)

十、肾(vakkam)

十一、心脏(hadayam)

十二、肝(yakanam)

十三、膜(kilomakam)

十四、脾(pihakam)

十五、肺(papphasam)

十六、肠(antam)

十七、肠间膜(antagunam)

十八、胃中物(udariyam)

十九、粪(karisam)

二十、脑(matthaluvgam)

这二十部分当中,除了胃中物与粪之外,其它每一部分都有四十四个色法,即与身门图表里的一样。胃中物与粪只有时节生八法聚,所以只有八个色法。

身体有十二部分是水界最显着的:

一、胆汁(pittam)

二、痰(semham)

三、脓(pubbo)

四、血(lohitam)

五、汗(sedo)

六、脂肪(medo)

七、泪(assu)

八、脂膏(vasa)

九、唾(khelo)

十、涕(sivghanika)

十一、关节滑液(lasika)

十二、尿(muttam)

在这十二部分当中,除了脓、汗、泪、唾、涕与尿之外,其它每一部分都有四十四个色法,即与身门图表里的一样。脓和尿只有时节生八法聚,所以只有八个色法。汗、泪、唾和涕有心生八法聚和时节生八法聚,所以有十六个色法。

为了能够于身体的每一部分辨明这些色法,你应先有系统地培育定力,然后辨明图表所示的六门诸色法。若能如此修习时,再选一部分,照见它里面的四界,直到那部分变得透明时,再观察它里面的空间,将会很容易地看到组成这一部分的许多色聚。若你的禅修力强,在选看一个部分里的四界时,就会即刻看到许多色聚。当你能够看到色聚时,再辨明它们为不同种类的色聚,如实地辨明它们为业生色聚、心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以及食生色聚。

在辨明体毛和头发里的色聚时,你应注意在皮肤内的毛发根部。先看在毛发根部里的四十四个色法,因为在皮肤外面的毛发只有非常少数身十法聚,所以较难辨明它们。同样的,对于指甲,你也应多注意它们接近肉的根部。

身体有四个部分是火界最显着的:

一、间隔性发烧之火(santappana∵tejo,如患疟疾时隔天性的发烧)。

二、导致成熟和老化之火(jirana∵tejo),

三、普通发烧之火(daha∵tejo),

四、消化之火(pacaka∵tejo),这是命根九法聚的作用之一。

身体的这四个部分与地界或水界最显着的部分不一样,它们是没有形状的。它们只是由火界最显着的非明净色聚组成,所以你应找看火界最显着的色聚,以观察这些部分。若它们并不清晰,那么你可选发烧时的色聚来看。

身体有六个部分是风界最显着的:

一、上升风(uddhavgama∵vata),

二、下降风(adhogama∵vata),

三、腹内肠外风(icchisaya∵vata),

四、肠内风(kotthasagha∵vata),

五、于肢体内循环之风(avgamanganusarino∵vata),

六、入息与出息(assasa∵passasaso)。

在这六个部分之中,除了入息与出息之外,其它每一部分皆有三十三个色法。它们由四种色聚组成:

(一)、命根九法聚:命根为第九色法的业生色聚(九个色法)。(二)、心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八个色法)。(三)、时节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时节生色聚(八个色法)。(四)食生八法聚:食素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八个色法)。

这四种色聚合共有三十三个色法。

入息与出息只有心生声九法聚(cittaja∵sadda∵navaka∵kalapa),所以只有九个色法。这些色聚含有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与声。

这入息与出息是由心生的,为了看到这些,你必须辨明它们是由在有分意界的心识所生。当看到这些息被制造出来时,应辨明它的四界,如此你就会看到组成息的色聚。在每一粒色聚里,会看到包括声的九个色法。应修至能看到这一点。

在分别其它五个部分时,首先应辨明每个部分里的四界,如此你将会看到色聚,然后再分别所有的三十三个色法。

九种业生色聚

在辨明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时,你会看到九种业生色聚:

一、眼十法聚(cakkhu∵dasaka∵kalapa)

二、耳十法聚(sota∵dasaka∵kalapa)

三、鼻十法聚(ghana∵dasaka∵kalapa)

四、舌十法聚(jivha∵dasaka∵kalapa)

五、身十法聚(kaya∵dasaka∵kalapa)

六、女根十法聚(itthi∵bhava∵dasaka∵kalapa)

七、男根十法聚(pumbhava∵dasaka∵kalapa)

八、心所依处十法聚(hadayavatthu∵dasaka∵kalapa)

九、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

(中译注:由于男人只有男根,女人只有女根,所以每人最多只有八种业生色聚。)

今世的业生色法,是因为在过去世所造的业而生起;前世的业生色法,则是因为在更远的过去世里所造的业而生;将在未来世生起的业生色法,则是因为在今世或过去世里所造的业而生起。若欲知道它们是由何业所生,例如布施、持戒或禅修,你就必须有能力辨明过去世与未来世的名色法。只有那时候你才能亲自体验地明了它们。这些将在以后的“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阶段里学习。在现阶段,你只需要接受这些色法是由业生的。

再者,前面所述及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都是真实色法,它们将是以后观智(vipassana∵bana)观照的目标,观照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非真实色法与心生、时节生及食生的色法掺杂在一起。下文会对它们作出说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